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公司產品經理浮沉圖鑑

2021-01-09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近幾年,網際網路增速放緩,紅利不再,風口消失,網際網路公司步履維艱。做產品不再像想像中的輕鬆瀟灑:一邊是產品各自搏殺的紅海市場,一邊是成長的焦慮滋生。內憂外患之下,產品經理如何立足?

這篇文章,我們盤點了五個城市、五個不同行業的創業公司產品經理,從深圳、北京的漂泊一族,到鄭州、成都的奮鬥青年,他們的理想與現實的衝撞,他們的妥協與堅持,這裡的職場浮沉,產品故事,我們說給你聽:

上海 洛奇 時尚電商 3歲產品經理

我是江蘇人,上海離家也不遠,所以當時沒有猶豫就到上海了。

今年是我做產品經理的第三年,現在住在莘莊這裡。每天七點鐘起床吃個拌麵,帶上自己做好的午餐,排著大長隊擠地鐵一號線上班。

莘莊是始發站,會限制上車時間。有時候因為第一趟上不去,就要等到第二趟才能上車。運氣好地鐵人不多的話,我就會打開 Kindle 看書;人多的話就老老實實地站著。

下地鐵後走路,基本九點前就能到公司上班了。

到了公司,我的日常就是開大大小小的溝通會,和業務方溝通需求,和技術同步進度,其他的時間再做市場調研、競品分析、文檔輸出、業務評審、開發跟進等等——很多內容,很忙也很瑣碎。

我們是做電商產品的,和業務方溝通需求會佔用很多時間,業務和我們的對話基本是:

我這個功能什麼時候能上線啊?我要做的是……別人家誰誰誰,就這麼做的,你們呢?我大部分的人力和時間都花在解決這個問題上了,你們要儘快解決。

而我就處於不斷提問的狀態了:

這個需求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這個問題,影響的用戶或訂單量是多少?現在是怎樣處理這些問題的?

……

有一次,我們做了一個特別難的項目:從整體到立項,做了半個月,每天都是 996 的節奏,最晚 3 – 5 次都是凌晨兩點多下班的。項目上線後我們也觀察了一個星期,不過這時候輕鬆點——12 點之前就下班了。

當時現有的系統要維護、迭代,但也要同時開發新的模塊。

有限的資源,做不完的需求。

那段時間我很焦慮,很多東西壓在一起,但是又動不起來,心裡特別煩。

我和家人溝通,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對自己的事情進行取捨,評估維護系統和新模塊開發的優先級:

在不影響現有安排的情況下,擠時間進入開發流程;了解技術同學手裡的工作,提前把一些小的功能模塊穿插進去;和技術負責人溝通,了解新項目的招聘進度,多招兵買馬;和現有領導同步項目進度,讓領導重視起來,解決遇到的阻力問題。

項目上線後,訂單量上升了 20% ,客單價上升 30% ,退貨率和取消訂單比例也穩定在日均水平。

公司領導看到這個結果也挺開心的,給項目組發了項目獎金,一拿到錢就和老婆吃了頓大餐獎勵自己。

在這之後,自己看問題的心態就平和了,也沒那麼急躁焦慮了。

創業不是長跑,而是一次一次的短跑,急不來的。

深圳 阿林 Steam教育 1歲產品經理

2014 年,我本科報考了機械設計專業。學到《機械製圖》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根本不喜歡機械設計;特別生無可戀,就一直有「轉專業」的念頭。不過因為不知道要轉什麼,在來回糾結的時候,我錯過了轉專業期限。

在我以為無法逃離機械設計的時候,一次格鬥機器人大賽帶我接觸了產品。

在這次比賽中,我參與格鬥機器人的概念、模型、成長,制定機器人的對敵策略,從零到一打造自己的產品。從這時起,我開始對 AI 、機器人有了興趣,開始了解產品經理這個崗位。

我是一個有很多 idea 的人,各種天馬行空的創意;在大學期間還拿過一次國家獎學金,勉強算得上是學校裡的風雲人物;不過出了社會之後,發現優秀的人太多了,自己其實什麼也不是。

大四求職的時候投簡歷,都是石沉大海——我甚至都在懷疑自己:選擇產品經理真的是對的嗎?後來我跟自己約定:如果答辯的時候還沒收到 offer ,就不堅持產品這條路了。

萬幸的是,答辯前剛和室友聊求職的苦惱,就收到了 HR 的電話。

我來了深圳上班,住在白石洲。

開始的時候,我的工作相當規律:處理郵件、寫需求、改需求、功能規劃。但剛上手加上對工作不熟悉,基本上都是晚上十一點多下班。

公司離我租房不遠,都是走路回去——順便感受下深圳的繁華與不夜城的氣息。但走在路上,發現燈火璀璨的還是那幾棟加班的辦公樓,而繁華的商圈離得十萬八千裡遠。

「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

走著走著,自己也開始懷疑自己:大老遠跑到深圳做產品,早出晚歸的,還不如家鄉朝九晚五的同學混得好,值得嗎?

但走到燈火繁華處,退縮的念頭也就散了。

工作大半年後,開始負責一個模塊的上線。

雖然聽起來不小,不過因為涉及的內容很多,故事腳本、編程內容、插畫、UI 等等,需要由外部的插畫師,內部的 UI、測試、開發來共同推進,我負責其中的功能規劃、故事腳本編排。

模塊的實現取決於內容,故事腳本的好壞影響效果。

為了保證效果,需要花很多時間打磨故事腳本,又回到了之前晚上十一點多下班的日子。

模塊上線後,用戶反饋很不錯,內心還是相當高興的——自己的判斷和規劃沒有問題,付出也得到了認可。

我會繼續在產品這條路上走下去。

成都 寶兒姐 網際網路醫療 5歲產品經理

2014 年畢業開始做產品經理,磕磕絆絆自學產品相關技能。2016 年轉入網際網路醫療至今,主要是圍繞醫院做網際網路醫院,也算是國內網際網路+醫療的先驅者。

我有一個醫生夢,但是大學被錄取到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這個專業學各種計算機語言和管理,但是找工作發現啥都不精。心裡還是放不下自己的醫生夢,幾近波折,還是回到了醫療行業——雖然是另一種方式。

畢業找工作的時候,我在同學的推薦下面試了需求工程師職位,快入職的時候發現產品經理崗位更有前景,於是開始有意往這個方向發展:加入各種QQ群、社區等去交流、學習,看各類產品相關的書籍,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36氪、泡麵小鎮等公眾號,獲取行業資訊以及產品知識。而正式入行後,我甚至關注了100多個醫療機構的服務號,掌握獲取行業資訊的渠道。

每一條產品路的背後,都是自己的心酸日常和低谷的沮喪。

產品前期更新頻繁的時候,我們團隊每周最少有一兩次會加班到半夜兩點:技術苦逼地上線產品的新功能或者新模塊,而我作為產品經理陪著技術一起加班幫忙做點測試,或者寫點客戶匯報材料,然後產品助理就在旁邊寫操作手冊;最誇張的時候,晚上太晚了不方便回家就在公司的沙發睡一覺。

在別的行業,也許你前一天加班了第二天可以晚點上班,但是醫療行業不行。

那段時間團隊平均只睡了四個鍾,然後睡醒第二天還得一大早趕去醫院現場,守著看功能是否正常,有沒有什麼問題。因為醫院 7:15 開始掛號,醫生是 8:00 上班,我們一大早就要待命;否則出了問題,不管是 CTO 還是老總,客戶照罵不誤。

聽起來很慘(事實也確實慘),不過因為我從小就非常嚮往醫療領域,所以特別累的時候就想想初心,就覺得自己也能堅持下去。

在 2017 年時候,網際網路醫療很少有人碰硬體。我們做了一個小型的醫療繳費機,結合網際網路思維對產品做了補充,經過調研、打樣試用後,顛覆了傳統的高大笨重的機器。

發展到現在,已經成了一個主流業務。

後來我們去參加發布會、記者招待會,我負責介紹演示產品的時候,也是我最驕傲的時候。

發布會結束後,我還特地發了朋友圈——為了記錄自己的小成績,也向周圍的人證明我自己。

在醫療創業公司裡,一路走來其實並不容易。雖然老闆經常畫餅,動不動就說「要用小本本記住我們這個老員工,要分期權」或者是說「做大想上市,再不行被騰訊收購也好」,不過,自己其實也見證了老闆的艱辛與不易。

作為一個憧憬並期待醫療行業發展的人來說,我相信網際網路醫療肯定會越來越好的。

鄭州 Peter Pan 網際網路金融 3歲產品經理

做互金產品經理三年,以前想過做出獨角獸產品,現在覺得我的產品不死就行。

其實我的第一份工作和網際網路完全無關,工作內容就是生產管理:每天在辦公室坐著,生產線有問題就聯繫廠商解決。

工作非常無聊、工資也低,我就準備跳了。

在機緣巧合之下,我開始了月薪不到 5 K ,9116 的(早上 9 點到晚上 11 點,每周工作 6 天),沒有五險一金的產品經理生活。

堅持了一年,我選擇離職,來到了現在的互金公司。

每天早上,我就帶著耳機聽著歌,騎著我的小電驢,開始一天的工作。

不同於其他一二線城市,鄭州公司的開發與設計做事情時,想的東西相對比較少,最多的對話基本就是他們問我這個怎麼做,然後我過去吧嗒吧嗒講講,要改需求的時候他們就直接改了,一般不會發生什麼「產品與開發之間的矛盾」。

這可能也是鄭州網際網路的特色吧:我只需要和客戶談需求,出原型,出文檔,給開發講流程,甚至每個頁面需要幾個接口都會定好,然後直接給他們開發——產品經理更像是項目經理。

鄭州做產品很注重競品分析和對標。小企業沒有資源和時間去做數據分析、用戶行為分析、用戶畫像創建等,就算產品有了什麼新想法,老闆因為輸不起也不敢去投入資源嘗試,很多時候,小企業都是做對標比較多——對標行業大佬的 UI 設計、功能設計等等。

其次,對於互金產品來說,一般都是要以安全為第一位,然後再去談用戶體驗。而在鄭州這種大環境下,我們遇到什麼難以捉摸的,也會去對標大的產品,給自己一個借鑑思路。

雖說鄭州比不上北上廣這些一線網際網路城市,不過我覺得做產品的苦逼應該是相同的;老闆也會偶爾在項目上畫畫餅,激勵我們向前( qian )進。

我們團隊是和銀行合作做互金產品的,產品上線前必須經過專門的安評公司進行審核,審核通過發報告給監管部門,產品才能上線。

而安評(安全評估)對於互金產品的某些功能是有固定要求的,比如發送簡訊驗證碼,安評的要求是簡訊發送前要先輸入圖形驗證碼,但這是一個嚴重影響用戶體驗的操作,不過為了過安評,我們只能犧牲用戶體驗。

其次,互金產品的業務流程和系統流程是非常重要的。

以信貸項目為例,你可以沒有前端的圖,但是流程圖是一定要有;同時,這個流程還要符合安評的規定。

有時候為了滿足監管要求,設計的流程自己都不忍直視,不過也沒辦法,只能屈服。

萬幸的是:產品不過的時候,安評公司會出一個建議解決方案,照著方案改動就能過下一次安評。

項目說好的按比例發項目獎金,現在過去好幾個月了還是沒見著錢。

不過在職場混了這麼久,自己心裡也清楚:畫餅是領導的天性,可不可信就要看自己的判斷了。

北京 啟翔 智能家居 3歲產品經理

我本科和碩士都是計算機專業,但對寫代碼並沒有特別的熱衷,而對站在全局觀察、創造產品比較有興趣。

畢業後,並沒有著急找工作,而是和一個同學一起做了一款陌生人社交應用,當時做到了幾萬的用戶量,還多次被魅族、小米等應用商店評為了精選應用——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在創造一個產品。

這一年多裡,團隊最多的時候擴充到了三四個人,幫忙做後臺開發、UI 設計等。不過後來因為各種原因走了,大多數時間都還是我一個人在堅持這個 App —— 從產品、互動設計、Android 端和 H5 前端開發都是我在做。

到了後期,開始有了孤獨感。遇到困難感覺也挺無助的,雖然也跟投資經理做過一些溝通和交流,不過還是沒能爭取到一些幫助與資源。後來因為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和經驗運營好一個社區,權衡了很久,還是決定出去找工作了。

出去找工作後,求職並不順利。

那時候因為自己沒有正式工作經驗,就只能靠學歷和做 App 的背景,但是有些公司並不認可,前後經歷了四五個月都沒有拿到想要的 offer 。

時間太久了,很磨人。

為了排解這種壓力,我在最不如意的時候花了二十天去了趟西藏,從拉薩徒步,搭車走到了成都,中間還徒步翻越喜馬拉雅山去了趟墨脫。

回來後,心態就平和了,面試的第一家公司是比較合心意的,也順勢拿到了 offer 。

剛入職的時候,我負責一些比較基礎的產品設計工作。

當時公司有一款 App 需要迭代,所以就把工具產品的設計交給了我;面對這些工作,我很平靜,沒有做產品的興奮感。但就在我轉正後,公司突然遇到了資金問題,幾天之內從五十多人裁員到二十個人,產研團隊只剩下十個人左右。

而我被留了下來,並且開始讓我負責整個公司後臺產品的設計,以及26街區的項目交付。

項目的規模很大:需要安裝、調試、管理八萬多個智能設備。

我和公司同事一起開始了一段很難忘、很有意義的時光——因為之前沒有這麼大規模的智能家居交付,所以需求和流程都不清晰;而且在行業內也很難找到對標產品,很大部分要靠自己設計。所以經常是創始人、有現場經驗的同事、我一起開會討論,並且去現場做了大量的測試後,才能明確需求是什麼。

我們需要經常去現場,從大樓只有主體結構和樣板間的時候,就要開始進場對設計的工具鏈進行測試和優化;到後期更是天天駐紮在現場,隨時關注工具的 bug 和使用體驗,進而找到迭代方向。

現場每天早上七點準時開工,我大概九點半到順義;一直在現場盯著,保持通話暢通,看看新版本有沒有出現問題、體驗怎麼樣、還有什麼要提升和優化的,以及現場遇到問題能隨時聯繫我——因為我懂技術,也最了解這個產品,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幾乎所有嚴重問題都需要第一時間反饋、解決,還需要根據現場情況整理形成優化方案加入到下一個迭代的版本中。

到晚上七點,現場結束施工,我們需要去現場辦公室開會,總結當天的情況,遇到嚴重的問題;經常是忙到半夜,甚至是直接睡在現場辦公室。

我們以每周一個版本的周期進行迭代,在正式入場前進行反覆驗證,跟了七個月左右,終於交付了這個項目。

在起起伏伏的產品項目中,這是最讓我印象深刻,也是最讓我感受到成就感的事情了。

經歷過單槍匹馬做產品,也經歷過團隊作戰交付項目,我愈發敬畏創業,體驗後也知道了其中的不易與辛酸。

總結

五個不同的城市,不一樣的領域,種種不同中,你能看到背後的自己經歷的高光與至暗時刻:被畫餅,被誇贊,被獎勵;是不見起色的無助與灰暗,或者是產品發布會的高光時刻。他們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做產品有起伏,有浮沉是必然的;而如何應對,如何跨越這道關卡,時間與付出會告訴我們答案。

金子何處不發光,你之所以為你,是因為你有自己閃耀的產品亮點。

* 感謝啟翔、寶兒姐、Peter Pan、阿林、洛奇等五位小夥伴,暱稱均為化名。

 

採訪/撰文:Esther

審校:Nairo

編輯:Ella

本文系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媒體運營團隊@Esther 發布,未經本站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大公司和創業公司的產品經理,有什麼不同?
    本文是作者就產品經理這個話題,對大公司和創業公司的一些思考和梳理,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昨天,有一個產品小夥伴微信私聊我,諮詢這樣一個問題:在大公司和創業公司做產品經理,有什麼不同?從大公司跳到創業公司,或者從創業公司跳到大公司,作為產品經理分別需要作出哪些改變?在回答了他的問題後,我覺得,這個可能是很多產品經理在職業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所以,我重新進行了詳細的梳理。現在將自己的梳理結果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幫助。一.
  • 產品經理的道(宏觀)術(中觀)法(微觀)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產品經理不經雕琢就做出來的產品肯定是不痛不癢,後期是靠營銷來補,營銷不行然後拿渠道補,渠道不行就拿促銷來補,以至於到最後一定是喝酒陪笑臉都賣不出去。好的食品產品經理一定是從很多方面來判定產品的:包裝,產品形態,產品色彩,氣味,口感、回味等等微觀細節給人的體驗感覺綜合來判定。所以,我一直沒有辦法突破自己現下的瓶頸。就目前的狀況,更多是偏向於「項目控制型」的產品經理,不屬於「產品體驗」型的產品經理。
  • 產品經理的進階之路(2):如何搭建產品經理的知識體系?
    在上一期發布搭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之後,後臺收到了很多朋友的問題,今天我們就詳細來說說產品經理的知識體系有哪些內容。每一個產品經理,應該都需要根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划去收集資料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由於每個產品經理的職業生涯規劃都不一致,短期的在公司達到什麼位置,長期的10年後要做什麼都會不一樣,一套涵蓋所有範圍的知識體系不太現實,在成長期也會分散我們的學習精力。下面是具體搭建知識體系的方法:1.
  • 創業公司如何應對大公司抄襲
    而在創業者有了好的點子和創業方向之後,如何應對大公司的抄襲也是至關重要的問題。4位來自一線的初創公司技術高管結合自身多年的實戰經驗,總結出了4個應對秘技:創業方向的選擇、自身實力的積累、讓用戶買單的產品,還有自己的遠見卓識。上海富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陸怡:創業方向的選擇很重要對於創業者來說,如何應對大公司抄襲這個問題,應該在決定創業之前就想清楚。
  • 產品經理要訣 | 聯想能力是產品經理向上發展的關鍵之一
    但一個產品負責人必須能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否則只能永遠跟在競爭對手後面。因此聯想能力是產品經理向上發展的關鍵之一。雞湯系列繼續獻上,雖然說是雞湯,真正領悟的人還是很少。愛看的人可能比實例少,但不同階段的人看起來可能有不同的味道,每一個字都是我最近一年才得出來的。下面正文。產品經理的第三條要訣是聯想。
  • 後臺產品經理的原型設計規範
    這是Kevin的第 656篇原創, 持續日更,做產品經理的創業斜槓青年。 任何產品經理無論是產品新人、還是高級產品經理、還是產品負責人。要想落地產品上線,原型的設計必不可少。
  • 產品經理是否需要懂資料庫
    產品經理是否需要懂資料庫?如果需要,那麼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學習?需要懂到什麼程度?產品經理確實應該懂些資料庫的知識。通過資料庫初步學習,能了解數據的存儲方式以及數據的獲取,便於與技術的溝通;絕大部分需求,從技術上實現上並不難,很多需求往往都是沒有存儲相關欄位數據,造成無法實現;在絕大部分創業公司,數據平臺開發不完善或壓根沒有,再加上項目比較多,開發可能沒太多時間給咱們拉數據,或者在急著要數據但是開發又騰不出時間來的時候,如果自己會進行資料庫查詢操作,真的會方便很多
  • 微信產品經理:我的產品之器——Sketch
    John的產品之器系列最近會持續更新,產品經理們可以繼續關注雷鋒網,或者移步其知乎。最近看知乎的時候發現了一篇很棒的文章,特地拿過來與大家分享,尤其推薦給產品經理或想成為產品經理的你。以下是原文:算上創業,我做產品差不多三年。我一直在問自己,做產品經理最重要的特質是什麼?
  • 產品經理如何寫出一份「簡練」的PRD
    產品精益畫布是論證商業可行性的常用工具,說明產品賣給誰、成本和收入情況、為什麼能贏利、通過什麼渠道盈利等關鍵問題。對BRD中產品精益畫布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細讀《精益創業實戰》(第二版)第三章,本文不做細述。
  • 爆款產品打造公式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文通過不同類型的爆款商品來揭秘背後的計算公式,這裡面有初創型公司,也有創業多年的企業,也有上市企業下屬公司。每一家公司的資源不同,塑造爆款的計算公式也有差別。SKG頸部按摩儀SKG頸部按摩儀是SKG公司2018年的推出的一款產品,主要針對辦公人群頸椎酸痛勞損症狀,通過低頻電流方式支持刺激肌肉,引起肌肉收縮從而達到放鬆效果。SKG公司是一家創業多年的企業,之前在小家電和美容產品領域耕耘,但是一直沒有受到關注。SKG頸部按摩儀的出現,直接提升了了頸部按摩類產品的市場份額。截止2019年,全網銷售超過100萬臺。
  • 【開講啦】產品經理和程式設計師的那些「恩怨情仇」(附PPT下載)
    產品經理再去和「老闆們」頭腦風暴?估計很多產品經理是不願意這麼去和「老闆們」重來一遍的,那麼就變成了對程式設計師的「收買」或者是「戰爭」。我的建議,但凡是涉及到「需求改動」的,產品經理最好是先和程式設計師討論一下方案的可行性。尤其是對那種「層級關係」比較分明的公司,這點尤其重要。
  • 商業產品經理的發展路徑-虎嗅網
    三年前,我曾在職人社發表過一篇《解密商業產品經理:讓他們去改變世界,我們來賺錢》的文章。那篇文章發表後,有很多想從事或正從事商業產品經理一職的人找我聊。今天我就從之前和上百人的對話裡, 總結出做商業產品經理這個職業,未來會有哪些可能性。
  • 安然納米直銷公司專訪:創業為何首選安然納米直銷?
    近年來,直銷行業市場火熱,各類直銷企業也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對於直銷員而言,該選擇什麼樣的直銷公司創業比較好呢?當總理髮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以山東安然納米公司為代表的直銷企業成為了眾多創業者首選,安然納米公司作為全國直銷領域的著名納米技術創新企業——安然納米直銷產品的市場反響又如何呢?本報記者對安然納米直銷公司進行了一次專訪。
  • AI產品經理的定義和分類
    1927年,美國寶潔公司出現了第一名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從那以後,在越來越多的行業,「產品經理」這個職位都得到了推廣和應用。 本文包含4個部分: 一、網際網路產品經理的定義和分類 二、「行業周期」對產品經理定義和分類的影響 三、AI產品經理的定義 四、AI產品經理的分類 在闡釋「AI產品經理」之前,咱們先了解下「網際網路產品經理」的定義和分類;在百度百科上,是這麼寫的—— IPM (Internet Product Manager
  • 產品經理與用戶的關係,是我懂你
    、起點學院主辦的 2019產品經理大會·上海站 會議中,騰訊用戶研究與體驗設計部總經理陳妍進行了題為 「懂用戶——騰訊產品的基本態度和技能」 的精彩分享。那怎樣才能做一個好產品?不管是產品經理還是開發團隊,都需要跟用戶之間建立起一種關係。我們做線上產品,很少有機會能走到線下跟用戶接觸和交流。希望有一個平臺,能夠讓產品經理跟用戶產生更多的碰撞,更多的去吸收用戶的一些吐槽或建議。產品經理需要建立起聯繫用戶的工作習慣。做多少調查,看多少用戶反饋,然後把用戶的反饋集中到產品上,這才是產品的價值所在。
  • 頂尖技術團隊是如何定義「產品經理」的?
    編者按:產品經理這個職位最近很火。但產品經理是幹什麼的?需要承擔哪些責任?要具備什麼樣的技能?對於這些問題似乎缺乏統一的意見。為此,Producthabits研究了從Uber到Amazon等51家頂級公司對產品經理的崗位描述,總結了9條洞察,可供想找PM和想當PM的人參考。
  •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論產品經理如何做市場調研
    在國家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環境下,數以萬計的年輕人趨之若鶩,中國呈現出一種人人爭當創客,人人爭當產品經理的火熱局面但在創業或者在產品開發的道路上,並不是每一個人都一帆風順,它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場艱苦的戰爭。很多的產品經理面對這場戰爭的時候,卻往往舉棋不定,不知道往哪裡打,用戶是誰?競爭對手是誰?對於產品經理而言,市場調查更多的是幫助他們了解自己、了解用戶、了解市場,他們需要用科學的手段來進行管理和決策。
  • 人人車範秦:傳統產品經理已死,重新定義PM
    範秦,前戴爾中國校園市場銷冠;前百度資深商業產品經理,全在行唯一的雙9.9分話題行家。曾帶領團隊,瀕死產品實現一個季度翻身逆襲,客戶量*10,負責過增長黑客、供應鏈運營,品牌廣告策略等多個傳統PM不會涉及的領域,有多個快速翻倍的戰例。
  • 會是誰最後幹掉了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產品經理這個行業還會存在多久呢?誰又會代替產品經理這個崗位?本文作者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思考,並且找到了一些產品經理不被替代的理由。只有這樣,產品經理才可以從容進化,無懼未來。產品經理距離「物種滅絕」還有多久?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比話題更沉重的,是現實。
  • 三年產品經理的轉正述職報告
    關於數據方面的工作呢,產品經理的一個側重點,我覺得應該是首先想辦法建立數據視圖,然後對數據進行分析,進而確定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對於C端產品典型的數據視圖為用戶畫像,而對於B端產品,我理解的數據視圖應該是業務數據模型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