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隼鳥二號」傳回的紅外圖像數據顯示「龍宮」幾乎完全由多孔的...

2021-01-08 中華網

太陽系形成於大約45億年前。無數「碎片」一樣繞太陽系中心軌道運行的小行星,是太陽系早期形成過程的見證者。它們中的大部分是碳含量豐富的C型小行星。

在這幾十億年間,C型小行星幾乎沒什麼變化,如同「時間膠囊」一般將古老時期的物質保存了起來。日本「隼鳥二號」(Hayabusa2)探測器的目標「龍宮」(Ryugu)便是其中一顆。

近日,「隼鳥二號」傳回的紅外圖像數據已發表在《自然》雜誌上,顯現出「龍宮」幾乎完全由多孔的鬆散物質組成。科學家推測,以「龍宮」為代表的C型小行星,其脆弱的多孔結構可能類似於星子,星子形成於原始的太陽星雲,並在無數次碰撞中累積形成行星。

然而,迄今為止,我們並未完全了解太陽系早期的形成歷史,許多相關理論都是建立在模型數據基礎之上,還沒有得到實際觀測的證實。現在,攜帶「龍宮」樣本的「隼鳥二號」正在歸來的途中,科學家希望能通過這些樣本找到這個答案。

C型小行星見證太陽系「幼年」

C型小行星是一類含碳的小行星,也是太陽系中最為豐富和原始的小行星類型。它們約佔已知小行星總數的75%,在太陽系小行星主帶裡的佔比更高,並且深入主帶外緣。

「由於體積較小,誕生以來的進化程度較低,C型小行星仍然保留著大多數原始小行星時期的物理條件,諸如包絡外殼、孔隙度和粒度分布等。因此,它們的存在,為理解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線索。」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平勁松介紹道。

晴朗的夜空裡,我們很難捕捉到C型小行星的身影。由於孔隙度高、反照率極低,它們在夜空裡比其他類型的小行星更暗,需要使用小型光學天文望遠鏡才看得見。天文觀測表明,這類小行星的光譜中除了不含氫、氦和揮發物之外,它們的化學組成和原始的太陽星雲幾乎一樣,也有水合礦物。

整體上看,C型小行星的光譜與碳質球粒隕石非常相似。一般認為,降落在地球表面上的碳質球粒隕石很可能來源於C型小行星。並由此推斷,碳質球粒隕石中也保存了形成太陽系的太陽星雲的成分。

「構成太陽系的氣體和塵埃物質,在之前可能參與過早期一代、二代恆星的誕生過程。」平勁松指出,數十年來科學家們在碳質球粒隕石中發現,多種元素的特殊同位素組成有變化。這種組成變化無法用太陽系內部過程進行解釋。對太陽系來說,這種同位素組成的變化,可能是太陽系形成時就固有的。

一直以來,科學家希望通過探測C型小行星,來了解太陽系行星系統的誕生和早期行星演化的過程。在「隼鳥二號」探測「龍宮」之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曾針對另一個編號為253馬蒂爾德的C型小行星

進行了探測,同樣發現它的表面存在鬆散結構,並解釋其可能是流星撞擊產生的鬆散物質。

事實上,關於太陽系行星誕生的過程,有著各種假說。平勁松介紹,其中一種廣為認同的假說認為,太陽系裡諸多行星成形於「太陽星雲」,太陽星雲是太陽形成過程中剩下的氣體和塵埃形成的圓盤狀雲。

太陽星雲中有著大量的矽酸鹽塵埃和冰等細顆粒物質。通過吸積集聚,這些顆粒形成一到十公裡直徑的塊狀物微小天體。然後它們互相碰撞,形成更大尺寸、多孔鬆散的碎石堆,直徑約幾公裡到幾十公裡,成為第一批太陽系的行星星子或者微行星。

這些星子們是經過多次聚合的星際顆粒鬆散結合而成的團塊,它們通過進一步相撞逐漸加大尺寸。在距太陽4個日地距離以內的內行星區域,由於過於溫暖以至於易揮發的如水和甲烷分子難以聚集,那裡形成的星子大部分由高熔點的物質形成。這些物質在宇宙中很稀少,導致類地行星不會長得太大。

研究認為,行星形成時代結束後,太陽系有50—100個行星胚胎。這些行星胚胎從形成開始經歷了相當大的變化。它們之間的碰撞一直持續發生。沒有星子之間的碰撞聚合,就無法形成巨大的行星個體。

「龍宮」藏著解題線索

「龍宮」是一個C型的近地小行星,距離太陽最近和最遠距離分別是日地平均距離的0.96倍和1.42倍。「隼鳥二號」通過近紅外光譜觀測確認,「龍宮」大部分光譜沒有特徵,和CM類型的碳質球粒隕石十分接近。

CM類型的碳質球粒隕石,包含高百分比的水和有機化合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和水的存在,顯示它們形成時沒有經歷過一定程度的加熱。因此,它的礦物成份大多數保持了原始的物理化學狀態,記錄了早期太陽星雲演化的特徵,以及他們母體星子的演化特徵。

去年4月,「隼鳥二號」向「龍宮」發射了一枚2公斤重的銅炮彈,擊中「龍宮」表層,炸開了沙礫和巖石,甚至移動了一塊5米寬的巨石,形成一個外緣直徑大於10米、深2—3米的人工撞擊坑。

通過觀察這個新隕石坑的形成,研究人員發現,「龍宮」的表面並不是很堅固,它更像是有許多空隙的沙礫堆積而成,而不是整塊堅固的巖石。這項針對「龍宮」的實驗,主要目的是在撞擊後收集包含有小行星地表以下物質的原始樣本。

紅外成像帶來新發現

對「龍宮」的紅外成像分析,類似探礦的光譜分析。通過近紅外分光光譜儀的觀測,可以獲得小天體礦物、巖石表面的連續光譜,進而了解其表面物質的顆粒大小、孔隙率、巨石豐度、粗糙度等情況。

「隼鳥二號」搭載的熱紅外成像儀繞「龍宮」一圈拍攝了全球熱成像圖。對紅外圖像的分析顯示,「龍宮」表面巖體和包圍它的物質有相似的溫度,其熱慣量較低。研究人員認為,這種低熱慣量表明「龍宮」表面巖體比典型的碳質球粒隕石更具多孔性,預示其周圍覆蓋著直徑超過10釐米的多孔沙礫物質。近距離紅外探測也證實了這些多孔沙礫的存在。

同時,對「龍宮」的遙感熱成像觀測結果還顯示了其可能的形成歷史,即它是由母天體的撞擊碎片形成的碎石堆,其微孔隙約為30%至50%,經歷了低程度的固結。表面存在的一些緻密巨礫可能起源於最內部的固結區域,也可能是外生的。

在平勁松看來,以「龍宮」為代表的C型小行星,其脆弱的多孔結構可能類似於原始星子,內部的冰可能在演化過程中升華,從而形成多孔且不牢固的結構。「龍宮」表面之所以是一種不均勻的沙壤層,也很可能是因為在運行過程中遭遇了大量的撞擊,導致冰被衝擊融化,從而喪失了水分。

按計劃,「隼鳥二號」將於2020年底飛經地球,將其採集到的巖石樣本投送到澳大利亞南部的伍默拉沙漠。對於它即將帶回來的這份珍貴禮物,科學家充滿期待。(記者 唐 婷)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

相關焦點

  • 日本「隼鳥二號」再次登陸龍宮,並成功採礦,彰顯不俗實力!
    據日本宇宙航空開發機構(JAXA)7月11日宣布,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二號」第二次成功登陸小行星「龍宮」,並採集了地下巖石碎片。這些巖石碎片很可能保有太陽系誕生初期樣貌,有助解開太陽系誕生之謎。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隼鳥二號於10日時從兩萬米高空開始下降,速度為每秒0.4米,之後透過機體上的攝影機捕捉之前預先投下的位於龍宮地表的標記物,再用自動控制方式自行下降,最後在7月11日10時50分左右成功登陸,目前已知隼鳥2號機體一切正常。
  • 天文小知識 龍宮小行星:一個部分乾燥缺「水」的巖石天體
    據行星科學家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三篇論文報導,日本的隼鳥二號太空飛行器測繪了一個直徑為一千米的小行星的地形,這顆被命名為龍宮星,編號為162173的小行星看起來像一個巨大的、狀如陀螺的碎石堆。圖解:一個藝術家關於隼鳥二號繞龍宮星軌道運行的設想(圖片來源:DOTTEDHIPPO/GETTY IMAGES)同時,這顆小行星的密度也很小,這意味著它的內部充滿了多孔氣體,就像一塊塑料泡沫或者瑞士奶酪。為了確定龍宮星的形狀,科學家們根據傳回的不同角度的照片,並利用雷射測距測繪地形,建立了三維模型。
  • 日本航天局已經從隼鳥二號上回收了「龍宮」小行星樣本
    幾個小時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證實,在上周六從隼鳥二號(Hayabusa2)分離到地球的太空艙發射的信標的幫助下,樣品已經找到,而這個冰箱大小的探測器在大約22萬公裡(13.7萬英裡)之外。Tsuda說:「返回艙以完美的形式著陸,探測器正在進行另一項任務」返回艙在澳大利亞南部的沙漠中被發現,現在將由科學家進行初步分析,包括檢查是否有氣體排放。
  • 日本隼鳥2號發回最新消息:「龍宮」缺水!
    隼鳥2號於2018年6月27日抵達龍宮附近。從那時起,隼鳥2號就開始對龍宮的表面進行調查,並放出多臺探測機器人登陸小行星表面。2019年2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完成了一次複雜的著陸操作,以採集龍宮表面的土壤樣品,這些樣品將在2020年晚些時候由返回艙帶回地球。
  • 「龍宮」小行星為何缺水?
    兩年前,日本隼鳥2號宇宙飛船在小行星「龍宮」附近飛行時拍下了這張照片。後來,飛船將小行星的巖石樣本帶回了地球。 上個月,日本的「隼鳥二號」飛船帶回了在近地小行星「龍宮」(Ryugu)上收集的巖石樣本。雖然樣本分析任務才剛剛啟動,研究人員已經開始嘗試通過飛船上其他儀器的數據揭示「龍宮」的歷史細節。phys.org網站當地時間1月5日報導,研究人員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中發文,解釋了「龍宮」為何不像其他小行星一樣富含水分——「龍宮」的遠古母體很可能在其形成之前的某次加熱事件中已經丟失水分,因而使得「龍宮」比預期更乾燥。
  • 日本與NASA合作,分享隼鳥二號帶回樣本
    現在,該機構下屬詹森航天中心的研究人員正期待著接收小行星龍宮(Ryugu)的樣本,後者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隼鳥二號探測器剛剛送回地球的。上周末,隼鳥二號向地球發送了其從小行星龍宮上採集的樣本。根據JAXA和NASA之間達成的協議,NASA可獲得部分樣本。
  • 日本「隼鳥」大鬧「龍宮」!Nature、Science 連發:890 萬年歷史的...
    近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小行星探測器、吉尼斯紀錄認定的「世界首架從小行星帶回物質的探測器」「隼鳥號」(Hayabusa)的後繼探測器「隼鳥 2 號」(Hayabusa 2)傳回照片,再次助力人類對地球起源、演化進程的認知。
  • 小行星龍宮巖石即將抵達地球
    (IMAGE COPYRIGH DLR)     造訪近地小行星龍宮的隼鳥二號正在回家
  • 剛剛,小行星龍宮被偷親了一口!
    這是繼隼鳥1號2005年之後,人類史上第二次進行小行星樣品採集任務。隼鳥2號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一個小行星採樣返回探測器,旨在對近地小行星龍宮展開探測,屬於隼鳥1號的後續計劃。2014年12月3日,隼鳥2號從種子島宇宙中心大型火箭發射場升空。在太空中經歷三年半的長途跋涉後,於2018年6月27日進入龍宮軌道。
  • 隼鳥二號,該回家了!地球等著你!
    據消息稱,日本的「隼鳥2號」宇宙飛船正在返航途中,它已經正式離開小行星「龍宮」,攜帶者小行星樣本開始為期一年的返回地球之旅!「隼鳥2號」於2014年12月發射,於2018年6月底抵達龍宮。龍宮是一顆碳質近地小行星。通過研究它,JAXA(日本航空航天局)希望更多地了解包括地球在內的太陽系巖石行星的形成和演化。尤其是揭示地球上水和有機化合物的起源。
  • 日本宇航局確認「隼鳥二號」已將太空巖石樣本帶回地球
    當地時間周一日本宇航局(JAXA)確認其小行星探測任務隼鳥二號(Hayabusa2)已經將太空巖石樣本帶回地球。據悉,日本宇航局的工程師們在此次小... 當地時間周一日本宇航局(JAXA)確認其小行星探測任務「隼鳥二號」(Hayabusa2)已經將太空巖石樣本帶回地球。
  • 僅最後6724萬公裡,隼鳥二號3個月後切入地球軌道,之後飛往金星
    而作為世界最先進的太空飛行器日本隼鳥二號飛船(Hayabusa2)已經先行一步了,2019年,隼鳥二號對小行星龍宮進行過兩次野蠻採礦3億公裡縮短到現在的6千萬公裡,日本JAXA在2020年8月8日公開數據顯示,隼鳥二號與太陽相對速度25.03公裡/秒,與地球接近速度約10公裡/秒,由於現在與地球距離僅剩最後6724萬公裡,預計3個多月後就能切入地球軌道,時間大概在2020年11月左右,倒計時開始。
  • 僅最後6724萬公裡,隼鳥二號3個月後切入地球軌道,之後飛往金星
    (Hayabusa2)已經先行一步了,2019年,隼鳥二號對小行星龍宮進行過兩次野蠻採礦,先是投放三個彈跳機器人進行探測,接著投放撞擊器(SCI)對小行星表面進行爆破,然後飛船採集器短暫接觸小行星表面人工撞擊坑來採集礦物,就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氣呵成,日本JAXA公布小行星採礦視頻顯示,採礦的那一刻,碎片橫飛。
  • 隼鳥二號採樣返回,嫦娥五號落月挖土
    隼鳥二號的「龍宮小行星發射質量&探測器質量隼鳥二號的質量為609千克,嫦娥五號為8.2噸,很明顯這裡是嫦娥五號完勝。取樣返回質量嫦娥五號計劃是2千克,隼鳥二號沒有公開數據,但隼鳥二號任務歷經數年,嫦娥五號任務大約半個多月,另外隼鳥二號對深空的甚長基線定位精度與能力要求更高,對深空測控天線的功率也更高,不過JAXA可以和NASA合作利用他們的深空測控網,而我國只能獨立自主!
  • 隼鳥二號採樣返回,嫦娥五號落月挖土!
    嫦娥五號的上升器和著陸器組合體,在筆者碼字的同時正在月球風暴洋北部的呂姆克火山邊緣降落,而日本在小行星龍宮上的取樣也將於12月份返回地球,這是巧了,這兩個都屬於取樣返回,一個遠在數個天文單位以外,一個則在抬頭可見的月球上,到底哪個更難一些?隼鳥二號的「龍宮小行星」採樣難度有多高?
  • 「隼鳥2號」傳回了「龍宮」較清晰圖,此前還經歷了一場驚魂之旅
    新聞背景今年6月30日,全世界迎來了第一個由聯合國確定的「國際小行星日」。而正在太空中飛行的日本探測器「隼鳥2號」,為這個紀念日送出了一份特殊的賀禮。經過三年半時間的飛行,它終於接近了科學家們為它設定的探測目標——「龍宮」小行星。
  • 日本隼鳥2號成功向龍宮小行星部署一對目標標記物
    > 2019年9月16日,「隼鳥二號」的一個目標標記物緩慢降落到龍宮小行星的表面。
  • 隼鳥二號獲取樣本超5.4克,JAXA:超預期,一次巨大的成
    從距離上來說,嫦娥五號探測的是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同時也是距離我們最近的自然天體,而隼鳥二號探測的目標小行星龍宮號在3.4億公裡之外,從出發到返回一共用了6年的時間,而像我國嫦娥五號從發射到返回共持續了23天。
  • 世界首試:日本「隼鳥二號」再登小行星,計劃帶回地下巖石樣本
    今早,日本「隼鳥二號」探測器第二次著陸小行星「龍宮」。
  • 龍宮小行星探測:尋找太陽系形成和生命起源的密碼
    龍宮於1999年被發現,由美國宇航局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LINEAR)項目發現。根據日本隼鳥2號太空飛行器的考察結果,龍宮是一個直徑約900米的小行星,外形像鑽石,7.6小時自轉一周,474天繞太陽公轉一周。龍宮公轉的運動軌跡 照片顯示,龍宮小行星外觀近乎全黑,被認為這或許是由於龍宮富含大量碳元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