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印象中的北極地區是冰天雪地的景象,畢竟這些地區是我們地球上最嚴寒地帶之一。也是因為這些地區的溫度非常低,再加上這些地區偏遠,所以在這些地區人煙稀少。雖然這些地區人煙稀少,但還是受到了我們人類的影響,在我們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下,北極地區正在發生變化。
根據NASA衛星數據,此前在加拿大北極地區埃爾斯米爾島上存在兩個有數百年歷史的冰蓋。在1959年研究人員對這些冰蓋進行了測量,其中一個較大的冰蓋面積大約為7.5平方公裡,較小的那個冰蓋面積大約為3平方公裡。看起來,這兩個冰蓋最初的面積還是比較大的,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這兩個冰蓋都已經消失了。
前述2個冰蓋的消失,並不是特例,隨著地球氣溫持續上升,很多地區的冰川到達出現了加快融化的情況。在今年7月底,加拿大最後一個完整北極冰架就消失43%的面積,消失的面積比紐約曼哈頓還要大,現在這一個冰架也坍塌了。
需要注意的是,當前的冰川融化情況,並不是終點,隨著氣候變暖持續,在未來會有更多的冰川融化,最後可能會在某個時刻出現沒有冰的情況。
據2020年8月13日的報導,英國氣象局哈德利中心聯合國際研究團隊預測,如果不採取措施限制溫室氣體排放來控制氣候變暖的趨勢,北極的海冰可能在2035年完全消失。如果冰天雪地的北極地區出現沒有海冰的情況,意味著北極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巨變」。當然,目前只是研究人員的預測結果,是否會發生,取決於很多方面的因素,如果我們控制了氣候變暖的趨勢,這些問題出現的時間可能會延後。
這不是第一個研究北極海冰的研究報告,此前我們也有分享過,科學家藉助衛星對北極海冰進行了多年的追蹤,結果發現在1979年至2000年期間,北極地區海冰夏季的最小範圍平均為670萬平方千米,但是在進入21世紀以後,這些海冰的面積越來越小了,其中,2012年夏季海冰最小範圍僅為334萬平方千米,大約是上世紀最後20年平均面積的一半。這些數據表明,北極地區的海冰在加快流失,前文提到的冰蓋消失、冰架坍塌,或許就是最直接、有力的證據。
我們看到的可能只是冰川的消失,但是背後隱藏的問題,可能會成為氣候「引爆點」。因為在北極地區存在大量的凍土層,在這些凍土層內埋藏著大量的碳物質,其中就包括甲烷等溫室氣體。當北極地區出現異常高溫時,融化的不僅僅是冰川、海冰,還有大量的凍土層。隨著凍土層的融化,埋藏在凍土層的甲烷等氣體也將會釋放到大氣中。
這些甲烷釋放出來以後,有一些甲烷可能會在高溫、乾旱等環境下燃燒起來,釋放大量的熱量,進一步加劇氣候變暖。有一些甲烷即使沒有直接燃燒,但是釋放到大氣中以後,也是會加劇地球的氣候變暖趨勢。所以,不管這些甲烷是否燃燒,對於我們來說,都不是一個好消息。
前文提到的都是冰川融化的問題,而冰川融化的問題主要是由於氣溫上升導致的。所以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從減緩地球氣溫上升的速度入手。問題是,地球的氣溫上升,我們人類有能力控制嗎?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地球的氣溫上升,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們人類有關,即我們人類在一定程度上將地球推向「高溫」,所以,按理來說我們人類也可以讓地球走向更高溫,甚至可以讓地球走向更低溫的情況。
由於氣候變暖的一個原因是溫室氣體的排放,如果我們減少了碳排放,或者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降低,地球的溫室效應就會減緩,氣溫上升的情況就會得到控制了。這些年來,我們也確實是在採取各種有效措施來減緩氣候變暖的趨勢,包括植樹造林、開發清潔能源等。當然,當前氣候變暖尚未得到緩解,所以還需我們大家一起努力,為美好的地球家園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