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網際網路增速放緩,紅利不再,風口消失,網際網路公司步履維艱。做產品不再像想像中的輕鬆瀟灑:一邊是產品各自搏殺的紅海市場,一邊是成長的焦慮滋生。內憂外患之下,產品經理如何立足?
這篇文章,我們盤點了五個城市、五個不同行業的創業公司產品經理,從深圳、北京的漂泊一族,到鄭州、成都的奮鬥青年,他們的理想與現實的衝撞,他們的妥協與堅持,這裡的職場浮沉,產品故事,我們說給你聽:
上海 洛奇 時尚電商 3歲產品經理我是江蘇人,上海離家也不遠,所以當時沒有猶豫就到上海了。
今年是我做產品經理的第三年,現在住在莘莊這裡。每天七點鐘起床吃個拌麵,帶上自己做好的午餐,排著大長隊擠地鐵一號線上班。
莘莊是始發站,會限制上車時間。有時候因為第一趟上不去,就要等到第二趟才能上車。運氣好地鐵人不多的話,我就會打開 Kindle 看書;人多的話就老老實實地站著。
下地鐵後走路,基本九點前就能到公司上班了。
到了公司,我的日常就是開大大小小的溝通會,和業務方溝通需求,和技術同步進度,其他的時間再做市場調研、競品分析、文檔輸出、業務評審、開發跟進等等——很多內容,很忙也很瑣碎。
我們是做電商產品的,和業務方溝通需求會佔用很多時間,業務和我們的對話基本是:
我這個功能什麼時候能上線啊?我要做的是……別人家誰誰誰,就這麼做的,你們呢?我大部分的人力和時間都花在解決這個問題上了,你們要儘快解決。而我就處於不斷提問的狀態了:
這個需求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這個問題,影響的用戶或訂單量是多少?現在是怎樣處理這些問題的?……
有一次,我們做了一個特別難的項目:從整體到立項,做了半個月,每天都是 996 的節奏,最晚 3 – 5 次都是凌晨兩點多下班的。項目上線後我們也觀察了一個星期,不過這時候輕鬆點——12 點之前就下班了。
當時現有的系統要維護、迭代,但也要同時開發新的模塊。
有限的資源,做不完的需求。
那段時間我很焦慮,很多東西壓在一起,但是又動不起來,心裡特別煩。
我和家人溝通,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對自己的事情進行取捨,評估維護系統和新模塊開發的優先級:
在不影響現有安排的情況下,擠時間進入開發流程;了解技術同學手裡的工作,提前把一些小的功能模塊穿插進去;和技術負責人溝通,了解新項目的招聘進度,多招兵買馬;和現有領導同步項目進度,讓領導重視起來,解決遇到的阻力問題。項目上線後,訂單量上升了 20% ,客單價上升 30% ,退貨率和取消訂單比例也穩定在日均水平。
公司領導看到這個結果也挺開心的,給項目組發了項目獎金,一拿到錢就和老婆吃了頓大餐獎勵自己。
在這之後,自己看問題的心態就平和了,也沒那麼急躁焦慮了。
創業不是長跑,而是一次一次的短跑,急不來的。
深圳 阿林 Steam教育 1歲產品經理2014 年,我本科報考了機械設計專業。學到《機械製圖》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根本不喜歡機械設計;特別生無可戀,就一直有「轉專業」的念頭。不過因為不知道要轉什麼,在來回糾結的時候,我錯過了轉專業期限。
在我以為無法逃離機械設計的時候,一次格鬥機器人大賽帶我接觸了產品。
在這次比賽中,我參與格鬥機器人的概念、模型、成長,制定機器人的對敵策略,從零到一打造自己的產品。從這時起,我開始對 AI 、機器人有了興趣,開始了解產品經理這個崗位。
我是一個有很多 idea 的人,各種天馬行空的創意;在大學期間還拿過一次國家獎學金,勉強算得上是學校裡的風雲人物;不過出了社會之後,發現優秀的人太多了,自己其實什麼也不是。
大四求職的時候投簡歷,都是石沉大海——我甚至都在懷疑自己:選擇產品經理真的是對的嗎?後來我跟自己約定:如果答辯的時候還沒收到 offer ,就不堅持產品這條路了。
萬幸的是,答辯前剛和室友聊求職的苦惱,就收到了 HR 的電話。
我來了深圳上班,住在白石洲。
開始的時候,我的工作相當規律:處理郵件、寫需求、改需求、功能規劃。但剛上手加上對工作不熟悉,基本上都是晚上十一點多下班。
公司離我租房不遠,都是走路回去——順便感受下深圳的繁華與不夜城的氣息。但走在路上,發現燈火璀璨的還是那幾棟加班的辦公樓,而繁華的商圈離得十萬八千裡遠。
「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
走著走著,自己也開始懷疑自己:大老遠跑到深圳做產品,早出晚歸的,還不如家鄉朝九晚五的同學混得好,值得嗎?
但走到燈火繁華處,退縮的念頭也就散了。
工作大半年後,開始負責一個模塊的上線。
雖然聽起來不小,不過因為涉及的內容很多,故事腳本、編程內容、插畫、UI 等等,需要由外部的插畫師,內部的 UI、測試、開發來共同推進,我負責其中的功能規劃、故事腳本編排。
模塊的實現取決於內容,故事腳本的好壞影響效果。
為了保證效果,需要花很多時間打磨故事腳本,又回到了之前晚上十一點多下班的日子。
模塊上線後,用戶反饋很不錯,內心還是相當高興的——自己的判斷和規劃沒有問題,付出也得到了認可。
我會繼續在產品這條路上走下去。
成都 寶兒姐 網際網路醫療 5歲產品經理2014 年畢業開始做產品經理,磕磕絆絆自學產品相關技能。2016 年轉入網際網路醫療至今,主要是圍繞醫院做網際網路醫院,也算是國內網際網路+醫療的先驅者。
我有一個醫生夢,但是大學被錄取到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這個專業學各種計算機語言和管理,但是找工作發現啥都不精。心裡還是放不下自己的醫生夢,幾近波折,還是回到了醫療行業——雖然是另一種方式。
畢業找工作的時候,我在同學的推薦下面試了需求工程師職位,快入職的時候發現產品經理崗位更有前景,於是開始有意往這個方向發展:加入各種QQ群、社區等去交流、學習,看各類產品相關的書籍,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36氪、泡麵小鎮等公眾號,獲取行業資訊以及產品知識。而正式入行後,我甚至關注了100多個醫療機構的服務號,掌握獲取行業資訊的渠道。
每一條產品路的背後,都是自己的心酸日常和低谷的沮喪。
產品前期更新頻繁的時候,我們團隊每周最少有一兩次會加班到半夜兩點:技術苦逼地上線產品的新功能或者新模塊,而我作為產品經理陪著技術一起加班幫忙做點測試,或者寫點客戶匯報材料,然後產品助理就在旁邊寫操作手冊;最誇張的時候,晚上太晚了不方便回家就在公司的沙發睡一覺。
在別的行業,也許你前一天加班了第二天可以晚點上班,但是醫療行業不行。
那段時間團隊平均只睡了四個鍾,然後睡醒第二天還得一大早趕去醫院現場,守著看功能是否正常,有沒有什麼問題。因為醫院 7:15 開始掛號,醫生是 8:00 上班,我們一大早就要待命;否則出了問題,不管是 CTO 還是老總,客戶照罵不誤。
聽起來很慘(事實也確實慘),不過因為我從小就非常嚮往醫療領域,所以特別累的時候就想想初心,就覺得自己也能堅持下去。
在 2017 年時候,網際網路醫療很少有人碰硬體。我們做了一個小型的醫療繳費機,結合網際網路思維對產品做了補充,經過調研、打樣試用後,顛覆了傳統的高大笨重的機器。
發展到現在,已經成了一個主流業務。
後來我們去參加發布會、記者招待會,我負責介紹演示產品的時候,也是我最驕傲的時候。
發布會結束後,我還特地發了朋友圈——為了記錄自己的小成績,也向周圍的人證明我自己。
在醫療創業公司裡,一路走來其實並不容易。雖然老闆經常畫餅,動不動就說「要用小本本記住我們這個老員工,要分期權」或者是說「做大想上市,再不行被騰訊收購也好」,不過,自己其實也見證了老闆的艱辛與不易。
作為一個憧憬並期待醫療行業發展的人來說,我相信網際網路醫療肯定會越來越好的。
鄭州 Peter Pan 網際網路金融 3歲產品經理做互金產品經理三年,以前想過做出獨角獸產品,現在覺得我的產品不死就行。
其實我的第一份工作和網際網路完全無關,工作內容就是生產管理:每天在辦公室坐著,生產線有問題就聯繫廠商解決。
工作非常無聊、工資也低,我就準備跳了。
在機緣巧合之下,我開始了月薪不到 5 K ,9116 的(早上 9 點到晚上 11 點,每周工作 6 天),沒有五險一金的產品經理生活。
堅持了一年,我選擇離職,來到了現在的互金公司。
每天早上,我就帶著耳機聽著歌,騎著我的小電驢,開始一天的工作。
不同於其他一二線城市,鄭州公司的開發與設計做事情時,想的東西相對比較少,最多的對話基本就是他們問我這個怎麼做,然後我過去吧嗒吧嗒講講,要改需求的時候他們就直接改了,一般不會發生什麼「產品與開發之間的矛盾」。
這可能也是鄭州網際網路的特色吧:我只需要和客戶談需求,出原型,出文檔,給開發講流程,甚至每個頁面需要幾個接口都會定好,然後直接給他們開發——產品經理更像是項目經理。
鄭州做產品很注重競品分析和對標。小企業沒有資源和時間去做數據分析、用戶行為分析、用戶畫像創建等,就算產品有了什麼新想法,老闆因為輸不起也不敢去投入資源嘗試,很多時候,小企業都是做對標比較多——對標行業大佬的 UI 設計、功能設計等等。
其次,對於互金產品來說,一般都是要以安全為第一位,然後再去談用戶體驗。而在鄭州這種大環境下,我們遇到什麼難以捉摸的,也會去對標大的產品,給自己一個借鑑思路。
雖說鄭州比不上北上廣這些一線網際網路城市,不過我覺得做產品的苦逼應該是相同的;老闆也會偶爾在項目上畫畫餅,激勵我們向前( qian )進。
我們團隊是和銀行合作做互金產品的,產品上線前必須經過專門的安評公司進行審核,審核通過發報告給監管部門,產品才能上線。
而安評(安全評估)對於互金產品的某些功能是有固定要求的,比如發送簡訊驗證碼,安評的要求是簡訊發送前要先輸入圖形驗證碼,但這是一個嚴重影響用戶體驗的操作,不過為了過安評,我們只能犧牲用戶體驗。
其次,互金產品的業務流程和系統流程是非常重要的。
以信貸項目為例,你可以沒有前端的圖,但是流程圖是一定要有;同時,這個流程還要符合安評的規定。
有時候為了滿足監管要求,設計的流程自己都不忍直視,不過也沒辦法,只能屈服。
萬幸的是:產品不過的時候,安評公司會出一個建議解決方案,照著方案改動就能過下一次安評。
項目說好的按比例發項目獎金,現在過去好幾個月了還是沒見著錢。
不過在職場混了這麼久,自己心裡也清楚:畫餅是領導的天性,可不可信就要看自己的判斷了。
北京 啟翔 智能家居 3歲產品經理我本科和碩士都是計算機專業,但對寫代碼並沒有特別的熱衷,而對站在全局觀察、創造產品比較有興趣。
畢業後,並沒有著急找工作,而是和一個同學一起做了一款陌生人社交應用,當時做到了幾萬的用戶量,還多次被魅族、小米等應用商店評為了精選應用——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在創造一個產品。
這一年多裡,團隊最多的時候擴充到了三四個人,幫忙做後臺開發、UI 設計等。不過後來因為各種原因走了,大多數時間都還是我一個人在堅持這個 App —— 從產品、互動設計、Android 端和 H5 前端開發都是我在做。
到了後期,開始有了孤獨感。遇到困難感覺也挺無助的,雖然也跟投資經理做過一些溝通和交流,不過還是沒能爭取到一些幫助與資源。後來因為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和經驗運營好一個社區,權衡了很久,還是決定出去找工作了。
出去找工作後,求職並不順利。
那時候因為自己沒有正式工作經驗,就只能靠學歷和做 App 的背景,但是有些公司並不認可,前後經歷了四五個月都沒有拿到想要的 offer 。
時間太久了,很磨人。
為了排解這種壓力,我在最不如意的時候花了二十天去了趟西藏,從拉薩徒步,搭車走到了成都,中間還徒步翻越喜馬拉雅山去了趟墨脫。
回來後,心態就平和了,面試的第一家公司是比較合心意的,也順勢拿到了 offer 。
剛入職的時候,我負責一些比較基礎的產品設計工作。
當時公司有一款 App 需要迭代,所以就把工具產品的設計交給了我;面對這些工作,我很平靜,沒有做產品的興奮感。但就在我轉正後,公司突然遇到了資金問題,幾天之內從五十多人裁員到二十個人,產研團隊只剩下十個人左右。
而我被留了下來,並且開始讓我負責整個公司後臺產品的設計,以及26街區的項目交付。
項目的規模很大:需要安裝、調試、管理八萬多個智能設備。
我和公司同事一起開始了一段很難忘、很有意義的時光——因為之前沒有這麼大規模的智能家居交付,所以需求和流程都不清晰;而且在行業內也很難找到對標產品,很大部分要靠自己設計。所以經常是創始人、有現場經驗的同事、我一起開會討論,並且去現場做了大量的測試後,才能明確需求是什麼。
我們需要經常去現場,從大樓只有主體結構和樣板間的時候,就要開始進場對設計的工具鏈進行測試和優化;到後期更是天天駐紮在現場,隨時關注工具的 bug 和使用體驗,進而找到迭代方向。
現場每天早上七點準時開工,我大概九點半到順義;一直在現場盯著,保持通話暢通,看看新版本有沒有出現問題、體驗怎麼樣、還有什麼要提升和優化的,以及現場遇到問題能隨時聯繫我——因為我懂技術,也最了解這個產品,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幾乎所有嚴重問題都需要第一時間反饋、解決,還需要根據現場情況整理形成優化方案加入到下一個迭代的版本中。
到晚上七點,現場結束施工,我們需要去現場辦公室開會,總結當天的情況,遇到嚴重的問題;經常是忙到半夜,甚至是直接睡在現場辦公室。
我們以每周一個版本的周期進行迭代,在正式入場前進行反覆驗證,跟了七個月左右,終於交付了這個項目。
在起起伏伏的產品項目中,這是最讓我印象深刻,也是最讓我感受到成就感的事情了。
經歷過單槍匹馬做產品,也經歷過團隊作戰交付項目,我愈發敬畏創業,體驗後也知道了其中的不易與辛酸。
總結五個不同的城市,不一樣的領域,種種不同中,你能看到背後的自己經歷的高光與至暗時刻:被畫餅,被誇贊,被獎勵;是不見起色的無助與灰暗,或者是產品發布會的高光時刻。他們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做產品有起伏,有浮沉是必然的;而如何應對,如何跨越這道關卡,時間與付出會告訴我們答案。
金子何處不發光,你之所以為你,是因為你有自己閃耀的產品亮點。
* 感謝啟翔、寶兒姐、Peter Pan、阿林、洛奇等五位小夥伴,暱稱均為化名。
採訪/撰文:Esther
審校:Nairo
編輯:Ella
本文系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媒體運營團隊@Esther 發布,未經本站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