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聽到有人為哪一天過小年爭得面紅耳赤,有人說是臘月二十三,也有人非要說是臘月二十四,吵了半天也吵不出所以然來,反而讓旁聽的人也干著急。其實小年並非指一個日子,它也有自己的南北差異,所以沒必要為這個吵,具體怎麼過得根據當地風俗來定。那麼,小年這個特殊的節日,究竟起於何時呢?這些歷史細節告訴你真相。
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也在於節日文化給人的影響,小年準確起於哪一年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了,不過北宋的時候,倒是有關於這方面的記載。小年一開始叫「交年節」,意思就是立春前後的年關,是一個承前啟後的日子,大家基本上在這前後都要忙碌起來,準備過年事宜,一年的忙碌時候,也在這前後,當然比起春耕秋收,這樣的忙碌更讓大家快樂。
古代人特別重視小年,在這一天準備各種過年美食,殺豬宰羊也陸續準備了起來,不過最典型的小年項目還是祭祀灶王爺,感謝他這一年保佑廚房太太平平,家人吃喝飲食有餘,也期待來年運勢更好,吃喝用度更加豐足。宋代的一首《祭灶詩》,就寫到「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說明小年對小農經濟下的農民很重要,也是一種可貴的封建迷信。當然,有的地方臘月二十三就祭祀灶王爺了,這在前面提到過,根據各地風俗來定。
小年這一天,勞動人民也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很多傳統美食應運而生,像關東糖、祭灶餅、餃子等,都是我們今天依舊能吃到的美食。雍正時期,小年過的特別隆重,這個有史書記載為證,據說這一天,皇宮有專門的祭祀活動,各種香花酒糖應有盡有,百姓家裡燈火通明,其樂融融。
因為灶王爺是天神,小年這一天祭祀了灶王爺後,諸神也紛紛上天述職,年前做事也百無禁忌,民間嫁娶之事多了起來,特別熱鬧。新中國成立後,這些傳統民俗節日依舊傳承了下來,成為每年春節前的重要日子之一。由於古代社會留下來的南北差異太多,造成的民俗差異不少,這些是改變不了的,也無需改變,只要過的快樂,小年是二十三也好,二十四也罷,都是對傳統文化的最大尊重,這也是小年存在的現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