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龍宮」可能由天體碎片組成

2021-01-18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東京7月20日電(記者華義)記者20日從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獲悉,最新觀測表明,小行星「龍宮」表面有大量巨大巖石,顯示「龍宮」可能是由宇宙中破碎天體聚集而成。

  據該機構介紹,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6月27日抵達「龍宮」上空20千米處後,開始按計劃在這一預定觀測點進行拍照調查。最新獲取的圖像顯示,「龍宮」表面散布著數百塊直徑超過8米的巨大巖石,其中最大的巖石直徑約130米,而「龍宮」直徑僅約1千米。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龍宮」由天體碎片聚集而成的一個證據。

  按計劃,隼鳥2號將於未來幾天內抵近至「龍宮」上空5千米處進行觀測,下個月起,研究人員將為其挑選著陸地點,在10月前後進行第一次著陸。

  小行星「龍宮」在地球和火星之間的軌道上運行,被認為含有水和有機物,與約46億年前地球誕生時的狀態相近。科學家希望通過分析採集到的小行星樣本,解答太陽系形成和生命起源的若干謎題。

相關焦點

  • 太陽系「化石」揭秘天體與生命起源 貝努和龍宮小行星都發現水的痕跡
    「彗星是太陽系形成初期留存至今的碎片,它們可能還保存著45億年前原始太陽系的信息。」趙玉暉解釋說,有理論認為小行星或彗星的撞擊將生命的基本構成元素送到了地球,而科學家也確實在彗星67P上發現了構成生命的必要有機物——甘氨酸。這次探測為解開太陽系起源之謎、回答地球上的水及構成生命的有機物質是否來自於彗星的問題提供了線索。
  • 龍宮小行星探測:尋找太陽系形成和生命起源的密碼
    因此,更多地去了解這些巖體的起源可能會回答關於生命急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它從哪裡來?日本計劃通過龍宮這個探測富含水和有機物的C型小行星,查明地球的組成元素與其海洋和生命進化的關係。通過分析從小行星龍宮上採集到的樣本,解答太陽系形成和生命起源的若干謎題。它比小行星絲川更為原始,龍宮小行星被認為存在接近生命起源的有機物和水,與約46億年前地球誕生時的狀態相近。
  • 小行星龍宮塵埃送達地球,美國宇航局的天體生物學家準備探測它
    在龍宮(Ryugu)調查人員的團隊中,將是位於馬裡蘭州格林貝爾特的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天體生物學分析實驗室的科學家。天體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使用與法醫實驗室解決犯罪問題的類似的尖端儀器。不過,美國宇航局戈達德的科學家並不是解決犯罪問題,而是探尋太空巖石以尋找分子證據,以幫助他們整理早期太陽系的歷史。「我們正在努力做的是更好地了解地球如何演變成今天的樣子。」
  • 天文小知識 龍宮小行星:一個部分乾燥缺「水」的巖石天體
    基於這一點,日本名古屋大學的渡邊清一郎認為,這可能取決於龍宮星的質量、體積以及平均密度。渡邊清一郎還說,假如龍宮星與碳粒隕星是由同一種礦物質構成的,那麼它的平均密度是如此之小以至於不同大小的縫隙佔了小行星體積的一半。
  • 小行星龍宮上奇怪而明亮的東西是什麼?科學家可能知道答案了
    儘管龍宮表面看起來漆黑一團,不過,隼鳥2號傳回的照片卻顯示了一些顯著不同的東西,那就是龍宮表面一些非常明亮的巖石物質。其返照率要比整個龍宮表面的返照率高1.5倍以上,表面其組成成分顯著不同,為此,科學家懷疑,這些明亮的物質可能不是小行星龍宮本身所具有的,而是來自於其他天體。
  • 「隼鳥二號」傳回的紅外圖像數據顯示「龍宮」幾乎完全由多孔的...
    無數「碎片」一樣繞太陽系中心軌道運行的小行星,是太陽系早期形成過程的見證者。它們中的大部分是碳含量豐富的C型小行星。在這幾十億年間,C型小行星幾乎沒什麼變化,如同「時間膠囊」一般將古老時期的物質保存了起來。日本「隼鳥二號」(Hayabusa2)探測器的目標「龍宮」(Ryugu)便是其中一顆。
  • 「龍宮」小行星為何缺水?
    兩年前,日本隼鳥2號宇宙飛船在小行星「龍宮」附近飛行時拍下了這張照片。後來,飛船將小行星的巖石樣本帶回了地球。 上個月,日本的「隼鳥二號」飛船帶回了在近地小行星「龍宮」(Ryugu)上收集的巖石樣本。雖然樣本分析任務才剛剛啟動,研究人員已經開始嘗試通過飛船上其他儀器的數據揭示「龍宮」的歷史細節。phys.org網站當地時間1月5日報導,研究人員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中發文,解釋了「龍宮」為何不像其他小行星一樣富含水分——「龍宮」的遠古母體很可能在其形成之前的某次加熱事件中已經丟失水分,因而使得「龍宮」比預期更乾燥。
  • 對小行星龍宮的人工探索的初步發現
    2020年3月20日,作者:Bob Yirka,Phys.org信用:JAXA遍布日本多個機構的一大批研究人員通過在其表面發射銅球揭示了小行星龍宮的年齡和其他特徵。該小組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中描述了他們迄今為止在模仿隕石坑形成條件方面所學到的東西。
  • 小行星龍宮巖石即將抵達地球
    周六上午(2020/12/5),當日本隼鳥二號(Hayabusa-2)太空飛行器接近地球時,它釋放了一個裝有這個小行星樣品的膠囊。周六下午,樣品膠囊應該會啟用降落傘並在澳大利亞腹地著陸。隼鳥二號是從小行星龍宮(Ryugu)上抓取的這些宇宙寶藏,龍宮是我們太陽系原始構成要素的小行星之一。小行星是幾十億年前的遺物,那時候地球正在成形。
  • 小行星龍宮和Bennu上發現的奇怪而明亮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其返照率要比整個龍宮表面的返照率高1.5倍以上,表面其組成成分顯著不同,為此,科學家懷疑,這些明亮的物質可能不是小行星龍宮本身所具有的,而是來自於其他天體。這些奇怪而明亮的物質究竟是什麼?它們來自於哪裡?
  • 小行星龍宮和Bennu上發現的奇怪而明亮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其返照率要比整個龍宮表面的返照率高1.5倍以上,表面其組成成分顯著不同,為此,科學家懷疑,這些明亮的物質可能不是小行星龍宮本身所具有的,而是來自於其他天體。 這些奇怪而明亮的物質究竟是什麼?它們來自於哪裡?
  • 隼鳥2號小行星樣本盒被打開 首次觀察到「龍宮」的碎片
    周一,該機構披露了從近地小行星 「龍宮」上收集到的首批材料圖像。「隼鳥2號」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小行星追逐太空飛行器,它在2018年至2019年期間圍繞龍宮度過了16個月。在此期間,該太空飛行器在小行星表面進行了兩次著陸,收集了小行星表面的巖石和碎片,並將它們儲存在樣品艙中,非正式地稱為tamatebako或「寶箱」。
  • 隼鳥2號的小行星龍宮之旅·彩色「龍宮」是什麼鬼?
    例如:1)近地小行星「龍宮」外形呈陀螺狀,是疏鬆的「亂石堆」聚集而成的小行星;2)「龍宮」的赤道隆起,是因為這顆小行星曾經轉得很快,不過後來自轉減慢了;3)「龍宮」上雖然有(羥基形式的)水,但遠沒有科學家們之前預期的那麼多,可以稱得上「乾涸」;
  • 地球上的生命是由小行星帶過來的?讓我們一起走進其中的奧秘
    本努和龍宮  這兩個小行星有點處於宇宙競爭的階段,看起來像是在和另一個爭奪聚光燈。  小行星本努是一顆近地天體,它的直徑約為500米(大約3/10英裡)。它繞太陽的運動周期是436.6天,每隔六年與地球的距離近至0.002AU。
  • 在進行了人工射擊之後,日本在龍宮小行星發現了什麼?
    在進行了人工射擊之後,日本在龍宮小行星發現了什麼?來源:JAXA在向Ryugu小行星表面發射了一個銅球之後,近日,與日本多家機構進行合作的一個大型研究團隊揭示了Ryugu小行星的年齡和其他特徵。
  • 小行星「龍宮」的秘密即將揭曉
    「龍宮」與太陽的相互作用改變了我們對小行星歷史的了解。2019年2月和7月,「隼鳥2號」號太空飛行器曾短暫降落在近地小行星「龍宮」的表面上。當時研究人員通過各種儀器得到了這個寬達1公裡小行星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數值。這些發現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龍宮」、其他小行星、甚至整個太陽系的歷史。
  • 龍宮小行星在聚集形成之前或已失去大部分水分
    科學家之所以選擇龍宮小行星當作勘測目標是因為它屬於顏色較深的小行星類型,此類小行星可能存在含水礦物質和有機化合物,此類小行星被認為是地球上發現富含水和碳的黑色隕石(被稱為碳質球粒隕石)的母體。
  • 價值800億美元的「龍宮小行星」或將揭曉太陽系起源
    6月27日,隼鳥2號太空探測器抵達龍宮小行星附近,在距離小地星表面大約20公裡處進行了高空拍攝,然後下降至距離表面不足6公裡的高度。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發布最新圖像顯示,近距觀察龍宮小行星可發現其表面存在斑點結構,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它的組成成分。在圖像中心位置是一個巨大隕坑,依據JAXA的觀點,這是龍宮小行星表面最大的隕坑。
  • 最新研究:龍宮小行星聚集形成之前失去大量水分
    科學家之所以選擇龍宮小行星作為勘測目標是因為它屬於顏色較深的小行星類型,此類小行星可能存在含水礦物質和有機化合物,此類小行星被認為是地球上發現富含水和碳的黑色隕石(被稱為碳質球粒隕石)的母體。 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研究人員解釋了為什麼龍宮小行星不像其他小行星那樣含有大量富水礦物質。
  • 科學家意外發現,小行星龍宮上居然一塵不染,誰在幫它清理灰塵?
    【ALENG 自媒體】8月23日晚間自媒體專稿,日本宇航局的隼鳥2號探測器已經在小行星龍宮上進行了近10個月的科學研究,雖然該探測器已經對這個黑不溜秋的傢伙進行了全身掃描,基本上弄清了龍宮上的地形和地貌,但是最近的一個偶然發現卻引起了科學家的極大關注:小行星龍宮上居然一塵不染,好像非常乾淨整潔,沒有一點灰塵,那麼,是誰在3億公裡外幫助這個碳一樣黑的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