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生態所揭示病原真菌和昆蟲對溫帶森林木本植物物種共存的重要...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為什麼形形色色的物種能夠共同生活在一起?這背後隱藏著什麼奧秘?該問題是群落生態學的核心問題之一。早期研究發現周圍相同樹種個體越多,其後代更新和存活表現越差,這種同種之間的相互抑制為其他種定植提供了生存空間,從而促進物種共存。然而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同種「自疏」現象?Janzen-Connell假說(簡稱JC假說)認為同種個體越多,更容易吸引專一性的病原菌、昆蟲或動物等聚集,從而對同種幼苗產生負作用。儘管目前已有研究分別在種群水平上揭示了病原菌、植食性昆蟲等對於調節植物種群動態的重要性,然而在群落尺度上的實驗研究則很少,且在多樣性較低的溫帶森林中更是未見報導。

  鑑於此,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天然林生態組已畢業博士賈仕宏,在導師、研究員王緒高的指導下,與美國康乃狄克大學博士Robert Bagchi合作,於2014年在長白山闊葉紅松林建立了控制實驗樣地,通過圍欄及定期噴施殺菌劑和殺蟲劑等處理研究大型動物、昆蟲和病原菌對喬木幼苗的影響(圖1)。結果發現,在群落水平上殺菌處理顯著降低了大樹周圍同種幼苗的增補和存活,殺蟲也增加了大樹周圍同種幼苗的增補,但對存活無顯著影響,圍欄處理對幼苗增補和存活均無顯著影響。說明病原真菌和昆蟲通過密度制約的方式抑制同種的定植,為其他種提供生存空間,進而促進物種共存。同時為進一步研究不同樹種受病原真菌和昆蟲影響的規律,按菌根類型和耐蔭性將幼苗分為外生菌根和叢枝菌根,及耐蔭種和非耐蔭種兩大類,發現殺菌處理主要影響外生菌根樹種和耐蔭樹種大樹周圍同種幼苗的增補,而殺蟲則主要影響非耐蔭樹種大樹周圍的幼苗增補(圖2)。

  該研究採用野外控制實驗的方法,在群落尺度上證明病原真菌和植食性昆蟲是影響溫帶森林物種共存的重要因子,而且病原真菌和植食性昆蟲的影響強度與樹種生活史策略密切相關。該研究為理解溫帶森林物種共存機制提供了重要的實驗證據,同時也可為森林經營管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理論依據。

  該研究結果以Tree species traits affect which natural enemies drive the Janzen-Connell effect in a temperate forest 為題,1月1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DOI: 10.1038/s41467-019-14140-y)。賈仕宏為第一作者,王緒高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中科院先導科技專項培育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的支持。

  文章連結

圖1. 長白山闊葉紅松林控制實驗樣地示意圖

圖2. 病原真菌、昆蟲及樹種生活史策略共同調控同種密度制約效應

相關焦點

  • 病原真菌與昆蟲:有害生物的「正能量」
    植物病原真菌和昆蟲會影響植物物種共存和多樣性 我們先來認識這兩種「有害生物」。 植物病原真菌,是指那些寄生於植物體內並引發病害的真菌。它們依靠繁殖孢子的彈射,或藉助空氣或雨水等外力在植物間進行傳播,引發植物病害。
  • 植物所在亞熱帶森林群落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是我國獨特的森林植被類型,在我國的分布範圍最廣、面積最大、生物多樣性最高,約佔我國國土面積的1/4,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安全極其重要。近日,該團隊與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結合林下幼苗長期動態監測數據、高通量測序技術和鄰居效應模型,首次揭示了不同功能型土壤真菌驅動亞熱帶森林群落多樣性的作用模式,成功破譯了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維持「密碼」,提出了基於外生菌根真菌與病原真菌互作過程影響植物生存的物種共存新模式,顛覆了基於病原菌-植物互作的經典物種共存理論。
  • 真菌物種的發現和系統學研究取得進展
    真菌分布於各種生態系統中,在地球養分循環、多樣性維持和森林更新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在演化歷史中,真菌與植物、動物、微生物形成複雜的協同進化關係。真菌物種豐富,據估計,地球上真菌物種有150萬到600萬種,而目前已描述物種僅有12萬種,其比例低於已發現的植物和動物物種的比例。因此,對真菌物種的發現和描述,並在此基礎上研究其分子系統演化(真菌生命樹)是目前真菌學研究的熱點領域。
  • PLoS Pathogens:揭示LysM蛋白介導的真菌—昆蟲互作效應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王成樹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以Divergent LysM effectors contribute to the virulence of Beauveria bassiana
  • 植物所揭示個體差異和景觀異質性對物種共存的影響機制
    當代物種共存理論將物種共存的機制歸結為形成生態位差異的穩定化機制(Stabilizing)和減少平均適合度差異的均等化機制(Equalizing)。已有研究證實了個體差異和生境異質性在決定物種間競爭結果方面的重要性,空間競爭理論的最新進展認為這是形成物種差異的主要驅動因素。然而,在景觀尺度上個體差異和生境異質性(即生境質量的差異和空間自相關)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影響物種共存依然知之甚少。
  •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研究揭示:脂肪酸才是植物傳給菌根真菌主要碳源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研究揭示:脂肪酸才是植物傳給菌根真菌主要碳源 2017-06-08 22:27:00來源:央廣網
  • Journal of Ecology | 森林生態系統管理課題組在量化解析太陽光譜生態塑造森林植物功能性狀的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太陽光是地球植被生產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不可或缺的能量來源。儘管地表太陽輻射的主要光譜分區(從紫外到紅光)較窄,但均可作為信號來源對植物功能性狀進行特異性調節從而直接或間接驅動陸地生態系統碳氮循環和生物多樣性。
  • 瀋陽生態所揭示食草動物對植物群落的調控機制
    傳統理論認為,上行效應(即土壤養分、水分等資源自下而上影響植物的生長和繁殖等)在調控植物群落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而對於植物群落是否受下行效應(即食草動物自上而下的作用)的調控存在很大爭議,長期以來缺乏統一認識。一方面是因為食草動物對植物的影響十分複雜,比如,食草動物以植物為食,抑制植物的生長或存活,但同時又可以幫助植物完成授粉或種子傳播等。
  • 瀋陽生態所揭示氮沉降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影響
    氮沉降是目前全球變化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有研究預測在未來的幾十年內陸地表面的活性氮沉降量會不斷的增加。通過野外和室內模擬氮沉降等手段,當前研究對氮沉降增加後陸地生態系統的養分循環、植物生產力、植物多樣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的變化有了一定認識。
  • 瀋陽生態所揭示植物性狀對極端乾旱事件的響應規律
    瀋陽生態所揭示植物性狀對極端乾旱事件的響應規律 2019-09-18 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微生物所揭示人類病原真菌感染孢子形成的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微生物所揭示人類病原真菌感染孢子形成的細胞命運決定機制 2018-10-08 微生物研究所 【字體:微生物所博士生劉林霞、助理研究員何光軍和博士生陳磊為共同第一作者。西南大學教授廖國建課題組、北京大學醫學部研究員楊恩策和微生物所副研究員李二偉為該研究提供了幫助。
  • 昆明植物所揭示多維生物多樣性對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制
    除了喬木樹種外,林下的灌木和草本具有高的物種多樣性和重要的生態系統功能,但是,還缺乏將森林群落的喬木、灌木和草本多個層次的整合研究。森林群落中配置於不同垂直層的物種在進化歷史、功能策略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導致群落的構建機制可能不同。
  • 科學家發現miRNA和效應蛋白在植物與病原微生物戰役中的新功能
    與人類一樣,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也會受到各種病原微生物的侵襲,在長期共進化中形成了複雜的防禦體系,而病原微生物也發展出對抗寄主抗性的多種多樣的策略。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互作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郭惠珊團隊發現miRNA和效應蛋白在植物與病原微生物戰役中調控免疫和抑制免疫的新功能,並詳細解析了它們的作用機制。
  • 李鎮清研究組揭示個體差異和景觀異質性對物種共存的影響機制
    物種共存和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是生態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當代物種共存理論將物種共存的機制歸結為形成生態位差異的穩定化機制(Stabilizing)和減少平均適合度差異的均等化機制(Equalizing)。
  • 瀋陽生態所量化殘遺種對長白山火山噴發後森林景觀恢復的影響
    火山噴發後森林景觀恢復的速度和軌跡主要取決於種源和種子傳播。因而未受火山影響的鄰近森林的基帶種源以及在火山幹擾區域內倖存下來的殘遺種,在森林景觀的恢復中起著重要作用。早期研究關注基帶種源對森林恢復的影響,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已意識到殘遺種在森林景觀恢復中的重要地位,但是量化其影響的研究仍然較少。
  • 專家揭示全球變化對森林附生苔蘚植物生態影響
    原標題:專家揭示全球變化對森林附生苔蘚植物生態影響   在人類活動和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森林生態系統正面臨著嚴重的威脅,首當其衝的就是林冠及其附生生物群落。記者10日從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獲悉,該園科學家通過野外調查和模擬實驗,系統地論述了全球變化對亞熱帶山地森林附生苔蘚植物的潛在影響。
  • 殭屍真菌熱帶雨林昆蟲殺手!
    生物學家原本以為學名為「Ophiocordyceps unilateralis」的菌類是唯一的殭屍真菌,後來又發現其它能夠寄生在昆蟲頭部的真菌。賓州州大昆蟲學家休斯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巴西的雨林中找到4種新的殭屍真菌,同時也發現雨林生態環境正因氣候變遷和人類砍伐樹木而發生劇烈變化。
  • 病毒,真菌,寄生蟲:入侵物種的「生物武器」
    近30年過去,到目前為止,這種生存能力超強的植物已經在廣東省佔據了51萬畝的土地。相對於保守的痘病毒,龍蝦瘟疫真菌的傳播就比較粗暴。這種產孢真菌的孢子能夠散入水體,像是遠程發射的飛彈,隨機地擴散到周圍的水環境中——即使通訊螯蝦並沒有踏入過那個環境。除此之外,偶然路過的魚類和海鳥,甚至接觸了被汙染水體的人類,也可能成為這些真菌的攜帶者,成為殺害其他螯蝦——包括對於吃貨們來說很重要的小龍蝦——的幫兇。
  • 生態文明關鍵詞之溼地生態系統
    它包括所有的陸地淡水生態系統(如河流、湖泊、清洋)以及陸地和海洋過渡地帶的濱海生態系統,同時還包括了海洋邊緣部分成水和半成水水域。它兼有水域和附地生態系統的特點,國際上通常把森林、海洋和溼地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類型。嚴格來講,溼地生態系統在地理單元是可跨多個氣候帶的,即在森林、草原、荒漠地區甚至海洋都有溼地的分布。
  • 科學家發現一種新型發光真菌
    發光生物是自然界的奇妙創造,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界均有一些發光的種類。海洋中發光水母已為人們所熟知,且水母發光蛋白原理已見科學報導。全球已知有97種生物發光真菌類群。發光真菌依靠螢光素酶而發光,當螢光素在有氧的情況下被螢光素酶催化而發生反應時,會從其子實體或菌絲髮出光。由於在醫學、農業與生態環境傳感器等領域有廣泛應用,生物發光真菌受到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