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千億級重症肝病市場,微知卓生物全球首創細胞重編程技術

2020-12-05 騰訊網

中國約有1億人為B肝病毒攜帶者,另有3000萬慢性肝炎患者為風險人群。每年重症肝衰竭患者新發病例超過100萬,而急性肝衰竭病人的28天生存率低於50%。可以說,肝衰竭的發病率、死亡率不低於任何一種惡性腫瘤。

長期以來,臨床上治療肝衰竭的手段有內科藥物治療、非生物型(物理)人工肝,晚期是肝移植。目前肝移植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案,然而費用極高且肝源緊缺。據中國肝移植註冊中心(CLTR)統計,2017年我國完成了4641例肝移植,比例不到當年肝衰竭病人的2%。

等不到肝移植的患者該怎麼辦?投資界近期接觸的微知卓公司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解題思路」:原創Hepacure生物人工肝,即體外肝功能支持系統,使用細胞重編程及世界首創的「直接轉分化「技術,將人體自身的成纖維細胞轉分化為類肝臟細胞(hiHep),清除體內毒素,改善內環境,促進肝衰竭患者自體肝功能恢復。

截至目前,微知卓已與國內多家三甲醫院合作,完成10餘例重症肝衰竭患者的臨床治療,發現患者28天存活率100%,長期存活率達到90%,遠超現有重症肝衰竭的治療手段。

世界首創技術,讓肝「滿血復活」

諾貝爾獎得主Gilbert曾預言:用不了50年,人類將能夠培育出人體所有器官。這或許是再生醫學存在的終極意義——重新定義生命。而微知卓的這項技術,正是試圖賦予肝臟以新生命。

2011年,中科院上海生化細胞所研究員惠利健帶領團隊利用「直接轉分化「技術,成功將成纖維細胞直接轉分化成具有功能的肝臟細胞,為獲得非供體肝臟依賴的功能肝細胞提供了解決方案,這一成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獲得當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榮譽。

這一突破同樣讓中科院百人計劃專家潘國宇激動不已。他曾在美國諾華製藥長期從事醫藥研發,彼時正開展和肝臟相關的藥物代謝和安全性研究。雙方從此開始了長期合作。2014年,惠利健團隊又實現將人類的成纖維細胞直接轉分化成具有功能的肝臟細胞。這一技術的核心價值在於,發現了如何在體外製備具有代謝解毒功能的人造肝臟細胞。與此同時,在中科院先導專項的支持下,團隊開始利用人源性肝樣細胞進行新型生物人工肝應用的探索。

潘國宇介紹,目前國內外研發的生物人工肝主要採用豬原代肝細胞或人肝腫瘤細胞作為功能肝細胞的來源,但這些細胞無論在安全性還是功能性上都存在缺陷,國內外臨床也沒有成功的先例。而採用惠教授直接轉分化技術產生的hiHep細胞,是體細胞直接轉分化為肝細胞,所使用的種子細胞為自主研發的hiHep細胞,具有穩定的肝細胞功能,並且可以體外大規模擴增。另外,由於該技術中人源性肝樣細胞並不進入體內,也更安全。動物實驗顯示,未治療的急性肝衰竭小豬基本會在3天左右死亡,而Hepacure生物人工肝救治的小豬到第7天恢復正常,且血清中與肝衰竭相關的主要指標明顯降低。實驗結果證明,在大動物身上實驗的結果是有效、安全的。

超千億市場,商業化前景的「想像力」

一系列研發之後,2015年微知卓公司正式成立,開啟臨床、商業轉化之路。

2016年,對於微知卓來說具有特殊意義。春節期間,第一例生物人工肝治療在江蘇南京鼓樓醫院完成,對方是一位罹患B肝幾十年年並突發急性肝衰竭的病人,在等待肝移植時出現肝衰竭,生命垂危。用Hepacure治療三周後,病情穩定並渡過危險期。

微知卓CEO陳昱寧告訴記者,繼首例成功後,截至目前已有10餘例重症肝衰竭患者接受該系統治療,生化指標、肝功能和凝血指標逐漸好轉,食慾和體力也漸漸恢復,已度過危險期。患者28天存活率100%,90天生存率達到90%。這讓團隊看到了廣闊的商業化前景。

Hepacure的第一個適應症為慢加急性肝衰竭,目前該產品已經定型,完成早期安全性與療效驗證,正在進行臨床報批工作。陳昱寧透露,預計將在3-5年上市銷售。

微知卓董事長潘國宇介紹,微知卓生物已在2017年7月建成了國內首條人源性生物人工肝臨床研發生產線並已投入運行。該生產線預計年產量可達300到500份,大約可滿足200多位患者臨床需求。

Hepacure新適應症產品線也在拓展。比如肝切術後修復後的輔助治療,幫助術後病人肝功能恢復,目前報批准備工作已經展開。此外,微知卓的研發管線也有好消息:利用最新的「去分化技術」,可以實現人原代肝細胞的體外大規模擴增。微知卓以此為基礎開發了新型優質肝細胞ProliHH。「這一技術將首先應用於兩種場景,一種是替代昂貴的原代肝細胞進行藥物篩選和基礎研究,另一種是直接應用於臨床細胞治療。肝細胞移植是最有前景的肝臟疾病生物治療手段之一,在未來可能代替肝臟移植、生物人工肝治療。」潘國宇表示。

數據統計,全球肝衰竭及肝癌病人肝切術後輔助治療市場規模均超過1000億;肝細胞移植市場規模預計至少超過100億。而恰恰這些領域有效治療手段非常缺乏,正是微知卓所瞄準的市場。

匯鼎、松禾曾投資,A+輪融資已啟動

伴隨著技術商業化和產品線拓展,資本的助力必不可少。

「匯鼎在盡調時做得非常細緻,專業。對我們的幫助非常大。對技術和產品的深刻理解,能夠保證將來在公司發展時,獲得多方面資源助力。」 微知卓CEO陳昱寧坦陳,越來越多的專業投資者會支持「中國造,全球新」。

相關焦點

  • 腫瘤細胞多樣性導致肝癌微環境重編程
    腫瘤細胞多樣性導致肝癌微環境重編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6 18:27:54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Xin Wei Wang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揭示腫瘤細胞的多樣性驅動肝癌微環境重編程。
  • 細胞編程與重編程的機制
    細胞編程與重編程研究是對生命本質的探索,其對推動幹細胞研究走向應用和臨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強相關研究對未來人類健康的保障至關重要。  在「十二五」期間,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帶領動物所幹細胞研究團隊對細胞編程與重編程研究進行了整體布局,從基礎理論、核心技術、轉化應用幾個層面開展系統研究,在過去五年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多項創新性的技術體系,在國際國內同領域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 仁會生物全球首創糖尿病新藥,能否贏得市場?
    仁會生物全球首創的1.1類新藥「貝那魯肽注射液」,為糖尿病治療領域帶來了全新的可能:根據公開資料,其產品不僅是最「安全」的糖尿病治療藥物,更可促進胰島β細胞修復和再生,為緩解甚至治癒糖尿病帶來了希望。此外,其「減重」、「護心」之附帶功效,亦受廣大醫生、患者的歡迎。那麼,貝那魯肽到底是何方神聖?相比已經存在的眾多糖尿病藥物,其前景究竟如何?
  • 進展|廣州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院對細胞重編程的研究
    比如運用Yamanaka四個轉錄因子(Oct4, Sox2, Klf4, c-Myc)在體外就可將體細胞成功重編程為誘導多能幹細胞。但是DDX5作為RNA解旋酶在體細胞重編程中的功能仍然未知。研究團隊運用ssDRIP-seq技術(Xu et al.,Nature Plants, 2017),首先繪製了體細胞重編程過程中R-loop的動態變化圖譜,發現R-loop並不是簡單地作為轉錄的副產物出現,而是在轉錄發生變化之前就開始變化。
  • B細胞「重編程」「變身」T細胞
    2月13日凌晨,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王金勇的團隊,在免疫學頂級刊物Nature Immunology發表研究論文,報導了他們的創新性成果:通過體內「重編程」,可以將B細胞直接轉化為有生理功能的T細胞,這項研究或為愛滋病、腫瘤等治療提供新手段。    T細胞體外改造及培養成本高    很早前,科學家們就發現喚醒、激活T細胞是對抗腫瘤的重要方法。
  • 肝病用藥行業全景圖:肝病大國,不容忽視的海量市場
    報告摘要:我國是全球肝病負擔最重的國家,擁有B肝病毒(HBV)攜帶者9000萬人,C肝病毒(HCV)攜帶者1000萬人, 非酒精性肝病患者1.7-3.1億人,肝硬化患者700萬人。龐大的基礎肝病患者造成我國每年新增肝癌患者高達 46萬人。
  • 安肽生物,細胞修復定義醫美產業風向標
    醫美產業也藉助這一發展契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市場規模僅達870億元,到了2016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市場規模突破千億元。截止至2017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市場規模達到了1760億元,同比增長40.8%。而在醫美產業迅速崛起的同時,醫美產業背後的科技力量也不斷發展壯大,成為為醫美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柱。
  • 瑞金醫術(八)| 重症肝炎的綜合治療
    瑞金感染科經過多年深耕,發現重肝的發生是基於「多重打擊」,既有細胞死亡又有病原微生物感染導致的多種致病物質導致宿主產生大量炎症因子,觸發肝細胞壞死,無法行使肝細胞「化工廠」作用,最終導致肝臟器官衰竭,由此產生的各種標誌物成為疾病重症化的預警標誌物,為臨床治療幹預和決策提供依據。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J Hepatol、Liver Inter, JVH,CDD等雜誌。
  • 生物物理所在iPS細胞重編程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to Pluripotency的研究論文,揭示了轉錄因子Sox2調控細胞自噬參與細胞重編程的分子機制。   細胞自噬是一種進化保守的細胞內物質再利用的生物學過程。自噬通過雙層膜結構包裹並降解一些長時效蛋白質和冗餘的細胞器,從而使得細胞內的物質循環利用。自噬參與了維持細胞穩態、抑制腫瘤發生、抗原遞呈和胚胎發育等許多重要的生理過程,自噬是否參與細胞重編程尚未見報導。體細胞的重編程需要經歷表觀遺傳的修飾、基因表達的改變、蛋白質降解和蛋白質合成等一系列過程。
  • 科學家成功將結締組織細胞重編程為心肌細胞
    心力衰竭每年影響著570萬美國人的健康,而且每年能夠花費國家307億美元,最關鍵的是目前並無療法治療心力衰竭;當心肌受損時,機體就無法修復死亡或損傷的細胞,文章中,研究者就深入分析了心臟中細胞的重編程機制,以此來對心肌細胞進行再生,這或許有望治療並且治癒患者的心力衰竭。
  • Circulation:將結締組織細胞重編程為心肌細胞獲得成功
    當心肌受損時,機體幾乎不可能修復損傷或死亡的細胞。在這篇論文中,研究者深入分析總結了心臟中細胞的重編程機制,以此來尋找方法對心肌細胞進行再生,這或許在有望治癒患者的心力衰竭的路上提供可能。研究表明,僅需要三種轉錄因子就能夠將小鼠機體的結締組織細胞重編程為心肌細胞。
  • 生物物理所揭示調控肝癌微環境T細胞免疫耐受新機制
    近日,肝病領域期刊Hepatology 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楊鵬遠課題組題為Targeting Histone Deacetylase 6 Reprograms Interleukin-17-Producing Helper T Cell Pathogenicity and Facilitates Immunotherapie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 不僅是汽車,精準醫療正成為上海安亭下一個千億級產業
    以汽車產業聞名的上海市嘉定區安亭鎮,在它的汽車產業規模達到千億級之時,又瞄準了精準醫療產業。「(精準醫療的)目標是三年內產值上一百億元,未來期望產值能夠達到千億規模。我們希望能夠再打造出一個新的千億規模產業,使已有的汽車產業,再加上精準醫療,形成一個雙輪驅動,促進安亭經濟發展。」上海安亭健康醫療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項潔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 納米晶片重編程皮膚細胞
    圖片來源:pixabay將某種細胞轉化或者「重編程」成其他類型細胞的能力,已經為再生受損肢體和器官帶來了希望。
  • 歷程:從細胞分化到細胞重編程
    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認為在個體發育的過程中,未成熟細胞發展成特定成熟細胞是單向性的,不可能再恢復到多能幹細胞的階段。在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初,細胞生物學家們普遍認為細胞在分化的過程中只保留了維持細胞特性和功能的基因,當它們分化後就無法逆轉回未分化狀態。
  • 新方法實現細胞高效重編程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裴端卿領銜的科研團隊利用7因子代替傳統的4因子(OKSM),開發出新型高效重編程的方法。該方法好比移動通訊信號由「4G」升級為「5G」,為再生醫學和誘導多能幹細胞的機制研究提供高質量細胞來源及嶄新的細胞模型。相關研究6月18日在線發表於《細胞—報告》。
  • ...級天使輪融資,知微傳感要用三維視覺硬體產品切入自動駕駛等領域
    ilieyun)西安】12月5日報導(文/餘碧翠)近日,獵雲網獨家獲悉,以三維視覺硬體產品為核心的西安知微傳感技術有限公司完成千萬級天使輪融資「國內這個領域的產品暫時是空白的」,公司董事長喬大勇告訴獵雲網,「即便是在參照我們產品的基礎上,新的國內廠商進入市場並達到與我們類似的技術、體積和成本,基本需要4-5年的時間積累,知微傳感掌握了時間差優勢。」在競品方面,以深度相機為例,公司產品的優勢主要在於體積和價格。
  • Cell Stem Cell:核移植技術重編程能力比誘導型多能幹細胞技術更強
    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和誘導型多能幹細胞(iPSCs)是體細胞重編程的兩種最主要的技術手段。核移植技術與誘導型多能幹細胞的重編程能力是否存在差異一直是人們非常關注的問題。2009年,高紹榮實驗室通過四倍體互補實驗,獲得了全部由iPS細胞發育而來的小鼠,證明了誘導型多能幹細胞和核移植胚胎幹細胞一樣具有真正的多能性。
  • Mol Cell丨陳捷凱/裴端卿合作組揭示體細胞重編程的細胞命運決定路徑
    複雜的多細胞生物在發育過程中通過細胞特化產生了多種不同的細胞命運,探究這些細胞命運產生的原因,進而實現細胞命運的高效轉變,是亟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研究細胞命運轉變的關鍵之一是選擇動態的細胞變化過程,比如幹細胞的分化(Differentiation)、體細胞的轉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或者體細胞重編程(Reprogramming)等。
  • Nat Commun:科學家成功將皮膚細胞重編程為多潛能幹細胞
    2018年7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我們的體內含有多種類型的細胞,每一種細胞都扮演著不同的類型的角色,2012年諾貝爾獲獎者—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通過研究將成體皮膚細胞成功轉化成了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這一過程稱之為重編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