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電子學院王肖沐/施毅團隊在新型谷電子器件方面取得最新成果

2020-08-31 全國產經平臺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

現代半導體器件主要依賴電荷實現對信息的表達、存儲、傳輸和處理。在此基礎上,以電晶體作為基本單元,通過控制電荷流,完成信息的處理與計算等功能。然而隨著摩爾定律接近其極限,傳統的電晶體器件已進入其發展瓶頸。如何利用新原理、新結構和新材料來解決和優化傳統半導體器件中的尺寸微縮和能耗等問題是「後摩爾」時代半導體技術的發展重點。沿著這一思路,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王肖沐/施毅課題組同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徐楊課題組以及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緊密合作,基礎探索結合應用研究,提出和實現了一種"能谷自旋"電晶體新穎器件。該器件以能谷自旋自由度替代電荷作為信息編碼的載體,能谷自旋器件中數據的操作和傳輸可以不涉及電荷流,從而有望實現超低功耗的功能器件。

「能谷」是指半導體材料能量-動量色散關係中的極值點,雖然人們很早意識到,能谷自旋(「能谷」的量子指標)可以像電荷或自旋等自由度一樣表達信息,但由於能谷很難通過外場操控,目前很難利用能谷自旋製作電晶體等器件。合作團隊利用不對稱等離激元納米天線中的光學手性,實現電磁場與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中能谷自旋的可控相互作用,並結合材料中的手性貝瑞曲率,在器件級別上實現了谷信息的產生、傳輸、探測和開關操作。這一能谷自旋電晶體對能谷信息的注入,傳輸和探測過程進行了優化和改進,使得能谷信息流得以在零偏置電壓下獨立於電荷流進行傳輸和調控。並且該器件單元有望通過類似於CMOS電路的構造方式集成形成特定邏輯功能的超低功耗谷電子電路。

圖1 能谷電晶體器件的示意圖。a器件由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二硫化鉬溝道,新月形不對稱金納米天線和四個金電極組成,製作在矽/二氧化矽襯底上。插圖說明了在源極和漏極處光場在二硫化鉬中選擇性注入不同能谷自旋流的過程,以及矽背柵對能谷自旋流的開關作用。產生的能谷自旋流通過能谷霍爾效應,被橫向的霍爾電極讀出,產生輸出信號。b.能谷自旋流在二硫化鉬中產生的具體原理。

圖2 能谷電晶體測試結果。a 能谷自旋電晶體的掃描霍爾電壓圖像。1550nm的雷射作為"能谷自旋激發源"在一個典型的能谷自旋電晶體上掃描,並記錄該位置的能谷霍爾輸出電壓。當雷射位於源或漏電極時,產生相反地能谷霍爾輸出信號。b 能谷霍爾輸出電壓隨偏置電壓的輸出曲線。c 能谷輸出霍爾電壓隨硫化鉬溝道電流的變化,可以看到能谷自旋流與電流無關。d 能谷電晶體的轉移特性曲線。僅靠光場激發,能谷電晶體的輸出電壓可以通過柵壓實現開關操作。由於無偏置電壓,溝道電流非常小,整個器件展示出了極低的功耗。

在這項工作中,合作團隊首先製作了具有霍爾電極結構的單層硫化鉬場效應電晶體。通過轉移的方式將新月形不對稱等離激元納米金天線轉移到器件上(圖1a)。在電極處,這一不對稱等離激元納米金天線的頭部和尾部分別與源漏電極對準。在等離激元共振頻率1550 nm光的照射下,新月形的等離激元納米天線可以在空間上分離具有不同自旋角動量的光子。二硫化鉬的六邊形的布裡淵區角落,具有兩種不同的能谷自旋指標。依賴不同的對準方式,在源漏電極與硫化鉬接觸的肖特基結處,不同自旋角動量的光子激發的熱電子會注入特定的能谷,從而產生一種特定能谷自旋流(圖1b)。這一谷自旋流可以通過漂移或擴散的方式進行傳輸並通過橫向的霍爾電極被讀出。類似於電荷器件,該谷電子器件也可以通過背柵進行選通和關斷。從該能谷自旋電晶體的掃描霍爾電壓圖像上(圖2a)可以看到當雷射位於源或漏電極時,會產生相反的能谷霍爾輸出信號(圖2b)。該谷霍爾電壓隨著溝道電壓的增大而接近線性的增大,符合典型的谷霍爾信號隨著偏置電壓的變化規律。而對於不在等離激元共振頻率的入射光的激發下(532 nm),沒有觀察到霍爾電壓信號。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谷電子器件中,谷自旋流是獨立於電荷流的 (圖2c)。因此,在無偏置電壓的情況下,僅靠光場激發,能谷電晶體的仍然可以輸出霍爾電壓信號,這一信號可以通過柵壓實現開關操作。由於無偏置電壓,溝道電流非常小,整個器件展示出了極低的功耗。此外,由於不涉及到電荷流,傳統的電荷流器件在發展中遇到的很多瓶頸問題也可以得以解決。該項成果首次提出了一種室溫工作的能谷自旋的基本單元器件,這為後摩爾時代的新型谷信息器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展示了能谷信息器件應用於未來集成電路的可能。

2020年7月21日,該成果以「room-temperature valleytronic transistor」為題發表在《自然·納米科技》(Nature Nanotechnology)雜誌上(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0-0727-0。我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王肖沐教授和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徐楊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博士生李泠霏和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邵磊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我校物理學院繆峰課題組為該工作提供了實驗材料和器件製備的技術支持,電子學院餘林蔚課題組為該工作提供了實驗支持。該項研究得到人工微結構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和浙江省浙江大學杭州國際科創中心的支持,以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專項資金、江蘇省雙創計劃、浙江省屬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南京大學,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產經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電子學院王肖沐/施毅團隊在新型谷電子器件方面取得...
    電子學院王肖沐/施毅團隊在新型谷電子器件方面取得最新成果 2020-08-30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型能谷電子器件研製成功 南大新成果有望應用於未來集成電路
    全世界的研究者都在尋找更小空間內具有更高計算能力的新材料。南京大學電子工程學院的王肖沐、施毅課題組同浙江大學的徐楊課題組以及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合作,研製出一種固態量子器件,可在常溫下實現能谷自旋流產生、傳輸、探測和調控等全信息處理功能。該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 新型能谷電子器件研製成功 或可應用於未來集成電路
    秀成果科技日報訊 (實習生季天宇 記者張曄)隨著摩爾定律接近極限,傳統的電晶體器件已進入發展瓶頸。如何利用新原理、新結構和新材料來解決和優化傳統半導體器件中的尺寸微縮和能耗等問題,是後摩爾時代半導體技術的發展重點。
  • 新型能谷電子器件研製成功 或可應用於未來集成電路
    如何利用新原理、新結構和新材料來解決和優化傳統半導體器件中的尺寸微縮和能耗等問題,是後摩爾時代半導體技術的發展重點。南京大學電子工程學院的王肖沐、施毅課題組同浙江大學的徐楊課題組以及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合作,研製了一種在常溫下實現能谷自旋流產生、傳輸、探測和調控等全信息處理功能的固態量子器件,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9...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9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2020-01-11 2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
  • 南京大學夏興華課題組在金屬單原子材料可控制備領域取得進展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夏興華團隊潛心於二維層狀材料的設計和性能研究(J. Am. Chem. Soc. 2017, 139, 15479; J. Am. Chem. Soc. 2015, 137, 7365; Nat.
  • 南京大學取得重大突破,成果登上頂級期刊Science
    日前,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王漱明、張利劍、王振林、祝世寧等與合作者在最新一期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Metalens-array-based high-dimensional and multi-photon quantum
  • 南京大學新成立三學院 實現文理工醫四大學科協調發展
    30日,南京大學新成立物理學院、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等三大學院,標誌著該校正式啟動學科拓展提升戰略,通過理科向工科延伸,實現文理工醫四大學科領域協調發展。南京大學黨委書記洪銀興教授介紹說,作為學校長遠發展戰略,南京大學將在今後五年順應國際高等教育和科技發展趨勢,調整優化學科布局和結構,更好地服務國家與地方建設,三個學院的成立正是學校發揮綜合優勢,促進基礎學科向高新技術學科、工程學科延伸和拓展的重大舉措。
  • nature 推出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百年院慶特刊
    值此百年華誕之際,世界頂級科學期刊Nature推出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宣傳特刊,於4月30日在線出版。專刊用6個版面全方位展示了學院在合成化學、化學理論與機制、化學測量學、生物醫學、新材料、應用化學領域的重大科研進展及社會貢獻,向國內外彰顯了學院一流的科研水平。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戰略性先進電子材料」重點專項「氮化物半導體...
    「戰略性先進電子材料」專項項目——「氮化物半導體新結構材料和新功能器件研究」項目課題中期檢查會議在北京西郊賓館會議中心舉行。項目課題驗收專家包括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信息科學部主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郝躍院士,北京大學黃如院士,半導體所李晉閩研究員、陳湧海研究員,南京大學施毅教授、陸海教授,北京大學沈波教授、王新強教授,北京大學財務部副部長王秀莉。北京大學科研部部長張寧、重大項目辦公室廖日坤也應邀參加。
  • 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法拉第層與結新概念並實現直接...
    法拉體(Farador)是一種電子離子耦合傳輸導體, 半導體和法拉體接觸形成法拉第結 (圖1)。傳統半導體結的載流子為電子,界面電荷轉移不會引起化學變化。而法拉第結的載流子為耦合電子和離子,界面電荷轉移則會引起化學變化。法拉第結可用於各種太陽能轉化與存儲器件。
  • 南京13項科研成果獲國際關注!
    南京林業大學坐落於風景秀麗的紫金山麓、碧波蕩漾的玄武湖畔,是中央與地方共建的省屬重點高校,於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在科學創新的進程中,學術論文的撰寫發表是反映基礎研究進展的重要渠道,也是反映高校科技創新實力的重要指標。近年來,南京林業大學的最新科研成果頻頻出現在國際期刊上。本期推送,就來了解一下南林這一年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那些硬核科研成果吧!
  • 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研究團隊兩項成果取得新進展
    近日,河北科技大學理學院王德松教授研究團隊在構建負載型銀納米催化劑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催化領域頂級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21, 283, 119592, IF="16.68)。
  • 蘇州納米所在柔性印刷碳基電子器件和電路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印刷電子中心趙建文研究團隊專注於高性能可印刷墨水批量化製備、印刷碳基電子器件和電路構建及其在新型領域中的應用研究。近年來在印刷薄膜電晶體器件、電路和類神經元電子器件等方面發表研究論文20多篇(如JMCC, 2020, 8, 6914-6922; Carbon, 2020, 163, 145-153; Adv. Fun.
  • 用"超快相機"揭秘未知原理,江蘇團隊最新成果登上《新華日報》!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團隊的一項最新成果,揭示了高效有機光伏材料光電轉換過程的新機制,在線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會志》上。《新華日報》對此進行了報導。論文通訊作者、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張春峰教授科普道,常見高效的有機光伏器件採用聚合物給體和小分子受體異質結結構,小分子受體材料又包括富勒烯衍生物受體材料和非富勒烯受體材料。張春峰說,由這些有機光電材料組成的器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類似塑料用來發電。
  • 南京大學最新《Science》:該領域又闢蹊徑,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隨著光量子信息技術的發展,現有的基於非線性光學過程的糾纏量子光源在維度擴展以及光子數增加方面面臨著光學系統複雜、可集成度低、穩定性弱等問題,並不能滿足量子通訊、量子計算、量子計量等領域對於高維、多光子的實用化需求,制約著光量子信息朝著大規模集成方向發展。最近,一種稱之為&34;的微結構薄膜材料的研究與發展為量子光源及光量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一條全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