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2020年的開年有些陰雨密布。而一場人民戰「疫」,卻正在讓「陽光」逐漸照耀大地。在這片「陽光」裡,有一股金融力量、一支金融隊伍在閃爍著光輝,雖然他們並未像醫務工作者那樣站在一線,但卻在自己工作的「一線」努力拼搏,為這場人民戰「疫」保駕護航。
從蘇州到雷神山
金融活水及時而精準
當美國的新聞主播為武漢雷神山醫院的建造而大呼「奇蹟」的時候,多家參建雷神山醫院的企業正在為後續的工作而馬不停蹄。這其中就有蘇州的兩家公司——蘇州吳江市眾元彩板組合房廠、殷弘集成房屋(蘇州)有限公司。
據了解,上述兩家公司是為雷神山醫院的建設提供箱式房材料物資,雖然有一定庫存,但顯然是不足夠的,不過要在如此短時間內高強度的持續生產,卻讓企業犯了難,因為資金缺口十分明顯。所以當中國銀行蘇州分行發放的貸款及時到帳時,企業直呼「有信心了」。
的確,疫情當下,要取得勝利,信心最重要,而信心的不斷積累,則在於同行之人守望相助,手牽手、肩並肩共同前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銀行蘇州分行不僅為上述兩家防疫企業提供了及時的貸款,還還充分發揮綜合化優勢,協調中銀保險蘇州分公司開設綠色通道、免費承保貨運險,為物資平安運達保駕護航。
在蘇州金融力量支持防疫工作,從開始以來從不是涓涓細流,而是及時、精準「灌溉」到各個需要的領域。
工商銀行蘇州分行發布專項政策,對「戰疫」企業進行重點支持,主動讓利,開通「綠色通道」,特事特辦快速審批,並爭取總行資源進一步擴大服務範圍;
江蘇銀行蘇州分行針對防疫物資重點生產企業主動對接,提升授信額度,採用「人才貸」等多項信貸產品,為企業加大抗疫物資的生產、供應提供了最及時重要的資金保障;
招商銀行蘇州分行就出臺專項措施支持受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響,生產經營遇到困難的中小企業,落實一戶一策確保審批放款時效,針對重點企業建立專項快速服務保障;
太平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蘇州分公司、太平財產保險有限公司蘇州分公司以及太平養老保險有限公司蘇州中心支公司聯合向蘇州市公安幹警及蘇州城區輔警近2萬人贈送專屬保險「警安心」;
中國太保壽險蘇州分公司在蘇州市衛健委及蘇州銀保監分局的大力支持下,連夜設計保險方案,無償為全市臨床、公共衛生、醫技等專業技術人員及各級衛健委、醫院、疾控中心、衛監、血站、急救中心等機關和醫療機構行政和工勤人員提供疫情期間的風險保障。贈險2月12日生效,覆蓋114981人,保險責任包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後身故賠付保額20萬元。
為企業運行築堅強後盾
蘇州金融向來「硬核」
疫情當下,最讓人擔心企業的生存大計,這可是牽涉到萬千普通民眾的「吃飯問題」,於是讓企業能實現正常運行,為實體經濟的穩定築堅強後盾便成了蘇州金融業共同努力的另外一件大事。而在這一點上,蘇州金融向來「硬核」。
2月7日,蘇州市召開全市金融業應對疫情挑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工作會議,發布《蘇州市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企業發展金融政策實施細則》(以下簡稱《實施細則》),涉及七方面涵蓋十六項具體舉措。
從具體內容看,《實施細則》要求實現三個「確保」:確保企業貸款餘額不下降,確保企業融資成本降低,確保中小微企業續貸不受影響。三個「確保」體現了普惠性和及時性,無疑是給蘇州廣大中小企業的吃了一顆「定心丸」。
在三個「確保」基礎上,《實施細則》要求加強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具體為製造業、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等,增加這些領域中長期貸款投放,幫助因疫情產生困難的上市公司化解風險。
另外,《實施細則》還特別強調了要形成國家地方金融支持合力,發揮各政策性銀行「國家隊」和各法人金融機構「地方隊」作用。國家開發銀行蘇州分行落實20億元緊急融資額度,對於國家抗疫重點企業,貸款利率在基準下浮30%以上。對於市級重點名單內的企業,貸款利率低於同期基準利率。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蘇州辦事處落實2億保險金額,專項支持防疫物資進口企業和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蘇州銀行和張家港、常熟、太倉、崑山、蘇州農商行合計落實60億元專項資金,專項用於支持中小微企業。
同日,蘇州銀保監分局還出臺了《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精準性和獲得感 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六條指導意見》,具體為一是建立名單,加大對疫情防控相關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二是多措並舉,為受疫情影響的企業提供差異化優惠的金融服務;三是精準施策,加強制造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等重點領域信貸支持;四是完善服務,強化受疫情影響的社會民生領域金融支持;五是主動擔當,完善疫情期間盡職免責機制;六是壓實責任,杜絕任何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
從上數六條指導意見看,蘇州銀保監分局突出重點問題、緊抓重點領域,為銀行保險機構戰「疫」輸血供氧,而「精準施策」、「 主動擔當」、「 差異化優惠的金融服務」等,展現了蘇州金融對於當前形勢的充分理解和踏實工作。
可以看出,在這支蘇州金融力量眼中,這場人民戰「疫」從來不是只有「眼前路」,沒有「身後身」,除了關注防疫工作本身,更需要關注疫情過去後,實體經濟企業的恢復和發展,這是「身後身」,需要我們在向前衝時不停的回頭看,因為我們還需要未來。
這場疫情就像一個放大鏡,讓人看到生活有剝奪也有饋贈,一切都沒有被耽誤,所以,請深呼吸,且悲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