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龍宮上奇怪而明亮的東西是什麼?科學家可能知道答案了

2020-12-05 ALENG

【ALENG 自媒體】9月22日晚間自媒體專稿,今年12月,日本宇航局的隼鳥2號(Hayabusa2)太空飛行器,將攜帶來自小行星龍宮(Ryugu)的土壤樣本返回地球,屆時,科學家有望揭開關於小行星龍宮上一系列謎之難題,不過,在此之前,通過對隼鳥2號太空飛行器採集的數據進行的研究,也有了新的進展:日前,科學家對在小行星龍宮上發現的奇怪而明亮的物質進行了分析,現在,初步的結論出來了。

小行星龍宮上發現奇怪而明亮的物質

龍宮(Ryugu)是一個直徑約為900米的碳質小行星,其正式的天文學編號為1999 JU3。龍宮的表面返照率極低,幾乎就是黑乎乎的一個「黑疙瘩」。2018年,日本宇航局的隼鳥2號太空飛行器抵達小行星龍宮軌道,對其開展科學研究,研究的項目,包括地形測繪、著陸器登陸、樣本採集以及返回地球,目前,該太空飛行器已經完成了樣本採集工作,正在返回地球的途中,預計,隼鳥2號將在2020年12月間在澳大利亞降落。

儘管龍宮表面看起來漆黑一團,不過,隼鳥2號傳回的照片卻顯示了一些顯著不同的東西,那就是龍宮表面一些非常明亮的巖石物質。其返照率要比整個龍宮表面的返照率高1.5倍以上,表面其組成成分顯著不同,為此,科學家懷疑,這些明亮的物質可能不是小行星龍宮本身所具有的,而是來自於其他天體。

這些奇怪而明亮的物質究竟是什麼?它們來自於哪裡?

為了揭開這些明亮物質的真實身份,一個由西班牙拉古納大學(University of La Laguna)的行星科學家Eri Tatsumi領導的科研團隊,對隼鳥2號採集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後認為,這些明亮而奇怪的物質,很可能是在小行星龍宮形成之後才通過某種形式到達龍宮表面的。

Tatsumi和她的同事分析了這些巖石的大小和數量,最終得出結論:這些明亮的物質是在一次天體撞擊中落在龍宮表面的,當時,撞擊龍宮的小行星直徑可能超過23米,而撞擊產生的碎塊可能數量超過了10000塊。但是後來的研究結論又發現,如果被一個直徑超過23米的小行星撞擊,龍宮很可能會分崩離析,因此,合理的推測是:小行星龍宮是在多次小規模的撞擊中保留了一些來自於其他天體的明亮物質的,而這些天體的體積,要比龍宮小得多。

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出,儘管浩瀚無垠的宇宙空間看起來空空蕩蕩,但是事實上,置身其中的天體在億萬年歷史中大都遭受了災難般的碰撞事件,這種碰撞事件,甚至就連小行星龍宮這樣直徑僅為900米的天體都無法倖免,更遑論像地球這樣的龐然大物了。

科學家已經知道,大約6000萬年前,一個直徑超過1公裡的小行星撞上地球,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終導致當時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恐龍滅絕,而令人擔憂的是,科學家已經確信,這種可能導致物種滅絕的大規模天體撞擊事件,儘管不會頻繁發生,但是今後一定還會發生。對於人類文明來說,以目前的科技發展水平,尚難以在這種大規模的撞擊事件中倖免,而這正是已故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生前所擔心的事。

霍金生前曾經認為,按照概率來講,人類文明很可能會在類似的小行星撞擊事件中毀滅,為此,人類應該及早做好準備,在這些毀滅性的撞擊事件發生之前,將人類變成跨行星物種,而這也正是矽谷大俠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所作的事情:他希望在2030年代中期開始,在火星上建造一個擁有100萬常住人口的殖民城市,從而實現將人類變成一個跨行星物種的目標,以應對未來各種可能會發生的災難和危機。

相關焦點

  • 小行星龍宮和Bennu上發現的奇怪而明亮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也有了新的進展:日前,科學家對在小行星龍宮上發現的奇怪而明亮的物質進行了分析,現在,初步的結論出來了。,不過,隼鳥2號傳回的照片卻顯示了一些顯著不同的東西,那就是龍宮表面一些非常明亮的巖石物質。其返照率要比整個龍宮表面的返照率高1.5倍以上,表面其組成成分顯著不同,為此,科學家懷疑,這些明亮的物質可能不是小行星龍宮本身所具有的,而是來自於其他天體。這些奇怪而明亮的物質究竟是什麼?它們來自於哪裡?
  • 小行星龍宮和Bennu上發現的奇怪而明亮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ALENG 自媒體】9月22日晚間自媒體專稿,今年12月,日本宇航局的隼鳥2號(Hayabusa2)太空飛行器,將攜帶來自小行星龍宮(Ryugu)的土壤樣本返回地球,屆時,科學家有望揭開關於小行星龍宮上一系列謎之難題,不過,在此之前,通過對隼鳥2號太空飛行器採集的數據進行的研究,也有了新的進展:日前,科學家對在小行星龍宮上發現的奇怪而明亮的物質進行了分析
  • 日本探測器發現小行星「龍宮」身上有個非常奇怪的特點
    可能是由兩個物體合併而成的「龍宮」「一塵不染」。
  • 科學家意外發現,小行星龍宮上居然一塵不染,誰在幫它清理灰塵?
    【ALENG 自媒體】8月23日晚間自媒體專稿,日本宇航局的隼鳥2號探測器已經在小行星龍宮上進行了近10個月的科學研究,雖然該探測器已經對這個黑不溜秋的傢伙進行了全身掃描,基本上弄清了龍宮上的地形和地貌,但是最近的一個偶然發現卻引起了科學家的極大關注:小行星龍宮上居然一塵不染,好像非常乾淨整潔,沒有一點灰塵,那麼,是誰在3億公裡外幫助這個碳一樣黑的小行星
  • 小行星紅色物質之謎——日本探測器著陸「龍宮」的瞬間
    在2019年著陸到「龍宮」上之前,日本的小行星取樣探測器已經在太空中度過了長達5年的漫長旅程。視頻顯示了「隼鳥2號」探測器著陸到小行星上的瞬間,它將收集小部分巖石體樣本帶回地球。」的表面,更好的了解它的年代和地質學歷史,同時也幫科學家解開了一個關於小行星表面顏色變化的謎團。
  • 價值800億美元的「龍宮小行星」或將揭曉太陽系起源
    目前專家分析稱,龍宮小行星很可能主要成分是鎳和鐵,它是科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小行星類型,同時,它距離地球很近,未來人類可發射太空飛行器登陸這顆小行星進行開採,為人類提供貴重金屬礦產資源。此外,從科學角度來講,龍宮小行星具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它攜帶著數十億年前太陽系形成的秘密,以及小行星軌道為什麼會如此接近地球的重要信息。
  • 小行星「龍宮」可能由天體碎片組成
    新華社東京7月20日電(記者華義)記者20日從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獲悉,最新觀測表明,小行星「龍宮」表面有大量巨大巖石,顯示「龍宮」可能是由宇宙中破碎天體聚集而成。  據該機構介紹,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6月27日抵達「龍宮」上空20千米處後,開始按計劃在這一預定觀測點進行拍照調查。
  • 隼鳥2號的小行星龍宮之旅·彩色「龍宮」是什麼鬼?
    例如:1)近地小行星「龍宮」外形呈陀螺狀,是疏鬆的「亂石堆」聚集而成的小行星;2)「龍宮」的赤道隆起,是因為這顆小行星曾經轉得很快,不過後來自轉減慢了;3)「龍宮」上雖然有(羥基形式的)水,但遠沒有科學家們之前預期的那麼多,可以稱得上「乾涸」;
  • 龍宮小行星探測:尋找太陽系形成和生命起源的密碼
    因此,更多地去了解這些巖體的起源可能會回答關於生命急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它從哪裡來?日本計劃通過龍宮這個探測富含水和有機物的C型小行星,查明地球的組成元素與其海洋和生命進化的關係。通過分析從小行星龍宮上採集到的樣本,解答太陽系形成和生命起源的若干謎題。它比小行星絲川更為原始,龍宮小行星被認為存在接近生命起源的有機物和水,與約46億年前地球誕生時的狀態相近。
  • 隼鳥2 號現已接近龍宮小行星,太陽誕生答案近在眼前
    科學家希望從龍宮小行星採集的樣本中獲取地球生命起源的重要線索,這顆小行星被認為含有相對較多的有機物和水。科學家Seiichiro Watanabe說:「下一個階段是確定探測器著陸龍宮小行星採集樣本的合適地點。」「隼鳥2號」探測器將花費大約兩個月的時間在小行星凹凸不平的表面尋找合適的著陸點,由於小行星表面溫度較高,它每次著陸僅能停留幾秒時間。
  • 「龍宮」小行星為何缺水?
    兩年前,日本隼鳥2號宇宙飛船在小行星「龍宮」附近飛行時拍下了這張照片。後來,飛船將小行星的巖石樣本帶回了地球。 上個月,日本的「隼鳥二號」飛船帶回了在近地小行星「龍宮」(Ryugu)上收集的巖石樣本。雖然樣本分析任務才剛剛啟動,研究人員已經開始嘗試通過飛船上其他儀器的數據揭示「龍宮」的歷史細節。phys.org網站當地時間1月5日報導,研究人員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中發文,解釋了「龍宮」為何不像其他小行星一樣富含水分——「龍宮」的遠古母體很可能在其形成之前的某次加熱事件中已經丟失水分,因而使得「龍宮」比預期更乾燥。
  • 研究發現:奇怪的明亮巖石揭示了太空巖石起源背後的災難
    2018年,Hayabusa2到達了Ryugu,將其從軌道上繪製出來,並在被巨石覆蓋的小行星上部署了漫遊車。龍宮是碳質或C型小行星,這意味著它主要由含有大量碳和水的巖石組成。C型是在外部主要小行星帶中發現的最常見的小行星。
  • 小行星龍宮極度缺水,隼鳥2將炮轟龍宮
    而日本的科學家,卻避開了登月這個熱門路線,選擇比較冷門的小行星帶的探測,隼鳥2探測器成功捕捉到了小行星龍宮,這則消息引起了國際天文界的高度關注。地球的水源到底從哪裡來的?按照科學家們制定的宇宙模型,地球上的水資源,絕大部分來自於小行星帶,那些逃離正常軌道的小行星和彗星,攜帶的大量水汽撞向地球,從而給地球帶來了充足的水源,這個為地球補水的理論,在科學界一直有著廣泛的共識。
  • 「隼鳥2號」在小行星「龍宮」上的著陸揭示了地表的秘密
    日本的「隼鳥2號」太空飛行器在與約1.8億英裡外的小行星龍宮會合後,正 在順利返回地球,但它繞著巖石宇宙流浪者繞行時所做的工作揭示了龍宮的更多秘密。揭秘了它神秘的面紗,讓我們知道它為什麼是紅色和藍色。 日本航空研究所於2014年12月發射了「隼鳥2號」任務,並為旋轉形的小行星龍宮做了一條直線,該行星繞太陽在地球與火星之間飛行。
  • 龍宮小行星在聚集形成之前或已失去大部分水分
    科學家之所以選擇龍宮小行星當作勘測目標是因為它屬於顏色較深的小行星類型,此類小行星可能存在含水礦物質和有機化合物,此類小行星被認為是地球上發現富含水和碳的黑色隕石(被稱為碳質球粒隕石)的母體。
  • 小行星龍宮巖石即將抵達地球
    周六上午(2020/12/5),當日本隼鳥二號(Hayabusa-2)太空飛行器接近地球時,它釋放了一個裝有這個小行星樣品的膠囊。周六下午,樣品膠囊應該會啟用降落傘並在澳大利亞腹地著陸。隼鳥二號是從小行星龍宮(Ryugu)上抓取的這些宇宙寶藏,龍宮是我們太陽系原始構成要素的小行星之一。小行星是幾十億年前的遺物,那時候地球正在成形。
  • 日本航天局已經從隼鳥二號上回收了「龍宮」小行星樣本
    日本航天局官員周日對「隼鳥二號」太空探測器在一次史無前例的任務中收集到的稀有小行星樣本抵達地球表示歡迎。在穿越夜空的一道光線中,一個裝有從遙遠的小行星上採集的珍貴標本的太空艙被探測器拋到地球上。科學家們希望,這些預計不超過0.1克的樣本能夠幫助人們了解生命的起源和宇宙的形成。
  • 最新研究:龍宮小行星聚集形成之前失去大量水分
    科學家之所以選擇龍宮小行星作為勘測目標是因為它屬於顏色較深的小行星類型,此類小行星可能存在含水礦物質和有機化合物,此類小行星被認為是地球上發現富含水和碳的黑色隕石(被稱為碳質球粒隕石)的母體。 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天文學》雜誌上,研究人員解釋了為什麼龍宮小行星不像其他小行星那樣含有大量富水礦物質。
  • 天文小知識 龍宮小行星:一個部分乾燥缺「水」的巖石天體
    據行星科學家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三篇論文報導,日本的隼鳥二號太空飛行器測繪了一個直徑為一千米的小行星的地形,這顆被命名為龍宮星,編號為162173的小行星看起來像一個巨大的、狀如陀螺的碎石堆。圖解:一個藝術家關於隼鳥二號繞龍宮星軌道運行的設想(圖片來源:DOTTEDHIPPO/GETTY IMAGES)同時,這顆小行星的密度也很小,這意味著它的內部充滿了多孔氣體,就像一塊塑料泡沫或者瑞士奶酪。為了確定龍宮星的形狀,科學家們根據傳回的不同角度的照片,並利用雷射測距測繪地形,建立了三維模型。
  • 「龍宮」小行星的真實面貌:黑暗、乾燥又古老的碎石堆
    圖解:「隼鳥2號」環遊「龍宮」的藝術化描繪。圖源:cosmosmagazine行星科學家們在《科學》雜誌上的三篇論文中提到,目前正在由日本深空探測器「隼鳥2號」進行測繪的一公裡寬的「龍宮」星(小行星第162173號),看起來像一個形似旋轉陀螺的巨大「碎石堆」。圖解:「隼鳥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