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和創業公司的產品經理,有什麼不同?

2021-01-08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文是作者就產品經理這個話題,對大公司和創業公司的一些思考和梳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昨天,有一個產品小夥伴微信私聊我,諮詢這樣一個問題:

在大公司和創業公司做產品經理,有什麼不同?

從大公司跳到創業公司,或者從創業公司跳到大公司,作為產品經理分別需要作出哪些改變?

在回答了他的問題後,我覺得,這個可能是很多產品經理在職業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所以,我重新進行了詳細的梳理。現在將自己的梳理結果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  在創業公司和大公司做產品有什麼不同

首先需要說明,大公司和創業公司的界定,如果沒有明確的劃分,很可能是存在重合的。舉個最典型的例子,滴滴迄今為止依然是創業公司,但滴滴同時又是大公司。

我認為,其實很多產品小夥伴遇到的在大公司和創業公司之間跳槽的問題,更準確的說,應該是在「是否具備完善的人員配置資源」之間的切換。

因此,我我們不妨以「是否具備完善的人員配置資源」來作為界定。

Q:何為「是否具備完善的人員資源配置」?

A:簡單來說,就是「你的團隊是否有設計人員、項目管理、運營人員、商務人員,或者是否有相關的人員配置支持」(哪怕是臨時組建的小團隊也行;並且,對於部分to B公司,可能還包括技術支持人員。)

以「是否具備完善的人員配置資源」來進行界定,我將其作為「橫向界定」。

我們其實還存在另外一個維度的界定標準,就是從「產品段位」作為界定。

何為「產品段位」?

總的來說,就是指「你是做功能設計和迭代推進、產品規劃還是公司產品戰略規劃」。

以「產品段位」來進行界定,我將其稱之為「豎向界定」。

因為個人能力和經驗所限,以及這篇文章主要是面向從業3年以下的產品童靴,所以下面我主要從「從事產品功能設計和迭代推進」的界定角度來進行分析。

在大公司,或者說橫向層面的『人員配置資源比較完善』時:

如果你能獲得的人員配置資源相對完善,你主要做的,就是確定需求、提供方案、獲取資源、整體排期、功能落地、後期跟進。

確定需求:跟需求提出方確定需求詳情、目的。提供方案:基於需求目的、詳情,構思解決方案,確定需要哪些資源支持、如何落地、如何驗收、後期如何推廣、如何追蹤和評估效果。獲取資源:多放協調研發、測試、設計、運營、推廣等資源,並確保能夠獲得支持。整體排期:協調好相關資源的供應和配合,保證按照優先級和需求緊急程度實現迭代。功能落地:跟進迭代進展,保證符合預期,並準備好各種以外的應對方案。後期跟進:跟進市場、運營人員的推廣進展,了解功能的後期效益。

也就是說,你工作的很大一部分,是和各個部門、各種職能的人進行溝通、達成相應的目的。這時候,你會很快的學習到如何圍繞著你的目的跟其他人或其他部門溝通、達成合作,同時強化了你的結果導向意識、部門利益意識、合作意識、業務API化意識。

創業公司,或者說橫向層面的『人員配置資源不完善甚至完全缺失』時:

如果你能獲得的人員配置資源不那麼完善甚至完全缺失(0-150人的創業公司都較為常見),那麼從需求明確一直到提升業績(更多成單)的所有事情,很可能都需要你來做,至少是需要你參與。你要做的事會很多、很雜,但同時你也會迅速發現自己的知識空白區,並且或主動或被動的嘗試去彌補自己的知識、能力空白區。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我在一個30人團隊的創業公司,就學會了做EDM推廣、撰寫推廣文案、擬定戰略合作協議、商務合作溝通,甚至一度還要學習如何做售前支持和銷售。而這些,都是通過實戰的經驗和教訓學到的,所以利弊也非常明顯——具備實操效果,但缺乏系統認知和理論支持。

二. 在大公司和創業公司之間切換,需要做出哪些改變處於」功能設計和迭代推進的豎向分層」,從大公司到創業公司,你要做出的改變:

前期,適應一有需求、全員齊上、缺乏有效規劃的工作風格,配合他們的迭代節奏,建立起團隊配合度;然後,發揮自己的做排期和規劃的能力經驗,幫助逐步完善公司的人員配置,同時梳理整體的產品迭代流程,建立起迭代規範。

處於」功能設計和迭代推進的豎向分層」,從創業公司到大公司,你要做出的改變:

前期,多跟其他產品經理溝通,了解其他部門的資源配置、做事風格和合作注意點,放棄搞個大功能、大新聞的想法,逐步的從一些小需求迭代開始,跟其他部門逐步的建立起配合經驗;

在有了共同合作經歷和基礎後,嘗試有限度的發揮出你的單兵作戰能力,彌補前期在資源支持獲取上的新員工必然劣勢。如能提升整個團隊的作戰積極性,也是意外之喜。

之後,保持產品正常響應和迭代的同時,多做一些產品戰略規劃的嘗試,讓自己逐步能夠從更高的角度去思考產品價值,包括給用戶帶來的價值、對公司的價值、對其他部門的價值點、對自己的價值。

三.  在創業公司從事產品經理,需要知道和注意些什麼

最後,因為「在創業公司從事產品經理」對於很多產品小夥伴來說,可能是更容易入門的機會。所以,下面我也針對「在創業公司從事產品經理,需要知道和注意些什麼」這個話題,給大家共享一些我自己的經驗。

創業公司的產品經理,往往需要同時並行扮演多種工作角色,甚至還會並行跟進多個產品項目:

UI設計:設計功能界面、繪製原型;如果是特殊項目,可能還涉及到高保真demo原型。功能設計:設計功能的主體流程,同時細化各種使用和操作場景下的跳轉、引導、提示。文案撰寫:撰寫產品或功能說明文檔;撰寫各類功能提示文案;撰寫上線用戶通知。項目管理:與研發、測試拆分任務、確定排期、跟進研發和測試進度、跟進上線安排。運營參與:給運營解釋功能或產品的目標用戶、滿足何種需求,輔助他們確定運營策略。推廣參與:對於不懂技術的市場或運營,可能你還需要參與到軟文或EDM郵件的創作。銷售參與:必要時,不懂技術或產品的銷售,會直接要求你陪著一起見客戶講解產品。向上支持:幫老大寫PPT、構思如何忽悠投資人的月報內容。工作雜事:列印文檔、換水、幫大家訂加班餐等······

如果你同時還需要參與到多個產品項目的迭代中,那麼每天同時並行的任務量會多到讓你無暇去劃分重要性、緊急程度,每天都得跟打雞血一樣在公司跑來跑去,連基本的功能設計都不敢花費太多時間······這些就成了很日常的工作,無限制的把你的有效工作時間吸進去。

歸根結底,發生這種事情,是有如下幾個原因:

公司原因:創業公司的職責劃分本不明確,很多職責的模糊地帶無法明確,導致無人負責;與此同時,創業公司總希望低價找到優秀人才,所以長期處於「急缺崗位還在招人中」的狀態。職業原因:產品經理職責劃分歷來不明確,所以「職責模糊地帶讓產品上」就成了常見現象個人原因:性子軟弱或者前期為掙表現大包大攬,沒有及時明確自己的職責邊界,忽略了自己的工作時間資源有限,結果只能犧牲個人時間填坑,導致後期瑣事纏身。

所以,在創業公司從事產品經理的小夥伴們,一定要保持警惕,避免自己陷入到無窮無盡的事情中,將自己的工作時間和生活時間全部坑進去。

但如果你已經非常不幸地陷進去了,那該怎麼辦呢?我的建議是:

把責任心放在最重要的業務線上,捨棄一些價值不明顯或不明確的業務線。對於一些明顯對自己、對產品部門不那麼重要的業務線,降低對相關人員的響應度,同時明確告知老大「自己覺得應該把自己的時間花在更重要的業務上,這樣對自己的成長和產品部門的幫助都會更大一些」。記住,一定是從產品部門和自身成長來找理由,不要去扯公司戰略什麼的。這些東西,是你老大和其他創始人要關心的事;如果是工作了1-2年的產品經理,泛泛的空談業務線對於公司戰略的重要程度,很難被別人認可,更無法作為你推掉某些項目事宜的理由。學會拒絕,學會急事緩辦。請先知曉,為了讓你快速響應,所有找你幫忙的人都會說自己需要的東西很急、優先級很高。但其實只要你能告知對方他需要的東西何時能夠給出,只要這個時間點在對方可控範圍內,他一般都能理解並接受。所以,對於他人要求你需要立即響應的任務,請對方先告知你優先級和確認人(事情有多急、有多重要,跟哪些人確認過並且都認為重要)。如果你還在做優先級更高的事情,直接告知對方你在做什麼東西、優先級如何,然後告知你何時可以支持他的需求。如果對方仍然表示非常著急,請他先去跟你的領導溝通。學會風險告知,學會主動對上匯報變動。如果你已經做好任務優先級梳理和時間安排,結果被臨時插入其他任務,你需要及時梳理出哪些任務可能存在延期交付的風險,然後告知相關人員,並且告知你會儘可能趕工,減少延遲風險。同時,如果插入任務不是你老大安排給你的,你也需要讓你的老大知曉,以便他那邊進行工作安排。

如果能做到以上三點,我相信大家至少不會再陷入「四處救火,不可開交」的局面,而是逐步進入「專注撲滅火源,局部小火苗讓其隨風自滅或者讓他人去滅」的佳境。

工作上協調好之後,自然就會逐步將被工作吸走的個人時間抽回來,然後再去考慮如何使用個人時間,包括休息、娛樂、陪伴家人。

以上,是我對大公司和創業公司的一些思考和梳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如果大家有什麼思考或者觀點,也歡迎來分享來和大家一起探討!

 

作者:Aaron暖塵,微信公眾號:產品經理NEXT

本文由 @Aaron暖塵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收藏已收藏 | {{ postmeta.bookmark }} 點讚已贊 | {{ postmeta.postlike }}

相關焦點

  • 創業公司產品經理浮沉圖鑑
    這篇文章,我們盤點了五個城市、五個不同行業的創業公司產品經理,從深圳、北京的漂泊一族,到鄭州、成都的奮鬥青年,他們的理想與現實的衝撞,他們的妥協與堅持,這裡的職場浮沉,產品故事,我們說給你聽:從這時起,我開始對 AI 、機器人有了興趣,開始了解產品經理這個崗位。我是一個有很多 idea 的人,各種天馬行空的創意;在大學期間還拿過一次國家獎學金,勉強算得上是學校裡的風雲人物;不過出了社會之後,發現優秀的人太多了,自己其實什麼也不是。大四求職的時候投簡歷,都是石沉大海——我甚至都在懷疑自己:選擇產品經理真的是對的嗎?
  • 創業公司如何應對大公司抄襲
    通常,大公司在資源和品牌等方面有優勢,而創業公司則在決策速度和高效執行能力等方面有優勢。如果創業公司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使其能夠彌補資源和品牌的劣勢,那麼創業公司是有機會打敗大公司的。這個觀點說起來很美好,但真正做起來卻很難,因為大公司在資源和品牌方面具有的絕對優勢,使創業公司很難通過自身優勢與之抗衡。此時,選擇創業方向很重要,要讓大公司不願意抄襲,或者讓它的資源和品牌優勢不容易發揮出來。怎樣能讓大公司不願意抄襲呢?很簡單,挑一個小一點兒的目標市場,因為目標市場有多大,就決定了將面臨的競爭對手會有多強。
  • 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的區別 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有什麼不同
    在找工作的時候,會看到一些公司名為「有限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那麼,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有什麼區別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的區別  1、註冊資金不同  有限責任公司規模較小註冊資本最低為10萬元,私密性高,在運營上有靈活性,適合創業公司;而股份有限公司的註冊資本門檻較高,最低要求註冊資本為1000萬元。
  • 這10大原因導致了141家創業公司死亡!
    33.Tigerbow不要從不懂創業公司投資的人那裡籌錢。我們是從朋友和家人那裡籌集了一小筆錢的。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互相支持的,但也有一些例外。我們從這些投資者身上並沒有得到什麼增值,而這些人,對投資創業公司以及公司運營的風險和挑戰毫無認識的人會把你逼瘋的。
  • 騰訊陰影下的創業公司
    騰訊正在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話語權。坐擁超過十億微信用戶,累計投資600多家創業公司,騰訊已然編織起一張超級大網。對於一些初創公司而言,如何規避巨頭的風險,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號稱「微信生態最大第三方服務商」的微盟上市,風險提示第一條就是要警惕對騰訊的依賴。
  • 安然納米直銷公司專訪:創業為何首選安然納米直銷?
    近年來,直銷行業市場火熱,各類直銷企業也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對於直銷員而言,該選擇什麼樣的直銷公司創業比較好呢?當總理髮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以山東安然納米公司為代表的直銷企業成為了眾多創業者首選,安然納米公司作為全國直銷領域的著名納米技術創新企業——安然納米直銷產品的市場反響又如何呢?本報記者對安然納米直銷公司進行了一次專訪。
  • 創業愛好者和創業者有什麼區別?
    01 創業第一步想到什麼?創業愛好者:一年~三年創業者:十年以上04 對待各類聚會與活動的態度創業愛好者:多多參加,爭取成為會王,混個臉熟,萬一能認識大咖和大佬呢創業者:參加一兩次見過世面足矣,其他就不參加了
  • 產品經理的進階之路(2):如何搭建產品經理的知識體系?
    由於每個產品經理的職業生涯規劃都不一致,短期的在公司達到什麼位置,長期的10年後要做什麼都會不一樣,一套涵蓋所有範圍的知識體系不太現實,在成長期也會分散我們的學習精力。下面是具體搭建知識體系的方法:1.
  • 【人人圓桌】第七期:小團隊如何面對大公司的抄襲
    要求不考慮法律手段和維權,只考慮產品層面圓桌記錄創業公司想出一個好的idea,經過艱苦的創業期,終於收穫了一大批核心用戶,眼看步入正軌,繼續發展壯大之際,一家大公司甚至多家公司發現了這塊肥肉,爭相抄襲,導致市場混亂,自己辛苦經營的用戶流失嚴重,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當如何妥善解決呢?
  • 創業公司的12種花樣死法
    「對於大多數創業公司來說,不存在消不消亡的問題,只存在何時何地消亡的問題。」在今年第二季度,有四家公司死於資金鍊斷裂。而資金鍊的鍛鍊,往往發生在創業初期。根據CB Insights的調查,有超過一半的創業公司在融資100萬美元之前就倒閉了。
  • 程式設計師「封爵之路」:工程師、架構師和項目經理有何區別?
    近來,我注意到在業內對很多與「軟體」相關的職位存在很多角色和頭銜方面的混淆,即使是公司創始人、招聘經理或者團隊建設者都很容易分辨不清。今天我們就來談一下,軟體團隊中各種職位的角色和職責分別是什麼,以及哪些職位更傾向於涵蓋哪些角色。在深入研究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強調的是,每個團隊都是獨一無二的,某種責任往往會在不同時間段在各個成員間浮動,或由團隊的不同成員共同承擔。
  • 【開講啦】產品經理和程式設計師的那些「恩怨情仇」(附PPT下載)
    第一點,產品經理不尊重技術規則,程式設計師不尊重產品經理的創作用心這方面可以總結的例子很多,舉一個極端的例子:程式設計師調了一天的bug,產品經理過來看了看,直接就說一句:「今天什麼都沒改嘛」,甚至有的產品經理就可能說出這個程式設計師「很懶」的話來。
  • AI產品經理的定義和分類
    1927年,美國寶潔公司出現了第一名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從那以後,在越來越多的行業,「產品經理」這個職位都得到了推廣和應用。),網際網路產品經理是網際網路公司中的一種職能,負責網際網路產品的計劃和推廣,以及網際網路產品生命周期的演化。
  • 新加坡10大「不差錢」網際網路創業公司
    說起新加坡的初創企業,我們不得不誇誇人家的政府,新加坡政府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積極倡導創業的政府,人家給予初創企業的支持也是槓槓的;除此之外,新加坡還有大量的風險投資公司和私人投資者(Facebook的聯合創始人Eduardo Saverin也是其中一員),這些投資者大都把新加坡當做是自己的家鄉。既然有如此多的資金流入當地的科技領域,那麼到底哪些科技公司會是新加坡融資大戰的獲勝者呢?
  • 想建立成功的創業公司?先驗證那些高風險假設
    答案很可能是不確定,因為在當時,微軟看起來與其他數百家做軟體和作業系統的創業公司沒有太大的區別。一些最終失敗的產品,在一開始的時候看起來也挺棒。 這說明,大多數初創公司是以看似差不多的方式啟動的,想要成為成功的公司,需要在成長的過程中排除很多風險最大的假設,證明很多事情。
  • 全球三十大最佳 AI 創業公司公布
    、市場與行業潛力、運營能力、資本與財務狀況、創新性與實用性等多項標準,評選出四項大獎:全球三十大最佳 AI 創業公司、中國十大最強 AI 研究實力企業、中國十大最具潛力早期 AI 公司、三十大最佳 AI 應用案例。
  • 印度風投公司 YourNest 募資 4500 萬美元,關注早期創業公司
    YourNest 是一家專注於早期階段投資的印度風投公司,近日,該風投宣布募集了一筆資金,金額達到了 30 億印度盧比(約合 4500 萬美元)。據悉,這筆資金將主要用於 pre-A 輪的早期創業公司,並投資科技行業裡 25-30 家初創公司,平均每年會投資 4-8 家公司。
  • 產品經理的道(宏觀)術(中觀)法(微觀)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產品經理不經雕琢就做出來的產品肯定是不痛不癢,後期是靠營銷來補,營銷不行然後拿渠道補,渠道不行就拿促銷來補,以至於到最後一定是喝酒陪笑臉都賣不出去。好的食品產品經理一定是從很多方面來判定產品的:包裝,產品形態,產品色彩,氣味,口感、回味等等微觀細節給人的體驗感覺綜合來判定。所以,我一直沒有辦法突破自己現下的瓶頸。就目前的狀況,更多是偏向於「項目控制型」的產品經理,不屬於「產品體驗」型的產品經理。
  • ...FIELD獲數千萬融資,中國人造肉領域創業公司的判斷邏輯是什麼?
    而國內另一家人造肉創業公司珍肉同樣與李健博士達成了合作關係。對於起步階段的創業公司而言,自己設立實驗室、建立研究團隊的資金和人員門檻是很高的。充分利用外部資源是現在人造肉乃至食品消費品領域和一定的技術、科技進展有關聯領域比較通用的做法,這點不僅是創業公司,可口可樂等一些大公司、巨頭也在推動公司外部的研發創新合作。
  • 產品經理如何寫出一份「簡練」的PRD
    產品精益畫布是論證商業可行性的常用工具,說明產品賣給誰、成本和收入情況、為什麼能贏利、通過什麼渠道盈利等關鍵問題。對BRD中產品精益畫布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細讀《精益創業實戰》(第二版)第三章,本文不做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