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過艱難異常的2020,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在我們滿懷期待地走進未知,陷入每日的忙碌前,也別忘了留些時間給自己從底層出發,思考如何在新的一年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發現事業的價值,找到存在的意義。
新年開工,帶你一起重溫長江商學院名譽教授、長江人文委員會主席杜維明先生在人文第一課上的演講,希望能幫助你找到想要的答案。
作者 | 杜維明
杜維明
長江人文委員會主席
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
為己之學,是一生都會糾纏你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先弄清楚三種「人」的概念。
面對現代人類文明所面臨的各種困境,我們首先要做「經濟人」。所謂「經濟人」就是要體現自由、理性、法治、人權和個人尊嚴的價值。
在「經濟人」基礎上,做「文化人」,要體現正義、同情、慈悲、責任、社會和諧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核心價值觀。
在「經濟人」「文化人」的基礎上,我們還要升華到「生態人」,就是要體現「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精神,體現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所有的東西包括自然物都是我們的夥伴,即張載所說的「民胞物與」的精神。這不是神秘主義,而是生命本身的一種愉悅的體悟。
「學以成人」作為一個共識,世界各國的哲學家都認為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特別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如何處理機器人與人的關係,人的價值到底是什麼?解答這些問題迫在眉睫。
雖然普通人平時不接觸哲學,但實際上,我們在與孩子,同仁交流的時候,還是會碰到這個問題。正如孔子很早以前強調的,學以成人是「為己之學」。如何為己,認知到為人的主體性,建立自我,這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
誠然現在大家都很忙,壓力很大,去思考我是誰,去問人生意義如何似乎有點早,但這個問題你逃脫不開。實際上,「為己之學」一生都會和你糾纏在一起。
不怨天,不尤人,在困難中努力學習,成就自己
如何建立自我,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
1. 接受自我
具體的我,活生生的我,實際上有90%多的因素我們都無法控制,我是男是女?我在哪出生?我的族群是什麼?我出生的年代是什麼時候?這些我都無法選擇,我們受到了所有這些條件的限制。
但請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抱怨,先接受「我就是我」這個事實。不把我的身,我的心,我的心理,我的生物性,我的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割裂開,就是一個整全個體的活生生的當下的我。這些限制我的力量,正是我發揮力量的源泉,這些具體存在的限制我的條件,恰恰是我進一步發展的潛力。
另一方面,我作為一個個體,並不孤立無援,我或者自我,必然是關係網絡的中心點,它一定和父母家庭或者是各方面有關係網絡,所以接納自己也應該接納的是這些關係網中心的自己。
2. 立下志向
很早以前孔子就有這麼一句話,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做了決定以後,再有外面的力量來改變他,很難。所以為己最重要的就是你要立志,你要立下一個志向,你要做怎樣的人。
如果把想要發展的因素擺在外面,你會發現絕大多數都不能掌握,只有一種東西你可以掌握,那就是你希望做怎麼樣的一個人。
人是變動不居的動力過程而不是靜態的結構,你無法離開自己的身心靈神,也不能離開人倫日用,而是要在現世一起考慮如何學做人。自覺的努力和命運的束縛是相輔相成的,在肉體的有限和社會環境的束縛中,不怨天,不尤人,在困難中努力學習,成就自己。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如何建立為己的基本框架?無外乎四個維度——天地群己。
1. 自我
最重要的一點做好慎獨,慎獨是指,人最內在的只有自己知道的想法。我在內心深處裡面發起的念頭,要尊重它,並且要能夠繼續發展它,因為這是真正的我,真正的我所具有的,不是任何人能給予的。
2. 社會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欲之,慎施於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要能夠承認對方的存在的,能互相尊重,互相參照,互相學習的。所以人生難得一知己,知己就是你為自己又創造一個可能比你了解自己更深刻的自我。如果遇到了一個這樣的機會,應該去把握。
3. 自然
人類和地球,應該是一種持久的和諧關係,把地球當做外在的資源,資源不夠了,我們再開發新的資源,這個態度的本身與現在所講的深度生態有很大的矛盾衝突。自然是我們主體的一部分,它不是一個集合的外在物體,而是我們生命之所以能夠延續,之所以能夠發展必不可缺的條件。
4. 天道
人和天,相輔相成。上帝並不是全知全能全在,所有的都歸它,不是這個意思,我們也有責任,在《論語》裡面有句話叫,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可以發展道,人可以使天,使宇宙大化,能夠更完美,更好,但是非道弘人,天沒有這個責任的。人被毀滅,自己做得事情永遠是最大的因素。
這四個維度,身心的和諧,人和人的交互及人和社會的互動,人和自然的持久和諧,人和天道的相輔相成,就構成了人之所以成人的基本的框架。雖然這個框架不能告訴你如何真正的學而成人,但至少可以幫助你進一步思考,我應該做什麼,我應該成就什麼,我該如何從這一方面進一步的發展。
人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你具有體知的能力
人之所以成為人,最主要是因為仁。仁的價值,是儒家,特別是心靈哲學裡面所要推展的一個價值。
你可以通過念書、念哲學,不管是哪種領域裡面,感覺到愉悅,是因為你體知到了。體知不是在考試的時候,你能夠告訴大家你知道,一般的知道和體知是不一樣的。體知是內心有所得,比如經典最後變成你身心性命的一部分。
舉一個例子,學習一種技能,比如說拉小提琴,當你通過了長期的努力,成為一個小提琴家,這個時候小提琴已經不是你的身外物,它就是你身體的展現,所以真正的小提琴家演奏的時候,他是在表達內心的最炙熱的感情。
現在你要問下自己,在你的生命中間有沒有一些體驗、體知,這些體知是永遠改變你的,或者是一直在你的心靈裡面發揮作用的。體知不是一種簡單的知識,也不是一種簡單的技能,是一種智慧。
這三方面,人無法被人工智慧取代
在儒家傳統裡面有很多大家現在常常引用的,有一種宇宙情懷的觀念,比如說「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等。
荀子說,水和火只有氣,但是到了植物的話,它就有「生」,到了動物的話,它就有「知」,就是感覺,甚至是知覺,到了人才有「義」,義講的就是人是一種道德的存在,之後,也就有了仁義的問題。
所以,人是通過一個宇宙轉化的潮流而出現的,我們現在講可能是130億的年齡,從大爆破逐漸發展出來,從地球的出現、到生命的出現、到意識的出現、再到人類的出現。
人類出現是有意義的,並非偶然。人類經過一個漫長的時間而演化出現,但是出現的時間卻很短,每一個人就這麼幾十年,所以你要珍惜生命,因為人身太難得了。
在21世紀,科技發展到一定階段,在很多領域,人都難以勝過人工智慧。因為在任何可以量化的領域,我們都會輸的,畢竟人工智慧不會犯錯誤。但至少有三個方面,人不可或缺的。
一、聽的藝術。這種智慧要靠聽,靠讀,即使讀書的話,也是作者在直接講話,不只是書本的詮釋而已。
二、對話的能力,即面對面的溝通。
三、積累的智慧。雖然我們在圍棋方面都打敗了,但是圍棋所積累的一些記憶、技術,是人的智慧所累計起來的智慧,它永遠不會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