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傳奇」李德威:國家博物館收藏他生前科考實物

2021-01-20 中國西藏網

  中國西藏網訊 他研究青藏高原近25年,行程超8萬公裡;他在大地構造、地震、乾熱巖地熱能等領域努力探索,為打開我國乾熱巖勘探開發付出了心血;生命彌留之際,寫下「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的遺言……他就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李德威。10月16日,李德威教授生前使用過的科考實物被國家博物館正式收藏。


李德威教授使用過的部分科考工具已被國博收藏。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

  國家博物館為什麼收藏這些物件?

  在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看來,收藏是博物館活動的基礎。作為國家最高歷史文化藝術殿堂,收藏什麼、不收藏什麼,折射出國家博物館鮮明的價值導向,具有強大的社會影響。國家博物館此次對李德威教授科考實物的徵集,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基因的傳承和對時代楷模高尚品質的弘揚。

  地質學家李德威與青藏高原

  李德威教授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年華留在了青藏高原上——1990年,李德威參加「西藏羅布莎鉻鐵礦大比例尺成礦預測」項目,發現了許多與板塊構造學說相矛盾的現象。之後,他每年都花幾個月時間在青藏高原科考調研,這一幹,就是近25年。

  
圖為李德威教授生前在野外進行地質考察。圖片來源:湖北日報網

  背著科研儀器、標本,徒步幾十公裡,對李德威來說是家常便飯。跟同事一起外出考察,最長、最難的路,他總是跑在最前面。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廖群安說:「總覺得他是鋼鐵做的,在高原戈壁上一天最多可以走50公裡,人稱『高原小山羊』。」野外考察經常一出去就是幾天,如果沒顧上帶帳篷,這隻「高原小山羊」還就真的住進了羊圈裡。他笑談:「羊圈裡有一股怪味,但睡羊圈是我們的福氣,因為裡面比較暖和。」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他堅持科考研究,提出「層流構造假說」,以非常簡潔的模式和合理的動力來源解釋青藏高原上的各種現象。

  李德威說自己有一種「高原情結」。「我認為中國人應該以青藏高原為基地,創立自己的地學理論體系。我們是青藏高原的主權國,如果讓別國人研究青藏高原,提出大陸動力學和地球系統動力學新理論來,我們再去跟蹤,那樣就太可悲了!」

  對李德威來說,青藏高原是第二故鄉。9月27日,同事親友們,遵照他生前的遺願,將他部分骨灰撒向了西藏墨竹工卡縣甲瑪鄉拉薩河谷。如此,他便長眠在了這片為之揮灑了整個青春的土地。

  提出大陸動力學層流構造假說

  板塊構造學說被稱為第二次地學革命,但是從海洋地質中誕生的板塊構造學說,無法解釋眾多的大陸地質現象,因此大陸動力學被譽為第三次地學革命。美國制定了「1990—2020年大陸動力學研究的國家計劃」,準備用30年時間提出大陸動力學理論。

  在前人大量工作的基礎上,李德威於1990年提出大陸動力學層流構造假說,這一假說是對傳統板塊構造學說的挑戰。一開始,他受到了某些地學界人士的諷刺和攻擊。近年來,大陸動力學層流構造假說逐漸引起地學界的極大關注,並在青藏高原的研究中部分得到驗證。

  病逝前書寫「開發固熱能 中國能崛起」

  李德威心懷地質夢想研究青藏高原近30年,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和最美好的年華獻給了祖國地質事業。9月14日,李德威教授因病逝世。在病床上,他堅持工作到最後一刻,用生命寫下「開發固熱能 中國能崛起」的熾熱心願。他師德高尚,是學生的良師益友,注重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勇於創新、大膽探索的精神,重病期間仍堅持跟學生們開組會指導科研、修改論文。

  
圖為李德威教授彌留之際寫的10個字: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圖片來源:楚天都市報

  從大地構造、預測成礦,到地震預測,再到固熱能,李德威的每項研究,念茲在茲的是服務國家戰略需要。潛心研究青藏高原大半輩子,因為他深信:「從某種程度上說,青藏高原的理論創新將引領正在孕育之中的地學革命新的方向。」懷揣家國情懷,淡泊名利,不忘初心,執著追求科學真理,這樣的科學研究者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中國西藏網 記者/孔夏)

(責編: 胡瑛)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追記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構造地質學家李德威教授
    圖為:李德威教授生前在野外進行地質考察。9月19日,李德威教授生前領導、好友、同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等,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講述往事,回憶與李德威教授相處的點滴細節。從講述中,一位對科學研究鞠躬盡瘁、不計功利、敢於創新的科學家形象躍然眼前。李德威於1962年6月生於湖北麻城,1978年考入中國地質大學,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後攻讀博士、出國訪學,40年來一直從事構造地質學的教學和研究。
  • 56歲著名地質學家李德威逝世:挑戰「板塊構造假說」第一人
    李德威1962年6月1日出生於湖北省麻城市,32歲被破格提升為中國地質大學教授,雖常年疾病纏身,卻始終奮戰在地質一線,提出「層流構造假說」,是挑戰「板塊構造假說」的第一人。病重之際,同事到醫院看望李德威,「當時他己浮腫得很厲害,艱難地握了手。他一見到同事說的卻是項目的人員安排,他說自己已經沒力氣了,希望學校能繼續把事情辦成。」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家博物館
    薛其坤在入藏儀式現場介紹捐贈實物(攝影/範立)2019年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入藏儀式在國家博物館舉行。
  • 致敬中國科學家|李德威:開發固熱能,中國能崛起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致敬中國的科學家——李德威。李德威教授研究青藏高原近30年,行程超8萬公裡。1990年,他參加了李紫金教授負責的「西藏羅布莎鉻鐵礦大比例尺成礦預測」,發現了許多與地質構造學說相矛盾的現象。為了弄清原因,從那時開始,他每年都要花3至4個月的時間奔波在青藏高原,足跡幾乎踏遍了高原的每一寸土地。
  • 博物館小蜜蜂科考|火山下的隱秘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郭聞長假期間,錢報博物館小蜜蜂成員,在浙江大學地科院博導吳磊老師、省自然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專家鄭文杰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東陽參觀、科考。中間這位主講老師,是省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研究專家鄭文杰。
  • 著名構造地質學家李德威教授病逝,為中國崛起研究青藏高原30年
    14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著名構造地質學家李德威教授因病逝世,享年56歲他提出的地球系統動力學理論已成為目前國際地學界的熱點在病床上,他依然堅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李德威教授研究青藏高原近30年,行程超8萬公裡。
  • 奇蹟大陸唯一一座收藏化石的博物館在哪個國家 奇蹟暖暖奇妙博物館...
    導 讀 不少的玩家都非常關心奇蹟大陸唯一一座收藏化石的博物館在哪個國家,畢竟這個的確很是能夠幫到我們不少,因此下面就來一起看看吧。
  • 民間大量古代藝術精品是五千年實物財富時代的產物
    2107年中國文博收藏十大事件之一是國家文物局劉玉珠局長在北京召開的媒體座談會上說:我們不希望文物(話題)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我們不希望文物常年處於(真假)爭執和不穩定中。他還說:現在國家管理的文物數量大概是5000萬件,民間收藏機構預估,民間收藏的文物是國家管理的文物數量的幾倍到幾十倍,至少有幾億件。
  • 行業風丨史蒂芬·霍金生前重要物品亮相天慶博物館
    由甘肅省文旅廳、甘肅省文聯主辦,省市區多家單位協辦,天慶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天慶美術館承辦的《當科學遇上藝術——文化+科技全沉浸式宇宙科普展》於今日在甘肅天慶博物館重磅開展。本次展覽分為呼應主題的兩大板塊——科學與藝術。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入藏國家博物館
    薛其坤院士介紹捐贈的科學儀器 潘旭臨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 應妮)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23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將自主研發的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等8件研究中所使用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捐贈給國家博物館。霍爾效應是一種常見的電磁現象,廣泛應用於磁傳感器和半導體工業。1980年德國科學家馮?克利青發現的整數量子霍爾效應以及1982年美國科學家崔琦和施特默發現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向人們揭示出一種新的物質態:拓撲量子物態。
  • 英國百年孤兒院地窖挖出詭異收藏 未知生物標本分分鐘嚇住
    英國百年孤兒院地窖挖出詭異收藏 未知生物標本分分鐘嚇住時間:2017-02-16 12:52   來源:中新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英國百年孤兒院地窖挖出詭異收藏 未知生物標本分分鐘嚇住 前陣子網上瘋傳的英國梅林神秘生物博物館的收藏,當中有許多未知生物的收藏,包括邪魔、吸血鬼、妖精、
  • 國寶傳奇,湖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商皿方罍,「身首」分離90年
    這件器物是湖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名叫商皿方罍(léi),是鑄造於商代的一件青銅器,當然也是國寶級文物。2018年最火的電視節目,《國家寶藏》就針對這件大型青銅器,以「身首合一、完罍歸湘」為主題講述了它的傳奇故事,令人感慨萬千。商皿方罍現在珍藏於湖南省博物館《湖南人 · 三湘歷史文化》陳列展廳內。
  • 鉤沉|河大博物館:現實版的「昆蟲記」
    說起蝴蝶、蒼蠅、蝗蟲、蜘蛛……想必大家耳熟能詳的是一本科普著作《昆蟲記》,事實上,在河北大學博物館,就有一部觸手可及的「昆蟲記」。朱明生教授(左一)生前帶學生到野外採集標本。1國內高校收藏昆蟲標本最多、範圍最廣的博物館之一提到蛛形動物,你會想到哪些種類?或許我們首先會想到蜘蛛、蠍子等常見的捕食者。但參觀了河北大學博物館,相信你會給出更全面和多樣的答案。
  • 歷史與現實:美國高等院校博物館概況
    他們一致認為藝術史應是一個研究實物的學科,藝術史的教育必須建立在實物研究的基礎之上,因此必須建立一個博物館,否則成立藝術史系難以有實際的效果和深遠的意義。這個共識此後成為美國大學博物館的共同理念,即藝術史研究首先要從研究實物出發。
  • 河北故事|20餘年自費收藏上萬件 民俗博物館和楊友的脈脈鄉愁
    在河北保定高碑店,有這麼一個人,他喜歡搞收藏,不過他搞的收藏卻與眾不同,別人收金收銀收古瓷,他卻收犁收耙收舊鐵鍬,只要是他認為有趣、有味、有意義的東西,他都會收集起來,而在這些收藏的基礎上他還建起了公益的民俗博物館。這個人叫做楊友,一個普普通通的退伍軍人,一個不一樣的收藏者。
  • 被博物館收藏的名人器官:從愛因斯坦大腦,到愛迪生的最後一口氣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這個世界上,許多人都有自己的收藏愛好,比如收藏古董字畫,比如收藏限量球鞋,比如收藏明星的籤名照,但無論如何,這些都還挺正常的。然而世界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的喜好是收藏「名人器官」,你沒看錯,是器官,今天,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介紹這些「收藏品」。
  • 930歲西安碑林博物館今晚登陸《國家寶藏》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西安市文物局重視加強對全市文物價值的挖掘闡釋、解讀和傳播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積極推動實現西安作為陸上「一帶一路」起點、「國家中心城市」「絲路博物館之城」等讓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力量,發揮西安獨特的文物資源優勢。
  • 北京這些國家一級行業博物館,你都去過了嗎?
    全國博物館評估委員會在綜合管理與基礎設施、藏品管理與科學研究、陳列展覽與社會服務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評議,並以打分方式產生的博物館最高等級劃分,將博物館從高到低依次劃分為一級、二級、三級三個等級。作為首都,北京的國家一級博物館是有很多的,其中以行業為劃分的博物館也有不少,有農業、科技、自然、軍事等,總會有你感興趣的主題。
  • 化石有哪些主要載體/奇蹟大陸唯一一座收藏化石的博物館在哪個國家?
    化石有哪些主要載體/奇蹟大陸唯一一座收藏化石的博物館在哪個國家?來看看博物館題目答案有哪些, 分別是什麼,看看化石有哪些主要載體/奇蹟大陸唯一一座收藏化石的博物館在哪個國家?奇蹟暖暖奇妙博物館遠古化石館高分搭配攻略>>>http://news.candou.com/825609.shtml奇蹟暖暖奇妙博物館遠古化石館搭配/答題攻略匯總>>http://news.candou.com/825603.shtml奇蹟暖暖奇妙博物館遠古化石館獎勵
  • 他被譽為「蝶聖」,建立起我國第一所昆蟲博物館
    1954年,昆蟲標本室建成,雖然只有80平方米,但卻為標本的收藏與後期博物館的建立提供了一個基礎和雛形。經過多方努力,在國家計劃委員會、農業部撥專款36萬元的支持下,1986年,我國第一所昆蟲博物館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