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他研究青藏高原近25年,行程超8萬公裡;他在大地構造、地震、乾熱巖地熱能等領域努力探索,為打開我國乾熱巖勘探開發付出了心血;生命彌留之際,寫下「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的遺言……他就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李德威。10月16日,李德威教授生前使用過的科考實物被國家博物館正式收藏。
李德威教授使用過的部分科考工具已被國博收藏。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
國家博物館為什麼收藏這些物件?
在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看來,收藏是博物館活動的基礎。作為國家最高歷史文化藝術殿堂,收藏什麼、不收藏什麼,折射出國家博物館鮮明的價值導向,具有強大的社會影響。國家博物館此次對李德威教授科考實物的徵集,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基因的傳承和對時代楷模高尚品質的弘揚。
地質學家李德威與青藏高原
李德威教授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年華留在了青藏高原上——1990年,李德威參加「西藏羅布莎鉻鐵礦大比例尺成礦預測」項目,發現了許多與板塊構造學說相矛盾的現象。之後,他每年都花幾個月時間在青藏高原科考調研,這一幹,就是近25年。
圖為李德威教授生前在野外進行地質考察。圖片來源:湖北日報網
背著科研儀器、標本,徒步幾十公裡,對李德威來說是家常便飯。跟同事一起外出考察,最長、最難的路,他總是跑在最前面。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廖群安說:「總覺得他是鋼鐵做的,在高原戈壁上一天最多可以走50公裡,人稱『高原小山羊』。」野外考察經常一出去就是幾天,如果沒顧上帶帳篷,這隻「高原小山羊」還就真的住進了羊圈裡。他笑談:「羊圈裡有一股怪味,但睡羊圈是我們的福氣,因為裡面比較暖和。」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他堅持科考研究,提出「層流構造假說」,以非常簡潔的模式和合理的動力來源解釋青藏高原上的各種現象。
李德威說自己有一種「高原情結」。「我認為中國人應該以青藏高原為基地,創立自己的地學理論體系。我們是青藏高原的主權國,如果讓別國人研究青藏高原,提出大陸動力學和地球系統動力學新理論來,我們再去跟蹤,那樣就太可悲了!」
對李德威來說,青藏高原是第二故鄉。9月27日,同事親友們,遵照他生前的遺願,將他部分骨灰撒向了西藏墨竹工卡縣甲瑪鄉拉薩河谷。如此,他便長眠在了這片為之揮灑了整個青春的土地。
提出大陸動力學層流構造假說
板塊構造學說被稱為第二次地學革命,但是從海洋地質中誕生的板塊構造學說,無法解釋眾多的大陸地質現象,因此大陸動力學被譽為第三次地學革命。美國制定了「1990—2020年大陸動力學研究的國家計劃」,準備用30年時間提出大陸動力學理論。
在前人大量工作的基礎上,李德威於1990年提出大陸動力學層流構造假說,這一假說是對傳統板塊構造學說的挑戰。一開始,他受到了某些地學界人士的諷刺和攻擊。近年來,大陸動力學層流構造假說逐漸引起地學界的極大關注,並在青藏高原的研究中部分得到驗證。
病逝前書寫「開發固熱能 中國能崛起」
李德威心懷地質夢想研究青藏高原近30年,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和最美好的年華獻給了祖國地質事業。9月14日,李德威教授因病逝世。在病床上,他堅持工作到最後一刻,用生命寫下「開發固熱能 中國能崛起」的熾熱心願。他師德高尚,是學生的良師益友,注重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勇於創新、大膽探索的精神,重病期間仍堅持跟學生們開組會指導科研、修改論文。
圖為李德威教授彌留之際寫的10個字: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圖片來源:楚天都市報
從大地構造、預測成礦,到地震預測,再到固熱能,李德威的每項研究,念茲在茲的是服務國家戰略需要。潛心研究青藏高原大半輩子,因為他深信:「從某種程度上說,青藏高原的理論創新將引領正在孕育之中的地學革命新的方向。」懷揣家國情懷,淡泊名利,不忘初心,執著追求科學真理,這樣的科學研究者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中國西藏網 記者/孔夏)
(責編: 胡瑛)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