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呢?
這個問題從兩千年前的孔子開始便已困擾眾生,眾生也在苦苦尋覓。其實在無數種複雜的關係之下,最根本的不過是利益二字,也可以說是利用關係。
世人一般來說是不認同這個觀點的,因為他們在害怕。若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行這樣的定義,那麼人際關係也就太過冷漠,太過趨向於功利化了,一旦如此人們也就害怕自己被仇恨,或者是被拋棄。而這種認知的產生根源在於人們對利益、利用、價值的粗淺認識。
在與人交往之時,若是涉及到「利用」、「利益」這些字眼,就會顯得不近人情,會讓人不堪,這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很不好的體驗。但問題在於這本來就是事物之間的最本質的關係啊!
一個人,一件物自她誕生之日起,便處在了數不清的利益糾纏之中,當其被它物利用之時,其內在的價值便能夠得以實現,而當其被利用完畢,脫離了這一個利益鏈條,等待它的便是下一次的利用。
人與人的交往中,有時是為了明確的、可感的利益成果,比如地位、權力。。。。。等,也有時是為了一種滿足感,比如情感、快樂、安心。。。。。等等,但不管是何種目的,都不過是為了利用對方的價值,來迎合自己的需求、欲望。
當一種平等、相互的利用關係建立起來,那麼和諧的人際關係便會建立,也就是一種平衡狀態,就像是兩個人拉一根橡皮筋,當雙方的力度恰好合適,處於平衡狀態,那麼橡皮筋便可以存在更長時間,然而當兩個人都想佔有更多,拼命用力,最終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也就是人際關係混亂、破裂。社會,是人的社會,社會關係也不過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交織、升華,本質是相同的,只是從單條線發展成了複雜的網,當整個網絡平穩時,社會一片和諧,否則社會混亂,社會動蕩。
而想要達到平衡狀態,首先就要明確一點,你既是利用的主體也是客體,也就是說利用是相互的,等價的。得到必然就意味著付出,這是不變的定律。沒有單方獲得,也不可能會單方面地給予,就算有,也只會有暫時的,無法長久。其次,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制度維持整個網絡的穩定,而這個制度必然要是合理的,是符合這種利用關係的,否則只能是加速其毀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