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1+1》2012年12月18日完成臺本
短命居民樓,是如何建成的?
(節目導視)
解說:
1989年建成,2012年坍塌,寧波的這棟六層住宅樓為何會如此短命?
寧波市住建委總工程師夏海明:
網上流傳的這個說法,我認為是不確切的。
解說:
設計、施工、驗收,悲劇發生後的責任追究是否可以展開?傾斜、裂縫,漏水,居民發出的險情預警是否得到了重視?
聲音來源:
寧波市住建委副主任楊復源:
就是發現牆上有裂縫,也不是非常危險,不能夠確定就是危房。
解說:
很少的鋼筋,易碎的水泥,坍塌現場竟然看不到一間完整的房間。《新聞1+1》今日關注:短命居民樓,是怎樣建成的?
主持人李小萌:
歡迎來到正在直播的《新聞1+1》。
在背景的照片上我們看到一片的建築廢墟,這並不是地震之後,也不是定向爆破之後的成果,而是一棟使用了只有23年的六層居民樓,在沒有任何可見外力作用之下哄然倒塌。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種倒塌?這是一個孤立事件還是有一定的典型性?怎麼樣增強人民對於居住的安全感呢?今天關注這個話題。
字幕提示:
2012年12月16日
片中解說:
在今天中午12點左右,浙江省寧波市徐戎三村的一棟居民樓發生了垮塌。
片中解說:
事故造成一死一傷,附近四百多位居民被迫疏散,而令人驚訝的是這棟倒塌的居民樓只有23年的房齡。
解說:
一棟只有23年房齡的六層居民樓哄然倒下,剩下的只有磚頭、散落的生活用品和一個逝去的生命,死者是一個年僅21歲的女孩。生前她就租住在這個居民樓的一個房間裡這是一張網友發布的該居民樓倒塌前的照片,就在前天的中午,她已經永遠成為了大家的回憶。
聲音來源:
倒塌樓房原住戶:
我是租房的,一開始的時候,是我的空調先掉下來,製冷劑像噴霧一樣噴出來,我沒來得及去關它,有兩三分鐘整個樓就坍塌下來。
解說:
66歲的黃夏月住在倒塌樓房的403室,16號早上9點左右,她外出時突然看到一樓的信箱掉在地上,由於樓房之前也出現過類似情況,她馬上就把情況反映給了街道。
字幕提示:17日凌晨畫面
倒塌樓房原住戶黃夏月:
書記和主任馬上趕過來,打電話給房管站,他們就很緊張。
解說:
房管站負責人半小時後來自社區,他對房屋實地勘察後發現,樓房破損情況已經非常嚴重,必須緊急撤離。
浙江居民:
沒有搬沒有人在家,我還有病。沒有拿錢,錢還在裡面。
黃夏月:
當時多急啊,急急忙忙,上樓下樓每戶都動員。
解說:
兩個半小時內,樓內18戶住戶中先後有17戶被安全轉移了出來,可唯獨被埋的兩人所居住的202室怎麼也敲不開門。
字幕提示:17日凌晨畫面
黃夏月:
我們敲了兩個小時的門,用腳踢,踢不開,那我們想是沒有人吧。
字幕提示:17日凌晨畫面
明樓街道黨委書記孫駿:
這個時候我們也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這一戶人家,我們還要幫助其他人家。
解說:
就在其餘17戶居民安全離開樓房後不到十分鐘,樓房突然倒塌。
浙江居民1:
我在那邊那個超市裡,出事的時候樓就塌下來了。
解說:
驚訝、恐懼,一座只有23年房齡的樓房為什麼會突然坍塌?面對公眾的各種疑問,從16日事發到昨天,寧波市江東區政府先後召開三次新聞發布會,除了介紹救援進展和人員安置情況,對於大家關注的樓房倒塌原因,他們給出的結論是:「乾濕交替導致」。今天下午寧波市住建委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只是原因之一」。
寧波市住建委總工程師夏海明:
網上流傳的原因主要是那天晚上我們組織了第一批專家進入現場調查的時候,由於現場環境的限制,他沒有辦法展開多方面的調查分析,所以初步得出了這個結果。
李小萌:
到目前為止,這起塌樓事件已經造成了一死一傷,兩個都是女孩。死亡的這個女孩是1991年生的,受傷的是1988年生的,幾乎和她們所住的這棟樓是同齡的,然而災難就這樣猝不及防的來到這兩個女孩和這棟樓的頭上。那麼對於那些臨時撤出來的居民來講,他們此刻的生活和未來的生活將會是怎樣?我們來連線本臺在現場的記者趙奕,趙奕你好。
本臺記者趙奕:
你好小萌。
李小萌:
給我們介紹一下在現場這些居民他們目前是如何安置的?
趙奕:
好的。我現在就在其中一戶,因為樓房倒塌受影響的現在居民所居住的地方,也就是當時事故發生現場的賓館裡面。可以說事故發生以後,12月16日事故發生以後,當地江東區明樓街道也是在第一時間將包括樓房倒塌在內的9棟樓房當中的250戶500號人一起搬遷到像這樣的9個賓館裡面。為了方便這邊的居民生活,他們還24小時為他們提供了安保的力量和工作服務人員的力量。
我下面還有份表格,這份表格是當地街道所派的工作人員每天所登記的一個表格,我們來看一下。這個表格第一張寫的是第一棟搬遷出來10個人,第三棟搬遷出來19個人,第四棟搬遷出來8個人。這個也是每一棟居民樓裡面所搬遷出來的人數。第二張所寫的是每一居民號所居住的人姓名、地址、聯繫方式,還有他的身份證號。可以說每一個居民到這邊也都進行了一個詳細的登記和整理。
除了這些信息比較完整以外,他們這邊的當地街道也是為了考慮到一些特殊人群,比方說有些老人他們有些腿腳不太利索,他們就給他們安排了比較方便的位置,比方說一樓和靠近電梯的位置給他們進行居住,而且有些居民他們家裡面有小孩的,當地街道也是給他們準備了比較清潔潔的位置來方便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可以說他們現在的生活比較正常和比較好的。
李小萌:
畢竟住在賓館裡邊不是長久之計,對於這些居民來講他們未來的家怎麼解決?
趙奕: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今天也採訪了江東區的主要負責人。他們告訴我們,補償機制現在已經在啟動了,但是因為補償的環節比較多,所以目前補償的方案還沒有完全地開始建立起來。不過他們告訴我,馬上這個補償方案也將出臺,並且馬上開始實施。
李小萌:
對於塌樓的原因,目前為止有什麼更新的說法嗎?
趙奕:
好的,今天我們採訪了寧波市住建委總工程師夏海明,他告訴我們,現在寧波市住建委在發生事故的當天就已經對全市的危房進行了一個突擊大檢查,而且在事故發生當天晚上就已經對樓房附近所有的樓房進行實時勘測和24小時監控,而且也是在事故發生當天,他們就委託浙江省和上海兩方面的專家及時地趕到寧波對事故發生的原因進行一個緊急的進行調查。不過目前這個結果還沒有出來。當時專家也告訴我說只要這個消息一出臺,他們馬上會在第一時間向社會公布。
李小萌:
謝謝趙奕,我們就等待更新、更詳實的說法。
不過我們在各種新聞當中也看到了,目前為止官方相對比較細的說法,我們來看一下,這是寧波相關的單位的一個官方解釋。是說,「樓房建於80年代末,90年代初,按照當時的規範,底層的承重砌體結構不設防潮層,且由於使用過程中,散水破壞嚴重,造成了磚基礎長期處於雨水浸泡,使牆體潮溼,引起承重牆風化嚴重,導致底層牆體強度不足引起倒塌。」。如果說這種潮溼、這種氣候和地理的特點是不能避免的,那麼從這段話當中我們能找到一個原因恐怕就是,八九十年代當時的建築標準這樣一個原因。我們也看了看相關的一些業內人士對於八九十年代這種所謂的磚混結構的房子的一些描述,我們來看看有什麼樣的特徵。大多是5-7層,清一色的磚混結構,就是預製板加上紅磚。每平方的預算只有百元上下。為什麼是5-7層?再高承重不能保證,安全性不能保證了,再低又不能解決居住的使用,所以就是5-7層這樣一個特徵。那麼建設的方式,現在看來也是相當的簡單,先是平整土地,然後就挖長條形的地基,鋪上砌地基用的磚塊,或者打個樁再砌地基等等,這個樓就蓋起來了。到現在為止這樣的蓋樓方式已經被廢除了,那麼還有不少的城市還可以看到這樣的樓。那麼在使用這樣的樓,大多數也都進行了鋼筋、水泥構建的加固,應該說是能夠經得起檢測的。但是在這棟樓倒塌的廢墟當中,我們看不到任何的像這樣的建築構建,沒有建築構建說明沒有進行加固,但並不是說預兆是一點都沒有的。我們繼續往下看。
解說:
「我們是住在寧波江東徐戎三村的居民,每天都非常擔心,因為我們周邊的居民都發現所住房子很危險。房子有傾斜,裂縫,漏水、漏電等現象非常嚴重,每天住在這樣的房子裡真的非常不安全。政府能否幫我們鑑定一下是否是危房?謝謝!急!」這是一位自稱住在寧波江東徐戎三村的居民在2010年7月向寧波市住建委網站的主任信箱發出的求助。2010年8月3日,該網站對這封求助信做出了回復,「你好,房屋是否是危房,要申請房屋安全鑑定部門的鑑定才能確定,請與寧波市房屋安全鑑定辦公室聯繫。電話:87264346。」
聲音來源:
寧波市住建委副主任楊復源:
兩年前給我們主任信箱發來封匿名電子郵件,反映房子有裂縫而不是危房,反映有裂縫。因為是匿名,我們的工作人員給了及時的反饋,給他回了電子郵件,告訴他要向我們的鑑定機構和鑑定機構聯繫。
解說:
根據相關規定,危房的鑑定工作的確需要住房的用戶,也就是產權的所有者提出申請,然後由屬地,也就是所在縣市區的房屋安全鑑定機構進行鑑定。
(電話採訪)
夏海明:
那從現在的情況看,應該他是沒有提出過申請。假如說申請過的話,他進行安全鑑定,然後就認定為哪一等級的危房。
解說:
兩年前,相關部門是否接到了群眾的申請,我們不得而知;是否進行了排查,也不得而知。但是擔心房屋有危險的居民近幾年卻是多次向所在街道和住建部門反映過情況。
寧波市江東區明樓街道黨工委書記孫駿:
這個情況是突然之間在加劇,原來沒有在危險房屋範圍之列。我們趕到現場感覺到問題比較嚴重,用肉眼觀察就感覺到問題。我們做出的第一個判斷,就是要趕緊疏散群眾。
解說:
今天倒塌的樓房和附近8幢樓房的256戶居民已經安排在7家賓館,每個安置點都安排了工作人員做好服務工作。而從昨天開始,寧波市住建委召集的當地住房安全專家開始對周邊總共10幢住宅樓進行各項現場查勘。
李小萌:
說來也有意思,發生倒塌的寧波的江東區並不是沒有進行危房的改造和監控的工作。我們來看看相關負責人的說法。這是江東區明樓街道黨工委書記孫駿的解釋,他說,「江東區好幾年前就已經建立了危房監控、監測體系,但是這棟倒塌的樓房沒有在這個體系之內,因為它當時並沒有進入危房標準的範圍。」那麼這裡就要問的是,為什麼這個監測的範圍沒有一個實時的更新和實時的遞進?
接下來我們再看,有哪些對於危房改造的措施呢?2009年的時候,離寧波不遠的奉化就發生過居民樓房的倒塌,所以很快寧波就開始了大面積的房屋排摸的工作。到2010年4月份就出臺了相關的通知,說在兩年當中已經是指導各區縣政府完成了解危項目286個,建築面積達到113451平方米。所以這方面是有工作的,然而這是4月份出的一個通知。再過三個月的時候,這個樓的居民就在當地的住建委的網站上發了一條信息,說我們這個房子質量有問題,你們來看看吧。得到的回答是說你們自己去申請相關的案件機構來給你們做鑑定,剩下來的話接下來再說。這是不是一個推搪塞責的做法,我們也從相關的文件當中找到接近的描述,這是住建部的第129號令《城市危險房屋規定》,大概有這樣的描述,就是說房屋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向當地的鑑定機構提出鑑定申請,需要帶合法的證件。並沒有像寧波當地政府官員說的似的,你只有提出申請,你才能夠再向進一步的相關部門要求去做房屋的維修,但只是相關的一個說法。
其實對於這樣一個老的小區來講,它居民非常分散,再加上很多是租住戶,要讓他們個體或者集合起來一起做這個申請,並不是那麼的容易。我們繼續往下看。
解說:
「不好回答」,這是記者聯繫到這棟房子的開發商寧波市房地產公司詢問是否有質量問題時,該公司總經理王祥給出的回答。王祥說,這棟房子是公司改制以前所造,具體情況還在了解當中。據寧波市住建部門通報稱,該住宅樓由寧波市房地產公司開發,寧波市房屋設計所設計,建造於1988年10月,1989年12月竣工,建築面積近992平方米,除徐戎三村二號樓外,這家公司還乘建了周邊多棟的住宅樓。記者在坍塌現場看到,該幢居民樓已面目全非,看不到一間完整的房間,猶如被推土機推倒的廢墟。記者發現,建築中鋼筋很少,磚頭和水泥十分易碎。
記者:
針對這次事件,它的施工單位和它的設計單位是不是存在施工和設計方面的問題,目前我們有相關(信息嗎)?
聲音來源:
楊復源:
省裡面組織專門的事故調查組,專家正在啟動調查,等他們的原因出來了才能確定。
解說:
寧波市住建委總工程師夏海明表示,事故發生後他們立即組織專家到現場著手調查。他表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無論是房屋設計還是建造都遠遠落後於現在。按照當時的規範,房屋底層承重砌體結構不設防潮層,使用過程中造成磚基礎長期處於雨水浸泡,使牆體潮溼,引起承重牆體風化嚴重,導致底層牆體強度不足引起倒塌」。「這是專家根據現場情況得出的初步結論,只是原因之一,不排除房屋設計和建造以及居民使用上的其他問題」。夏海明說,他們已進一步組織上海、杭州等地專家正對事故原因進行深度調查,有結果會向社會及時公布。
日前,寧波市住建委也已開展全市範圍的危舊房屋安全大檢查,在這場事後颳起的排查工作,又能否在這座700多萬人口的城市全面貫徹?
聲音來源:
楊復源:
我們肯定要採取倒查等各種方式落實責任,我們市政府已經發出了文件,進行地毯式的新一輪排查。
記者:
我們(過去)排查過程中,這個房屋有被排除過有問題嗎?
楊復源:
據我們目前掌握的情況,當時屬地街道沒有提出來過。
李小萌:
對於危房或者說有安全隱患的房子該怎麼樣處置,其實國家是有一個非常詳細的規定。我們來看看,大概是分成了四種情況。
第一,觀察使用。適用於採取適當的安全技術措施之後,尚能短期使用,但要繼續觀察的房屋。
第二,處理使用。適合於採取適當的技術措施之後,可以解除危險的房屋。
第三,停止使用。適用於已經沒有修繕價值,暫時不方便拆除,又不危及相鄰建築和影響他人安全的房屋。
第四,整體拆除。適用於整裝危險且無修繕價值,需要立即拆除的房屋。
那麼這棟倒塌的樓,其實是一步一步走向了一個自己的倒塌。要想能夠像這樣的四步能夠實時監控到就需要有一個非常完善的體系、一個體制來保障這個樓房在相關的監控之內。相關的問題,其實我們還有很多的不明白,所以這裡我們要來連線的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王主任您好。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
你好。
李小萌:
對於正在使用的居民樓房的安全的監測體系是怎麼樣的?
王珏林:
實際上我們現在一些建築有的是新建築,有的是老建築。一些老建築由於時間比較長,遇到的各種原因就可能隨時出現一些問題。國家在這方面也有明確的規定,以新建築要嚴格把好質量關,從工程開工以後,工程揭底完就要進駐,而且要跟蹤,最後一直到施工。對老建築要定期進行檢查和檢測,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但是由於一些不管是我們的工程量大也好的原因還是我們的制度整個完善不完善的原因也好,確實是從監督質量上經常出一些問題,有些問題應當還是比較厲害的。
李小萌:
您說要定期對這個安全進行監察和檢測,這是由安全監管部門主動去做的事情還是要由居民發現問題去申請才會有人管的事情呢?
王珏林:
因為這是兩方面。現在看定期,比如說建築要到一定的年限以後,還應當組織進行檢查,有的是屬於我們的業主發現,還有居住戶,還有居委會,家屬委員會發現問題向相關部門匯報以後,派一些專家組和專業隊伍檢測,情況不一樣。
李小萌:
您說的一定的年限,大概是多少年,這個房子就應該對它進行安全方面的考量了?
王珏林:
實際上這塊我不十分清楚,但一般的是什麼,應當是二三十年,三十年左右應當進行一次中期的檢查。一般我們的建築壽命是七十年。
李小萌:
您說三十年,但是恰恰這次倒的房子只有23年,您又怎麼看這個問題?
王珏林:
因為這個房子倒塌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不是太清楚。應當檢查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
李小萌:
我們不在於請您回答為什麼是塌的,我們想知道的是,這究竟是相關的質量監管的部門沒有監管到位,還是說居民自己發現問題了,確實應該去找安全鑑定機構去做鑑定,然後一步步往下走。到底是哪個做法更直接有效?
王珏林:
我想是這樣的,首先要查出原因。它是工程質量問題還是受周圍的環境影響問題?第二個,應當看什麼時間發現這個問題,是不是及時得到解決的?我覺得這個東西要詳細地檢查一下,鑑定一下,最後才能得出結論。因為現在23年,它時間非常短。
李小萌:
好的,謝謝您,謝謝您提供您的觀點。
在這個事件當中我們看到相關部門「一快一慢」。「快」的是,房子剛一倒,當天晚上接連就開了新聞發布會,但是給到的信息卻並不是那麼有質量,使得這個快的意義似乎也減少了。一個「慢」,兩年以前就有居民反映房子有質量問題,但是兩年當中並沒有及時地能夠進行處理。「一快一慢」其實都是一個作為與不作為的關係。
感謝收看今天的《新聞1+1》,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