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600年故宮酒香 品五糧匠心之味

2020-11-29 新財網

  600年前的宮廷是什麼景象?600年前的美酒又是何種滋味?

  五糧液攜手南方周末開啟「傳統與傳奇:頂尖博物館探訪」之旅揭開答案。

  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文化博物館——故宮博物院是旅程第一站,在這座即將迎來600歲生日的「紫禁城」,美酒的故事源遠流長,五糧的酒香也在其中迴蕩。

  穿越歷史與時空 酒文化流淌至今

  從儀狄造酒、僰姑造酒到杜康造酒,中國的酒以其不同面貌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流淌。

  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故宮建成。據記載,明朝的典禮上,每宴必定傳旨「滿斟酒」。在藩王覲見、外使來朝等各種場合,皇帝也都會賞賜大量美酒。

  此間,明朝取消了酒的專賣政策,採取對釀造與銷售放任自流的稅酒政策。在寬鬆的商業條件下,釀酒和賣酒等諸多相關行業迎來了發展機遇,一些大酒坊漸成氣候,一直留存至今,其中最出名的酒坊便位於現四川省宜賓市。

  有酒業諺語道:「千年老窖萬年糟,酒好須得窖池老。」650餘年過去了,我國現存最早的明代洪武年間的地穴式麯酒發酵窖池群,至今仍不間斷地為我們釀造著醇香的五糧美酒。

  飲昔日宮廷「貢酒」 與古人話古說今

  明代戎州釀酒古作坊酒香四溢,五種糧食作物按照一定比例結合,釀造出味醇濃香的佳釀——雜糧酒。它的前身,是宋代的「姚子雪曲」,被著名詩人黃庭堅稱頌為「杯色爭玉,白雲生谷」,當時就廣受歡迎和追捧,明代更被進貢到宮廷,成為流行於宮廷的「貢酒」。

  清代同治年間,「雜糧酒」第十代傳人陳三對雜糧酒釀造技藝進行總結,形成「陳氏秘方」——蕎子成半黍半成,大米糯米各兩成,川南紅粱湊足數,地窖發酵天鍋蒸。

  清末宣統元年(1909年),晚清舉人楊惠泉品嘗「雜糧酒」後說:「如此佳釀,名為雜糧酒似嫌凡俗,名為姚子雪曲,又曲高和寡,既然此酒是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何不更名為『五糧液』?」

  自此五糧液美名問世,至今已達一個世紀之久。

  「五糧液」的誕生史,恰恰是明清相對寬鬆的酒業政策和日益完備的釀酒工業發展的共同縮影。如今,當我們品味五糧液的極致味道時,仿佛在與古人對酌暢飲,話古說今。

  承古接今 滴滴佳釀寸寸匠心

  千百年來,五糧液始終堅持傳統釀造工藝,每一滴五糧液都需經歷上百道工序的精細操作。從優選地道好糧,到嚴苛的工藝條件,從珍稀明初古窖池的不間斷髮酵生產,到高超的勾調技藝,在歷史傳承中,每一滴五糧液都凝聚著一代代釀酒匠人的智慧和心血。

  從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嶄露頭角至今,五糧液已先後獲得國家名酒、國家金質獎章等數百項國內國際榮譽;2005年,五糧液明代地穴式麯酒發酵窖古窖泥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2008年,五糧液酒傳統釀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3年、2018年,五糧液老窖池分別被列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國家工業遺產。

  承古接今,雖屢獲殊榮,但五糧液人的匠心匠藝從未改變,企業前進的腳步也從未停歇。堅持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五糧液,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大釀酒生態、釀酒工藝、白酒風味等方面的研究和攻關。2019年,公司新建成了四川釀酒專用糧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固態發酵白酒釀造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高層次研究平臺,持續提升從原料、研發、生產到質量的產品全鏈條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保障白酒卓越品質。

  如故宮600年向世人展示的厚重歷史一般,五糧液一直秉承不間斷連續釀酒生產的優良傳統和五糧釀造的傑出工藝,持續不懈打造飄香世界的「中國名片」,堅持以「天地精華、民族精神、世界精彩」的獨特品牌內涵,向世界講好中國白酒故事,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白酒文化,展示中國白酒的大國濃香魅力。

新財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本文內容版權歸新財網投稿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致敬故宮600年—第二屆正商上境系&故宮文化節,12月5日盛大啟幕
    2020年12月5日,第二屆「正商上境系&故宮文化節」暨「故宮匠心文化主題藝術展」,即將在鄭州北龍湖正商瓏水上境售樓中心華美首映,為中原呈現不一樣的故宮匠藝和大美上境。2019年正商上境系品牌發布會,邀請故宮前院長單霽翔大師蒞臨,分享傳統文化的復興與創新——正商集團與故宮博物院的首次觸電,贏得了市場和社會的廣泛關注與讚譽。2020年正商集團及正商上境系,繼續秉承文化匠心,深入時代肌理,將再度聯手故宮博物院,為中原帶來一場視覺與精神的雙重盛宴。
  • 無意打造「爆款」產品 故宮600歲生日將這樣過
    600年,又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這是全社會的一件文化盛事。12月30日,故宮舉辦新聞發布會,以官方渠道發布了「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系列活動。  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故宮博物院將在「大慶之年」奉上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包括舉辦一系列學術研討會,出版一系列研究成果,推出一系列精品展覽,組織一系列公益活動,製作一系列弘揚故宮文化的影視作品,表彰一批有突出貢獻的「故宮人」等。
  • 小米有品&《上新了故宮》&TwentySeventeen聯名發布自動陀飛輪機械錶
    小米有品與《上新了故宮》聯名產品終於露面,在融合了紫禁城古典設計與表界最高科技後,推出的是全自動陀飛輪機械錶。現在該款手錶已經在小米有品眾籌限量發售,售價5999元,限量999隻售完即止。今年是故宮建成600周年,它不再僅僅是宮殿更是記錄了600年記憶的博物館。六百年發生了很多「孿生」故事,像乾隆晚年把歸政之地寧壽宮,打造的與兒時居住的建富宮形制相似。故宮的每一件完美文物背後也是無數殘次的「孿生兄弟」被打碎。同樣在永樂年間產自景德鎮的壓手杯,一件被藏在故宮,一件卻成了景德鎮的碎瓷片,在穿越了600年歲月後才得以相聚。
  • 故宮上新啦!小米有品眾籌故宮陀飛輪機械錶:售價4999元
    5月28日訊,今天上午,小米有品眾籌上架了日出而作系列-故宮全鏤空陀飛輪機械錶。該產品採用全鏤空設計,配備陀飛輪機芯,鑲嵌了大顆粒真鑽以及十顆紅寶石,是一款製作精良的機械手錶。2020年是故宮建成第600年,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年份,小米有品特地和「上新了·故宮」節目組聯手打造了這麼一款紀念產品。按照小米有品介紹的說法,這款產品就是故宮古典美學與精湛機械工藝的碰撞,就如同時空穿越一般,見證古典與現代美的美妙融合,見證歷史長河永恆至美。
  • 故宮600年大慶怎麼過?掌門人王旭東這樣說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這是故宮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界的大事。在「大慶」之際,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接受了記者採訪。王旭東 故宮博物院提供記者:「大慶」之年,故宮博物院將舉辦哪些「慶生」活動?
  • 與劍南春一起品讀敦煌之美
    一邊是千餘年匠心傳承的大唐御酒,綿延悠長,演繹著中國白酒的魅力。讀懂中華文化之璀璨看唐朝,追尋唐朝之盛世繁華看敦煌,《登場了!敦煌》將以青春視角探尋歷經千年的絢麗文明,以大唐御酒致敬歷史,邀我們共品大美敦煌!  登場了!敦煌,登場了!劍南春  與其他文化類綜藝不同,《登場了!
  • 至高無上的宮殿:600歲的故宮有什麼?
    唯獨有一座宮殿,歷經兩個大一統王朝,經歷了600年的風風雨雨仍然屹立在天地之間,它就是明清的紫禁城。中國中庸之道影響到中國人的方方面面,故宮,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一切都是為了襯託皇權無上!600年的紫禁城,在時光裡變成了世界的財富。
  • 《上新了·故宮》第三季開播發布會盛大召開
    2020年10月15日上午,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開播新聞發布會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舉行。
  • 故宮再「上新」!《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即將開播
    現場,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北京廣播電視臺黨組書記、臺長餘俊生,《上新了·故宮》節目總製片人、華傳文化暨春田影視董事長劉兵,《上新了·故宮》節目總導演毛嘉,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代表鄧倫、魏晨等,共同見證了《上新了·故宮》第三季的「上新」時刻。
  • 臘月尋年味!多地推出特色文化活動迎接辛丑牛年
    原標題:臘月尋年味!多地推出特色文化活動迎接辛丑牛年2021年是農曆辛丑年。在民間,農曆中地支逢「醜」的年份被稱為牛年。步入臘月,年味兒越來越濃,多地紛紛推出特色十足的文化活動迎接辛丑牛年。一枚枚寓意深刻的生肖郵票,一幅幅圍繞牛創作的藝術作品,一場場「趣說牛文化」的特設展覽,為即將到來的新春佳節增添了不少文化氣息。
  • Flowerplus花加聯手故宮文創宮喜禮推出年宵花限定新品獻禮中國年
    作為國內領先的訂閱鮮花品牌flowerplus花加,自2015年成立以來一直倡導「用鮮花點亮生活」,至今已經俘獲1200萬用戶的喜愛,成為年輕白領女性日常用花的首選品牌。2016年在業內率先推出了「年宵花」產品,主打中國傳統新年用花,為傳統新年注入好運和祝福的色彩。
  • 佛山味,全國品!佛山非遺登上央視《匠人匠心》欄目
    1月1日晚21:33,佛山木版年畫、佛山剪紙、南海金箔等非遺項目登上中央電視臺十套《探索·發現》之《匠人匠心》欄目,非遺傳承人劉鍾萍、饒寶蓮、吳深龍成為第39期佛山專輯《節味嶺南》的主角,他們通過解讀一件件佛山年俗工藝品,講述非遺匠人匠心的故事。《探索·發現》是央視一個大型人文歷史與自然地理類的紀錄片欄目。
  • 三年趕考,六百年模擬|《上新了·故宮》的「定·守·護」
    在主創團隊看來,故宮就是眾妙之門,瞬間就能帶我們開啟通往歷史、文化甚至是精神世界的最美路途,它有無窮的魔力,等待著我們去探尋,去發現,去創造。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
  • 歷經600年,為何沒有鳥「敢在」故宮上拉屎?完全是迷信嗎?
    歷經600年,為何沒有鳥「敢在」故宮上拉屎?完全是迷信嗎?提起我國明清時期皇家宮殿,大家肯定首先想到故宮,故宮不僅是我國歷史名片更是我國古代建築精華之作。雖然我們有可能沒有去過故宮,但是身為中國人肯定不會不知道故宮。
  • 為何600年沒有鳥在故宮拉屎?館長說出原因,不是迷信
    為何600年沒有鳥在故宮拉屎?館長說出原因,不是迷信說到我們中國的每個城市地名,大家都會聯想到這個城市的一些標誌性東西,比如上海的外灘,比如南京的中山陵,還有就是西安的兵馬俑等等。由於我們國家擁有者五千多年的文化歷史,所以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地名,都會牽扯出許多的歷史故事來。
  • 《上新了·故宮》第三季,來了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又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故宮博物院本著增強社會公眾的文化參與感和文化獲得感的原則,把「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系列活動辦成人民的節日,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中華文化的深遠影響力。
  • 《上新了·故宮》:進故宮實地取景、深入未開放區域
    故宮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封閉,那些未開放區域依然是大家的故宮,只是現在還沒有完全修復到讓大家進去參觀的程度,但是這個工作,故宮博物院和故宮人一直在做。過去,故宮拒絕協助拍攝、拒絕成為影視劇的外景片場。現在,他們開始選擇用更主動的姿態去選擇什麼樣的影視作品才能走進紫禁城。2020年,紫禁城即將迎來600周歲生日,故宮博物院和北京電視臺將聯合籌拍12集的紀錄片。
  • 故宮600年 | 去之前,先康康這份拍照攻略
    2020年既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又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3個月前丫丫去了趟故宮遊玩,原本因為疫情限流容納8k人,正趕上北京新發地疫情的爆發,那幾天故宮每天限流2千人。經過了激烈的思想鬥爭,最終還是決定去!
  • 璞樾大觀丨匠心營造,大有可觀——新中式排屋築品,即將面世
    初見湖山映畫示範區,便讓眾人倍感驚豔、讚嘆不已,其背後正源於融創與金成在營造上傾注的匠心與追求——在湖山之上,雕琢一方養心的世界:山水卓然,時光傾城。隨著璞樾大觀的蛻變,那些匠心營造的呈現正向我們展示融創與金成對這方靈韻山水最美的想像,詮釋歸心生活的美好。
  • 唐山大地震過後,專家對故宮進行修葺,卻發現隱藏600年的秘密!
    本文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唐山大地震過後,專家對故宮進行修葺,卻發現隱藏600年的秘密!公元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發生了7.8級地震,人們在熟睡中被驚醒,但還沒來得及反應就被埋在了廢墟下,剎那間地動山搖,只有短短的23秒,唐山這座城市被夷為了平地。唐山大地震的威力是巨大的,這場空前絕後的災難害死了不少人,也毀滅了唐山的一切文化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