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一個不停轉的陀螺。有沒有一個法子,可以放緩時間的齒輪,從各種任務清單中跳脫出來?很多長江人的方法很簡單——跑步!2019年初,EMBA15期校友宋明選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每天至少跑步十公裡,一年跑步3650公裡,跑步的同時,沉潛思考。2019年剛剛結束,我們專門採訪了愛奔跑的「小明」,驚人的發現,2019年他的跑步裡程已經達到了5369公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宋明選因跑步而變的歷程和他總結出的一堂自己的跑步哲學課。
來源 | 長江校友官微(ID:CKGSB_Alumni)
習慣養成第一步:把任務拆解成到每一天
2019年,宋明選每天至少跑步十公裡,如此,他奔跑了整整一年。
最初,他的目標是每天十公裡,一年跑步3650公裡,截至到聖誕節,他的跑步裡程已達5291公裡,預測到月底,有望超越了目標小兩千公裡。
長江商學院素有「長江體育學院」與「長江長跑學院」的雅號,如今,奔跑的「小明」又把長跑學院的記錄刷到一個新的高度。
每天的長跑,折射的是一個良好習慣的養成,以及這個好習慣帶來的種種變化與思考。
宋明選說:「跑步這件事,不斷疊加的數字還只是表面,已經影響到生活的全部,從家庭到工作,從做事到做人,重塑了我的生活。」
跑步是一個讓自己沉靜思考的時間。這種場景,在生活中很難得。在辦公室,每天有員工等待匯報工作,有一堆事情急需處理;回到家,自然要把工作上的事收一收,眼裡心裡都是家人。一天之中,晝夜交替,哪裡有獨處思考的時間?
和很多長江人一樣,宋明選覺得長跑是一個性價比很贊的方法。
跑步創造了一個場景,讓你與心對話。長跑可以達成多重需求,「簡單說,我想要一個健康的身體,想要一個優異的馬拉松成績,想要一個沉潛思考的時間,想給員工、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作為一個企業的帶頭人,哪有這麼多時間?我必須找到一個方法解決以上多重需求,我挑來挑去,選擇了每天十公裡」。
每天十公裡,看似是一個簡單的目標,但解決了很多的現實問題。年初,宋明選和公司員工宣布自己的長跑計劃,一些90後的員工驚訝地吐舌頭,問人只有兩隻腳,怎麼能夠跑完3600多公裡?
宋明選淡定的說:3600多公裡,看似很長很遠,但可以拆解。設定目標後,一定要把大目標細分為小目標,將一年的大目標拆解到具體的每一天,比如每天跑十公裡,而十公裡是一個踮踮腳、努把力可以達成的小目標。
兵家云: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明選有個觀察:現在的年輕人,不乏豪情壯志,總想搞票大的,每年都立個漂亮的Flag,但願景終究願景,一年過去,毫無進展。與其天天琢磨出大招、整票大的,不如做好「小贏」,每天進步一點點,這種努力可控可選可達成,日積月累,一個習慣催生的力量與複利是超出想像的。
每天奔跑十公裡,每天跑步打卡,通過拆解目標,化整為零,宋明選順利達成一年的目標,並且幾乎超越既定目標2000公裡,在天天不輟的跑步中,宋明選總結出一堂自己的跑步哲學課。
面壁十年不如和高手一起論劍
宋明選的故鄉是河南的一個小縣城。前段時間,他回鄉探親,請全村人一起聚餐,他看到淳樸善良的鄉親中,也有或佔小便宜、或負氣失控的人,有人把菜餚裝在口袋裡,上一道菜取一道菜,為的是回家餵豬;另外一位鄉親,馬上退休的年紀,和人拌嘴,負氣任性,半夜去扎對方的車輪胎。
明選感嘆,人性本善,但人分為兩種,一個是身體上的人,一個人精神上的人。如果在精神中失去了追求,那麼人太容易在小事上計較、鑽牛角尖,變得瑣碎、世俗、功利與短視。
人的精神成長來自讀書,來自和誰在一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世界觀來自與外界的互動,和你所處的環境密切有關。皮囊都是爹媽給的,但精神成長卻是後天的選擇,說白了,就是你選擇的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你選擇的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
戈壁圈有六字真言:理想、行動、堅持。這六個字說透了一個好習慣的養成法則,理想是目標,行動是落地落實,堅持是經常打卡。
明選說,你的圈子決定你的Level。人生有三師,老師、導師、恩師。如果把人生當作一場長跑,怎麼才能愉快地跑得更遠?最好的方法是:有人給你指明方向,有人陪伴你長跑,當你跌倒了,有人扶你起來,鼓勵你繼續前行。
告訴你方法的是老師,指明方向的是導師,且教且幫的是恩師。
他坦言自己讀書的時間並不多,但他善於聆聽,從中汲取智慧,「我一直認為人與人的交流是獲取知識的捷徑」,與智者談話,和高手論劍,才是人生快事,這些良師益友把看過的書、經歷過的事,用高度凝練的語言,為你款款道來,每一句、每一個標點都是精華啊。
長江的跑步圈、戈壁圈就是這樣一個富有能量的社群。在這個社群中,多少校友為身邊的同學所感染、所召喚、所激勵開始跑步。
堅持總是不易的,但在一個社群中,枯燥的堅持有了新的意義,朋友圈的一個點讚,見面時一個擁抱,聚會時一個大拇指,你的堅持大家可以看到,與之分享,與之互動,堅持有了呼應,推動你繼續刷新跑步的記錄。
明選是長江老戈友,戈七A隊成員,戈八冠軍隊教練組的主要成員,同時是戈賽公益大使,他經常組織戈友聚會,幾百人的隊伍,怎麼去管理?其實,馬斯洛的理論同樣適用一個社群組織,最底層的是安全感,一個人在社群有沒有安全感,是不是擔心被嘲笑、被淘汰、被拋棄?解決了安全感,第二個是參與感,好的社群一定是自組織,一定是在培養一個好習慣,這個社群不是從上而下的號召,而是成員之間網狀的連結,每個成員都要行動起來,打卡參與。打卡久了,自然改變,改變催生成就感、意義感。
選擇是更難、更複雜的努力
網上有個流傳很廣的金句是,選擇大於努力,仿佛在說,選擇是輕巧的,是放鬆的,一旦選擇,就可以一勞永逸。其實不然,如何取捨、做選擇是更艱苦、更複雜的努力過程。
從上學到求職,從創業到立業,從每天跑步十公裡,開啟人生新戰場,宋明選一直在做著人生的選擇題。
宋明選是農家子弟,高中成績優秀,備考的大學很多,但他念及父輩辛苦,想早一天回報家族,反其道而行之,報考了瀋陽藥科大學。
2019年,新晉的60位中國科學院院長中,一位來自沈藥的馬蘭女士當選。無獨有偶,馬蘭女士當年就讀的班級,另有一位院士。一個班,出了兩個院士,放到整個中國的高校,也是罕見的。
沈藥規模不大,為什麼屢出人才?宋明選在跑步的時候,多次思考這個問題,沈藥創辦在瑞金,當時正值紅軍長徵之時,帶有天然的軍校基因,戰場關乎生死,要求即學即用。沈藥學風嚴謹,四年本科如同打仗,「大學比高中還累」。
大三的時候,宋明選不知道如何擇業?當時書信還承載著主要的溝通往來,明選百般尋來往屆畢業生的通聯地址,一一投遞,寫了三十多封信,山長水闊,一封紙書,僅得兩封回復,這位師兄建議他:去北京發展。
臨近畢業,明選有三個選擇,去青島中藥廠,月薪1500元;回家鄉河南醫科大學教學當老師;三是北京第二製藥廠。
奧運前夕,北京第二製藥廠很不景氣,半年發不了工資。明選依然選擇來到北京製藥廠,他認為選擇職業,很大程度是選擇城市,而選擇城市,其實是選擇和哪些人在一起,選擇的是一個氛圍,一個氣場。在老家河南,很少見名校的畢業生,而在北京製藥廠,北大、清華的畢業生司空見慣,可謂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三年時間,明選從一線銷售員做到銷售老總,然後出來創業,成立康而福醫藥公司。
明選回首往事,他記得在大學畢業時,在班級的留言薄上寫著:希望有一天,給同學們講一個河南人在北京奮鬥的故事。
明選對創業者有一番掏心窩的話:古人說,三十而立,什麼是立?這個「立」就是方向,就是未來的發展空間。年輕人找工作,張口要找好工作。什麼才是好工作?高薪就是嗎?未必。年輕時代,最重要的選對城市,選對行業,錘鍊自己學習的能力,「人與人交往的能力,抗挫反脆弱的能力,在多變時代不被幹掉的能力」,如果一份工作除了提供必要的薪水之外,還提供學習的平臺,那麼這才算是好工作。
如果說,早年的選擇,憑藉的是一個中原子弟與生俱來的勤奮與敏感,那麼中年以後的選擇,已經超出了自我的局限。
宋明選的哲學觀誕生於每天的跑步中,一次,他在北京的紅領巾公園跑步,突然悟出「三」這個數字在中國文化的奇妙性,空間或時間都可以用「三」來總結。想通這個,他不禁手舞足蹈,興奮得像個孩子。
人生是一段無法回放的電影,五十開始眼花,六十就要退休,七十歲就看孩子來不來看望你。所以,少年看遠、中年看開、老年看淡。
一次,宋明選到寧夏出差,在黃河古道旁跑步,這邊是破敗殘舊的長城,那邊是滔滔不息的黃河,一枯一榮,遙想西夏王國,曾經盛極一時,如今一抔黃土掩埋了。橫亙長城,原本是抵禦防範的高牆,不堪千年風化雨蝕,只剩一堆殘垣斷壁,而黃河之水依舊天上來,奔騰入海不復回。
水利萬物而不爭,所以歷代王朝都倍加呵護,但長城是戒備的,防禦的,保守的,一旦西夏王國消隱歷史舞臺,北宋與西夏的敵對的局面結束,那段在寧夏古長城也就隨之敗落了。
宋明選最新的思考是,我、我們、咱們三層關係,是一個正金字塔的排列順序,推己及人來想問題,是一件漸進的思維;但如果以倒金字塔的模型來思考,從外到裡來拷問,從大眾到個人的邏輯來推導,許多難題都會迎刃而解。
西夏王國稱霸一時,僅僅擔得起一個自我強大,西夏與北宋是你我的對峙關係,中間隔了一個長城,而蜿蜒萬裡的母親河做到了大我的境界。
公司開會,討論新藥、新項目,大家辯論不休,員工最後請他做決策:老闆,這個藥上不上?那個藥買不買?
剛剛跑步歸來的宋明選,一邊拿毛巾擦拭額頭上的汗,一邊說,你們不要盯著市場和利潤,先想遠,再想近;先想人,再想己,利他是最好的利己。想想社會、客戶與股東,這三層都接受, 那麼藥就是好藥,否則就不要上市。
在沈藥母校,宋明選捐建一條康而福路,康是Health,福是Happiness,身體康健,心靈幸福,生命的滋味都在兩個H其中。在跑步App中,他的暱稱是:快樂奔跑的小明。因為堅持,明選的跑步速度超過10年前,身體各項指標堪比少年。
2019年,跑過5000多公裡的「小明」這樣解讀能量倆字:能量,就是使人快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