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政治研究中的時間比較策略

2021-01-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實證研究與規範研究的明顯區別在於,所有的實證研究都要對具體的時空條件(a particular time and place)作出說明,而規範研究則無此約束性條件。比較政治學屬於實證研究的範圍,因此需要特別關注時間與空間因素的影響。自保羅·皮爾遜的著作《時間中的政治》問世以來,學者們對時間因素在政治學中的重要性日益取得共識。皮爾遜揭示了時間要素如何影響政治的三大機制(路徑依賴、時機與時序、長程過程),然而這是就宏觀的政治學領域而言。具體到比較政治學領域,時間要素的討論尚未得到應有的關注,只有法國政治學家馬太·杜甘在《比較社會學》一書中有少許相關論述。在此基礎上,本文結合有關案例來說明時間比較策略在比較政治學中的應用。

共時性比較與異時性比較

按政治事件的發生是否具有時間上的同步性,可以分為共時性比較與異時性比較。

共時性比較:所謂共時性比較,是在同一時間段內對不同國家進行比較。在共同的時段內,這些國家常常發生了某些相同或類似的政治事件,因此對這些國家進行比較可能發現某些共性的規律,而單獨觀察個案可能發現不了這些規律。在學術史上,最經典的共時性比較研究包括對羅馬帝國與秦漢帝國的比較、哲學家雅斯貝斯對「軸心時代」不同地區的文化突破現象比較等。

共時性比較研究既可採取「求同法」,亦可採取「求異法」。如對羅馬帝國與秦漢帝國進行比較,採取求同法可以提出的問題是:「羅馬帝國與秦漢帝國分居亞歐大陸東西兩端,相隔不止萬裡,兩者屬於不同的文明體系,兩者分別由不同的人種組成,為什麼在大致相同的歷史時期都形成了疆域廣闊的帝國?」 採取求異法可以提出的問題是:「疆域和治理規模相似的兩大帝國,為何羅馬帝國崩潰後再也沒有成功重建過,而秦漢帝國解體後大一統的政治模式卻能得以恢復重建?」

共時性比較的一部經典著作就是巴林頓·摩爾的《民主與專制的社會起源》。該書中,摩爾將20世紀上半葉世界各國走向現代化的政治道路歸為三條:以英、法、美為代表的自由民主道路,以德、意、日為代表的法西斯道路,以及以俄國和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道路。為了解釋這三條道路的起源,摩爾將目光聚集在土地貴族與農民階級的身上。摩爾敏銳地發現,從農業社會過渡到現代工業社會的過程中,不同階級關係的組合模式決定了上述三種不同的歷史演進道路。

異時性比較:所謂異時性比較是指對不同時期的政治體系或政治事件進行比較。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案例之間可能具有某些相似的特徵或趨勢,也可能具有某些不同的特徵或趨勢,這些都可能成為比較研究的關注焦點。相比於共時性比較,異時性比較的挑戰性更大,需要更強的學術想像力,但同時更有助於形成新的洞見。

同樣,異時性比較既可採取「求同法」,亦可採取「求異法」。求同法的代表作品是斯考切波的《國家與社會革命:對法國、俄國和中國的比較分析》,該書將1787年到19世紀初的法國、1917年到20世紀30年代的俄國、1911年到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作為研究案例。這三個案例屬於不同的歷史時期,但三個國家同樣都爆發了社會革命,斯考切波試圖從中找出社會革命得以發生的共同根源。求異法的代表作品是許田波的《戰爭與國家形成:春秋戰國與近代早期歐洲之比較》,該書的比較對象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公元前656—公元前221)與近代早期的歐洲(1495—1815)。這兩者的共同點是同樣都存在多國體系,具體的相似特徵包括:「封建等級制度的解體、頻繁的戰爭、國際的無政府狀態、領主國家的形成、中央官僚制度的發展」,而最後的結果卻大不相同,中國在春秋戰國之後走向了統一,而歐洲則保持了多國體系。許田波試圖找出上述演化差異的原因。

歷時性比較與瞬時性比較

按所研究的政治現象是否具有時間上的連續性,可以分為歷時性比較與瞬時性比較。

歷時性比較:歷時性比較通常關注那些長期而持續發展變化的政治現象。很多政治現象在短期內可能無法看到任何變化,只有長期的觀察才能看到某種趨勢,因此需要對長期積累的數據進行分析。比如研究政治觀念的變遷、人口的結構帶來的政治影響等問題,通常需要跟蹤幾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看到明顯的趨勢或相關性。

史蒂芬·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中用長時期的統計數據,令人信服地論證了人類社會中暴力逐漸下降的趨勢。平克從全球的視野比較了國家形態與非國家形態的戰爭死亡率,而且還從個案的視角比較了西歐5個地區(1300—2000)的兇殺率,來論證暴力下降的趨勢。此類研究發現是單靠比較兩個或幾個年份的數據就能實現的,因為戰爭的死亡率與兇殺率變化具有年份的波動性。

瞬時性比較:瞬時性比較選取兩個及以上時點(或時段)上的現象進行比較分析,而不考慮中間的發展時期。用一個形象的比喻,歷時性比較相當於錄像機,連續性地記錄下持續的發展變化,而瞬時性比較相當於照相機,只抓拍特定的時點。例如復旦大學胡鵬博士對中國國民黨兩次政治轉型的研究,就屬於典型的瞬時性比較。胡鵬的問題是,「為什麼國民黨在面臨不同時期的政治挑戰時採取了不同的政治策略:1940年代與中國共產黨的談判破裂後選擇通過戰爭解決政治分歧;1980年代在面對新成立的反對黨時卻主動推動政治自由化和民主轉型。」為了解釋這個問題,胡鵬並沒有按照時間順序來描述國民黨在1940—1980年代長達40多年的發展史,而是選取兩個重要的時段1940年代、1980年代,分析這兩個特定時段上國民黨的基礎性能力差異如何影響政治轉型的不同結局。

除了案例內的比較,歷時性比較和瞬時性比較也可以應用於跨案例的比較。查爾斯·庫茲曼(Charles Kurzman)發現,很多跨越了不同文化單元與地理區域的國家,同樣都在20世紀早期爆發了民主革命,如俄羅斯(1905)、伊朗(1905)、奧斯曼帝國(1908)、中國(1911)等。在大致相同的時點,民主革命能夠在這些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帝國同時爆發,可能並不是巧合,而是當時的全球危機與民族意識覺醒的結果。庫茲曼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從知識分子與民主的命運這一角度切入並進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發現。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建偉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華東政法大學「比較政治研究網」
    「比較政治研究網」(http://psi.ecupl.edu.cn)是國內比較政治研究領域的第一個專業學術網絡信息平臺,由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於2012年5月19日創辦。「比較政治研究網」匯集了比較政治學研究及相關領域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致力於為比較政治學學界同仁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媒介,力求將自身打造為國內重要的比較政治學網絡傳播中心,從而推動國內比較政治學學科的發展。比較政治研究網由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於2012年5月19日正式創辦。
  • 比較政治研究中三大範式的兼容趨勢評析
    作者:上海師範大學法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師範大學比較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山西大學政治學理論博士點首席教授李路曲;山西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杜雁軍  內容提要:當代比較政治中的三大研究範式即理性主義、
  • 中國比較政治研究的議題、價值與方法
    總之,比較政治研究是一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比較政治研究的水平與目前中國日益崛起的國際影響力已不相符合。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比較政治研究的內涵性發展勢在必行。考慮到之前的研究基礎極為薄弱,同時比較政治的研究操作又非常困難,所以中國的政治學者能夠取得目前的成績實屬不易。近年來,比較政治學的學科建設在中國開展得如火如荼,這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1.比較政治研究機構的成立。
  • 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現狀、挑戰與發展
    內容摘要:經過近20年的發展,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作為一門新興的分支學科,要認清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發展中的羈絆,重新審視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定位,突出其多學科的理論與實踐面向,以問題意識統領國別研究、加強整體研究,從而為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找到適切的理論進路。
  • 第一屆北京大學比較政治論壇在京舉行
    楊光斌表示,比較政治更多的從過程結構來研究,屬於過程性結構,而國際關係是現狀性結構,是一種結果,但這個結果的演化還有很長的過程都在各自國內出現了演化的局面,因此,從研究本身來說過程到結果是不可分割的。無論是比較政治研究,還是國際關係研究,主要以國家行為為主體的研究。學科發展不僅要有比較政治、國際關係的研究,還要有結構政治的研究和世界政治的研究。
  • 費海汀:政治科學中的歷史方法:以比較歷史分析為例
    因此他們提出,應該將比較歷史分析定義為「一種專注於研究時間過程和新概念的理論指向。它致力於解釋制度變遷與延續的不同模式。它是一種理解社會網絡的新路徑,也是一種將微觀傾向和宏觀社會結構的力量聯繫起來的最新策略。」近年來,隨著社會科學「因果革命」的興起,學者們對比較歷史分析的定義,特別是從方法角度的定義再次得到細化。西倫和馬霍尼將比較歷史分析定義為「一種研究路徑。
  • 如何做好比較政治學研究
    無論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比較都是一個最核心的方法。政治學也毫不例外地強調比較方法的運用。事實上,比較政治學作為政治學中的一個分支一直處於政治學中的核心。但是,相比國際政治(含國際政治經濟學),比較政治學恐怕是我國的政治學學科體系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對於我國的比較政治學中存在的問題,學界已經有相當的探討。
  • 比較政治學研究範式的綜合性趨勢評析
    對此,有學者指出:「關於行為者及其偏好的清晰模型、策略性互動以及把變量逐個內生化」被認為是理性選擇理論的三個重大政治發現,但是,如果事實是「偏好隨政治環境不同而變的多種行為者的模糊行為模式」「大量處於不同集合層次的博弈者之間的、結果不一致的策略互動」「不斷交流和多樣的相互依賴」以及「並非將單個離散的變量內生化,而是將多個變量的模式納入時間框架」的話,這種從概念清晰的簡化世界、想像的兩人博弈和因果演繹得出的結果
  • 化整為零和比較記憶法,讓政治學習見奇效
    提起政治,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美國的共和黨與民主黨的「驢象之爭」來。在很多學生眼中政治不好學,一些人還有一種牴觸情緒。實際上政治學習並不難,理解內容很簡單,語言也通俗易懂。真正讓學生們對政治比較頭疼的主要是政治中需要記憶的東西太多,不但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效果還不一定好。
  • 構建中國特色比較政治學
    近年來,比較政治在政治學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視,成為推動中國政治學學科發展的重要動力。如何培養中國比較政治學的自覺與自信,構建中國特色比較政治學也成為學界關注的重要議題。理論體系vs.理論範式構建中國特色比較政治學離不開理論和方法上的創新。
  • 如何做好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比較研究?如何避免量化研究的謬誤?
    在&34;(Great Blender)濫用的例子中,我們可以通過出現在統計手冊平行列中這一神奇的事實將數百個民族國家作為分析樣本,使之具備可比性,然後進行多元回歸分析或者因子分析來分辨發展、現代性、政治動蕩或者其他被平等定義的全球性概念的維度。
  • 當我們比較各國疫情時,我們在比較什麼
    在近期「安利」口罩,以及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討論中,始終繞不開的是比較中國和歐美國家在疫情之下迥異的防疫策略,以及對比不同決策背後的政治體制、治理手段、社會結構和文化心理等。正如「新冠」疫苗的開發研製工作,基於其研究周期,不一定能用於扭轉本次全球大流行大趨勢,但對於迎接未來的挑戰至關重要。因而,事後持續、系統地科學研究不能停下腳步。要回答比較政治學是什麼,會提什麼問題,可能必須要先澄清,比較政治研究不是什麼。由於篇幅限制,本文重點討論在跨國比較時,容易陷入的一個邏輯誤區。比較的出發點是基於差異性。
  • 孫曉春:比較視野下的中國傳統政治思想
    一、比較分析的視角何以必要說到中西方政治思想,我們首先感覺到的是兩者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至遲在這兩種思想傳統產生的時候便已經存在了。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產生於春秋戰國時代,在時間上雖然與作為西方政治思想源頭的古希臘城邦時代大體相當,但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所面對的社會歷史環境與古希臘迥然不同。
  • 【新書推薦】《牛津比較政治學手冊》
    其內容豐富,涵蓋了比較政治學各領域,如國家和國家的形成、政治制度及其變遷、政治不穩定與政治衝突、大眾政治動員、處理政治需求、比較視野下的治理,也介紹了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問題。《手冊》在指出改學科仍待解決的問題和困難的同時,也激發了相當一部分學者繼續探索。《牛津比較政治學手冊》在美國是比較政治學研究者和學生的必讀書。
  • 政治選擇題:重在推理、溯源、比較、定位
    多項選擇題有難度,題目設置和選項安排比較綜合,理論聯繫實際的情況比較多,選擇題要得高分,拿下多選題的高分尤為重要。在多年的輔導實踐中,政治教研室蘆欣老師針對這類問題,從幾個典型例題出發,結合命題規律,為考生們找到攻克這一難關的捷徑。
  • 楊光斌:從國際政治比較看「治理民主」的優勢
    世界政治的一個重大教訓是,理論的大錯誤可以招致實踐的大災難。   在民主政治研究中,關於民主模式的論著很多,代表性的有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利普哈特關於36個西式民主國家的《民主的模式》,它的主題是因多數決民主的不足轉而尋求「共識民主模式」。這其實就是對自由主義民主理論的一個絕對性肯定,即自由主義民主是不容置疑不容討論的,需要討論的是這一理論下的做法而已。
  • 人民日報:構建中國特色的比較政治學
    對於社會科學來說,評估、檢驗和發展理論是一項重要使命,因而社會科學研究的過程也是通過經驗材料發現和改進理論的過程。對於比較政治學而言,這一過程表現為在不同案例、方法和策略之間進行選擇。但是,很少有哪個學科像比較政治學一樣,在經歷了100多年的發展之後,仍常常思考並困擾於諸如學科研究對象、學科研究方法等最基礎的問題。   在學科產生以來的大部分時間裡,比較政治學都在努力尋找一個充分的研究範式,即建立在特定方法論基礎上的完整概念與理論分析框架,以化解學科身份確認上的危機。
  • 再論跨民族研究是否是比較文學
    許多學者在比較文學研究中仍局限於跨國或跨文明研究,而不包括跨民族研究。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佔中國總人口的8.5%(1.13億),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學傳統和文化遺產,中國少數民族寫作在民族文學經典中也未得到充分體現。大量的事實材料證明跨民族研究是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將之納入到比較文學學科中來。
  • 地域性政治經驗的普遍化:美國政治學的身份建構——《政治學手冊》與《政治科學新手冊》的比較閱讀
    如何將教學、政治教育與經世致用排除在外而僅僅成為(專業化科學)研究的跛足巨人?又是如何將歷史分析驅逐出政治學的方法論領地而書寫政治學史?這是我們比較閱讀《政治學手冊》與《政治科學新手冊》看到的一系列問題。政治學的身份建構,無疑應當從政治學史的考察中加以探尋。從歷史流變的細緻敘述中,我們才能窺知諸因素的常與變,從而彰顯其身份特徵。美國政治學亦然。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比較優勢
    正因其獨特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具備了一系列十分重要的比較優勢。本文從以下10個方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比較優勢加以總結。一、政治穩定、社會穩定體現出的治理優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為中國人民提供了最重要的國家公益性產品,即天下大治、安定團結,政治有序、社會井然。國家公益性產品,是指能夠在全社會範圍提供的,賴以促進和保護全體人民福祉所需的產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