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政治研究中三大範式的兼容趨勢評析

2021-01-09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上海師範大學法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師範大學比較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山西大學政治學理論博士點首席教授李路曲;山西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杜雁軍

  內容提要:當代比較政治中的三大研究範式即理性主義、文化主義和結構主義,在彌補自身缺陷,不斷發展自己研究方法的同時,還通過吸收其他研究範式的方法來發展自己,目前,這三大範式之間相互吸收借鑑已經成為普遍的研究路徑。三大研究範式都以現代性為核心,建構了具有兼容性的亞理論或研究模型,研究者們甚至試圖把這三大研究範式整合進一個研究框架或模型之中,在與時代的根本問題即現代性及其價值關聯相一致的基礎上解釋政治現象。

  關鍵詞:比較政治;理性主義;文化主義;結構主義;現代性;兼容性

  在比較政治研究中,試圖克服現有理論的缺陷並進行理論構建的努力從沒有停止過。對於當代比較政治學中的理性主義、文化主義和結構主義研究範式,一直有學者試圖通過對其本體論和方法論的分析,來探討這三大研究範式之間相互兼容的方式,取長補短,進而在這種兼容之中提出新的理論或研究模型。

  一、三大研究範式的本體論與方法論特徵

  闡明不同研究範式的本體論和方法論特徵及其理論邊界是尋找和確定它們之間一致性的基礎。我們知道,本體論是指各研究範式或流派對世界「是什麼」的界定,就是說,每種研究視角都假定某種存在的特質,這些存在的特質構成我們生活的實體及其特性。方法論是指各研究範式或流派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它是解決「怎麼辦」的工具。

  理性主義的本體是個體,它認為世界是由個體構成,只有個體行動者才能選擇、認知和學習,離開個體,集體就無所適從。所以,在理性主義看來,所有對集體的解釋必須通過對個體的認知來實現。而對個體的理解則立基於對理性選擇的目的進行的解釋,即指導人的行動的欲望和信念是怎樣的。換言之,凡事都有原因,是原因引發行動。因而理性主義只承認跟隨意圖的集體過程與結果,或者說只承認個體理性行動的社會後果,儘管這些後果經常是非理性的、出乎意料和難以避免的。理性主義本體論描述了一個由理性的個體與經常非理性的集體組成的世界,即對個體利益的理性追求導致了非常普遍的非理性社會後果。

  文化主義認為文化群體是構成世界的基本因素,它探討主體間的和超個體的規範,認為同一群體的成員擁有共同的觀念、傾向或看待世界的方式。無論是政治的、宗教的、經濟的還是社會的組織,無論是一個共同體還是一個社會,都擁有一定的共同價值觀。主體間的意識由認知與良知這兩個要素構成,它既包含現實的即實然的共同知識,也包含關於世界應該如何的共同理解。共同的認知和良知構成了社群文化,進而構成了一定社會秩序的基本架構。同時,文化與社群還是個體與群體身份的基礎,自我實際上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發展起來的一個「社群之我」。文化既外在於個體,又內在於個體。說它是外在的,是因為它在物質上是真實的,並從過去傳承而來;說它是內在的,是因為個體已社會化於文化之中。所以,文化主義的本體論認為,文化個體遵從構成個體和群體身份的社會規則。與理性主義不同,文化主義中的利益概念不完全是前定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條件的、視情況而定的,它認為理智並不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理性思考的類別與理性的本質因文化而異。

[責任編輯:李萍]

8

1

相關焦點

  • 比較政治學研究範式的綜合性趨勢評析
    作者: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路曲  近幾十年來,在比較政治學中出現了一種與由行為主義和量性方法主導的區分化和精細化研究範式並行不悖的綜合化的趨勢,這體現在研究主題、研究單位、理論範式和方法設計等各個方面:全球化導致了現實政治日益緊密的聯繫並突破了國家的限制
  • 比較政治研究中的時間比較策略
    實證研究與規範研究的明顯區別在於,所有的實證研究都要對具體的時空條件(a particular time and place)作出說明,而規範研究則無此約束性條件。比較政治學屬於實證研究的範圍,因此需要特別關注時間與空間因素的影響。自保羅·皮爾遜的著作《時間中的政治》問世以來,學者們對時間因素在政治學中的重要性日益取得共識。
  • 政治的話語分析範式
    ②該書是對政治現象跨學科研究非常有建樹的理論著作,尤其重要的是該書超越了對政治的一般分析,走向了「尋常政治」的話語—歷史分析,使政治喪失了高懸在廟堂之上的神秘感。沃達克關於政治的話語研究,雖然不能說是一次範式革命,但的確是把政治研究引向了一個全新的分析範式。
  • 教育研究中的科學主義範式與自然主義範式辨析
    在教育研究中,科學主義範式排斥形上學的本體論,自然主義範式則認可質性研究方法;科學主義範式無視研究者個人的存在,自然主義範式則強調人直接參與調研的作用;科學主義範式傾向於將對象進行分解研究,自然主義範式則強調從整體上把握研究對象;自然主義範式主要採取緊跟設計和目的抽樣的研究方式,科學主義範式往往採取預先設計和傳統隨機抽樣的研究方式。
  • 中國近代史研究範式與方法再檢討
    一、革命史範式  革命史範式是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影響最大的一種研究範式,形成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馬克思主義學者李鼎聲的《中國近代史》(1933年初版)、范文瀾的《中國近代史》(1947年初版)和胡繩的《帝國主義與中國政治》(1948年初版)為代表,初步構建起中國近代革命史敘事體系。
  • 社會學四大範式滿足學者多維研究旨趣
    其次,實證主義和解釋主義通常強調在研究過程中儘可能遵守價值中立原則,以避免研究者的價值觀歪曲研究結果,努力再現研究對象的本來面貌,千方百計弱化或隱藏自己的價值觀(而且,實證主義在這方面要更加執著堅定),至少他們都將價值中立當作研究的理想標準要求自己。
  • 黨內政治文化研究的三個維度
    黨內政治文化的發展和作用的發揮有其內在規律性,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必須深入研究探索這些規律,切實把握黨內政治文化的精髓,不斷增強對黨內政治文化建設的自信和自覺。   重視對黨內政治文化的實證研究   當前,國內關於黨內政治文化的研究,在研究視野及研究範式上都有了很大進步。
  • 政治科學與政治哲學的融合
    事實上,我們經常會發現政治科學研究中科學性不足的問題,比如在傳統的制度主義框架內,對於特定製度衰亡的解釋往往是不充分的,但我們又應該看到,政治科學研究局限的暴露,並不必然創造出政治哲學發揮填充作用的空間。這是因為,上述問題的出現,既可能是政治科學範式內部定性與定量研究的平衡失調、工具與經驗的脫節所致,也可能是源於科學問題對價值問題的不當遮蔽。
  • 構建中國特色比較政治學
    近年來,比較政治在政治學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視,成為推動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的重要動力。如何培養中國比較政治學的自覺與自信,構建中國特色比較政治學也成為學界關注的重要議題。理論體系vs.理論範式構建中國特色比較政治學離不開理論和方法上的創新。
  • 新時期以來女性文學研究範式與批評實踐審思
    範式(paradigm)概念由託馬斯·庫恩提出並在《科學革命的結構》(1962)中做了系統闡述,在人文學科中主要指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規範。如果說第一階段女性文學研究的範式是力圖衝破社會運動和政治意圖束縛的人學範式,那麼第二階段的女性主義研究則切中了現代性文化的核心價值訴求,即在追求自由平等、反抗男權話語中實踐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現代性範式。第二階段理論話語的新銳犀利與批判力度,遠遠地超過了第一階段新啟蒙主義關於人、歷史以及性別的論述方式,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激進性和衝擊力。
  • 楊光斌:作為世界政治思維框架的文明範式——歷史政治學視野的...
    文明關係形成於古老的過去,影響著當下,塑造著未來,因而文明範式經典地體現著歷史政治學的時間進程概念;在時間進程中,財富權力的轉移帶動了作為文明表現形式的政治思潮,政治思潮直接刺激著古老的文明關係和世界政治走向。歷史政治學路徑下的「世界政治的思維框架」事實上是以文明範式為核心的世界政治學,這可以看作是傳統國際關係學的轉型升級學科。不同學科的不同範式,意味著研究路徑甚至思維方式上的差異。
  • 朱治軍:社會史範式對課程史研究的重構
    在社會史範式的影響和克裡伯德、古德森等人的推動下,西方課程史在研究視域、研究路徑和功能定位等方面實現了積極的重構:從關注過往學校教什麼、如何教等技術性問題轉向探討特定歷史脈絡中課程知識及權力被分配、建構和爭奪的過程;從拒絕基於原始材料之外的歷史書寫意圖轉向運用其他社會科學的理論工具詮釋課程變遷的社會意涵;從如實描述和再現課程領域的全部記憶轉向把課程史作為一種「理智工具」,藉此批判性地審思課程改革中的問題並檢視和修正社會科學理論
  • 國家治理中的公共政策範式轉型
    肯定性行動及相關政策本質上是以非均衡的政策工具追求均衡的治理目標,突顯了國家的幹預特性,與公共政策更少幹預性、更少強制性的變化趨勢相悖,因此需要被置於多元主義的背景下加以審視。政策觀念對於塑造政策範式具有主導性影響,但各國不同的政治制度對於塑造公共政策的影響依然是確定和明顯的,不同制度所創造的政治機會結構則賦予不同類型的政治行動者影響公共政策制定的不同可能性。  雖然組織管理中的多樣性管理被認為已經發展為一個完善的提升組織績效的策略,但在組織管理中,人們對於如何有效管理多樣性仍然知之甚少。
  • 《政治變遷中的國家與制度》簡介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 第五批成果文庫(2010—2011) 《政治變遷中的國家與制度》簡介
  • 中國比較政治研究的議題、價值與方法
    總之,比較政治研究是一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比較政治研究的水平與目前中國日益崛起的國際影響力已不相符合。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比較政治研究的內涵性發展勢在必行。,該研究機構的研究重心也是「比較政治」;2012年3月,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成立比較政治學系,許振洲擔任系主任;2012年5月,復旦大學陳樹渠比較政治發展研究中心成立,陳明明擔任中心主任。
  • 計算社會科學:一種新研究範式
    無論是網際網路中的數字痕跡、物聯網中的信息數據,還是行動者的郵件、聊天記錄等都被認為是在未受幹預的狀態下自然發生的,反映著行動者的真實狀態。與之相比,傳統研究方法所收集的數據會明顯受到調查者幹預效應或自我報告/社會期望偏差效應的影響。除物聯網數據挖掘外,上述觀點在關於社交媒體數據的部分實證研究中同樣被接受。
  • 社會工作研究中方法論、範式和研究方法的選擇問題
    因此,直到今天,主流的社會學研究仍以實證研究為主。  社會工作研究是指「為了發展社會工作而進行的研究」。(註:王思斌主編:《社會工作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40頁。)筆者認為,社會工作研究與社會學的研究是不同的,這是因為兩門學科的淵源和發展方向不同。
  • 政治學研究方法的演進邏輯與趨勢
    由此可見,研究方法在研究的宏觀、中觀與微觀層次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分析政治學研究方法的發展歷程,對釐清政治學的演進邏輯以及展望其前沿趨勢具有重要意義,對提升政治學研究的質量和水平發揮著重要作用。  基於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問題:21世紀以來,國際層面政治學研究方法與我國政治學研究方法各自呈現何種發展趨勢?
  • 兒童文學翻譯的研究範式
    教化功能使「忠實」屈居次席書中通過理論反思、個案研究和譯本比較,探討了兒童文學的雙重功能、兒童文學翻譯研究突破性的方法,以及譯本「風格的可接受性」和「對話式翻譯」策略等問題。兒童文學具有娛樂和教育雙重功能,在文學多元系統內部處於邊緣地位。由於譯本目標是小讀者,他們對譯本接受具有特殊性,因此譯本傾向於「融入」目標語言現有的文化系統。
  • 正確認識比較政治學的學科範疇
    將比較政治學等同於外國政治,早就受到一些知名學者的批判,更重要的是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一是如果這門學科完全是研究外國政治的話,那麼它為什麼不稱外國政治而稱比較政治?這不符合學科命名的一般規律。二是一些理論範式,如政治文化理論、 理性選擇理論、 結構主義理論以至於新制度主義政治學,都被看成是屬於比較政治學的範疇,而它們顯然不是「外國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