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紹波/畫
潘高峰/文
上周在青浦培訓,對門就是江南古鎮朱家角。晚餐後兜了一圈,夜色中的朱家角靜謐安閒,緩緩流淌的河水兩岸亮起暖紅色的燈籠,映照著白牆黛瓦,充滿江南詩意。
如此美景,人卻不多。一方面固然因為這裡是景點,人流有其規律和季節性特點;另一方面,也說明這裡還不夠繁榮,人氣仍有提升空間。
朱家角是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的組成部分。站在古橋上不由憑欄暢想,如能把這裡的生態優勢轉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在有風景的地方把創新經濟發展起來,未來這裡的夜晚肯定是另一番景象:詩意與時尚交織,傳統與摩登交融,生態與生機相得益彰……成為人們心嚮往之的去處。
達成這樣的目標並不容易。一個地方要宜居宜業,不但要交通便利、配套設施齊全、營商環境體貼入微,社會保障溫暖人心,還要保持生態優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才是真正的高質量發展。
但想想就明白,無論是跨區域的交通網、跨省市的社會保障網,還是跨流域的生態協同治理網……一區一地、一省一市肯定無法完成,這也是長三角發展到今天,「一體化」顯得格外緊迫的原因。當然,這還只是一個小視角,如果從國家發展的大視野來看,長三角一體化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格局。
去年11月5日,習近平主席在首屆進博會上宣布,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不久之後,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決定以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動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融合發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城市群帶動區域發展的新模式。
國家戰略絕非一時之計,而是千秋大業,其背後必然有著深刻原因與深邃考量。當今世界面臨前所未有的大變局,隨著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的發展,國家、區域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集中地表現為城市之間的競爭,特別是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大城市、特大城市之間的競爭。而這些特大城市,往往都有著體量極大的城市群作為支撐,以更好地集聚和分配資源,互補促進各自發展。
世界上已經形成公認的六大世界級城市群,包括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倫城市群、歐洲西北部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作為最年輕的現代化城市群,長三角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何在不打破行政隸屬的前提下,打破行政邊界,探索區域一體化治理與發展的新機制,實現城市群之間的充分分工合作,不斷提升大城市的能級與核心競爭力,同時讓小城市也實現「小而美」的發展目標,這是「一體化」成功的關鍵。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很多人注意到,關於滬蘇浙皖四地分工,《綱要》明確「上海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
上海如何舞「龍頭」?規劃中說得很清楚: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具體而言,包括提升上海大都市綜合經濟實力、金融資源配置功能、貿易樞紐功能、航運高端服務功能和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有序疏解一般製造等非大都市核心功能。
更重要的是,上海必須認識到,在提升自己的同時,還要用更大的胸懷、視野和格局,把自身經濟轉型、全球城市建設與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結合起來,把上海發展放在中央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上,放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放在全國發展大格局中,放在國家對長三角發展的總體部署之中來思考謀劃,為整個長三角地區的高質量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提供服務。比如,在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肯定會出現一些產業讓渡,甚至需要疏解一部分非核心功能到周邊地區,這就要求上海主動探索新的產業增長空間,有舍才有得;又比如,在制度探索上,上海要不斷以「示範區」和「新片區」兩個重點區域的建設為突破口,率先培育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的制度構建能力,為整個城市群的發展先行探路。
有人統計,在整個規劃綱要中,上海被提及50次、杭州15次、南京14次、合肥13次、寧波11次、蘇州6次、舟山5次、嘉興5次、南通4次、蕪湖4次、無錫2次……這一方面說明了上海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說明,長三角一體化,上海不但要善於做主角,也要學會做配角。「龍頭」決定了整個城市群的高度,但真正要舞得起來,還需身體強勁,四肢有力,方能鱗爪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