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服務設施剛性指標:建築面積不低於常住人口每千人40平方米

2021-01-09 房產每日觀察

15章、110條,昨天表決通過的《上海市養老服務條例》是今年市人大表決通過的「最厚實」條例之一,涵蓋了養老服務領域的方方面面,濃縮了上海「大城養老」四十年來的積極探索和實踐所得,也是一部引領未來養老服務發展的「基本法」。

《條例》進一步鞏固了上海「9073」養老服務格局,同時也涵納了一系列創新性、前瞻性探索,特別是《條例》明確「全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築面積應當不低於常住人口每千人四十平方米」。

此前調研中,不少市人大代表反映,不同區在服務半徑、空間體量上存有差異,造成了感受度的偏差。比如,寸土寸金的市中心難挖空間,地廣人稀的郊區又面臨布點難題。對照《條例》要求,市民政局二級巡視員陳躍斌表示,上海將在「十四五」時期更均衡地在全市範圍內布局養老服務設施,不斷發展中心城區嵌入式養老服務、農村互助性養老品牌,構建「15分鐘養老服務圈」,實現「家門口」的品質養老。

《條例》還明確「第一責任」和「兜底責任」:從推進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完善扶持保障措施到增加養老服務供給、提高養老服務質量,均由區政府承擔主體責任,有力推動緊迫問題迅速解決。

養老服務既是大民生,也是大產業。為更好地劃清政府與市場的職責邊界,《條例》專闢一章談「養老產業促進」,重點標註了部分細分產業。其中,康復輔助器具、智慧養老、養老社區等均在其中。

【來源:文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上海浦東新區人口承載力考察之三:與香港差距不是一點點
    考慮到土地建設方面的實際情況,至2015年,浦東新區實際開發的建設用地規模接近集中建設區內的面積730平方公裡。浦東新區「十二五」規劃常住人口數量不超過550萬人,人均建設用地為1.33平方公裡/萬人。       上海2010年建設用地面積2536.2平方公裡,常住人口數量2302.66萬人,人均建設用地為1.10平方公裡/萬人,常住人口密度3503人/平方公裡。
  • 不超過10萬人!首都功能核心區街道辦轄區常住人口數量確定
    首都功能核心區、首都功能核心區之外的中心城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以及其他區域的管理幅度、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和社區居委會數量佔比等進行了精準界定。今後,首都功能核心區街道辦轄區面積一般不小於2平方公裡,常住人口一般不低於5萬人、不超過10萬人,其他的街道辦事處轄區常住人口不超過15萬人。本市將推動城市化成熟地區的鄉鎮、地區辦事處向街道辦事處轉制,逐步撤銷地區辦事處。
  • 首都功能核心區街道辦轄區常住人口數量確定:不超過10萬人
    首都功能核心區、首都功能核心區之外的中心城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以及其他區域的管理幅度、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和社區居委會數量佔比等進行了精準界定。今後,首都功能核心區街道辦轄區面積一般不小於2平方公裡,常住人口一般不低於5萬人、不超過10萬人,其他的街道辦事處轄區常住人口不超過15萬人。本市將推動城市化成熟地區的鄉鎮、地區辦事處向街道辦事處轉制,逐步撤銷地區辦事處。
  • 小學生均用地面積不低於14.5平方米
    隨著我市城鄉快速發展和教育事業改革不斷深入,中小學校用地工作存在的問題逐漸顯現,修改後的《條例》規定:我市中小學校生均用地面積標準為:小學生均用地面積不低於14.5平方米;中學生均用地面積不低於21.7平方米;九年一貫制學校生均用地面積不低於17.2平方米。
  • 超大城市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的典型人群時空分布模式探析
    北京新總規提出:「構建面向城市實際服務人口的服務管理全覆蓋體系,在常住人口2300萬人控制規模的基礎上,考慮城市實際服務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規程》提出「城市日均實際服務管理人口數量」體檢評估指標。以上要求均體現了城市服務設施在常住人口之外要考慮出差、旅遊、就醫等短期停留人口需求的導向。
  • 廈門:小學生人均建築面積不少於10平方米
    小學生人均建築面積不少於10平方米!《廈門市普通中小學(幼兒園)建設標準指引》開始施行  廈門普通中小學(幼兒園)建設有了標準,1月1日起,由廈門市資源規劃局、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建設局、市市政園林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廈門市普通中小學(幼兒園)建設標準指引》(以下簡稱《標準指引》)開始施行。
  • 陝西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8.8平方米
    9省城鎮人均住房面積超全國,大多在南方 易居研究院近日發布的《住房飽和度研究報告》,通過一組數據對比來反映我國居民居住條件的變化:1978年,我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僅6.7平方米,但此後40年,尤其是1998年房改以來,商品房逐漸代替政策類住房成為增量市場主流,我國的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大幅提升
  • 北京PM2.5圈出指標 常住人口劃定「天花板」
    GDP計劃增速6.5%左右、常住人口規模不超過2200萬人、PM2.5計劃下降到60微克……昨天,市第十四屆人大第五次會議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報告提交大會審議今年,這份長達46頁的報告裡,同樣有一頁明晰地列出了各領域的發展指標,30個指標既包含去年各項任務的完成情況,又揭示了今年本市的發展計劃,經濟平穩發展、人口不超天花板、加大空氣治理力度,仍是今年的工作重點。   去年GDP指標超額完成   與去年一樣,今年國民經濟計劃發展仍設30項主要指標,10項預期性指標、20項約束性指標。
  • 建築視角下的養老建築 The Design of an Elderly Community (中文版)
    先別著急說,您且往下看~因為在這篇文章裡,我們會對4個國內外【養老社區】進行分析,看完您再評論也不遲。中國的養老社區1         歐洲的養老社區小而精緻,而中國的養老社區則是恢弘大氣。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人口數量,而北京更是人口聚集的中心。
  •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等關於印發《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功能與...
    三、機構設置  (一)設置標準  1.每個街道(鎮)應設有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常住人口超過10萬的,每新增5~10萬人口,增設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分中心;服務人口在10萬以內,服務面積超過50平方公裡的街道(鎮鄉),應合理增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分中心。分中心的服務功能應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持一致。
  • 養生養老公寓社區建築規劃設計理念
    戶型要合理化充分考慮不同年齡階段、不同階層、不同居住人數等的不同居住要求,大部分戶面積控制在40~60㎡左右。 建築藝術化在此居住的老年人均有較高的藝術品位和欣賞要求,相 均有較高水平的建築藝術,給視覺以美感,使之由美感產生吸引力。
  • 英語新聞:北京常住人口、外來人口雙雙下降
    此外,藍皮書指出,2015年以來,北京市常住外來人口規模不斷下降,2018年常住外來人口近765萬人,比上年下降3.74%。【知識點】在我國,根據不同時期和不同需求,反映一個地區人口總量的統計指標主要有三個,即常住人口、戶籍人口和現有人口。
  • 中國各省人口密度排名(常住)
    在我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居住著14億零5萬的常住人口(數據截至2019年),每平方公裡平均人口密度為14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3倍。且我國人口分布由東向西呈驟減趨勢,東部沿海地區每平方公裡超400人,中部地區每平方公裡在200人以上,西部高原地區每平方公裡不足十人。
  • 京西地區轉型5年投40億 10年實現兩個轉變
    副市長吉林表示,北京將用10年使西部實現經濟功能和主導產業兩個轉變本報訊 北京將用10年時間實現京西地區的經濟轉型,「十二五」時期,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西部產業發展的資金將不低於40億元。「十二五」政府投40億吉林說,北京將加大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對西部地區的傾斜力度。「十二五」時期,市政府固定資產投資用於西部產業發展的資金將不低於40億元,重點支持產業園區、現代服務業綜合體等重大項目建設。
  • 臨沂市出臺實施方案全面推進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
    加大資金政策支持養老服務企業可「一照多址」  各級財政每年將地方留成的福利彩票公益金55%以上用於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並隨老年人口增加和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提高投入比例。營利性養老服務企業在同一縣區內增設營業場所可實行「一照多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