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張藝謀的《英雄》告訴你:事實與真相之間的關係!

2020-11-29 不想姑娘

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上映,第二年獲得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同年獲得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最佳影片(提名)和銀熊獎 阿弗雷鮑爾獎

最近重新溫習一下,發現除了被大家廣泛認可的美輪美奐的視覺體驗之外,張藝謀想和大眾所討論的,或許是事實與真相之間的關係。

《英雄》的故事是荊軻刺秦王的擴寫。

陳道明所飾演的秦王想統一六國,但無奈刺客猖獗,十年未能有一夜好眠。李連杰飾演的刺客無名在刺殺了江湖上的武功高手之後,被秦王召見。

在殿堂之上,多疑的秦王開始向刺客詢問與長空(甄子丹飾演)、飛雪(張曼玉飾演)、殘劍(梁朝偉飾演)對決的細節,也因此得到了不同版本的故事。

真相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以為的真相是什麼樣的。而一個能讓人相信的故事,半真半假。

第一個紅色故事

在紅色故事裡,飛雪與長空有一夜之情,無名以此為契機激怒了殘劍,挑撥了飛雪和殘劍,從而獲得勝利。

無名向殘劍求字
殘劍在箭林中
無名和飛雪在箭林中
約戰
飛雪因愛生妒刺殺殘劍
如月為殘劍報仇,與飛雪對戰
如月為殘劍報仇,與飛雪對戰
飛雪勝

可是 紅色故事 被秦王看破了,因為飛雪殘劍長空在秦王眼裡是大忠之人,心胸寬廣,絕不會因為彼此不合而讓無名有機可趁。

第二個藍色故事

紅色故事被秦王點破之後,無名所述說的 藍色故事 更像是符合秦王想像出來的故事。

因為無名的劍雖快,卻只能十步取勝。

所以無名不僅需要覲見秦王,更需要與秦王之間的距離在十步之內才能取勝。

無名見飛雪殘劍
無名向飛雪殘劍展示劍法
無名展示劍法
竹簡盡散
飛雪刺殘劍獨身冒險
無名和飛雪對戰
無名和飛雪對戰
殘劍和如月去找飛雪
殘劍與無名對戰

這是秦王所相信的故事,三名劍客的犧牲是無名為了完成刺殺秦王的目標所需要的捐助。

最危險的刺客是無名。可真相遠非如此。

第三個白色故事

這是真相,但還不夠完整。

無名說:秦王把一個人想簡單,那就是殘劍。

無名向飛雪殘劍展示劍法
殘劍拒絕,與飛雪無名對戰
殘劍與無名長談後送別

這個故事裡,殘劍不是想要刺殺秦王的刺客,而是一心求和平的普通人,所以他送了兩個字給無名:天下。

白色故事中的綠色故事

這個殘劍的故事由無名轉述給秦王。

殘劍浪跡江湖碰到了飛雪,飛雪是趙國大將之女,秦趙之戰中身亡。

飛雪立志刺殺秦王為父報仇,殘劍便和她一起

可是殘劍的心裡,更期待另一個世界:那裡沒有劍,也沒有劍客,只有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

沒有殺戮,充滿希望和生機。

而這個世界是飛雪描繪給殘劍的,在完成刺秦心願之後,便一起去。

飛雪殘劍一起習字
飛雪殘劍一起練劍

綠色故事更像一個童話世界,直到三年前,劍法煉成,飛雪殘劍一起殺入秦王宮殿。

殘劍殺入秦王宮殿
秦王與殘劍對戰

秦王與殘劍對戰,殘劍得手,但最後放棄了刺殺秦王,從此飛雪不再和殘劍說話。

那麼這個故事的真實情況可能是什麼樣的呢?

一點都不重要,因為每個人看到的真相都不一樣,就如這個世界上有1000個哈姆雷特一樣。

紅色故事是無名認為秦王會相信的故事藍色故事是秦王認為的故事白色故事是無名看到真相綠色故事是無名聽殘劍說的故事那麼,你以為這個故事的真相是什麼樣的呢?

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更願意相信哪一個。而一個能讓人相信的好故事,半真半假。

相關焦點

  • 張藝謀影影評盤點 大家都說他回到了英雄水平
    張藝謀這兩年堪稱創作高峰期,新片拍了一部又一部,不過鑑於《長城》的口碑,很多人好奇《影》的水準質量,該片日前獻映威尼斯電影節,影評如何呢?   《影》的原創故事來自朱蘇進的《三國·荊州》,編劇是李威、張藝謀,講述了一個關於「影子」替身的故事。
  • 讓「真實的照片」告訴你「事實的真相」
    然而,某些人,某些政權已經意識到,歪曲事實是很容易的(Certain people, certain regimes have realized that it's very easy to twist the truth)。
  • 《影》的「叢林法則」,延續著張藝謀一貫對權力的曖昧
    當他得知生命的延續被切斷,兒子被伏兵殺死,方寸大亂敗給境州,這種設定依然沒有背離張藝謀一開始為我們設定的權力邏輯。所以,在這部《影》裡,正義與非正義就像是導演刻意設置的八卦意象一樣,黑白之間的灰色,是混沌的。導著人物命運走向的,無關乎堅守的價值和信念,全是權力使然。
  • 「事實價值」二分法讓你重新認識品牌傳播背後的真相!
    所以說,商業主體幾乎每天都在搞各種各樣的傳播,廣告也好、公關也罷, 本質上都是在不斷構建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關係,締結長期信任契約。同時,從「事實-價值」二分法還可以知道,客觀事實不能推出唯一價值。這也就是為什麼面對同一企業或其產品的事實,不同的人對其價值判定是不一樣的, 而我們搞傳播,就是為了基於事實讓價值更大化。
  • 張藝謀又走向黑洞
    太想看了。太想看了。Sir昨晚點開個預告片後,咂摸到現在。臺詞諱莫如深,卻勾勒出一場清晰的大尺度遊戲:公交車爆炸案,掃黑除惡專項鬥爭。蘇科長,鄭局長的兒子。這麼敏感的時候,你跟這麼敏感的人吃飯,動過腦子沒有?一倒手,一百個億就進他手裡了。
  • 從彩色到《影》的水墨 張藝謀電影是一本色彩大全
    史匹柏說:「我不懂中文,但通過色彩,我看懂了張藝謀的《英雄》。」《英雄》張曼玉和章子怡在黃樹林決鬥的戲美到令人窒息,但在拍攝時,由於不能摘掉取景地樹上的葉子,張藝謀只能出奇招,發動老鄉撿拾樹葉。《英雄》裡,當無名敘述真相,飛雪、殘劍迎來死亡命運,主色變為白色,憂傷而寧靜。
  • 《後真相時代》:面對真相,你選擇接受事實,還是堅持個人意願?
    正如當代政治理論家、澳大利亞雪梨大學政府與國際關係系教授約翰·基恩(John Keane)所指出:全球社會已經陷入了後真相時代。真相就像萬花筒,換個角度就會呈現截然不同的面貌。那麼面對這麼多面的真相,我們更傾向於哪一種呢?我們肯定會選擇符合我們情感訴求和個人信念的真相。
  • 電影頻道《今日影評》:張藝謀新片《影》展現東方美學
    陳敏正在《今日影評》坦言,《影》的籌備期約有九個月,而張藝謀導演則用了至少一半的時間摸索色調問題。張藝謀導演本身就是善於運用顏色的行家,他對每一部影片的顏色定調都不同。在《影》中運用黑白灰的色調,加上中國特有的潑墨感體現人性的複雜。黑白雖非三元色,但三元色加在一起急速轉起來就是黑色,它是顏色綜合體中更高級的顏色。
  • 不該你看到的真相你將永遠無法看清事實 千古不變掩蓋事實的套路
    這種套路也可以叫做假痴不癲之術,用這種套路來迷惑別人,誘惑別人上當,讓別人看不清事實真相,在別人放下防備的時候,給予對方致命一擊,自己低成本的贏取勝利。這種套路生活中運用非常廣泛,值得思考和學會使用。吳王楊行密手下大部分人還是非常聽話,但不乏有人想對他取而代之,時勢造英雄,任何人都想趁著亂世成就一方功業。吳王楊行密的小舅子朱延壽就是個有野心不受控制的人,他利用姐夫這層關係,開始建立自己的小團體,拉攏吳王楊行密的其他手下,潤州團結使安仁義就是朱延壽的死黨,倆人來往密切,有不可告人的陰謀。
  • 你看不懂《影》,是因為看不懂自己
    關於影子的來龍去脈,真身從來忌諱莫深,不願提及而令真相撲朔迷離。是願做真身,還是願做影子?是明處做人,還是暗處做鬼,換作是你,如何選擇?人們之間的審美天塹瞬間化為粉塵,大家握手言和,乖乖淪為「張氏」電影的奴僕。就這一點,要說老謀子不是大師,我都不同意。回過頭來,《影》為什麼是一部好電影?故事好。
  • 蘇聯英雄告訴你歷史真相
    這樣,不止馬特洛索夫,就連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雄黃繼光都受到質疑。然而,歷史的真相最終仍會大白於天下。馬特洛索夫生前的照片,俄塔社提供的膽敢巴士基爾族的流浪兒變成了英雄亞歷山大•馬特洛索夫1943年2月27日,亞歷山大•馬特洛索夫創立了自己的功勳,而多年裡蘇聯官方在宣傳中,一直隱瞞著英雄的真實姓名及身世。為何他們要有意掩蓋真相?
  • 屬於張藝謀的那「一秒鐘」過去了嗎?
    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張藝謀如今真的過時了嗎?答案並沒有那麼簡單。 【A】《一秒鐘》你看懂了嗎? 《一秒鐘》的故事乍看並不複雜:為了看一眼在膠片上的女兒,勞改犯張九聲偷偷跑到戈壁裡的「二分場」——那裡即將放映電影《英雄兒女》,而他女兒的影像會出現在正片前的「22號新聞簡報」裡。
  • 張藝謀告誡劉浩存:電影電視劇都可接拍,但有兩點需要牢記
    1月13日,新任「謀女郎」劉浩存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卻透露:張藝謀曾告訴她電影電視劇都可以接拍,「現在時代變了,要跟上時代」,但是有兩點需要牢記:首先,不管是電影和電視劇,一定要劇本好
  • 張藝謀還是剪下那格時代殘影
    如今看來,這支三分鐘命題短片仿佛《一秒鐘》的雛形,除去大體定調相似,就連攝影指導趙小丁、錄音指導陶經以及編劇鄒靜之,也被張藝謀「請」回了片場。電影講述了七十年代,勞改犯張九聲(張譯飾)為看一場《英雄兒女》,從農場逃出。原因是正片開場前的《新聞簡報22號》上,有他死去女兒的一秒鐘畫面。
  • 都說張飛暴躁無腦,我看未必就是真相,用事實說話!
    都說張飛暴躁無腦,我看未必就是真相,用事實說話!說起三國裡面的英雄人物,可能大家想到的就是諸葛亮,劉備畢竟作為領導他們是極其合格的,但是我們也知道無論做什麼大事情,一個人總歸是很難完成,需要的就是大家的通力合作。
  • 評張藝謀《一秒鐘》:過去還沒過去,未來已經發生
    2007年,為了慶祝坎城電影節60周年,張藝謀拍攝了一部3分鐘短片《看電影》。全程沒有一句對白,講述了幾十年前中國司空見慣的一場露天電影放映。如果你看過《看電影》,再看《一秒鐘》就會發現,其實《一秒鐘》是短片的加長/更新視角版,兩者甚至連字幕上的演職人員構成也基本一致:鄒靜之、張藝謀、趙小丁、陶經。
  • 人物觀察:張藝謀網絡形象評估報告
    南方網也發表了看法,《張藝謀分房,歷史福利引發的現實焦慮》一文指出,從歷史上看,張藝謀當然有自己分福利房的權利;但從現實來講,為何這些「好事」都讓名人一點不落地享受了,普通人卻根本難以染指呢?當福利分配也成了「看人下菜」,叫人怎能不焦慮呢?
  • 為什麼說法律事實不是客觀真相?
    在第1個模塊我給你講了法律人的6種基本思維模型,從這一講開始,咱們正式進入第2個模塊。事實的發現與描述,我將帶你看看法律中的事實和普通人眼裡的真相有什麼不同?在普通人的眼裡,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不依賴於我們的主觀意識。法律要實現公平正義,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事實真相嗎?但是在實際的生活當中,親眼所見的也未必就是事實,有證人證言的也不一定是事實,甚至證據越多,事實反而越來越複雜。
  •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的本質!不會有人告訴你的真相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呢?這個問題從兩千年前的孔子開始便已困擾眾生,眾生也在苦苦尋覓。其實在無數種複雜的關係之下,最根本的不過是利益二字,也可以說是利用關係。若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行這樣的定義,那麼人際關係也就太過冷漠,太過趨向於功利化了,一旦如此人們也就害怕自己被仇恨,或者是被拋棄。而這種認知的產生根源在於人們對利益、利用、價值的粗淺認識。在與人交往之時,若是涉及到「利用」、「利益」這些字眼,就會顯得不近人情,會讓人不堪,這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很不好的體驗。但問題在於這本來就是事物之間的最本質的關係啊!
  • 神話與事實、迷信與科學的辯證關係
    關於神話、事實、迷信、科學這四個概念有六種組合形式,它們之間的辯證關係簡述如下,如有新的猜想請大膽提出:1、神話與事實神話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傳說中的神仙和古代神話英雄的故事;二是指不真實、荒繆的言論和無稽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