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兄的10本醫學影像技術類書籍 (含MRI/PET-MRI/腦科學等)

2021-02-23 音符影像

醫學影像發展至今天,其技術的豐富程度,可謂日新月異。一度擔心,稍不留意,就會被這個時代落下。

學習醫學影像技術,其難點有三。其一,單一技術的複雜程度已夠深究一輩子,比如MRI,堪稱醫學影像技術的顛覆之作;其二,多種影像技術撲面而來,對臨床問題的解釋與回答,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其三,多學科交叉對醫學影像帶來的技術衝擊,比如AI,比如腦科學計劃等。

 

這裡,為了幫助大家一起來全面的學習醫學影像類技術,推薦以下書籍,有入門,有難度,有挑戰。

 

首先推薦的兩本是大學的教材或醫技人員考試書籍,便於大家迅速了解X射線/CT/MRI/DSA/US等基本概念;接下來就是各個細分技術的專業書籍,重點推薦MRI和PET-MRI及腦科學相關的重磅書籍。

 

*關於AI及其在醫學影像中的應用,可以參考我們之前的這篇文章,裡面有非常多新書,值得一讀。

50本醫療大數據/人工智慧•經典書籍免費贈送!

1、醫用影像設備(CT/MR/DSA)成像原理與臨床應用(全國醫用設備使用人員業務能力考評教材)

2、醫學影像學 (人衛版 第9版)

3、醫學超聲影像學(第2版/本科影像)

4、臨床核醫學進展:SPECT-CT與PET-CT技術與應用

5、PET/MRI方法和臨床應用

6、 核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和方法/生理參數測量原理和醫學應用

7、fMRI數據分析手冊

 

8、功能神經影像學

9、認知神經科學-關於心智的生物學(第三版)

10、分子影像學(第2版)

***全部資料截圖

下載方式:添加大師兄微信號,索取下載方式

請添加大師兄加入科研交流群

(1、文獻閱讀;2、磁共振後處理;3、影像AI.

(僅限於學習使用,切勿用作商業)

關於音符影像:音符影像由名校博士及行業內資深臨床科學研究專家,共同牽頭成立的基於醫學影像的臨床研究服務平臺。包括但不限於:醫學影像、腦影像、基因影像、影像大數據與人工智慧。

關於諮詢服務:音符影像同時也為醫學影像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專業的英語校稿與編輯、影像數據處理與分析、定製化算法開發、專利申請及轉化、醫學影像大數據與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等有償服務。

相關焦點

  • AI讓MRI成像快了4倍,核磁檢查再也不用排隊了
    兩年前,Facebook的AI研究人員與紐約大學Langone Health連結的醫生和醫學影像專家合作,希望通過AI技術,解決了這一問題,他們給這種技術起名為fastMRI。目前,這種技術可以達到,讓AI從收集到的四分之一的原始數據中,自己創建完整的圖像。
  • 這本SCI接受率超30%,年發文超2000篇
    「腦認知與睡眠」公眾號,主要關注大腦的學習認知,與睡眠相關的科研資訊與科普,同時搭建一個「腦認知與睡眠」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員交流平臺
  • EEG vs MRI vs fMRI vs fNIRS簡介
    對於fMRI而言,同樣的事情發生在MRI上-測量質子弛豫釋放的能量 - 但計算的目的是確定含氧血流量的變化情況。如果大腦的一個部位比其他部位有更多的含氧血液,那麼大腦的這個區域可能更活躍。這被稱為血氧水平依賴性(也稱為Bloodoxygen level dependent, BOLD)。
  • 腦與神經類開放資料庫匯總
    歡迎關注我們,選擇加"星標"或「置頂」更多技術,第一時間送達感謝"腦機接口交流群"群友:文 分享的「利用開放數據進行心理學研究
  • 腦科學日報:AI系統將MRI成像快了4倍;夢來自哪裡?
    兩年前,Facebook 的 AI 研究人員與紐約大學 Langone Health 連結 的醫生和醫學影像專家合作,希望通過 AI 技術,解決了這一問題,他們給這種技術起名為 fastMRI。目前,這種技術可以達到,讓 AI 從收集到的四分之一的原始數據中,自己創建完整的圖像。
  • 磁共振(MRI)內耳掃描技術
    林毅,王紫儀,張宗銳,鄭璇,陳青華,王翰菁,郝欣平,李永新,鮮軍舫,楊本濤.三維快速液體衰減反轉恢復序列增強後延遲掃描對內耳淋巴積水磁共振成像的探討[J].中華醫學雜誌,2019,99(5):333-337.
  • 安安寵醫蘇州中心醫院引入小動物核磁共振(MRI)技術
    安安寵醫·蘇州中心醫院(大影像診斷中心)在2018年引進了寵物專用的磁共振MRI技術,為臨床上早期診療、重大疑難疾病等複雜問題提供強大工具。截至目前已為上千隻有意識障礙、抽搐、腰椎間盤突出、脊髓神經炎、脊椎骨折、關節韌帶等方面問題的小動物提供了影像診斷。
  • 腦科學日報:AI系統將MRI成像快了4倍;夢來自哪裡?
    兩年前,Facebook 的 AI 研究人員與紐約大學 Langone Health 連結 的醫生和醫學影像專家合作,希望通過 AI 技術,解決了這一問題,他們給這種技術起名為 fastMRI。目前,這種技術可以達到,讓 AI 從收集到的四分之一的原始數據中,自己創建完整的圖像。
  • 【盤點】PET-MRI國內外品牌知多少?
    PE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是目前國際上最尖端的醫學影像診斷設備之一,也是目前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進行人體功能代謝顯像最先進的醫學影像技術,PET在臨床醫學的應用主要集中於惡性腫瘤、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三大領域
  • 腦科學打開生命禁區之窗 或是下代信息技術創新源頭
    北京、上海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中,對腦科學研究也進行了前瞻布局,在計算神經科學與類腦智能等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比如,近日,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馮建峰教授的課題組對超過1萬例影像遺傳學數據進行計算分析,有望幫助人類揭示精神分裂症發病機制。本期特邀請馮建峰教授和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主任饒毅教授等專家介紹我國腦科學研究的前沿和相關進展。
  • [The Basics of MRI 5.5]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5.5
    網站:https://www.cis.rit.edu/htbooks/mri/index.html原著:Joseph P. Hornak, Ph.D.長按二維碼關注CTMR技術園
  • 西安高尚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全球首款全身動態 4D PET/CT
    西安高尚醫學影像診斷中心是廣東高尚醫學影像科技集團打造的連鎖型第三方醫學影像診斷中心,中心配置有德國西門子全球首款全身動態 4D PET/CT、 128 層 4D 螺旋 CT、世界首臺掌上人工智慧CT、3.0T 磁共振、數位化 X 線攝影系統、乳腺 DR 以及多臺新一代 GE 彩色超聲等一系列專業影像診斷設備
  • 醫學影像的現狀與未來
    從頭顱CT開始,這種成像技術越來越成為我們診斷疾病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大型綜合醫院,CT的優勢越來越來突出。影像越來越高的解析度、來越快的速度,使得原來不可能做的檢查成為可能。而原來不能做的動態器官的檢查,現在以0.27秒的速度為代表的CT使得原來不能被看到的動態圖像都能被看到。不僅如此,隨著組織解析度和後處理技術的提高,使得圖像越來越容易觀察。
  • 「AI+醫學影像」專刊正式上線 | 期刊速遞
    醫學影像人工分析的低效、主觀、重複性低、定量分析困難等固有缺陷,以及影像分析師的巨大缺口,使得醫學影像成為人工智慧(AI)最有價值的應用場景。AI技術的介入,有望從根本上幫助醫生提升醫學影像分析的效率和診斷的準確性,同時也能進一步拓展醫學影像在臨床診療中的應用。
  • 小型化CT、MRI趨勢凸顯,五大應用場景突破醫療影像的使用限制
    在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中,移動式、移動式的影像設備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在緊急的醫療衛生事件更安全和高效地幫助醫生完成必要的檢查。小型化的醫學影像設備能否成為醫學影像市場下一個增長極?在重達幾噸的大型影像設備變得更小的過程中,背後是哪些技術變革和迭代?帶著這些問題,動脈網梳理了全球影像設備小型化這一領域的發展。
  • CT,PET-CT,MRI怎麼區分 胸科醫院開放日市民沉浸式體驗影像「檢查」
    胸科醫院開放日市民沉浸式體驗影像「檢查」(央廣網發 胸科醫院提供)央廣網上海9月4日消息(記者楊靜)「我第一次近距離看到了PET-CT機器,也終於弄明白CT、PET-CT這些檢查到底有什麼不同了。」對老百姓來說,影像檢查種類多樣,聽著熟悉,其實卻不了解,更不知道該如何選擇。為了讓老百姓能夠更直觀地走近醫學,胸科醫院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升級「開放日」活動感受度,組織了「沉浸式體驗影像檢查」活動,持續夯實醫患溝通、信息傳遞的橋梁。4日上午,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市民代表一行先後來到院史陳列館、超聲科、核醫學科、放射科等區域,饒有興致地參觀了一線醫務人員的實際工作場景。
  • 免費試看 | 通俗易懂的【MRI原理與序列】視頻課程上線啦
    醫學影像服務中心擁有500病例徵象+講座【醫學影像服務中心】發布【醫學影像服務中心】邀請業內多位實力講師共同打造的國內首個線上【零基礎掌握MR診斷與技術】視頻課程,目前已經上線90多節課;為滿足學員對MRI知識需求的增加,我們的課程後續還會不斷調整更新,其中中樞神經系統病部分課程會更新
  • 醫學成像技術(醫學影像)詳細介紹
    醫學成像學可以作為一種醫療輔助手段用於診斷和治療,也可以作為一種科研手段用於生命科學的研究中。醫學成像技術發展歷史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威廉·康拉德·倫琴發現 X 射線(一般稱 X 光)以降,開啟了醫學成像嶄新的一頁,在此之前,醫師想要了解病患身體內部的情況時,除了直接剖開以外,就只能靠觸診,但這兩種方法都有一定的風險。醫學成像學中的許多技術已經在科學研究的工業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