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系統與個體精神健康研究的兩個範式與前兩種脈絡

2021-01-21 定量群學

將社會系統融入個體精神健康研究大體而言有兩種理論範式,四種脈絡(或路徑),這一期我們介紹兩種理論範式和前兩種研究脈絡。

 

一、理論範式

 

(一)社會結構與人格

House於1977年第一次提出「心理社會學」(psychological sociology)或社會結構與人格(socialstructure and personality:SSP)作為社會心理學的第三個面向。它擁有強調宏觀社會結構與個體的聯繫以及使用量化調查數據與統計分析方法的兩大傳統。House(1981:540-541)進一步闡述了進行SSP研究的三大原則。第一是成分原則(the component principle),要求研究者理解和認識研究中涉及的社會結構,地位或系統元素的性質;第二是鄰近原則(the proximity principle),要求明確結構成分影響個體的人際互動機制和其他中觀水平的結構機制;第三是心理原則(the psychological principle),要求明確和檢驗何時、如何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宏觀及鄰近社會結構影響個體人格與行為的心理機制。這一範式對社會結構的情有獨鍾是其區別於其他社會心理學理論或視角的本質特徵,並因此被納入了社會學的研究陣營。這一理論思想的先行者包括諸如Inkeles,Mills,Homans等人,經典社會學研究如Durkheim的自殺論、Marx的異化理論亦與之相容。

 

與其他社會心理學理論相區分的還有一點,就是SSP沒有嚴密的理論邏輯體系,對這一範式的最好理解方式是通過對採用這一路徑的經驗研究的解讀,這些研究跨越了廣闊的實質研究領域,檢驗各種社會結構特徵與個體態度、價值觀、精神健康以及身體健康等個體水平結果變量的聯結機制。在這裡,我將集中為大家介紹其中社會結構與個體精神健康這一部分。

 

(二)壓力過程模型

社會結構與精神健康的研究實際上屬於上述SSP範疇,但這個領域自成一格,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精神健康社會學(sociology of mental health)研究,並發展出幾乎主宰這個領域的專屬具體理論範式——壓力過程模型(the stress process model)(Pearlin et al., 1981)。這一模型強調低社會地位與高精神痛苦水平的聯繫模式(通常是負向關聯),並且認為壓力暴露假設(exposure hypothesis)與壓力脆弱性假設(vulnerability hypothesis)是解釋前述聯繫模式的兩個核心機制。

 

二、四個研究脈絡


在這裡,我使用社會系統(social system),而非社會結構作為標題的原因在於,前者可以容納文化元素在內,至於二者交叉作用於個體行動者的方式幾乎又可以自成一文,這裡不再深入。以下基於SSP三原則,我選取探討宏觀社會結構(以社會經濟地位為例)、社會文化(以族群研究為例)、中觀鄰近結構(以社區研究為例)、個體心理機制(以角色認同為例)影響個體精神健康的四篇經典研究,分別討論他們如何以量化的方式將這些層面的社會系統及社會心理變量與個體精神健康聯繫起來。四篇論文無法深入和覆蓋整個主題,更無法深究這些水平的變量之間交互作用的複雜機制。唯望通過截取一部分結構、文化、情境融入精神健康研究的具體呈現方式,為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些深入研究的思考線索。

 

(一)社會經濟地位與個體精神健康

這一脈絡的研究多將社會經濟地位(SES)當作個體屬性加以測量,如個體的收入和教育水平。大規模社會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發現社會經濟地位與精神疾病的負相關關係模式高度穩定,無論以社會經濟地位綜合測量或單個元素測量為自變量,無論以一般化的精神痛苦(psychological distress)程度(如抑鬱和焦慮症狀水平)或具有診斷意義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酒精與藥物依賴症)為因變量時均是如此。精神健康社會學早期研究主要聚焦於描述這種結構與精神健康的關聯模式,並試圖解釋其聯繫機制。其中,基於壓力過程模型的壓力暴露機制和壓力脆弱性機制是最主要的解釋路徑。在這裡,我選取一篇經典研究呈現這一脈絡的量化研究特點。

 

McLeod & Kessler(1990)基於五個對一般人群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用OLS回歸檢驗了社會經濟地位會影響個體面對不利生活事件(life events)的脆弱性的假設。這種脆弱性被操作化為SES與生活事件的交互項對精神痛苦的影響。作者將常見的生活事件按意義區分為六個類別(包括收入損失、健康受損、分居與離婚、失去其他所愛的人、所愛的人死亡以及社會網絡受損相關事件),並將SES區分為收入、教育與職業聲望三元素,一共構造了二者之間48個交互項。結果發現,SES三個元素全貢獻於個體對所有類型的不利生活事件的脆弱性。低收入,低教育水平和低職業聲望都會使你面對不利生活事件時更脆弱,反映為更強烈的精神痛苦。可以看到,研究設計與結論都很容易理解。基於此,作者進一步提出SES不僅通過制約經濟資源,更可能通過塑造抗逆性人格特質等非經濟資源影響個體脆弱性。這方面的研究在早期佔據主流,已獲得廣泛認可。

 

(二)族群與個體精神健康

美國的精神健康社會學研究還特別關注種族(race)和族群(ethnicity)與精神健康變量的聯繫模式和機制。前者多被視為一種生物或者社會性的建構,與社會經濟地位一樣,被視為一種社會地位。作為一種宏觀社會結構的指標,研究者多關注區分種族與社會經濟地位各自對精神健康的獨立作用。而族群更多的被定義為一種基於共同的出生地而共享一種文化及價值觀念的群體類別,文化共同性是族群中的個體相互聯繫的紐帶。作為一種文化傳統的表徵,族群與精神健康的研究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族群類別和族群文化對於精神健康的定義、測量及診斷的影響;二是族群文化影響精神健康的機制。在這裡,我們只集中介紹一篇定量論文,以解釋如何將族群所代表的文化納入到精神健康社會學研究中,窺探文化力量對精神健康的作用機制。這篇論文來自Mossakowski(2003),主題是關於族群認同(ethnicidentity)如何保護菲律賓裔美國人的精神健康。

 

族群認同代表一種文化觀念和基於文化的日常生活行為實踐,是一種社會化中習得的文化特質,包含了一種「族群驕傲,族群文化實踐參與,以及對自己所屬族群的文化承諾感」(p. 318)。族群認同是族群自我概念的一個維度,積極的族群認同可能有助於抵禦種族歧視及其他類型的歧視對自我概念的傷害。因此,作者提出了兩個研究問題:一是族群認同是否對精神健康產生直接影響(主效應);二是族群認同是否作為一種壓力緩衝(stress buffer)幫助人們應對歧視的負面精神效應(調節效應)。

 

首先,族群認同是一個涉及族群身份的情感、態度、知識和行為的綜合連續體(p. 322),主要基於自評的族群認同顯著性(self-assessed ethnic identity salience)對其進行測量。作者用一個包含11個項目的族群認同量表(分為個體對族群身份的認可度,對族群特有文化行為的參與度,對族群的積極態度,對族群歷史和文化知識的興趣等維度)測量族群認同的水平或者對族群文化的承諾度。其次,針對另一個核心自變量——歧視,作者測量了兩種類型的歧視。一是感知的終生種族/族群歧視;二是日常生活歧視。研究的因變量是通過SCL-90-R中的抑鬱分量表測量的受訪者過去一個月中的臨床抑鬱症狀。

 

整個研究的分析模型十分簡單。作者使用OLS回歸構造了嵌套回歸模型,首先檢驗了族群認同的主效應,發現相互控制後,族群認同對菲律賓裔美國人的精神健康產生積極的效應,而歧視感知具有顯著的負面效應;在進一步模型中加入了族群認同與兩種歧視感知的交互項,發現族群認同能顯著緩解歧視感知對抑鬱的增強效應。作者得到結論,族群認同對菲律賓裔美國人而言是一個關鍵的壓力緩衝機制和應對的文化資源,幫助他們減輕歧視的負面精神健康效應。研究結論提示我們需要更加關注不同的文化對精神健康的作用機制,進而發現更為有效的針對不同族群的壓力應對資源。


未完待續......


參考文獻

House, J. S. 1981. 「Social Structure and Personality.」 Pp. 525-61 in SocialPsychology: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 M. Rosenberg and R. H.Turner. NY: Basic Books.

McLeod,J. D. and R. C. Kessler. 1990. 「Socioeconomic Status Differences in Vulnerabilityto Undesirable Life Event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1(2):162-72.

Mossakowski, K.N., 2003. 「Coping with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Does Ethnic Identity Protect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behavior 44 (3): 318-31.

Pearlin, L. I., E. G. Menaghan, M. A. Lieberman, and J. T. Mullan. 1981.「The Stress Process.」 Journal of Healthand Social Behavior 22 (4):337-56. 


相關焦點

  • 朱治軍:社會史範式對課程史研究的重構
    在社會史範式的影響和克裡伯德、古德森等人的推動下,西方課程史在研究視域、研究路徑和功能定位等方面實現了積極的重構:從關注過往學校教什麼、如何教等技術性問題轉向探討特定歷史脈絡中課程知識及權力被分配、建構和爭奪的過程;從拒絕基於原始材料之外的歷史書寫意圖轉向運用其他社會科學的理論工具詮釋課程變遷的社會意涵;從如實描述和再現課程領域的全部記憶轉向把課程史作為一種「理智工具」,藉此批判性地審思課程改革中的問題並檢視和修正社會科學理論
  • 比較政治學研究範式的綜合性趨勢評析
    這些都是以個體為單位進行量化研究並匯總數據進行分析,以得出整體性結論的研究範式。此後,這一研究範式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大,出現了對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社會結構、政體類型和公共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個體主義研究範式給傳統的比較政治學帶來更大挑戰的是基於個體理性選擇的「形式模型」的演繹路徑或理論。
  • 比較政治研究中三大範式的兼容趨勢評析
    文化主義和結構主義,在彌補自身缺陷,不斷發展自己研究方法的同時,還通過吸收其他研究範式的方法來發展自己,目前,這三大範式之間相互吸收借鑑已經成為普遍的研究路徑。對於當代比較政治學中的理性主義、文化主義和結構主義研究範式,一直有學者試圖通過對其本體論和方法論的分析,來探討這三大研究範式之間相互兼容的方式,取長補短,進而在這種兼容之中提出新的理論或研究模型。  一、三大研究範式的本體論與方法論特徵  闡明不同研究範式的本體論和方法論特徵及其理論邊界是尋找和確定它們之間一致性的基礎。
  • 計算社會科學:一種新研究範式
    另一方面,從與研究的關係看,傳統量化數據是出於特定研究目的而運用實驗、問卷調查等方法有計劃地觀測的結果。換句話說,數據的生產本身就是研究的一部分。然而,由於大數據時代數據的生產和社會科學研究的數據挖掘成為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研究與數據的生產關係被改變甚至倒置了——從生產數據轉向挖掘數據。
  • 拔尖人才培養的國際範式和理論模型
    本文從範式和模型兩個方面,回顧和總結了國際學界對於高層次、高能力、高成就學生的教育模式的研究觀點和理論,為促進我國教育現代化進程中各階段拔尖人才的培養提供借鑑與參考。  關鍵詞:拔尖人才;培養範式;模型  人才培養和人才隊伍建設一直是我國人才強國戰略實施過程中最為關鍵的議題,而拔尖創新人才在其中又處於十分重要的引領地位。
  • 心理所發現低愉快感信念在決定精神障礙個體
    快感缺失是多種精神障礙的核心臨床症狀,常見於精神分裂症、抑鬱症、雙向障礙以及物質濫用人群,且被認為是個體功能預後和疾病負擔的重要預測因素。傳統上,快感缺失被定義為體驗愉快事件的能力或尋求獎賞的意圖減少或缺失。然而,最新的臨床和情感神經科學顯示,這一對快感缺失的傳統理解並不能充分地反映上述精神障礙,特別是精神分裂症所呈現出的情感異常的特點。
  • 「兩種生產」與原始社會發展動力的研究
    摘 要:恩格斯通過對原始社會的研究,提出「兩種生產」,這一理論關係唯物史觀在原始社會的適用問題,影響第二國際對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原始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等問題的討論。「二元論」認為「兩種生產」破壞了唯物史觀物質生產決定論的一元論性質,承認在人類社會中有兩個因素決定了社會的發展,從而與「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相矛盾。持「同義論」觀點的學者認為原文中「直接生活的生產」要做狹義理解,即僅指物質資料生產;而「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中的生產則是廣義的,指物質資料生產與人自身的生產;因而直接生活的生產作為決定性因素,與物質資料生產含義相同。
  • 通心輔導——心理服務的一種新範式
    在西方,當人本心理學興起時,就有研究者評價說這是心理學界以新範式取代舊範式的科學革命。中國社會的發展,中國人人格的發展,都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時期,國民的心理健康狀況,以及心理服務業的發展問題,都越來越突出。「範式」這一概念的意義,也自然突顯出來。我國的心理服務業的發展,遠遠不能夠滿足社會的實際需求的問題,在這方面亟待創新。有深度的創新,必然涉及到「範式」的問題。
  • 新時期以來女性文學研究範式與批評實踐審思
    女性文學研究及其批評實踐行進至此,有必要對其範式轉換和批評實踐進行階段性的審視與反思,同時更有必要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檢省,釐清並理性認知其效度與限度,從而更加有效地發揮其理論的闡釋價值和作用。  範式(paradigm)概念由託馬斯·庫恩提出並在《科學革命的結構》(1962)中做了系統闡述,在人文學科中主要指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規範。
  • 大數據時代的社會科學研究新範式
    傳統社會科學研究受限於資料收集、信息傳遞以及知識獲取的技術性因素,往往不可能對社會現象的全貌進行系統性定位和描述。其二,大數據技術有助於對社會問題進行動態跟蹤。社會科學問題往往具有實時性和演化性特徵,傳統研究方法難以對促使事物轉化的諸多內外因素進行實時跟蹤和反饋,在時間上滯後於事件的衍生和發展進程。其三,大數據技術有助於對事物發生發展的本質動因和多元影響因素進行系統解析。
  • 教育研究中的科學主義範式與自然主義範式辨析
    在教育研究中,科學主義範式排斥形上學的本體論,自然主義範式則認可質性研究方法;科學主義範式無視研究者個人的存在,自然主義範式則強調人直接參與調研的作用;科學主義範式傾向於將對象進行分解研究,自然主義範式則強調從整體上把握研究對象;自然主義範式主要採取緊跟設計和目的抽樣的研究方式,科學主義範式往往採取預先設計和傳統隨機抽樣的研究方式。
  • 南哲思享|李承貴:「自我認知範式」的形成、意義與問題
    那麼,怎樣回到自身文化系統呢?中國古代哲學產生於中國古代社會,任何哲學學說都與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密切關聯,這意味著對於中國哲學的理解,必須回到生養它的社會歷史環境。胡適認為,研究中國哲學需要「求因」,他所講的「因」包括「個人才性不同」、「所處的時勢不同」、「所受的思想學術不同」,其中「所處的時勢不同」即社會歷史環境。
  • 社會工作研究中方法論、範式和研究方法的選擇問題
    因此,直到今天,主流的社會學研究仍以實證研究為主。  社會工作研究是指「為了發展社會工作而進行的研究」。(註:王思斌主編:《社會工作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40頁。)筆者認為,社會工作研究與社會學的研究是不同的,這是因為兩門學科的淵源和發展方向不同。
  • [獲獎論文]SNS網站與個體社會支持程度的關係研究(組圖)
    (四)社會支持程度的測量  社會支持是個體在應及時從家庭、朋友、同事和鄰裡社區等獲得的物質和精神支持,它是心理和身體健康的重要的調節器。在日常生活中,社會支持是應付環境的重要手段,只有良好的社會支持,才能為個人的成長提供良性的情緒體驗,進而從容應對環境。
  • 中國近代史研究範式與方法再檢討
    凡是共有這兩個特徵的成就,我此後便稱之為『範式』,這是一個與『常規科學』密切有關的術語。」根據這一定義,中國近代史研究無疑亦存在類似範式現象。中外學界所說的革命史範式、現代化範式、「衝擊—回應」範式、「中國中心觀」取向、「社會—國家」範式等,很大程度上符合庫恩的範式定義。這些範式從不同視角考察近代中國歷史,促進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不斷更新和深化,並帶來歷史敘事的變革。
  • 韋伯:洞察個體精神危機
    筵劉舉韋伯在熱情擁抱現代理性的同時,也對理性的自我分裂與偏離表示了擔憂,預感到精神危機時代的到來。與尼採、齊美爾、胡塞爾、海德格爾、哈貝馬斯等思想家不同,韋伯主要從制度和文化視角探討理性社會系統下的個體精神危機。但是,其宿命論色彩的解決方案卻面臨著集權主義和個體虛無主義的風險。現代理性主義壓抑個體性近代以來,理智主義和科學主義的發展使現代世界得以「祛魅」,世界秩序呈現理性化的趨勢。
  • 超越想像的貧瘠:近年來海內外健康傳播研究趨勢及對比
    Chong和Choy(2018)通過對新加坡跨境霧霾危機溝通的研究,發現數字網絡社會中,公共衛生溝通和管理也應採用不同的形式。Kononova等人(2017)也發現,健康傳播從業人員應考慮對在線健康信息處理中的個體差異,並設計有較強說服力的論點和信息,以便與目標受眾進行溝通。
  • 兒童文學翻譯的研究範式
    原作中文字與圖畫所傳達的內容及精神是渾然一體的,如果譯者忽略兩者之間的協調統一,兒童讀者的參與程度必然受到限制。跨文化之旅受文化帝國主義牽制書中指出,在兒童文學翻譯中,強勢民族與弱勢民族間如何實現平等的文化對話是21世紀的重大命題。目標文化政治、社會及歷史背景的變遷,對外來童話的接受均會產生深刻影響。
  • 社會網絡分析與文學研究
    作者:劉京臣(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作為研究社會關係的一種實證研究方法,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已有近80年的歷史,近30年來逐漸成為人文社科研究的一種新範式。簡單地講,社會網絡分析主要關注兩點:一是點,即社會主體;二是由點連成的線,即社會主體間的關係。
  • 認知訓練有助改善個體長時記憶提取能力
    由此可見,假定信息只要進入長時記憶系統中就不會丟失,想要改善個體的長時記憶能力,關鍵在於提高個體的長時記憶提取能力,即從長時記憶中提取相關信息的能力。長時記憶的提取主要有兩種形式:回憶與再認。再認記憶的雙重加工模型(dual-process models)認為,個體的再認記憶系統具有兩個相互獨立的工作機制(回想與熟悉性),在進行記憶決策時既可以基於回想(對與記憶項目關聯的特定細節信息的提取),也可以基於熟悉性而不進行細節信息的提取。相比之下,回想被認為是一個需要更多關注的主動控制的過程,而熟悉性則被認為是一種更加自動化且容易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