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的宮廷是什麼景象?600年前的美酒又是何種滋味?
五糧液攜手南方周末開啟「傳統與傳奇:頂尖博物館探訪」之旅揭開答案。
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文化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是旅程第一站,在這座即將迎來600歲生日的「紫禁城」,美酒的故事源遠流長,五糧的酒香也在其中迴蕩。
穿越歷史與時空 酒文化流淌至今
從儀狄造酒、僰姑造酒到杜康造酒,中國的酒以其不同面貌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流淌。
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故宮建成。據記載,明朝的典禮上,每宴必定傳旨「滿斟酒」。在藩王覲見、外使來朝等各種場合,皇帝也都會賞賜大量美酒。
此間,明朝取消了酒的專賣政策,採取對釀造與銷售放任自流的稅酒政策。在寬鬆的商業條件下,釀酒和賣酒等諸多相關行業迎來了發展機遇,一些大酒坊漸成氣候,一直留存至今,其中最出名的酒坊便位於現四川省宜賓市。
有酒業諺語道:「千年老窖萬年糟,酒好須得窖池老。」650餘年過去了,我國現存最早的明代洪武年間的地穴式麯酒發酵窖池群,至今仍不間斷地為我們釀造著醇香的五糧美酒。
飲昔日宮廷「貢酒」 與古人話古說今
明代戎州釀酒古作坊酒香四溢,五種糧食作物按照一定比例結合,釀造出味醇濃香的佳釀——雜糧酒。它的前身,是宋代的「姚子雪曲」,被著名詩人黃庭堅稱頌為「杯色爭玉,白雲生谷」,當時就廣受歡迎和追捧,明代更被進貢到宮廷,成為流行於宮廷的「貢酒」。
清代同治年間,「雜糧酒」第十代傳人陳三對雜糧酒釀造技藝進行總結,形成「陳氏秘方」——蕎子成半黍半成,大米糯米各兩成,川南紅粱湊足數,地窖發酵天鍋蒸。
清末宣統元年(1909年),晚清舉人楊惠泉品嘗「雜糧酒」後說:「如此佳釀,名為雜糧酒似嫌凡俗,名為姚子雪曲,又曲高和寡,既然此酒是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何不更名為『五糧液』?」
自此五糧液美名問世,至今已達一個世紀之久。
「五糧液」的誕生史,恰恰是明清相對寬鬆的酒業政策和日益完備的釀酒工業發展的共同縮影。如今,當我們品味五糧液的極致味道時,仿佛在與古人對酌暢飲,話古說今。
承古接今 滴滴佳釀寸寸匠心
千百年來,五糧液始終堅持傳統釀造工藝,每一滴五糧液都需經歷上百道工序的精細操作。從優選地道好糧,到嚴苛的工藝條件,從珍稀明初古窖池的不間斷髮酵生產,到高超的勾調技藝,在歷史傳承中,每一滴五糧液都凝聚著一代代釀酒匠人的智慧和心血。
從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嶄露頭角至今,五糧液已先後獲得國家名酒、國家金質獎章等數百項國內國際榮譽;2005年,五糧液明代地穴式麯酒發酵窖古窖泥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2008年,五糧液酒傳統釀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3年、2018年,五糧液老窖池分別被列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國家工業遺產。
承古接今,雖屢獲殊榮,但五糧液人的匠心匠藝從未改變,企業前進的腳步也從未停歇。堅持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五糧液,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大釀酒生態、釀酒工藝、白酒風味等方面的研究和攻關。2019年,公司新建成了四川釀酒專用糧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固態發酵白酒釀造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高層次研究平臺,持續提升從原料、研發、生產到質量的產品全鏈條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保障白酒卓越品質。
如故宮600年向世人展示的厚重歷史一般,五糧液一直秉承不間斷連續釀酒生產的優良傳統和五糧釀造的傑出工藝,持續不懈打造飄香世界的「中國名片」,堅持以「天地精華、民族精神、世界精彩」的獨特品牌內涵,向世界講好中國白酒故事,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白酒文化,展示中國白酒的大國濃香魅力。
新財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本文內容版權歸新財網投稿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