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清研究組揭示個體差異和景觀異質性對物種共存的影響機制

2020-11-29 中國生物技術網

物種共存和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是生態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當代物種共存理論將物種共存的機制歸結為形成生態位差異的穩定化機制(Stabilizing)和減少平均適合度差異的均等化機制(Equalizing)。已有研究證實了個體差異和生境異質性在決定物種間競爭結果方面的重要性,空間競爭理論的最新進展認為這是形成物種差異的主要驅動因素。然而,在景觀尺度上個體差異和生境異質性(即生境質量的差異和空間自相關)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影響物種共存依然知之甚少。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森林動態與生態保護研究組研究員李鎮清等將具有個體差異的Beverton-Holt非空間競爭模型拓展到具有空間結構的異質景觀上,以探索物種共存的影響機制。研究發現,在具有個體差異的群落中,個體差異和生境異質性的相互作用促進物種共存,在擴散率較低時尤為明顯。而在具有空間結構的異質景觀中,斑塊質量差異和(或)空間生境自相關的增加,減少了物種間競爭能力的差異,從而允許物種在局域和區域共存。該理論研究為個體差異和生境異質性促進物種共存和多樣性維持提供了一個機制解釋。而此前的非空間模型預測個體差異會增強競爭等級,並因此加速物種排斥。這可能會低估物種之間共存的可能性,進而低估現實空間異質景觀中的生物多樣性。

該研究成果於近期發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植物所博士生陳冬東和江西師範大學研究員廖金寶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李鎮清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a, 同質景觀上,競爭敏感度(r)與種子產量(L)之間所存在的負的、上凹的非線性關係將鞏固競爭等級,導致競爭排除; b, 異質景觀改變了不同斑塊上非線性關係的強弱,通過局域擴散,個體差異可改變異質景觀中優勢物種的優勢大小,進而促進共存。

論文連結: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pb.2019.2436

相關焦點

  • 植物所揭示個體差異和景觀異質性對物種共存的影響機制
    物種共存和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是生態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當代物種共存理論將物種共存的機制歸結為形成生態位差異的穩定化機制(Stabilizing)和減少平均適合度差異的均等化機制(Equalizing)。
  • 版納植物園揭示熱帶森林土壤養分空間異質性對樹種多樣性的促進作用
    為了揭示西雙版納熱帶森林土壤養分空間異質性與物種多樣性的聯繫,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植物系統發育與保護生物學研究組博士研究生徐武美在李巧明及李捷兩位導師的指導下,通過與澳大利亞科廷大學高級講師何田華及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研究站的通力合作,對西雙版納熱帶森林關鍵養分元素氮、磷的空間異質性與樹種多樣性的關係進行了研究;並利用DNA
  • 研究人員揭示個體腦網絡差異的基因和環境影響
    腦科學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解釋這些個體差異的來源,這些知識對於理解和幹預個體行為至關重要。總體上,個體差異來源於遺傳和環境兩方面的影響,但遺傳和環境各自對腦的功能如何產生以及具體多大影響是一項科學難題。
  • 瀋陽生態所揭示病原真菌和昆蟲對溫帶森林木本植物物種共存的重要...
    為什麼形形色色的物種能夠共同生活在一起?這背後隱藏著什麼奧秘?該問題是群落生態學的核心問題之一。早期研究發現周圍相同樹種個體越多,其後代更新和存活表現越差,這種同種之間的相互抑制為其他種定植提供了生存空間,從而促進物種共存。然而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同種「自疏」現象?
  • 中科院神經所解析個體之間衰老速度差異之謎
    隨著人類預期壽命延長,老齡化社會來臨,如何延緩衰老相關的功能退化、預防和治療老年性疾病已成為亟待解決具有重要社會意義的科學問題。衰老速度在個體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大部分人行為和認知隨衰老逐漸地退化,也有一些人在耄耋之年仍能保持較好的活力。這種現象提示我們,研究個體衰老速度差異的遺傳基礎將為抗衰老提供重要線索,但相關研究還未見報導。
  • 中科院神經所解析個體之間衰老速度差異之謎—新聞—科學網
    隨著人類預期壽命延長,老齡化社會來臨,如何延緩衰老相關的功能退化、預防和治療老年性疾病已成為亟待解決具有重要社會意義的科學問題。衰老速度在個體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大部分人行為和認知隨衰老逐漸地退化,也有一些人在耄耋之年仍能保持較好的活力。這種現象提示我們,研究個體衰老速度差異的遺傳基礎將為抗衰老提供重要線索,但相關研究還未見報導。
  • 植物所揭示樹木遺傳多樣性對功能性狀和群落生產力的影響
    而生物多樣性是多尺度的,除物種多樣性外,種內遺傳多樣性及其與物種多樣性的潛在交互作用對BEF關係的影響還知之甚少,特別是關於種內基因型之間的功能差異和對生產力的潛在作用鮮有報導。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研究組以全球最大的森林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實驗(BEF-China)平臺為基礎,選擇具有基於母樹來源遺傳信息的樹木個體為研究對象,通過測量物種內和物種間的個體在功能性狀的差異,及個體所在群落的生產力在種植
  • 晚期卵巢癌的腫瘤免疫異質性揭示出化療的免疫原性作用
    晚期卵巢癌的腫瘤免疫異質性揭示出化療的免疫原性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 20:42:40 英國劍橋大學Martin L.
  • 異質性與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研究進展
    近年來,收入不平等與資產組合多樣化等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經濟個體的異質性對於宏觀經濟分析的意義也受到學術界的普遍重視,從而使得傳統的代表性個體模型越來越受到質疑和挑戰。收入、財富、消費等的異質性對貨幣政策傳導的影響以及貨幣政策對收入、財富、消費分布的影響,顯然都是非常重要的理論與現實問題。
  • 浮遊細菌廣布種和狹布種的生物地理格局與共存模式
    浮遊細菌群落具有極高的物種多樣性,是水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 植物所在亞熱帶森林群落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該團隊與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結合林下幼苗長期動態監測數據、高通量測序技術和鄰居效應模型,首次揭示了不同功能型土壤真菌驅動亞熱帶森林群落多樣性的作用模式,成功破譯了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維持「密碼」,提出了基於外生菌根真菌與病原真菌互作過程影響植物生存的物種共存新模式,顛覆了基於病原菌-植物互作的經典物種共存理論。
  • 研究揭示樹木遺傳多樣性對功能性狀和群落生產力的影響
    而生物多樣性是多尺度的,除物種多樣性外,種內遺傳多樣性及其與物種多樣性的潛在交互作用對BEF關係的影響還知之甚少,特別是關於種內基因型之間的功能差異和對生產力的潛在作用鮮有報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研究組以全球最大的森林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實驗(BEF-China)平臺為基礎,選擇具有基於母樹來源遺傳信息的樹木個體為研究對象,通過測量物種內和物種間的個體在功能性狀的差異,及個體所在群落的生產力在種植4到9年間的變化開展了相關研究。
  • 揭示魚個體行為變化影響種群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 通訊員張運)近日,《全球生物變化》期刊在線刊登的新論文顯示,中歐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活動引起的魚類行為變化,是導致種群以及生態系統結構變化的一個普遍機制。科學家以魚群為研究對象,首次利用數學建模揭示了魚類行為變化對生物種群乃至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機制。該成果由揚州大學、丹麥海洋研究所和瑞典于默奧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
  • 景觀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就個體而言,基因多樣性被認為與大多數物種適合度呈正相關,當某一物種的基因多樣性消失後,就再不可能恢復了,而當基因多樣性降至某一閾值後,近交衰退導致物種「渦旋」式滅絕,則難以避免[4]。   遺傳變異與面積、生境多樣性、結構異質性、斑塊動態和幹擾等景觀特徵密切相關。人為活動導致的景觀(生境)破碎化對物種的遺傳學效應一直為保護生物學者所關注,並希望籍此找到物種的致瀕機制。
  • 研究揭示人膀胱體細胞突變和選擇的廣泛異質性
    研究揭示人膀胱體細胞突變和選擇的廣泛異質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 23:00:10 英國惠康-桑格研究所Iigo Martincorena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人膀胱體細胞突變和選擇的廣泛異質性。
  • 馬佔山學科組研究揭示溫泉細菌和古菌在群落進化生態機制的差異
    因此溫泉是研究和檢驗微生物群落生態理論非常理想的自然生態系統。在溫泉微生物菌群中除細菌外,還包括很多古細菌(簡稱古菌)。古菌作為生物三界之一(另外兩界為:細菌和真核生物),起源比細菌更為古老,其通常存在於深海、高溫等極端環境中。雖然,在溫泉中古菌與細菌相互共存,但二者的分布及其對環境的適應性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
  • 研究揭示線粒體DNA異質性母嬰傳播機制
    研究揭示線粒體DNA異質性母嬰傳播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6 18:36:19 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國家心血管研究中心José Antonio Enríquez團隊揭示線粒體DNA(mtDNA)異質性母嬰傳播的調控機制
  • Nature提出腫瘤異質性和耐藥性的罪魁禍首
    腫瘤異質性是指同一種惡性腫瘤在不同患者個體間或者同一患者體內不同部位腫瘤細胞間從基因型到表型上存在的差異。這種差異發生在不同個體中可表現出不同的遺傳背景如染色體量與質的差異,不同細胞病例類型、不同臨床階段不同分化程度細胞演進的多樣性,同質腫瘤在分子水平也存在顯著差異:比如基因表達譜、網絡調控、突變譜等方面的不同。發生在同一腫瘤患者體內可表現出不同部位腫瘤細胞間的突變基因譜和生物學特性等方面的不一致,體現了惡性腫瘤在演進過程中的高度複雜性和多樣性。
  • 上海交大團隊揭示DNA磷硫醯化基因組修飾異質性特徵
    該研究發展了PT-IC-seq和PT-IC-ddPCR兩種技術,首次定量地檢測了基因組上DNA磷硫醯化修飾位點,揭示了磷硫醯化修飾在全基因組水平上的修飾都存在細胞之間異質性(heterogeneity)。博士生李金麗、碩士生陳依、鄭濤博士、孔令新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版納植物園揭示沿海拔梯度的雀形目鳥類群落構建機制
    目前,結合物種、功能性狀和系統發育多樣性對鳥類群落構建機制進行的研究鮮有報導,基於系統發育或功能性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部分類群。對於具有明顯季節性物種組成變化的溫帶鳥類群落,不同季節間鳥類群落構建的主導生態過程是否會有變化,是值得探討的生態學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