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作者就產品經理這個話題,對大公司和創業公司的一些思考和梳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昨天,有一個產品小夥伴微信私聊我,諮詢這樣一個問題:
在大公司和創業公司做產品經理,有什麼不同?
從大公司跳到創業公司,或者從創業公司跳到大公司,作為產品經理分別需要作出哪些改變?
在回答了他的問題後,我覺得,這個可能是很多產品經理在職業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所以,我重新進行了詳細的梳理。現在將自己的梳理結果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 在創業公司和大公司做產品有什麼不同首先需要說明,大公司和創業公司的界定,如果沒有明確的劃分,很可能是存在重合的。舉個最典型的例子,滴滴迄今為止依然是創業公司,但滴滴同時又是大公司。
我認為,其實很多產品小夥伴遇到的在大公司和創業公司之間跳槽的問題,更準確的說,應該是在「是否具備完善的人員配置資源」之間的切換。
因此,我我們不妨以「是否具備完善的人員配置資源」來作為界定。
Q:何為「是否具備完善的人員資源配置」?
A:簡單來說,就是「你的團隊是否有設計人員、項目管理、運營人員、商務人員,或者是否有相關的人員配置支持」(哪怕是臨時組建的小團隊也行;並且,對於部分to B公司,可能還包括技術支持人員。)
以「是否具備完善的人員配置資源」來進行界定,我將其作為「橫向界定」。
我們其實還存在另外一個維度的界定標準,就是從「產品段位」作為界定。
何為「產品段位」?
總的來說,就是指「你是做功能設計和迭代推進、產品規劃還是公司產品戰略規劃」。
以「產品段位」來進行界定,我將其稱之為「豎向界定」。
因為個人能力和經驗所限,以及這篇文章主要是面向從業3年以下的產品童靴,所以下面我主要從「從事產品功能設計和迭代推進」的界定角度來進行分析。
在大公司,或者說橫向層面的『人員配置資源比較完善』時:如果你能獲得的人員配置資源相對完善,你主要做的,就是確定需求、提供方案、獲取資源、整體排期、功能落地、後期跟進。
確定需求:跟需求提出方確定需求詳情、目的。提供方案:基於需求目的、詳情,構思解決方案,確定需要哪些資源支持、如何落地、如何驗收、後期如何推廣、如何追蹤和評估效果。獲取資源:多放協調研發、測試、設計、運營、推廣等資源,並確保能夠獲得支持。整體排期:協調好相關資源的供應和配合,保證按照優先級和需求緊急程度實現迭代。功能落地:跟進迭代進展,保證符合預期,並準備好各種以外的應對方案。後期跟進:跟進市場、運營人員的推廣進展,了解功能的後期效益。也就是說,你工作的很大一部分,是和各個部門、各種職能的人進行溝通、達成相應的目的。這時候,你會很快的學習到如何圍繞著你的目的跟其他人或其他部門溝通、達成合作,同時強化了你的結果導向意識、部門利益意識、合作意識、業務API化意識。
創業公司,或者說橫向層面的『人員配置資源不完善甚至完全缺失』時:如果你能獲得的人員配置資源不那麼完善甚至完全缺失(0-150人的創業公司都較為常見),那麼從需求明確一直到提升業績(更多成單)的所有事情,很可能都需要你來做,至少是需要你參與。你要做的事會很多、很雜,但同時你也會迅速發現自己的知識空白區,並且或主動或被動的嘗試去彌補自己的知識、能力空白區。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我在一個30人團隊的創業公司,就學會了做EDM推廣、撰寫推廣文案、擬定戰略合作協議、商務合作溝通,甚至一度還要學習如何做售前支持和銷售。而這些,都是通過實戰的經驗和教訓學到的,所以利弊也非常明顯——具備實操效果,但缺乏系統認知和理論支持。
二. 在大公司和創業公司之間切換,需要做出哪些改變處於」功能設計和迭代推進的豎向分層」,從大公司到創業公司,你要做出的改變:前期,適應一有需求、全員齊上、缺乏有效規劃的工作風格,配合他們的迭代節奏,建立起團隊配合度;然後,發揮自己的做排期和規劃的能力經驗,幫助逐步完善公司的人員配置,同時梳理整體的產品迭代流程,建立起迭代規範。
處於」功能設計和迭代推進的豎向分層」,從創業公司到大公司,你要做出的改變:前期,多跟其他產品經理溝通,了解其他部門的資源配置、做事風格和合作注意點,放棄搞個大功能、大新聞的想法,逐步的從一些小需求迭代開始,跟其他部門逐步的建立起配合經驗;
在有了共同合作經歷和基礎後,嘗試有限度的發揮出你的單兵作戰能力,彌補前期在資源支持獲取上的新員工必然劣勢。如能提升整個團隊的作戰積極性,也是意外之喜。
之後,保持產品正常響應和迭代的同時,多做一些產品戰略規劃的嘗試,讓自己逐步能夠從更高的角度去思考產品價值,包括給用戶帶來的價值、對公司的價值、對其他部門的價值點、對自己的價值。
三. 在創業公司從事產品經理,需要知道和注意些什麼最後,因為「在創業公司從事產品經理」對於很多產品小夥伴來說,可能是更容易入門的機會。所以,下面我也針對「在創業公司從事產品經理,需要知道和注意些什麼」這個話題,給大家共享一些我自己的經驗。
創業公司的產品經理,往往需要同時並行扮演多種工作角色,甚至還會並行跟進多個產品項目:
UI設計:設計功能界面、繪製原型;如果是特殊項目,可能還涉及到高保真demo原型。功能設計:設計功能的主體流程,同時細化各種使用和操作場景下的跳轉、引導、提示。文案撰寫:撰寫產品或功能說明文檔;撰寫各類功能提示文案;撰寫上線用戶通知。項目管理:與研發、測試拆分任務、確定排期、跟進研發和測試進度、跟進上線安排。運營參與:給運營解釋功能或產品的目標用戶、滿足何種需求,輔助他們確定運營策略。推廣參與:對於不懂技術的市場或運營,可能你還需要參與到軟文或EDM郵件的創作。銷售參與:必要時,不懂技術或產品的銷售,會直接要求你陪著一起見客戶講解產品。向上支持:幫老大寫PPT、構思如何忽悠投資人的月報內容。工作雜事:列印文檔、換水、幫大家訂加班餐等······如果你同時還需要參與到多個產品項目的迭代中,那麼每天同時並行的任務量會多到讓你無暇去劃分重要性、緊急程度,每天都得跟打雞血一樣在公司跑來跑去,連基本的功能設計都不敢花費太多時間······這些就成了很日常的工作,無限制的把你的有效工作時間吸進去。
歸根結底,發生這種事情,是有如下幾個原因:
公司原因:創業公司的職責劃分本不明確,很多職責的模糊地帶無法明確,導致無人負責;與此同時,創業公司總希望低價找到優秀人才,所以長期處於「急缺崗位還在招人中」的狀態。職業原因:產品經理職責劃分歷來不明確,所以「職責模糊地帶讓產品上」就成了常見現象個人原因:性子軟弱或者前期為掙表現大包大攬,沒有及時明確自己的職責邊界,忽略了自己的工作時間資源有限,結果只能犧牲個人時間填坑,導致後期瑣事纏身。所以,在創業公司從事產品經理的小夥伴們,一定要保持警惕,避免自己陷入到無窮無盡的事情中,將自己的工作時間和生活時間全部坑進去。
但如果你已經非常不幸地陷進去了,那該怎麼辦呢?我的建議是:
把責任心放在最重要的業務線上,捨棄一些價值不明顯或不明確的業務線。對於一些明顯對自己、對產品部門不那麼重要的業務線,降低對相關人員的響應度,同時明確告知老大「自己覺得應該把自己的時間花在更重要的業務上,這樣對自己的成長和產品部門的幫助都會更大一些」。記住,一定是從產品部門和自身成長來找理由,不要去扯公司戰略什麼的。這些東西,是你老大和其他創始人要關心的事;如果是工作了1-2年的產品經理,泛泛的空談業務線對於公司戰略的重要程度,很難被別人認可,更無法作為你推掉某些項目事宜的理由。學會拒絕,學會急事緩辦。請先知曉,為了讓你快速響應,所有找你幫忙的人都會說自己需要的東西很急、優先級很高。但其實只要你能告知對方他需要的東西何時能夠給出,只要這個時間點在對方可控範圍內,他一般都能理解並接受。所以,對於他人要求你需要立即響應的任務,請對方先告知你優先級和確認人(事情有多急、有多重要,跟哪些人確認過並且都認為重要)。如果你還在做優先級更高的事情,直接告知對方你在做什麼東西、優先級如何,然後告知你何時可以支持他的需求。如果對方仍然表示非常著急,請他先去跟你的領導溝通。學會風險告知,學會主動對上匯報變動。如果你已經做好任務優先級梳理和時間安排,結果被臨時插入其他任務,你需要及時梳理出哪些任務可能存在延期交付的風險,然後告知相關人員,並且告知你會儘可能趕工,減少延遲風險。同時,如果插入任務不是你老大安排給你的,你也需要讓你的老大知曉,以便他那邊進行工作安排。如果能做到以上三點,我相信大家至少不會再陷入「四處救火,不可開交」的局面,而是逐步進入「專注撲滅火源,局部小火苗讓其隨風自滅或者讓他人去滅」的佳境。
工作上協調好之後,自然就會逐步將被工作吸走的個人時間抽回來,然後再去考慮如何使用個人時間,包括休息、娛樂、陪伴家人。
以上,是我對大公司和創業公司的一些思考和梳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如果大家有什麼思考或者觀點,也歡迎來分享來和大家一起探討!
作者:Aaron暖塵,微信公眾號:產品經理NEXT
本文由 @Aaron暖塵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收藏已收藏 | {{ postmeta.bookmark }} 點讚已贊 | {{ postmeta.postli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