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讓核磁檢查不再排隊,Facebook的AI系統將MRI成像快了4倍
來源:學術頭條
如何讓 MRI 用更短的時間呈現出醫生需要的結果,縮短病人的等待時間和確診時間,一直是研究人員致力於解決的問題。兩年前,Facebook 的 AI 研究人員與紐約大學 Langone Health 連結 的醫生和醫學影像專家合作,希望通過 AI 技術,解決了這一問題,他們給這種技術起名為 fastMRI。目前,這種技術可以達到,讓 AI 從收集到的四分之一的原始數據中,自己創建完整的圖像。也就是說,如果完整的檢查需要 20 分鐘,那麼利用這個技術,病人只需要躺著儀器中 5 分鐘,fastMRI 就可以通過這五分鐘收集到的數據,自己創建出一個完整的圖像。這比傳統的 MRI 快了四倍。
經過兩年的努力,Facebook 和紐約大學 Langone Health 的這項 fastMRI 計劃已經達到了一個重要的裡程碑。一項即將發表在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上的新臨床研究首次表明,fastMRI 圖像與普通 MRI 的圖像是可以互換的,該研究專門針對膝蓋掃描,研究人員現在正在努力將結果擴展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2,「夢想照進現實」?對24000個夢境的科學分析證實了睡眠科學家的「假設」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8月26日,發表在《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上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義大利羅馬第三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Alessandro Fogli領導的研究團隊通過開發複雜的夢境分析量表,以幫助人們改善自己的現實生活,並為睡眠科學家所稱的『夢的連續性假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即大多數(不是所有)夢都是日常生活中發生事情的延續。
3,新加坡團隊開發數字PCR新方法來測量端粒長度
來源:生物通
端粒長度的異常往往與多種衰老相關疾病有關,比如糖尿病、神經退行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還與多種癌症的預後相關。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設計了一種名為單端粒絕對長度快速分析(STAR)的新方法,能夠快速測量端粒的絕對長度。他們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報告稱,該方法準確靈敏,並且能夠測定癌細胞中的染色體外端粒重複序列(ECTR)。
此次開發的STAR方法是利用數字PCR技術對樣本進行分液,然後在納升級區室內測定端粒重複序列的長度。在此過程中,他們採用Fluidigm的48.770數字晶片和Biomark HD系統(48.770代表可運行48個樣本,每個樣本分成770小份進行數字PCR分析)。此外,他們還用EvaGreen染料來取代經典的SYBR Green I染料,並對退火溫度和引物濃度進行了調整。同時,為了測定端粒的絕對長度,他們利用已知長度的合成端粒生成了標準曲線,並根據該標準曲線來計算其他端粒的長度。
4,「超級快遞員」可安全送遞mRNA,有效治療遺傳疾病
來源:科技工作者
近日,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科學進展》雜誌上報告說,他們製造了一種類脂納米顆粒,它能夠攜帶蛋白質的製造指令——mRNA進入體內,進而治療遺傳疾病。在第一個實驗中,含有有效載荷的納米顆粒可使血友病模型小鼠產生凝血蛋白。在第二個試驗中,該系統降低了PCSK9基因的激活水平,從而加快了血液中膽固醇的清除速度。
5,腦智卓越中心小鼠皮層神經元細胞群體同步激活研究獲進展
來源:細胞
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蒲慕明研究組利用光遺傳技術同步激活小鼠不同皮層區域的神經元細胞群,發現大量神經元群被重複激活會造成局部和全腦皮層神經元興奮性增強的現象。這種增強效應需要大腦皮層同一區域或不同區域的大量神經元被共同激活,且還依賴於NMDA受體的活性。此外,皮層-丘腦-皮層環路也可能對這種增強效果做出貢獻。
研究結果強調了神經元數量在共同激活誘導大腦神經元興奮性增強方面的重要性,表明一定數目皮層神經細胞的同步電活動可廣泛影響整個大腦皮層,可能為局部經顱磁刺激(TMS)和經顱電刺激(tDCS)有效影響整個大腦功能提供潛在作用機制。相關成果以《同步激活大量神經元細胞群引起全腦皮層神經元興奮性增強》為題,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6,抗精神病藥的「抗自殺」效應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通過採用個體自身對照設計,來自芬蘭和瑞典的研究者開展了一項研究,對臨床常用抗精神病藥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殺風險效應的相對強弱進行了比較。該研究8月15日在線發表於Schizophr Bull。
本項研究納入了兩個北歐國家的全國性隊列。分析顯示,氯氮平是唯一一種在兩個隊列中均與自殺未遂/自殺死亡風險降低顯著相關的抗精神病藥。該藥的一系列機制或可解釋這一優勢,針對存在顯著自殺觀念或行為的高危精神分裂症患者或可作為一線用藥。此外,聯用苯二氮類藥物及「Z藥」與患者自殺未遂/自殺死亡風險的升高顯著相關,且這一相關性在排除早期治療的敏感性分析中有所增強,提示長期使用這些藥物在自殺風險方面可能對患者有害。
7,41種常用降壓藥無一升高抑鬱風險,其中9種或可降低風險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一項8月24日在線發表於高血壓領域知名期刊Hypertension的丹麥大規模研究顯示,41種常用降壓藥中,沒有一種與抑鬱風險的升高顯著相關;相反,其中9種似乎可以降低抑鬱風險;利尿劑與抑鬱風險無顯著相關性。研究關注的四大類降壓藥分別為血管緊張素系統藥物(ACEI,ARB)、鈣通道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
8,23andMe藥物基因組學檢測服務獲FDA批准,無需進行驗證檢測
來源:測序中國
近日,著名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23andMe宣布其藥物基因組學檢測產品已獲得FDA的510(k)批准,可以直接以基因檢測方式對用戶的CYP2C19基因突變進行檢測,從而評估用戶對心血管疾病藥物氯吡格雷(clopidogrel)和抗抑鬱藥物西酞普蘭(citalopram)的藥物反應,且無需進行驗證性檢測。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愛「追劇」的人更易抑鬱;自拍就能識別冠心病!
2,腦科學日報:完整生命周期中的全腦突觸圖譜;刻意微笑會快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