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你覺得,我就要我覺得!」父母變成「老頑固」,我們該怎麼辦?

2021-01-09 瀟湘晨報

每日商報訊 「老頑固」是常常用來形容那些思想極守舊,不肯接受新事物的老人。

他們不願意接受新事物,將「我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都多掛在嘴邊」;勸他們不要吃剩菜剩飯,他們卻認為這是節儉美德;明明可以用支付寶,卻每個月定期到銀行取現金;在兩代人的教育觀念上,指出他們明顯做得不正確或者處理問題的方法不對時,他們不能接受,還會發脾氣說再也不做了或者不管了……

年輕人會感嘆,老人固執起來比小朋友還難弄,「叛逆」的老年人背後說明了什麼呢?

親密無間的母女反目成仇

從小到大,單親家庭長大的陳晨都覺得自己和母親的關係非常親密,大事小事無話不談。但近些年來,隨著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她與母親之間的衝突也越來越多。有時候,她時常懷疑,是母親無理取鬧,還是自己不孝順呢?

在帶孩子的問題上,母親認為只要負責生下孩子,養育長大就可以,品格是天生的,是否成材也和教育關係不大。在家務事上,有掃地機不用,洗碗機不用,洗衣服也經常手洗。勸說的次數多了,從母親嘮叨這些機器不好用開始,慢慢升級為母女倆的爭執,嚴重時母親還會大哭說陳晨嫌棄她「老了不中用」。

陳晨覺得無可奈何,為避免此類爭吵,母女間的交流越來越少。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母親迷上了買保健品,種類繁多,一看就花費不少。

陳晨決定和母親認真談一次。舉出很多例子勸說她多數保健品不僅沒有效果,可能還會有副作用。「保健品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都是謊言,」陳晨說,「有病看病,沒病折騰什麼?身體吸收不了這些亂七八糟的!」

母親被這句話激怒,大罵陳晨「沒良心!不孝順!」「我買保健品是為了多活幾年,我還能指望你養老嗎?」

陳晨非常苦惱,曾經自己的榜樣,自己最信賴又最親密無間的母親,什麼時候變成了不可理喻的「老頑固」?

將沉迷撿垃圾的父親送醫治療

相比陳晨母親不聽勸的強勢脾氣,倪磊面對自己父親愛撿垃圾的毛病,更是無可奈何。

倪磊的母親在他高中時去世,70歲的父親開始了獨居生活。倪磊回憶,父親一直很節儉,他覺得無論現在條件多好,勤儉節約都是個不能丟棄的美德。

父親的勤儉節約,不僅體現在省吃儉用上,還經常撿垃圾,他住的兩居室都塞滿了「廢物」。倪磊和親朋都好言相勸,父親卻說,是拿來賣的,但多年來,垃圾只多不少,還引來鄰居的投訴。

更可怕的是,近年來父親開始撿剩菜剩飯吃,因腸胃炎經常住院。最後,覺得不能再坐視不管的倪磊,將父親帶到了市七醫院陳梅芳的診室,並安排住院,強制改這個「毛病」。

剛剛入院的老人非常不配合治療,認為自己沒病,勤儉節約是美德,是年輕人忘本。開的藥物也不吃,在病房裡也撿別人的剩菜和剩飯。

住院期間,經過了二十幾天的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以及行為矯正治療,倪父的情況終於緩解,戒掉了撿剩菜剩飯的毛病。這期間,倪磊處理掉了房間內的垃圾,出院的倪父終於回到了正常的生活。

思維能力下降

老人容易變得固執

陳梅芳認為,「老頑固」產生,有一定的必然因素和合理性。

隨著人年紀的增長,大腦缺少應有的刺激,神經系統敏感性和反應力下降,加之接收的新鮮事物越來越少,思維能力下降等因素,經常會做出一些看似「不恰當」的行為,其實都是合理的現象。

「好在,大多數的『固執』都只是習慣問題,而不是『病』引起的,親朋都不要太過緊張。」她認為,還有一些老人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各種各樣的家庭關係和人際關係不融洽,長此以往會與社會脫節,逐漸成為生活中不受歡迎的人。

還有一些老人受虛榮心和自尊心的影響,在無法學習和適應新事物之後,會變得離群索居,將精神寄托在「老底子」、傳統的觀念上。「比如,勤儉節約是美德,他們會將這個美德發展到極端方面,如果被質疑,就會感受到權威受到侵犯,立即火冒三丈。」

另外,不和睦的家庭,與下一代缺少溝通,得不到家庭成員的理解和尊重,興趣愛好少,也會加劇他們內心的煩躁,將小問題不斷放大。

不要剝奪老人

家庭事務的參與權

由於「老頑固」並非都是疾病狀態,及早地溝通、恰當的心理醫療介入,都可以有效緩解問題。

陳梅芳從老人自身和子女方面,都給出了建議——

作為老人,要學會適應社會大環境的改變。認可價值觀和好壞的衡量標準在變化,過去的經驗要與時俱進。

學會轉移注意力,不能鑽牛角尖。多和年輕人溝通學習,參加同齡人的聚會,或興趣愛好的培訓班,接受新知識的過程,能夠讓自己很快適應社會的變化,並且,忙碌起來可以忽視很多煩心事。

另外,要懂得自我認識和反省。認識到固執己見的危害,陶冶情操,克服虛榮、孤僻的性格,學著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

作為子女,要嘗試站在老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做到多理解、多尊重。遇到他們正在進行不恰當的行為時,要耐心溝通,認真聆聽,了解他們的心聲。

鼓勵老人走出家門,接觸新鮮事物。子女要盡所能為他們創造條件走出家門,擴大交際圈,並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可以體現他們的價值感,增加對生活的信心和樂趣,讓晚年生活更充實。

更為重要的是,在老人提出合理化的需求時,要儘量滿足。社會日新月異,老人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可以理解,要幫助他們解決新事物帶來的「煩惱」,比如,打車、掛號、支付等問題。

家裡的大事小情,要和老人多商量。不要武斷地認為他們都不懂,剝奪他們的家庭事務參與權。尊重他們的生活習慣,不強求他們同步年輕人的步伐。

【來源:杭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我覺得我們之間有故事
    我們已經過去了那個規範女孩子要矜持的時代,不需要在意「別人覺得」,只要堅持「我覺得」,愛情是相互的,如果對方足夠優秀到吸引你,那麼你當然需要一份主動開啟你們愛情故事的魄力。現在的人們,內心就好像一個柜子,總是緊閉著櫃門,盼著誰能有解開的鑰匙,雖然是想好好保護自己,但封閉的同時,也擋住了別人的目光和心意。
  • 我想辭職,但是父母覺得當老師很好,我卻不開心。我該怎麼辦?
    有書君感覺你應該是個比較守本份,衝闖勁不是太足的人,不然這樣的問題自己就能果斷解決,用不著問別人怎麼辦。可能你出去幹其它行業就意味著要經歷更大的挑戰,而做教師工作比較穩定,比較適合你。你擔心父母反對還在其次,相信你想好了有把握做好的事,你耐心地和他們溝通交流,父母不會太過反對。畢竟,他們更在乎你過得好、過得開心。但有書君還是建議你不要隨便輕易地辭職,有病可以就醫,請求學校領導的支持,如果真想好了要離職也可以辭職。
  •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用英語怎麼說?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隨著第三期中餐廳的播出,黃教主的這句語錄火透了B站鬼畜區和微博。看過中餐廳的觀眾紛紛表示有點上頭,自己出現了失眠、氣憤、好笑、無奈等一系列症狀。01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I don’t care what you think. I only care what I think.
  •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是什麼梗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讓人覺得很不禮貌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是什麼梗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讓人覺得很不禮貌時間:2019-08-16 10:03   來源:遊戲吧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是什麼梗看到這句話的時候讓人覺得很不禮貌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是什麼梗,看到這句話的時候讓人覺得很不禮貌,那麼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是什麼梗 這句說啥意思誰說的出處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是什麼梗,看到這句話的時候讓人覺得很不禮貌,那麼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意思、誰說的出處介紹,快來一起看看吧!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誰說的出處  這句話給人帶來的是「不容置疑」的感覺。出自黃曉明在《中餐廳》的言論。
  • 「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黃曉明犯了什麼職場大忌?
    黃曉明在綜藝《中餐廳》裡給出了0分答案:「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這是命令!」偶像劇裡的霸道總裁出現在真實職場中,真的讓人愛不起來。網友們表示:有黃曉明這樣的老闆,我第二天就辭職。網友總結:為什麼你看《中餐廳》這麼生氣?是你的壞老闆給你留下的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所有老闆都該看看《中餐廳》,因為做領導可能踩的雷,黃店長都幫你試過了。從黃曉明最受「討伐」的「兩宗罪」裡,足以明白員工對老闆的期待。一意孤行,聽不進員工意見黃老闆經營管理的最大軟肋,其實在決策環節。
  • 中國最神聖的佛教聖地,你覺得是在拉薩?我覺得在色達
    中國最神聖的佛教聖地,你覺得是在拉薩?我覺得在色達色達,這個名字有很多人都覺得特別的陌生。也許還有人不知道色達這個地方就在我們中國。色達縣是甘孜藏族自治州下轄的一個縣,在青海、阿壩州相交處。人們常說色達每一寸土地無不是洗滌心靈的地方。
  • 「不要你覺得,只要我覺得」,回懟霸道總裁,這些詞你用得到!
    文:地球大白因為一檔《中餐廳》的綜藝節目,黃曉明的「我不要你覺得,我只要我覺得」成了大家調侃的對象。黃曉明的金句頻繁出現,好比如說:所以我的錯好不好,我的錯。/都聽我的,我不管你怎麼想,都聽我的。/這個問題不需要商量,都聽我的。
  • 我覺得就像全世界就不要我了,然後我就認為全世界只有你一個人了
    之前,因為刷贊與評論我認識你,那時我就像現在一樣,招人,然後我就找到了你,同時我找到了小粽子,一個鹹菜一個粽子,我跟你說有個粽子,你以為我開玩笑,當我邀她進群你說原來真的有粽子。之後你就像一個普通的朋友一樣,直到有一天晚上,一個人在家其實也是很恐怖的,我就找蘇子,我跟蘇子聊起來一下就不害怕了,接著,蘇子跑了,我就去找了阿怡等人,可是沒一個鳥我的,然後我找到你,聊了一晚,你背景是用手捧著一個血腥的心,換成這個背景後,本來就是晚上,還要看著這個背景聊多不好吖,,然後我就強烈反對這個背景,然後如我所願換了一個,中間,我們還說了各自遇到的靈異的事情
  • 「我覺得我配不上喜歡的人」|26個抗拒戀愛的理由
    讓這件本該快樂的事,變成了一種雙向負擔。 有些人在心裡對愛情的期待有著某種「規則」,很難被輕易打破。還有人受不了另一半心裡有曾經,或是算來算去覺得還是一個人的生活更輕鬆。 其實很多單身的人並不是沒有心動對象,或是喪失對愛的期待,只是有太多心理或者現實因素在影響著他們。
  • 當婆家人急需用錢時,我才意識到我的婚姻變成了「扶貧」,好後悔
    我覺得有點被騙了,但是我爸卻說本來就應該女方負責女方這邊,然後我們吵了一次,給我的感覺就是我爸一邊責怪我辦事不力,聽信他一面之詞,當我生他氣的時候,我爸又站在人家那邊說話。 反正婚禮前,我就已經後悔萬分了,但是請帖都發了,不得不結婚。
  • 全職10年沒上班,公婆提防我,老公說我計較利益得失,該怎麼辦?
    今和老公談及此事,老公認為我計較得失,他說婆婆不是媽丈母娘也不是娘,所以不要要求他們像媽一樣對待自己,他理解父母對我的不信任,卻表示對我很失望,他認為我太在乎這些東西,而且不信任他,已經考慮提早打算離婚的得失。聊開了,看清了,可是很難過。我不知道該怎麼辦?該如何相處?他原本敏感多疑,以後不知道還會發生什麼。沒有信心,時常沒有安全感,覺得自己很無力。
  • 孩子發燒了怎麼辦?不要鬧,聽我的
    寶寶發燒怎麼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急壞了!!新手父母,面對寶寶發燒,往往倍感心疼又手足無措,更甚者病急亂投醫,比如捂汗退燒、酒精擦拭退燒、抽搐了用手卡住牙齒等等,有時候造成不可挽回的結果。發燒是寶寶最常見的症狀,是父母們最關注的問題之一,也是流言和謠言的集中地。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這些問題。
  • 9個生活小常識,我不要你覺得,我要科學覺得
    生活處處是陷阱一些代代相傳的生活常識有可能並不像你想的那樣我們不要你覺得我們要科學覺得今天,日課君就來告訴你正確答案1.特別是有高血壓、心臟病及腎功能異常的人,不要再一早起來喝鹽水了。2. 蛋黃膽固醇過高,不能吃?很多人認為,吃蛋黃會導致膽固醇攝入過高,於是吃雞蛋時不敢吃蛋黃。其實,目前並沒有證據表明多吃膽固醇會導致高血脂或心臟病。
  • 任正非:我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並不覺得我的生命有那麼重要
    文化大革命的主題跟我個人思想不吻合,我是一心一意鑽研技術的人,一點都不懂政治,突然社會政治狂熱起來了,我完全無所適從,不知道該怎麼辦。文化革命中,我也想跟大家一起上街去鬧鬧,去遊行示威。但是我父親作為走資派被打倒,被關在牛棚。所以,我就沒有機會參加那些活動。為什麼沒有參加紅衛兵?一方面是大的組織不要我參加,因為我家庭出身不夠好。
  • 如果不是因為抑鬱,我總覺得我的人生本不該如此糟糕
    本篇作者 | 開心就好本篇編輯 | 董小姐當值編輯 | 付小米▼今日導讀我打賭,患有抑鬱症的你,一定在心裡這樣問過自己:為什麼偏偏是我?為什麼偏偏是我這麼倒黴,要承受這麼多的委屈和傷痛?你也一定曾這樣想:如果不是因為抑鬱,我總覺得我的人生本不該如此糟糕。
  • 「出生前,我在天上挑媽媽」,請好好愛孩子,別讓他們覺得不值得
    因為我們可從來沒有問過孩子,你願不願選擇我們做你的父母。你做了我們的孩子,是你自己的選擇,還是父母一次歡愉的意外?>想做你的兒子又覺得自己可能沒那個運氣沒想到第二天一早我已經在你肚子裡小朱爾告訴我們,孩子們選擇父母,是他們自己的主張,不只是父母一時歡愉的產物,也不是機緣巧合的將就。
  • 我對家庭默默地付出,老公無視我,我該怎麼辦?
    1衣雖多,心仍寒你覺得幸福從哪裡來?許多人認為是別人給予的肯定。這也是毋庸置疑的,別人對我們的肯定,讓自己感覺自己被認可和被需要。心裏面自然會感到高興。當別人忽視你的存在,對你無話可說,內心的喜悅一下全無,好像一下掉進了冰窖一樣,即便衣服有很多,依然抵擋不住心裏面的寒冷。2寵愛不如從前我的讀者私信我,說她和老公結婚有8年了,剛結婚2年對我特別的寵愛,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都不需要自己說,老公都很懂我,讓我感覺自己找對人了。我對他更好,家裡所有的事情都不需要他管,父母孩子都照顧得很好,讓他安心賺錢養家。
  • ...是我公然對抗的一次,之後我跟世界格格不入,覺得不想拍電影了
    那時候創作真是挺自由挺舒適的,吳天明就說你們去吧,我們就真在草原生活了一個月。 但《盜馬賊》拍完審查審得非常辛苦……就覺得還是算了,還是回到導演該幹的事情吧,後來就拍了《搖滾青年》什麼的。 反正電影都過去了,都留在那了。
  • 把「哄睡」變成「我說你做」遊戲,讓家有「睡渣娃」的父母不犯愁
    因而作為父母我們要理解孩子離開父母一天的焦慮,以及探索外界的興奮。前兩年發布的《中國兒童睡眠大數據》顯示,睡眠是僅次於情緒的困擾父母的第二大育兒難題,這說明了「哄睡難」並非個別父母遇到的難題,而是大多數父母都會遇到的。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改善孩子的「入睡難」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