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能谷電子器件研製成功 南大新成果有望應用於未來集成電路

2020-08-11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交匯點訊隨著摩爾定律接近極限,傳統的電晶體器件已進入發展瓶頸。全世界的研究者都在尋找更小空間內具有更高計算能力的新材料。南京大學電子工程學院的王肖沐、施毅課題組同浙江大學的徐楊課題組以及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合作,研製出一種固態量子器件,可在常溫下實現能谷自旋流產生、傳輸、探測和調控等全信息處理功能。該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摩爾定律為何無法逾越

摩爾定律最初起源於一篇論文《把更多零件塞到集成電路裡》,預言半導體晶片上的電晶體密度,平均每18-24個月翻一番。隨著電晶體尺度的不斷縮小,其散熱和晶片生產成本控制已經成為無法逾越的技術挑戰。 摩爾定律為何無法逾越?王肖沐告訴記者,現代半導體器件主要依賴電荷實現對信息的表達、存儲、傳輸和處理。「舉個例子,我們最基本的元器件叫三極體,電流通過的時候表達為『1』,電流不流通的時候表達為『0』。」基於這種二進位的信息表達邏輯,電晶體作為基本單元,通過控制電荷的流動,也就是電流,完成信息的處理與計算等功能。但是摩爾定律的一個核心障礙是,只要有電流流過導體,產生焦耳熱,功耗的極限值就不可避免。「隨著器件的集成度越來越高,其功耗也就越高,比如說最先進的CPU在全功率運作時,其功率密度幾乎跟噴氣式發動機的尾焰的功率密度是類似的。」

降低集成電路功耗的理想思路

降低集成電路功耗的一條理想思路是,用其他量子自由度,替代以前的電荷來表達信息,在計算中極大減小或消除電信號產生的焦耳熱,在更小空間中計算更多的「0」和「1」。 王肖沐說,研究團隊提出並實現的是一種「能谷自旋」電晶體新穎器件。該器件是以能谷自旋自由度替代電荷作為信息編碼的載體,能谷自旋器件中數據的操作和傳輸可以不涉及電流,從而有望實現超低功耗。 什麼是能谷?「能谷」是指半導體材料能量—動量色散關係中的極值點,能谷自旋可以利用電子的「上下」能谷自旋作為開關電晶體的狀態。比如在硫化鋅當中,能量的極值對不同的光偏振具有不同的形狀和相應,從而允許其直接識別「0」和「1」。王肖沐說,雖然人們很早意識到,能谷自旋可以像電荷或自旋等自由度一樣表達信息,但由於能谷很難通過外場操控,目前無法利用能谷自旋製作電晶體等器件。

為新型谷信息器件發展奠定基礎

「能谷自由度的操作比較複雜,無論是光、電、熱、核磁等外場都會同時與兩個能谷發生作用,無法區別其中的粒子。」王肖沐說,傳統方法都是使用了間接、複雜的實驗手段,比如通過控制光的偏振,在極低的溫度下實現器件溝道中能谷自旋極化。而研究團隊是在器件級別上實現了能谷信息的產生、傳輸、探測和開關操作。「簡單說,就是自發地把一個個入射進來的光電子,分解為左旋和右旋,或者自旋向上和向下兩個元素。在這種光場空間分離的基礎上,讓兩種被分解出來的光電磁場和不同能谷作用,實現了能谷自由度的選擇性激發,產生能谷自旋流。通過控制能谷自旋流的打開和關斷,實現信號的開關表達。」 實驗發現,該器件可以在完全不加電壓的情況下工作,在非常低的電流下也能夠實現很大的輸出信號的調控。器件對能谷信息的注入、傳輸和探測過程進行了優化和改進,使得能谷信息流得以在零偏置電壓下獨立於電流進行傳輸和調控。 該器件單元有望通過類似於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電路的構造方式集成形成特定邏輯功能的超低功耗谷電子電路。由於該研究首次提出了一種室溫工作的能谷自旋的基本單元器件,這為後摩爾時代的新型谷信息器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展示了能谷信息器件應用於未來集成電路的可能。 交匯點記者 楊頻萍

相關焦點

  • 新型能谷電子器件研製成功 或可應用於未來集成電路
    秀成果科技日報訊 (實習生季天宇 記者張曄)隨著摩爾定律接近極限,傳統的電晶體器件已進入發展瓶頸。如何利用新原理、新結構和新材料來解決和優化傳統半導體器件中的尺寸微縮和能耗等問題,是後摩爾時代半導體技術的發展重點。
  • 新型能谷電子器件研製成功 或可應用於未來集成電路
    隨著摩爾定律接近極限,傳統的電晶體器件已進入發展瓶頸。如何利用新原理、新結構和新材料來解決和優化傳統半導體器件中的尺寸微縮和能耗等問題,是後摩爾時代半導體技術的發展重點。
  • 南京大學電子學院王肖沐/施毅團隊在新型谷電子器件方面取得最新成果
    然而隨著摩爾定律接近其極限,傳統的電晶體器件已進入其發展瓶頸。如何利用新原理、新結構和新材料來解決和優化傳統半導體器件中的尺寸微縮和能耗等問題是「後摩爾」時代半導體技術的發展重點。沿著這一思路,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王肖沐/施毅課題組同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徐楊課題組以及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緊密合作,基礎探索結合應用研究,提出和實現了一種"能谷自旋"電晶體新穎器件。
  • 電子學院王肖沐/施毅團隊在新型谷電子器件方面取得...
    電子學院王肖沐/施毅團隊在新型谷電子器件方面取得最新成果 2020-08-30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型超薄磁性半導體:打造新一代自旋電子器件和量子電子器件!
    (圖片來源:Sumio Ishihara)基於電子的自旋特性創造出的新型電子器件,也稱為「自旋電子器件」。自旋電子器件具有體積小、速度快、功耗低等優勢。在後摩爾時代,自旋電子器件有望成為基於電荷的傳統半導體器件的替代品。
  • 碳納米管光電傳感存儲器件問世 將應用於人工視覺系統(股)
    來源:金融界網站近日,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科研人員與國內多家單位合作,提出了一種基於鋁納米晶浮柵的碳納米管非易失性存儲器,為可穿戴電子器件及特殊環境檢測系統提供了新型器件的設計方法,有望應用於新一代集探測、存儲與處理於一體的人工視覺系統上
  • 集成電路用納電子器件模型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北京大學教授何進博士率領的微電子學研究院納太器件和電路研究組,在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最近在CMOS集成電路用納器件模型領域取得重要突破,成果在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相關領域最權威的學術期刊
  • 新型自旋電子器件:可模仿人腦神經元與突觸!
    導讀據日本東北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自旋電子器件。這些自旋電子器件有望應用於未來高能效、自適應的計算系統,因為它們表現得像人腦中的神經元與突觸一樣。憶阻器製成的神經網絡系統(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成功實現脈衝神經網絡,需要具有神經元和突觸的專門硬體,這些硬體具有生物神經元和突觸的動態特徵。
  • 清華微電子所錢鶴、吳華強團隊合作發表新型類腦器件研究長篇綜述...
    清華微電子所錢鶴、吳華強團隊合作發表新型類腦器件研究長篇綜述文章清華新聞網10月9日電 9月24日,清華大學微電子所錢鶴、吳華強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材料與器件領域知名學術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在線發表長篇綜述文章《用新型類腦器件連接生物神經網絡與人工神經網絡:原理,進展與挑戰》(Bridging Biological
  • 北大電子學系兩項成果同日登上《科學》,均與碳管電子學相關
    5月22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北京大學了解到,當日,該校信息學院電子學系研究員孫偉課題組基於DNA模板的高性能碳納米管電晶體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以及同系張志勇-彭練矛課題組在用於高性能電子學的高密度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雙雙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
  • 科學家研製出人工樹突器件,實現新型神經網絡
    近日,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未來晶片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的錢鶴、吳華強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納米科技》(Nature Nanotechnology)在線發表了題為「基於人工樹突的高效神經網絡」(Power-Efficient Neural Network with Artificial Dendrites)的研究論文,通過引入具有豐富動態特性的人工樹突計算單元,構建了包含突觸、樹突以及胞體的新型人工神經網絡
  • 電晶體發明和現代電子技術,加速集成電路工業發展,科學改變生活
    他們將二十年代創立的量子力學理論用於固體物理的研究,建立起固體能帶理論,為電晶體的研製奠定了理論基礎。貝爾實驗室的凱利是個頗有遠見的科技管理人員。他從三十年代起就注意尋求以新材料、新原理工作的電子放大器件。1945年,他採納了肖克利的建議,決定加強半導體的基礎研究,以開拓電子技術的新領域;同年下半年,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以肖克利、巴丁、布拉頓為核心的固體物理研究小組。
  • 高效自由基發光二極體研製成功
    高效自由基發光二極體研製成功 2018-11-27 中國科學報 陸琦 谷雙雙 【字體:Friend團隊合作,研製出一種新型發光二極體,利用自由基大大提高了發光二極體的發光效率。相關論文於11月22日在《自然》雜誌發表。  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中生成比例達75%的三線態激子通常因躍遷禁阻而不發光。因此,如何利用三線態激子實現100%的內量子效率(IQE)已成為OLED領域近30年來的研究熱點。
  • 清華大學微電子所錢鶴、吳華強團隊研製出人工樹突器件,實現新型...
    受生物神經系統中電化學動態過程啟發,該研究團隊通過材料體系遴選與器件結構設計,製備出了一種能夠模擬樹突功能的新原理器件,成功復現了生物樹突對信號的非線性過濾、積分以及對時間信號的處理方式。為了驗證人工樹突器件的計算功能,團隊還將所研製的人工樹突器件與基於導電細絲的突觸器件、基於莫特(Mott)相變的胞體器件進行集成,構建了包括突觸、樹突、胞體三種重要計算單元的新型人工神經網絡。
  • 上海微系統所成功研製3D納米超導量子幹涉器件-科技創新-每日科技...
    【每日科技網】  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B類專項等國家重大項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超導電子學卓越創新中心在納米超導量子幹涉器件(nanoSQUID)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鉿基氧化物材料有望成為未來晶片的選擇?
    其中,採用類腦型神經形態計算方式,擬通過模擬人類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有望解決傳統技術的瓶頸問題,成為變革性技術發展路線之一。類腦型神經形態計算方式與系統實現的基礎是能夠滿足新系統需求的新型功能器件的發明與構建,而新型功能器件的構建,必須依賴新效應材料研究與應用作為支撐。
  •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單位成功研製新型鎂基雙離子電池
    5月6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單位的研究人員成功研發出了一種新型鎂基雙離子電池(Mg-DIB),該電池基於不溶性有機負極材料研製而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頂級能源材料期刊《能源存儲材料》上。
  • 未來納米電子器件的構築基元
    元件的小型化、智能化、高集成、高密度存儲和超快傳輸等對材料的尺寸要求越來越小,航空航天、新型軍事裝備及先進位造技術等對材料性能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微電子製備技術路線不能滿足未來發展的要求。因此,必須建立新的技術路線,尋求新的技術和製備工藝。發現新材料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新技術,是未來十年影響社會發展、經濟振興、國力增強的戰略研究領域,納米材料與納米技術是一個極為關鍵的領域。
  • 新器件讓電子皮膚化身「數字顯示屏」
    日本東京大學研究人員在柔性電子皮膚上創建出穩定的聚合物發光二極體(PLED)等器件,其可發出紅、綠和藍三種顏色的光。它與電子皮膚的集成有望把人的手背未來變成顯示血氧水平的「數字屏幕」、運動員心率傳感器等,其發光效率超過以往同類產品的6倍,是迄今最薄且柔性足夠靈活的產品。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進展》雜誌上。    增強或恢復身體功能的電子裝置,特別是可穿戴式電子設備,需要輕薄和靈活的材料,以儘量減少對其連接到身體部位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