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前所未有的親密接觸!發現小行星上熟悉的巖石與物質

2020-07-25 天文在線

2018年10月8日,隼鳥2號探測器從135英尺高的地方將著陸器拋向小行星「龍宮」的表面。著陸器MASCOT被一塊巨石撞倒,在該小行星表面滾了55英尺後倒立在了一個洞裡。

一次前所未有的親密接觸!發現小行星上熟悉的巖石與物質

但MASCO的工作並未因此而終止。著陸器自行翻轉,並拍攝了很多質量絕佳的「龍宮」上的巖石的照片,都是在電池耗光電量前的6分鐘的著陸過程中和在小行星表面停留的17小時中進行拍攝的。科學家們已經發布了這些可能有著重大意義的圖片。非常吸引人的是,行星表面與在地球上發現的碳質球粒隕石很相似。

一次前所未有的親密接觸!發現小行星上熟悉的巖石與物質

「龍宮」的表面和MASCOT的影子(左下角)

(圖源:Jauman et al《科學》2019)

我們可以從這些圖像中真正了解小行星表面的巖石和物質的分布情況、這些物質的風化歷史以及地質背景。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的拉爾夫·賈曼告訴吉茲莫多:「這是關於這種材料在其原始環境中的第一個信息。」這些照片展示了「龍宮」小行星表面不同種類的巖石,包括深色的、花椰菜狀的易碎巖石和更亮、更光滑的巖石,這些巖石的直徑都在幾英寸到幾十碼之間不等。

一次前所未有的親密接觸!發現小行星上熟悉的巖石與物質

但這裡似乎沒有可見的塵埃,這表明塵埃在某個發展進程中被清除了。這些塵埃可能消失在了太空中,也可能被吸進了小行星的深處。根據發表在《科學》上的論文,仔細觀察,這些巖石似乎有發亮的部分和許多其他物質組成的雜質。

一次前所未有的親密接觸!發現小行星上熟悉的巖石與物質

「龍宮」表面的照片,在MASCOT撞上巨石不久前拍攝。

(圖源:Jauman et al《科學》2019)

這些夾雜物非常令人驚喜,「它們看起來有些發藍,有些發紅」,賈曼說道,「而且在大小上似乎也與地球上發現的碳質球粒隕石中的夾雜物相似。」這是一件大事。「這是有史以來我們第一次看到一塊巨石最終穿過大氣層,是我們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實驗室裡看到的,」沒有參加這個項研究的中佛羅裡達大學行星地質學家兼助理教授凱瑞·唐納森·漢娜告訴天文在線。這將是地球上的巖石和太空中巖石之間的直接聯繫。


一次前所未有的親密接觸!發現小行星上熟悉的巖石與物質

龍宮,拍攝於小行星地表上方。

(圖源:Jauman et al《科學》2019)

現在仍有迷題尚未解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杜波瓦分校地球科學與數學副教授內達·阿布魯對吉茲摩多(天文在線)表示,目前還不清楚如果「龍宮」進入地球大氣層,它將成為幾種類型的碳質球粒隕石中的哪一種。她希望能儘快看到更多的數據,比如這些巖石中夾雜物的實際豐度。也許「龍宮」不會與我們收集到的任何碳質球粒隕石完全匹配。她說:「擁有一些我們從未見識過的事物總是令人興奮的。」

一次前所未有的親密接觸!發現小行星上熟悉的巖石與物質

由mascot近距離拍攝的小行星「龍宮」上的巖石的圖片。

(圖源:Jauman et al《科學》2019)

除了拍攝精彩的照片以外,還有其他任務等待執行。隼鳥二號探測器的最終目標,是收集「龍宮」上的物質並帶回地球,使科學家能夠近距離研究真實的、大部分未經改變的小行星碎片。而且,根據它的組成推斷,「龍宮」可能含有太陽系中一些最古老的物質,可以追溯到行星最初形成的時代。

隼鳥二號計劃最晚在明年返回地球。

一次前所未有的親密接觸!發現小行星上熟悉的巖石與物質

移動小行星表面偵察機(MASCOT)由德國航空航天中心與法國國家空間局合作研製,尺寸為29.5cm×27.5cm×19.5cm,質量為9.6千克(21磅)。MASCOT攜帶四種儀器:紅外光譜儀(MicrOmega)、磁強計(MASMAG)、輻射計(MARA),以及一臺攝像機(MASCAM),可以拍攝到小規模的結構、分布和風化層的紋理。探測器能夠翻滾一次,重新定位,以便進一步測量。它收集了地表結構和礦物成分的數據,小行星的熱行為和磁性。它有一個不可充電電池,可以工作大約16小時。2018年發射的InSight火星著陸器上的紅外輻射計就是以MASCOT輻射計為基礎的。

一次前所未有的親密接觸!發現小行星上熟悉的巖石與物質

MASCOT於2018年10月3日部署。它成功著陸並成功地執行了小行星地表探測任務。

作者: gizmodo

FY: 卓水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立方體狀物體」在小行星上被發現,NASA沒有察覺
    自從人類發明天文望遠鏡以來,對外星生命的搜索就沒有停止過,特別是NASA發射了3輛漫遊者,直接與火星親密接觸,以此找到這顆紅色星球曾經存在生命的證據。然而,外星獵人相信他們已經在一顆小行星上現了外星文明活動的證據,這是一個輪廓形似人工建築的物體,很多人把它稱為「基地」,這是怎麼回事呢?
  • NASA科學家發現小行星Bennu巖石樣本與眾不同
    美國NASA OSIRIS-Rex探測器將在小行星Bennu表面進行探測取樣,然後返回地球。近日,任務中的科學家們介紹了關於小行星Bennu的表面物質、地質特徵和動態歷史的新發現。研究人員指出,他們懷疑從小行星上送回地球的樣本可能不同於我們在地球上收集的任何隕石樣本。
  • 本周一顆小行星與地球同步軌道衛星「親密接觸」
    摘要: 據外媒報導, 本周一顆小行星與地球同步軌道的通信衛星「親密接觸」 。這顆直徑4至8米(13至20英尺)的小行星於世界標準時間4月28日18:49以約1200公裡(750英裡)的距離飛掠地球,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接近地球的小行星之一。地球同步衛星或地球靜止衛星位於赤道上方的軌道帶內,其軌道周期與地球自轉相等,這意味著它們始終保持在同一地點上空。這些衛星構成了軌道通信系統的骨幹,任務規劃者們費盡心思確保太空飛行器之間不相互幹擾。
  • 歷史性探索 小行星巖石上「動土」
    美國宇航局20日宣布,「奧西裡斯-雷克斯」航天探測器當日完成了在小行星「本努」表面的巖石樣本採集任務,這是美國宇航局歷史性嘗試,首次從一顆小行星表面採集到巖石樣本並將其帶回地球進行實驗。>科學家在1999年發現了小行星
  • 蘭薩羅特島,與火山噴發的巖石親密接觸,欣賞非常新奇的景點
    但如果要問到這些遊客,是否去遊覽過地球上一些比較冒險,比較有刺激行為的景點。那有可能他們就是沒有去過的。所以小編就先來介紹一下這麼一座島嶼,這一座島嶼就是與火山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在它的周圍是有著不少的活火山存在的。可以說這樣的一次旅行的確就是非常的讓人感到刺激了。
  • 日本在小行星「龍宮」上發現較新巖石 命名其為「龍女」
    日本在小行星「龍宮」上發現較新巖石 命名其為「龍女」據日本共同社10月28日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等的團隊通過探測器「隼鳥2號」的觀測發現,位於小行星「龍宮」南極的巨大巖石表面與其他部分相比,暴露在太空的時間較短,可能比較新。
  • 美國飛船在小行星上發現「外星物質」,呈銀白色,或來自其它星球
    而現在,NASA專家確認:美國OSIRIS-REx號飛船已經在本努表面發現了一種銀白色異常的「外星物質」,懷疑可能來自其它星球。,因為小行星本努表面絕大多數物質呈現灰黑色,而異常物質呈現銀白色,在陽光下顯得非常明亮,比周圍物質亮度高出近十倍,不過異常物質數量極少,小行星表面只有6個。
  • 日本「粉碎小行星」探測器發現了相當年輕的太空巖石!
    含碳或者C型的太空巖石組成了已知小行星的四分之三,以前的研究表明,他們是早期的太陽系遺骸,其中包含了來自大約46億年前產生太陽和它的行星的星雲中的物質。這使得研究這些含碳豐富的行星成為了了解行星構成的關鍵。
  • 馬斯克稱火星不承認地球法律;人類探測器與小行星第一次親密接觸
    本周新鮮事 | 馬斯克稱火星不承認地球法律;人類探測器與小行星貝努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事實上,SpaceX早已將這一條例寫在Starlink的客戶服務指南中,只是最近被有人公布在社交媒體上而引起熱議。上周火星人馬斯克在參加火星協會年會上表示,未來火星將會自給自足,而不會依賴於地球。「儘管我不希望有第三次世界大戰出現,但也許我們在世界大戰之前,在火星上建立一個自我可持續發展的城市」,馬斯克表示。SpaceX 打算2050年前能將100萬人送到火星。
  • NASA:巖石小行星Bennu還是另一顆小行星碎片的家園
    據外媒報導,NASA日前發布了其OSIRI-REx任務的最新進展,其中包括一艘太空飛行器正近距離圍繞多巖石小行星Bennu運行的新發現。該機構指出,Bennu是一顆由來自其他太空巖石的碎石組成的小行星,它是發生在過去的大碰撞而產生的結果。
  • 在小行星貝努上,發現神秘的粒子拋射,最多的一次達200個粒子!
    在美國宇航局OSIRIS-REX宇宙飛船抵達小行星貝努(Bennu)後不久,該任務的科學團隊出人意料地發現,這顆小行星可能是活躍的,或者不斷地向太空釋放粒子。正在進行對貝努及其最終將被送回地球的樣本檢查,可能有助於闡明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有趣的現象。
  • 小行星「貝努」上發現生命成分
    貝努是已知含有含碳有機分子的小行星群的一部分,這些有機分子包括地球生命的必要成分,以及在有水存在時發生變化的礦物質。研究人員懷疑,地球上至少有一部分水和有機分子來自小行星,所以像貝努這樣的天體很可能已經給地球留下了生命所需的化學物質。
  • 小行星阿波菲斯:引發恐慌的太空巖石
    一次巨大的撞擊導致了月球的形成。許多其他物體也撞擊了我們的世界,造成了廣泛的破壞。只要問問恐龍就知道了,6500萬年前,一塊幾百米寬的太空巖石加速了恐龍的滅亡。這種情況可能會再次發生,科學家們正在尋找可能的影響因素。在夜間,人們會搜索那些離地球軌道太近的物體,如果它們撞上地球,可能會造成問題。
  • 重大發現!危險小行星本努身份揭曉!乃罕見的粒子噴射太空巖石!
    近日,來自外媒最新消息,經過長達幾個月的觀測分析,科學家宣布概率撞地小行星本努(Bennu)的身份正式揭曉!本努是一顆對地球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直徑約為500米,它每1.2地球年繞太陽一圈,每6年接近地球一次,科學家預測,22世紀末,它將近距離接近地球,碰撞地球的概率為2500分之一。
  • 在月球上發現了來自地球的巖石碎片?
    克林說,在巖石形成後的某個時候,一顆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將其炸飛,隨後它找到了去月球的路——那時月球離地球的距離只有現在的三分之一,這個碎塊後來被吞沒在月球巖石中,最後,阿波羅14號太空人於1971年將它帶回地球。
  • NASA在小行星Bennu上發現可能來自小行星灶神星的塊狀物
    ▼ 小行星Bennu是美國宇航局(NASA)Osiris-Rex 任務的主題,而其似乎發現了一些不尋常的「紀念品」。在一個宇宙「CSI」的案例中,研究人員已經追蹤到Bennu表面的一些明亮巨石的來源,是一顆名為灶神星的不同小行星。
  • 小行星紅色物質之謎——日本探測器著陸「龍宮」的瞬間
    ,也帶給我們對這顆巖石小行星難得的一瞥。在2019年著陸到「龍宮」上之前,日本的小行星取樣探測器已經在太空中度過了長達5年的漫長旅程。視頻顯示了「隼鳥2號」探測器著陸到小行星上的瞬間,它將收集小部分巖石體樣本帶回地球。
  • 美國宇航局的探測器觀察發現,一顆小行星定期噴射物質
    在9月9日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雜誌:行星》上的一組特殊研究論文中,奧西裡斯-REx(奧西裡斯-REx於2016年發射,是美國第一個小行星採樣探測器)科學團隊報告了詳細的觀察結果,顯示小行星貝努(Bennu)定期噴射出物質。
  • 保護地球的環,小行星帶
    最外圈是木星軌道,中間是小行星帶 大約45億年前,在太陽星雲的溫暖的內部區域緩慢冷卻形成的星子快速匯聚周圍的小右 塊和金屬塊而成為類地行星。每顆行星的成長過程中,都在各自的軌道上清掃著遇到的和軌道附近的星子,直到在軌道上不再能遇到新的物質,這些巖石世界才完成了增長。 在火星軌道之外,星子的吸積和成長為更大的行星的進程持續地被附近木星的強大引力阻止和打斷。木星的影響使星子之間更為有力地碰撞,使相對和緩的碰撞降低到最少,但只 有和緩的碰撞才會讓星子粘連在一起。與木星本身的親密接觸也驅逐了很多星子。
  • 人類即將與穀神星進行史上最親密的接觸!
    博科園:科學科普-太空探索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艘宇宙飛船即將與穀神星(Ceres)親密接觸,這是一顆巨大的小行星,也是太陽系內部的矮行星。這些新的高解析度數據讓我們能夠測試從以前的數據集得出的理論,並發現這個迷人的矮行星的新特徵。穀神星上的一個目標在新低軌道上尤其誘人,那是八卡託隕石坑,有奇怪明亮的白斑。作為獎金目標,科學家要研究的元素在他們最喜歡的一個地方(也許也是一個你的):Occator隕石坑,高度反光的鹽坑,研究這個隕石坑和它周圍的區域(一起被稱為地質單元)可以揭示那裡複雜的地質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