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西北大學Cheng Sun教授課題組AM: 一種列印層可獨立自由變換的新型3D列印方法

2021-02-15 高分子科技

3D列印通過對材料的逐層堆積完成三維模型的構建,其出眾的製造能力使3D列印廣泛地應用於各個學科領域。儘管3D列印技術及其應用取得了實質性的進步,目前主流的3D列印仍然採用沿單一方向堆積且無法獨立控制各列印層的成型方法。這種靜態逐層堆積的成型方式嚴重限制了3D列印構建複雜三維結構的能力。為了進一步釋放3D列印的製造能力,促進3D列印技術的發展,有必要對3D列印成型方法進行研究,尋求對傳統靜態逐層堆積成型方法的突破。

針對上述科學問題,美國西北大學Cheng Sun教授課題組以光固化3D列印為研究對象,設計並實現了一種各列印層可自由變換的動態隨形3D列印成型方法(圖1)。通過開發動態隨形切片算法(Dynamic conformal slicing,DCS),對模型進行隨形離散化處理,獲取各列印層在空間六自由度的幾何屬性。同時,採用高精度六自由度機械臂作為列印接收平臺,為列印過程中各列印層的自由變換提供了運動能力。

圖1 自由變換光固化3D列印系統。a)沿單一方向逐層堆積的傳統成型方法。b)各列印層可實現六自由度變換的成型方法。c)自由變換光固化3D列印物理平臺. d)選區放大圖。

基於各列印層自由變換的列印方法,實現了血管支架的隨形變換列印(圖2)。首先對支架模型和血管模型分別進行離散化切片處理,然後將支架模型各離散層按照血管模型各切片層幾何屬性逐層進行隨形變換,並進行自由變換光固化3D列印,最終實現由簡單支架結構直接3D列印製造出符合複雜血管的血管支架。

圖2 隨形變換列印。a)血管模型,b)支架結構,c, d)動態隨形切片處理. e)血管中心線提取。f, g)血管切片層輪廓信息,h)支架離散層,i)通過隨形變換列印的血管支架。

進一步地,研究了利用自由變換3D列印方法對多材料柔性執行器的列印(圖3)。通過改變列印過程中對不同材料的構建方向,減少材料切換次數,大幅提高多材料模型的光固化3D列印成型效率,並驗證了柔性執行器的功能。

圖3 多軸多材料3D列印柔性執行器。a)多材料執行器設計,b)剖面圖,c) ~ e)多方向列印過程,f) ~ k)柔性執行器功能驗證。 

該研究成果以「Conformal Geometry and Multimaterial Additive Manufacturing through Freeform Transformation of Building Layers」為題,發表於Advanced Materials  (DOI: 10.1002/adma.202005672)。論文第一作者為美國西北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訪問學者黃紀剛,美國西北大學機械工程學院Cheng Sun教授為通訊作者。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ma.202005672

高分子科技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刊物或媒體如需轉載,請聯繫郵箱:info@polymer.cn

歡迎專家學者提供稿件(論文、項目介紹、新技術、學術交流、單位新聞、參會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並請註明詳細聯繫信息。高分子科技®會及時推送,並同時發布在中國聚合物網上。

歡迎加入微信群 為滿足高分子產學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陸續開通了包括高分子專家學者群在內的幾十個專項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產業技術、企業家、博士、研究生、媒體期刊會展協會等群,全覆蓋高分子產業或領域。目前匯聚了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研發中心的上萬名頂尖的專家學者、技術人員及企業家。

申請入群,請先加審核微信號PolymerChina (或長按下方二維碼),並請一定註明:高分子+姓名+單位+職稱(或學位)+領域(或行業),否則不予受理,資格經過審核後入相關專業群。

相關焦點

  • 浙大教授發明新型生物3D列印
    3D列印活體器官延長壽命的夢想儘管遙遠,但我們正向它一步步逼近。 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賀永教授課題組發明了一種新型生物3D列印方法,能夠操控不同種類的細胞形成特定結構的微球,進而長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組織。 這一方法將為體外重建類器官,為開發更為高效的器官晶片、實施更有效的細胞治療等,提供有效路徑。
  • 浙大教授發明新型生物3D列印,未來有望能自由製造人體「零件」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特約記者 周煒3D列印活體器官的夢想儘管遙遠,但人類正向它一步步逼近。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賀永教授課題組發明了一種新型生物3D列印方法,能夠操控不同種類的細胞形成特定結構的微球,進而長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組織。
  • 電化學方法,去除金屬3D列印支撐結構
    距南極熊了解,Owen Hildreth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的一名3D納米製造助理教授。最近,他設計了一種電化學工藝,可用來「吃掉」金屬3D列印件的支撐結構。由於像Stratasys這樣的公司的開創性工作以及特殊的可溶性材料的開發,塑料3D列印件的支撐結構去除變得容易得多。相對應地,金屬列印件的支撐結構去除仍然是一個難題。
  • MIT華人教授發明神奇墨水,在小鼠大腦中植入3D列印柔軟電極
    日前,MIT趙選賀教授團隊開發出一種3D列印神經探針和其他電子設備的方法,而且它們像橡膠一樣柔軟靈活。研究成果已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題為「3D printing of conducting polymers」。
  • 年終特稿 | 2019十大最值得關注的生物3D列印研究
    Science|3D列印會「呼吸」的人造器官5月3日,美國萊斯大學Jordan Miller教授與華盛頓大學Kelly Stevens教授合作發表了生物3D列印的第一篇NCS,利用高精度的光刻技術提供了複雜的血管化網絡結構的構建方法,為複雜組織器官的構建成為可能。
  • 【材料】Nature:來自未來的科技——超高解析度3D列印技術
    📕研究內容 近日,德國布蘭登堡應用科學大學的Martin Regehly教授和亞琛工業大學的Stefan Hecht教授合作,開發出一種新型雙色3D列印技術——Xolography,該技術利用兩種不同波長的交叉光束激發光開關,誘導引發受限單體體積內的局部聚合,從而實現固化整個物體
  • 卡耐基梅隆大學3D列印可拉伸可穿戴的電子「紋身」
    根據3D科學谷的市場觀察,來自卡內基梅隆大學工程學院和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系統與機器人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來製造堅固、高度靈活的紋身式電路,用於可穿戴計算。而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機械工程學副教授兼軟機實驗室主任卡梅爾·馬吉迪(Carmel Majidi)打開了一種新的途徑,用一種經濟的方式製造可拉伸電子電路。2018年,馬吉迪教授和他的團隊還創造了一種能夠自我修復的電路,即使在切斷或損壞主要路徑後,它也可以繼續工作。
  • 廈門大學陳忠教授團隊3D列印射頻探頭開發磁共振應用
    來源:廈門大學近日,廈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福建省等離子體與磁共振重點實驗室陳忠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 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3D-printed integrative probeheads for magnetic resonance
  • 年終特稿|2019十大最值得關注的生物3D列印研究
    Science|3D列印會「呼吸」的人造器官5月3日,美國萊斯大學Jordan Miller教授與華盛頓大學Kelly Stevens教授合作發表了生物3D列印的第一篇NCS,利用高精度的光刻技術提供了複雜的血管化網絡結構的構建方法
  •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用於3D列印新型生物油墨
    【PConline 資訊】來自內布拉斯加州林肯大學,麻薩諸塞綜合醫院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生物油墨用於3D列印,其中包含富含血小板的血漿。這可以讓生物3D列印的組織具有改善的癒合性能。
  • 3D列印,解密未來製造業的「潛力股」
    2019年聖誕節,諾丁漢大學工程學院的研究生製作了200多個3d雪花送給本科大三的學弟學妹們。每一片雪花都是由我們目前正在攻讀增材製造與3d列印碩士學位(additive manufacturing and 3d printing msc)增材製造和3d列印碩士專業的學生親手製作的。
  • 東華大學莫秀梅教授等人:3D列印電紡纖維基軟骨再生支架
    靜電紡絲作為一種用途最廣泛的纖維製造技術,可用於製備可控制的納米纖維,可準確模擬ECM結構(如纖維膠原)。然而,電紡纖維通常形成具有小孔徑和低厚度的二維(2D)膜,而很難構建三維支架。3D列印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技術,可以精確控制單個三維形狀和大孔(鏈間)的支架。然而,目前基於3D列印的支架大多缺乏纖維表面結構,無法有效地模擬天然ECM結構。
  • 3D列印藝術:這5種3D列印方式推動藝術創意的新方向
    感覺3D列印技術就是為創造新事物而生的,為設計和製造過程帶來了新的方式。因此,我們看到藝術家開始注意並利用該技術的獨特品質來創作3D列印藝術。通過逐層製作授予的設計自由度和3D可列印材料的多功能性為各類藝術家開闢了新的前沿。經濟實惠的3D列印技術有助於在雕塑,時尚,裝置藝術等領域的設計和規模創新,以及跨學科的合作。
  • 科學家研發新型3D列印技術:可列印任意形狀的透明OLED屏幕
    ↑ 點擊上方「先鋒網GT」關注我們韓國延世大學的一支材料科學和工程團隊近日成功開發出了一種3D列印技術
  • 【第2562期】廈門大學陳忠教授團隊3D列印射頻探頭開發磁共振應用
    廈門大學陳忠教授團隊3D列印射頻探頭開發磁共振應用針對上述問題,陳忠教授研究團隊設計搭建了一種結合高精度3D列印和液態金屬灌注技術的一體化新型磁共振探頭前端,有效地提高了微型線圈的加工精度,拓展了定製化磁共振檢測的應用領域,具有很好的產業化應用價值(發明專利公開號 : CN111257363A )。
  • 「3d掃描儀結合3d列印技術」學校3d創新教育的一把利器
    3d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為價值取向的新型教育。在3d創新教育中,我們要如何讓「3d掃描儀、3d列印技術」這兩把利器發揮重要作用呢?從提供3d掃描獲取數據到3d設計、數據再創造再到3d列印創意實現的完整解決方案是廣大師生的呼聲,更是教育改革時代背景下的一條創新之路。
  • 青島科技大學史新妍教授團隊在3D列印可生物降解材料取得新進展
    因此,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成為材料科學界在環境保護方面所關注的熱點與難點。3D列印作為一種快速發展的數位化成型技術,在不依靠模具製造複雜製品,特殊功能製件的快速成型和多材料(梯度材料)複雜幾何結構成型方面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
  • 西工大發力更高精度和獨特結構設計的新型3D列印電極
    根據北京科協,為實現高效的能量存儲設備,3D 列印正被廣泛應用於電化學領域。近日,西北工業大學團隊和新加坡國立大學增材製造實驗室合作新成果讓業界為之一振。「該成果不僅為製備具有優秀機械強度和電化學性能的電極材料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同時也為先進能源存儲設備的規模化應用提供了一條新的道路。」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黃維告訴《中國科學報》。異軍突起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對能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希望找尋一種可循環再生的綠色能源。
  • 國外3D列印腎臟的最新進展!
    實際上,在過去的30年中,美國進行的腎臟移植手術數量超過了所有其他器官移植手術的總和,在中國,每年甚至超過40萬人等待腎移植,其中僅6000餘人可以獲得腎源。根據美國腎臟組織的統計,每月有3,000多名新患者加入腎臟候診名單。這巨大的患者需求促進了再生醫學和生物列印腎臟。阻礙3D列印腎臟發展的技術挑戰很多。
  • MIT發明可自動展開的3D列印結構,未來將可用於複雜機器人的製造
    以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實驗室專家為首的研究團隊,近日在美國化學協會期刊《應用材料和界面》發表文章,宣稱他們發明了一種 3D 列印結構:只要列印出來的薄層被從基板材料上剝離,薄層就會自己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