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還是"巨嬰"的浪潮思科網絡如何趕超?

2020-11-23 天極網

  【天極網網絡頻道】這是一家不普通的公司,從誕生伊始,就帶著耀眼的光芒。

  它,就是浪潮思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時間撥回到2015年9月,浪潮與思科在西雅圖籤署合資公司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隨後,在兩國政府的支持和推動下,經過浪潮和思科一年多的努力,2016年11月11日浪潮思科網絡正式投入運營。於是,「巨嬰」誕生。

  雖然成立僅僅一年多,但浪潮思科網絡CTO周牧坦承,「我們還是一個剛剛開始的嬰兒,還沒有發育成長好。」

  這家公司的誕生不僅源於兩邊的努力,也是符合行業趨勢。近年來,隨著IT與CT的融合,IT基礎設備與網絡產品的融合創新成為構建雲數據中心的關鍵,這賦予了網絡行業發展的新契機。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從誕生伊始,浪潮思科網絡就有兩家大公司的支持,這無疑是一種很大的優勢。

  思科,全球知名的網絡設備廠商,不僅有著雄厚的技術實力,龐大的收入,而且綜合實力非常強。從營收看,思科2018財年Q1季度總營收為121.36億美元,淨利潤23.94億美元。從市場份額看,據Synergy最近發布的報告顯示,在全球數據中心伺服器、交換機和路由器、託管和雲協作、本地協作和網絡安全以及WLAN上,思科在四個細分市場都是排名第一。總的來說,思科仍然是企業IT基礎設施主要的供應商。

  而浪潮則是國內著名的IT廠商,在伺服器、存儲、雲和大數據等方面都有不錯的表現。以伺服器為例,在Gartner公布的2017年Q3季度全球x86伺服器報告中,浪潮位居全球第三,僅次於戴爾EMC和惠普。據悉,浪潮是近年來全球增長最快的伺服器廠商,在過去14個季度中,有8個季度增速全球最高。

  雖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浪潮思科網絡也有一定的壓力。「雖然兩家母公司很厲害,但對我們的要求也很高,所有的銷售目標都有很大的挑戰性。」 浪潮思科網絡CTO周牧說。

  成立時間不長 但市場表現頗好

  在回顧過去一年的發展上,浪潮思科網絡CTO周牧表示,「時至今日,從公司成立到產品發布、銷售團隊到位以及跟浪潮各渠道單位的合作,我們確實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

  據筆者了解,2017年,浪潮思科網絡制定了全局性的「三五協同發展」市場策略,規劃了三個重點行業(政府、能源、交通)、五個重點發展省(山東、四川、重慶、河北和安徽)。作為重點發展省之一的山東,僅17年上半年已快速佔據有利局勢,利用成熟的市場優勢,後來者居上, 躋身山東省一線品牌陣營。

  此外,2017年間浪潮思科網絡市場表現良好。比如,浪潮思科網絡全線產品入圍中央政府集中採購名單;在全國範圍內成功為山東、安徽等近30個省市政務雲的建設提供支持,打造陽光政務環境; 發力能源行業,成功入圍中石油、中石化採購名單等等。

  這樣的成績離不開兩家母公司的支持。「我們依託兩家母公司給予的良好基因和現有條件。比如,在市場和渠道方面,我們依託浪潮非常好的本地化體系,不用從零開始。」浪潮思科網絡市場部的負責人Monica說。

  產品、研發和服務的本地化

  作為一家合資公司,浪潮思科網絡如果想成功,那離不開本地化。CTO周牧表示,「我們的戰略是產品本地化、研發本地化、服務本地化,這一切都是圍繞如何在中國市場把網絡、計算和存儲融合起來做得更好。」

  怎麼樣融合?筆者認為需要結合雙方的優勢,打造本地化的高質量產品。浪潮思科網絡解決方案負責人張濤對此解釋的更詳細,他表示,「作為一家IT廠商,浪潮有很好的伺服器、軟體產品,但缺乏網絡,無法給客戶提供端到端完整的結局方案。思科有很多技術,但它需要本地化,跟浪潮產品的某些功能、特色結合起來。」

  簡言之,浪潮思科網絡要做的是把伺服器、網絡、軟體和客戶通過網絡關聯到一起,把浪潮的優勢業務和解決方案場景,與有思科技術背景的網絡產品融合在一起,最終為國內用戶提供一個整體的解決方案。

  而如何實現產品的本地化?浪潮思科網絡的產品負責人張丹迪最有發言權。據她介紹,「產品本地化是一個極為複雜的流程,把產品吸收進來要在功能、性能上做規劃,要在選型上選擇最合適中國用戶的產品,後續還包括產品文檔的本地化、網管和服務的培訓、資料庫的匹配等諸多工作。我們幾乎壓縮了所有時間,同時還要細化所有流程。」

  「我們本地的研發人員更懂國內客戶需求,在進行產品規劃的時候,會更多的考慮到諸如網絡管理人員等國內用戶的習慣,將國外先進的技術與國內實際的應用需求加以結合。「她說。

  很快,成立僅1年,新公司就發布了新產品,這背後自然離不開她和團隊的努力。 「她和她的團隊幾乎不睡覺,甚至連入網證都是十一假期加班做的,」 CTO周牧稱。

  因此,當筆者參加浪潮思科網絡2017年舉行的戰略發布會時,看到它們推出的CN系列數據中心產品和企業網交換機產品以及SDN產品(智能雲引擎),還是挺吃驚的。

  不過,作為一家剛成立不久的新公司,浪潮思科網絡還有許多事要做。在CTO周牧看來,引進優秀員工和新血液是他比較重視和關心的事。而在產品負責人張丹迪看來,浪潮思科網絡要先學好走路,把自己的業務走起來,之後要利用好雙方的優勢,把業務跑起來。

  「學會走之後,我們學會聚焦,這也是公司各部門共同制定的策略:聚焦於數據中心,我們要加強在數據中心方面產品的力量,加強產品選型、策略配比及本地服務團隊的建設。」她說。

  從數據中心發展趨勢看,25G到100G是很大的戰略發展趨勢。從解耦的發展趨勢看,數據中心整個網絡包括虛擬、雲計算、存儲一體化也將是一個很熱門的點,未來的解耦一定是往SDN這個方向走。最後還他強調,「OTT企業可能是SDN解耦的第一波用戶,第二波是電信運營商、大型企業,第三波可能是一些中小企業。從OTT方面講,它們要解決Scaling問題,它們能拉動整個IT產業。」周牧說。

  寫在最後:

  總之,浪潮思科網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背後有著浪潮和思科兩大公司的支持,步子不一定要邁得多麼大。正如筆者採訪中聽到的,「我們(浪潮思科網絡)需要聚焦,先把我們自己的優勢做好,完全不會擔心未來的發展,但最近三五年能否把我們聚焦的地方做好很重要。」

相關焦點

  • ...家是站在100年前的巨人肩膀上,但網絡作家是站在昨天巨人的肩膀上
    11月16日,在2020首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的首屆全球原創論壇上,全球內容生態開放平臺正式發布,海內外網文企業代表分享產業實踐成果,行業專家圍繞「網絡文學如何促進全球文化聯結」,對中國網文出海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展開深入探討。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男人
    弟弟喝了哥哥製造的巨人藥水,一下變成了進擊的巨人,於是哥哥變成了站在巨人的肩膀的男人,和弟弟準備一起徵服地球。已經滅了幾個市了。 乍一看,這不就是進擊的巨人嘛。
  • 科學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
    「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三百多年前牛頓留下這句膾炙人口的話。之後,每個世代都公認牛頓本人才是無人能比、仰之彌高的巨人,我們都是站在他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牛頓天性孤僻,在學校時就獨來獨往,即使上了大學仍對讀書以外的活動敬謝不敏,就連宗教也是信奉反對三位一體的非正統教派。雖然是只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孤鳥,他的天才洋溢仍讓他在24 歲時就成為劍橋大學最年輕的教授,並在兩年後接任崇高的盧卡斯講座教授一職。
  • 被評價「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宋PLUS,實際情況如何?
    在如今汽車市場飛速發展的時代,各大車企對車型的改造和優化的速度,讓我們驚訝,相比於幾年前,無論在造型設計還是動力配置都有了難以相信的更新,以前的國產品牌被消費者各種吐槽,但如今看來,買國產車的人群也越來越多,小編身邊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國產自主品牌,比如吉利博越、哈弗H6、吉利帝豪、比亞迪宋等等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可以看見風景,站在巨頭的肩膀上你會看見它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可以看見風景,站在巨頭的肩膀上你會看見它之前有這樣的一句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會看見別樣的風景和世界,那麼站在商業巨頭的肩膀上你會看見什麼呢?對於目前的支付市場來說,你看到的一定就是它,為什麼呢?這就是因為國家的一些列政策,讓它悄然而來,進入到大家的生活之中。
  • 站上巨人的肩膀上看待和解決問題
    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名言,我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乍一看,以為他在謙虛,仔細研究過後,真的不是謙虛,而是一句實話,但意義遠非實話這麼簡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意味著要明白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明白自己所要站的這個臺階,並清楚這個臺階的意義及局限, 自己一定要能全面的分析和看待問題,知曉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否則就可能發生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情況。這些前人所創造的成果,經歷了千百年的考驗,經過實踐檢驗是準確無誤的話,即可放心拿來使用。
  • 【大咖說事】站在「巨人肩膀」上進擊的唐澤
    牛頓為什麼看得比別人更遠一些那是因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職場的你需要知道這些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我的第二條職場黃金律。這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平臺的能力附加給你,把精英的氛圍環繞與你,把大企業的合規合法要求強化於你。這好比在最初你還是白紙的時候,就工工整整地寫下格式要求規範行文,不至於被後面的各種誘惑迷失了方向、蒙蔽了雙眼。年輕的職場人,這點非常重要因為我看過、體驗過,終身受益匪淺。那麼有人說,如果我的能力達不到上面說的三點,是不是就無法做出選擇?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斯託克斯
    原標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斯託克斯 事實上,斯託克斯的研究是建立在劍橋大學前一輩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之上的,可以用牛頓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來形容。 對他有重要影響的數學家包括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傅立葉、泊松和柯西等,他們均是大名鼎鼎的數學家。由此可見做學術研究不僅需要像佩雷爾曼那樣的獨立鑽研的精神,也需要前輩的指引。
  • 《熊出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莫要忘記自己腳下的路!
    如果我能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可以看得更遠,但不要迷戀高處的風景,那裡暫時不屬於我們。找到正確的方向,走著自己的路,終有一天,我們也可以成長成巨人,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風景。熊出沒取得的成就熊出沒系列動畫從2011年至今,獲得了至少14項獎項,2014年正式推出電影,票房數據很不錯的。
  • 《聖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為什麼還是失敗?在於4個原因
    《聖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為什麼還是失敗?在於4個原因 最近辰東更新《聖墟》慢慢的變成了一天一更,這和天蠶土豆學的嗎?不管怎麼樣辰東每天都有更新的話,看來是準備要在今年圓滿的完結《聖墟》作品了,畢竟有人說到,辰東的新書,明年三月要出。
  • 紅芯瀏覽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打包」吧!
    我們也是尊重說,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做創新」——高婧,「紅芯」聯合創始人。原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創新」,就是把巨人的產品打包幾層拿出來賣嗎?漢語詞彙「創新」的詞義,就是反反覆覆被這樣的人、這樣的公司一點一點地汙染的。過去把別人的成果拿過來,改動一點點就叫做「微創新」,大家慢慢見怪不怪都認了;現在加一層皮膚連裡面文件名都不帶改的都敢說自己是創新了,所以這次該叫什麼?打包式創新?換皮式創新?
  • 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剛上任的時候,領導就語重心長地說:「小兵啊,組織上把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你是對你能力的認可,你要好好幹作出一番成績來。只要你幹得好,升職加薪都不是什麼難事,咱們這個中心是在總裁那裡都是數一數二的,只要出成績那大家都是看得到的。但是如果你幹的不好,就會有很多人拿著放大鏡看你哪裡做的不好,上一任負責人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被擼下來的。你要切記,不要重蹈覆轍啊!」
  • 牛頓說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老師可不會告訴你,這個巨人是誰
    牛頓說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老師可不會告訴你,這個巨人是誰【搬運、抄襲必舉報!!!全網維權!!!】老師們經常會拿他說過的一句話來鼓勵自己的學生,那就是:「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很好理解,看字面意思就知道了,老師們通常解釋說,這句話的意思是牛頓的自謙,意思是只有謙虛,才能獲得成功,才能看得更遠。
  • 讓老師始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原標題:讓老師始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近日,北京晨報記者來到安博學校懷柔校區,專訪幼小部教學主管王闊,剖析安博學校在師資培養、課程設計、教育理念等方面的獨特做法,詳細解析安博學校如何逐步發展成為一家「讓人尊敬的教育機構」。
  • 巨人的肩膀——數學的模式
    現在很多人講「巨人的肩膀」這個話題,如何理解「巨人的肩膀」?「巨人的肩膀」是什麼?我的理解是,從狹義角度看,不是所有人都能站上巨人的肩膀,能站上巨人肩膀的都是即將成為更偉大巨人的人。從廣義角度看,任何成就的取得,無論是科技,還是教育,亦或經濟、社會,都是前人基礎上的進步,離開前人的鋪墊,就沒有進步的基礎,都是巨人肩膀上的「一小步」,無數的「一小步」匯集成了人類的一大步。此時巨人既是為人類進步做出貢獻的一個個具象的人,更泛指人類文明發展的所有成果。緊接著的話題是,我們如何站到巨人的肩膀上?
  • 李光潔:站在巨人肩膀上很幸福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龔衛鋒電視劇《大江大河2》正在東方衛視熱播,劇中「三兄弟」宋運輝、雷東寶、楊巡投身改革浪潮、不懈拼搏的故事牽動人心,新增加的角色路司長(李光潔飾)也頗為亮眼,這個乍一看不太討喜的角色,隨著劇情發展,成了觀眾眼裡的「真香」。近日,李光潔接受了記者採訪。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
    點擊上方文字關注「婷婷隨筆」圖片來源:攝圖網全文共1254字,閱讀需要4分鐘名人語錄: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你的起點並不決定你的終點是怎樣的,就好比一句老話所講的一樣,你的出身並不決定你往後的一生。
  • 談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寫作
    寫作不是生來就會,而是慢慢學習、日積月累才可能有一點小成就的過程,在科學領域上,牛頓會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文字領域上,高手會說自己曾經是「抄手」。怎麼說自己是「抄手」,因為這不是在說自己喜歡抄襲,不是孔乙己口中的讀書人竊書不算偷,而是每一個文字工作者對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進行為我所用,助我所長的反覆咀嚼,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怎樣反覆咀嚼,大丈夫有所抄、有所不抄的堅持,那就談談怎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