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神話中的龍和西方傳說中的龍無論在外形還是代表意義上都存在很大區別。
因此,有專家提議,對「龍」和「Dragon」之間的漢英互譯規則進行修改。
據澎湃新聞報導,民進陝西省委副主委嶽崇在今年兩會期間提議,建議糾正「龍」翻譯錯誤。
嶽崇在提案中表示,將龍翻譯成『Dragon』,和將Dragon 翻譯成『龍』,都是錯誤的。建議糾正龍與Dragon的翻譯錯誤,將龍英譯為『loong』,將Dragon漢譯為『拽根』。」
嶽崇提到,「龍與dragon的相互誤譯,最早可以追溯至四百多年前的16世紀,在義大利傳教士羅明堅和利瑪竇編寫的《葡漢字典》裡,就有了誤譯的跡象;19世紀初,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在其編寫的《華英字典》裡,明確地將龍譯為『dragon』,同時將dragon譯為『龍』。從此,錯誤流傳,直到今天。」
至於為何要將龍的英文定為Loong,嶽崇在提案中解釋稱,「因為英文中已有發『朗』音的意為『長』的『long』,如果用漢語拼音『long』,會造成麻煩,如『長龍』一詞就會譯成『long long』,故給『long』加一個 『o』,成為』loong』;經過多年來的反覆討論,大多數學者都傾向於用』loong』作為龍的英譯名。」
一般文化認為,龍在中國文化中地位崇高、神聖,與中華文明根脈相連,「在中國人心目中,龍是司水靈物、通天神獸、吉祥瑞符、人傑喻體、權威象徵、智慧結晶、和平使者,整體上是善、美的象徵,為人類奉獻的基本上是福佑性、建設性的正能量。
而西方的Dragon是噴火怪獸、害人邪魔、英雄反襯、戰禍標誌、恐怖象徵、罪惡載體,整體上是惡、醜的象徵,給人類提供的基本上是災難性、破壞性的負能量。」
將龍和Dragon混淆不利於西方民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會產生不必要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