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號獨家內容。
據行星科學家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三篇論文報導,日本的隼鳥二號太空飛行器測繪了一個直徑為一千米的小行星的地形,這顆被命名為龍宮星,編號為162173的小行星看起來像一個巨大的、狀如陀螺的碎石堆。
圖解:一個藝術家關於隼鳥二號繞龍宮星軌道運行的設想
(圖片來源:DOTTEDHIPPO/GETTY IMAGES)
同時,這顆小行星的密度也很小,這意味著它的內部充滿了多孔氣體,就像一塊塑料泡沫或者瑞士奶酪。為了確定龍宮星的形狀,科學家們根據傳回的不同角度的照片,並利用雷射測距測繪地形,建立了三維模型。
它的多孔性是通過觀察太空飛行器降落在地表下850米深處,然後上升了5.4千米的過程計算出來的。基於這一點,日本名古屋大學的渡邊清一郎認為,這可能取決於龍宮星的質量、體積以及平均密度。
渡邊清一郎還說,假如龍宮星與碳粒隕星是由同一種礦物質構成的,那麼它的平均密度是如此之小以至於不同大小的縫隙佔了小行星體積的一半。
同時他還補充道:「陀螺形狀的頂端可能是在龍宮星早期留下來的,當時的龍宮星快速旋轉,使它變成了一個扁平的形狀,並形成了一個突出的赤道脊,即使它現在的自轉周期已經減少到7.6小時,十分平靜,但赤道脊至今仍存在。」
關於為什麼這個赤道脊沒有慢慢變得平坦這個問題,渡邊解釋道,這是一個開放式的問題,但是他認為這是因為龍宮星表面的物質不易崩塌他解釋道:「龍宮星上的物質之間的摩擦角似乎足夠大,因此使赤道脊變得平坦的這個過程會十分慢」
在另一篇研究中,日本東京大學的一支由淺田誠治領導的研究團隊根據太空飛行器的近紅外光譜儀分析傳回的數據發現含水礦物遍布龍宮星的表面。這表明這些物質似乎都經歷過「熱變質」並部分脫水。
淺田說:「龍宮星很可能是起源於一個約4.56億年前,太陽系誕生時形成的母體。」這個母體內部經歷了高度的水巖反應,形成了我們現在在龍宮星表面發現的水合礦物。然而,這個母體之後經歷了一個半脫水的過程,可能是因為它內部的熱量導致一些水合礦物破碎,從而失去了表面的水分。
然後,大約十億年前,一次劇烈的碰撞打碎了這個母體。
其中一個可能存在的母體可能是碰撞致波蘭星族小行星(是以直徑為38千米的1112波蘭星命名的)的前身,解體於14億年前。另一顆可能是小行星495(歐拉莉婭/Eulalia)的母體,它的大小和波蘭星相似,是8億年前的一次天體解體的產物。
之後,碰撞後的碎片重新積聚成一堆堆碎石,其中一堆就成為了龍宮星,或者是成為了龍宮星的直系母體,而龍宮星就是產生於它的另一次碰撞。渡邊認為,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太快就將這些調查結果推廣應用到其他的小行星上,因為隼鳥二號並不是目前唯一在探索近地小行星的太空飛行器。
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冥王號目前正在繞一顆較小的名為貝努,編號為101955的小行星軌道運行,並且有望不久後就可以宣布它的最初的探索結果。
渡邊還說:「比較關於龍宮星和貝努的研究結果,我們就可以知道它們的共性以及差異」他還補充道:「同時,隼鳥二號的任務是取樣後返回,旨在收集龍宮星表面的礦石物質,然後在明年年末將樣本帶回地球以供研究分析。當前的研究目標之一是選定一個正確的地點進行採樣——理想情況下,選定的地點可以幫助我們推斷龍宮星是如何形成旋轉的頂部的形狀。」
北裡康平來自福島的會津大學,是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第三篇論文的主要作者。北裡康平說:「另一個目標是獲悉和龍宮星類似的小行星是如何幫助水到達地球的。為了知道有多少小行星像龍宮星一樣為地球帶來了水,我們必須知道這些小行星內部曾經保存了多少水。」
「我們觀察龍宮星的結果有力地證明了早期由於放射產生的熱量,這顆小行星上的大量含水物質(以及有機物)被半脫水了。這可能影響了地球從小行星帶獲取許多水和有機物。」
如果我們某天發現人類面臨著行星撞地球的危險,那麼研究這些小行星可以知道它們在未來可能對我們造成的威脅,這一點也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cosmosmagazine- Richard A. Lovett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