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骨骼還有納米結構?科學家說:沒錯!

2020-12-06 科技工作者之家

▲由TEM和相應的電子衍射模式觀察到的骨骼結構的三種變化。

不論是在加速的獵豹身上還是一頭大象體內,骨骼都表現得一樣好,這要歸功於它的韌性和力量。

骨骼的特性得益於它的分形結構,即一些小的組分形成了更大的結構。然而,我們對骨骼的納米級結構以及骨骼的主成分——礦物質和蛋白質之間聯繫的了解並不充分。

近日,來自加拿大約克大學和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小組使用人類骨骼中礦物的先進3D納米尺度成像技術,證明了骨骼的礦物晶體具有分形結構,且這些結構整合到了構成骨架的更大結構上。該研究結果發表於《科學》雜誌。

研究人員結合了許多先進的電子顯微鏡技術,發現納米級礦物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彎曲的針狀納米晶體,它們形成了更大的、像螺旋槳一樣扭曲的片晶。在骨骼的蛋白質階段(protein phase of bone),片晶不斷地融合和分裂。交織的礦物和蛋白質形成連續的網絡,為功能骨骼提供必要的力量。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來自約克大學物理系的羅蘭克羅格教授說:「骨骼是一種有趣的複合材料,它由柔軟的膠原蛋白和一種被稱為磷灰石的硬礦物組成。這兩種材料的分形結構為骨骼提供了一種比單一成分更優越的機械性能,我們發現骨骼中有12個等級。」

除了骨骼中大量的嵌套結構外,所有這些結構的一個共同特徵是具有輕微的彎曲。舉幾個例子:礦物晶體是彎曲的、編織在一起蛋白質鏈(膠原蛋白)是彎曲的、礦化了的膠原纖維是扭曲的、整個骨骼本身都有一定程度的扭曲,例如,彎曲的肋骨。

分形在自然界中很常見:你可以在閃電、海岸線、樹枝、雲和雪花中看到類似的模式。這意味著骨骼的結構遵循著自然界中一個基本的秩序原則。作者認為,骨的分形結構是其顯著特性的關鍵成因之一。

編譯:Sky 審稿:西莫

責編:南熙

英文連結:http://h5.scimall.net.cn/register?from=xh005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相關焦點

  • 納米矽粒子治療三種骨骼疾病
    納米粒子是現代醫學納米藥物的中流砥柱,從精確定位送藥到修復骨骼和肌肉等受損組織,科學家都在探索納米粒子的用途。在納米材料無限潛力的激勵下,歐盟研究理事會出資啟動了VERDI項目,目標建造一個備用材料和標靶不同疾病機制的信息庫。
  • 【經驗Tips】鑑賞訪談之骨骼結構
    【骨骼結構(包括龍骨,恥骨)】愛萊克斯·貝奇:龍骨應該強硬,龍骨過軟的鴿子我不會用它來育種的。
  • 科學家設計出比鑽石更堅固的碳納米結構
    目前世界上最昂貴的高檔鑽石從幾千萬到幾億美元,還有兩顆是無價之寶。儘管鑽石具有極其獨特的魅力,但它僅僅是碳的一種特殊形式,或稱同素異形體。同素異形體,是指由同一種化學元素組成,而結構形態卻不相同的單質。同素異形體由於結構不同,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上也有差異。碳元素的同素異形體,即由純碳元素所能構成的各種不同的分子結構。
  • 陳根:研究開發再生骨骼新材料,磁性納米粒子幫助骨骼快速生長
    而在該研究團隊的研究中,開發的新材料含有磁性納米粒子,分散在一種稱為絲素的生物相容性絲源蛋白的三維基質中。當研究人員施加磁場時,這些納米顆粒會產生反應,這些納米顆粒會振動,從而使結構變形,它們會拉伸結構並將機械應力傳遞給細胞。
  • 類人類骨骼結構3D列印建築材料
    康奈爾大學,普渡大學和凱斯西儲大學所組成的一個團隊認為,通過研究骨骼的內部結構普渡大學教授Pablo Zavattieri說:「骨頭就是一棟建築物,有承載負荷和連接梁體的柱我們可以從中學習,為建築物和其他結構創建更為堅固的3D列印材料。」
  • 科學家通過生物礦化可控制備蛋白-無機雜化納米結構
    生物礦化是自然界的一種普遍現象,如牙齒、骨骼、磁小體等的形成。受其啟發,近年來,以生物分子為模板進行礦化也成為材料學家可控合成新材料的一種重要途徑,在納米影像、高靈敏傳感、腫瘤無創診療、疫苗、催化、電池等領域均有重要應用價值。
  • 僅憑人類骨骼,科學家會把人類復原成什麼樣子?
    如果有一天,人類在演化過程中滅絕了,當後代文明崛起後,看到人類的骨骼化石,它們會把人類想像成什麼樣的生物呢?人類的骨骼其實,按照人類的骨骼來復原人類並不是一件難事,我們可以從古人類學家如何復原古人類化石,就可以窺探一二。我們知道,古人類學家在研究化石時,並不知道該生物是直立行走還是四肢行走,它們只是從骨骼身上得出結論。
  • 納米科學:科學家們為新技術創造了超薄半導體異質結構!
    納米科學:科學家們為新技術創造了超薄半導體異質結構!由不同的三維半導體形成的異質結構形成現代電子和光子器件的基礎。現在,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地將兩種不同的超薄半導體 - 每一層只有一層原子厚度,比人類頭髮還薄約100,000倍 - 成為一種新的二維異質結構,可用於清潔能源和光學活性電子學。由波音傑出的徐曉東副教授領導的團隊在2月12日發表在「 科學 」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宣布了這一發現。
  • 張雅軍: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骨骼上書寫的「人類簡史」
    ,即「人類骨骼考古學」(Human Osteoarchaeology)。在2008年的全國科技考古學會議上,筆者以「體質人類學研究的新視點」為題做了發言,在國內首次介紹了以往不為國內同行認知的骨骼病理現象(如篩狀眶、多孔骨肥厚等),並率先開展了古病理的調查,即從人骨古病理角度推測當時的生活環境、社會發展水平、經濟形態類型和飲食結構等,從人骨的研究角度關注古代人群的生業模式。
  • 貓的骨骼結構
    貓咪的動態變化極為豐富,要把貓畫好,先要對貓的骨骼結構有所了解。
  • 俄成功複製果蠅角膜納米結構層
    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專家與日內瓦大學、洛桑大學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合作,研究了覆蓋果蠅眼角膜的納米結構,並成功複製出果蠅眼角膜。有關專家認為,這一成果可在電腦面板、鏡片和隱形眼鏡等領域獲得廣泛應用。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期的《自然》雜誌上。
  • UHMWPE & PEEK:模仿骨骼結構的混合骨科植入物
    來自俄羅斯國立科技大學(NUST MISIS)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獨特的混合骨科植入物,它是由多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的芯體和聚醚醚酮(PEEK)的皮質組成。由於結合了兩種聚合物的獨特性質,可以創建一種模仿骨骼結構的骨科植入物,並獲得增強的強度和彈性。此外,隨著材料消耗的減少,這種植入物的成本將低於類似產品的成本。
  • 受摺紙藝術啟發的工程技術使科學家創造出納米級3D微觀結構
    一個科學家團隊首次將這一技術降至納米級,他們說這一突破為從機器人到航空航天的應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這些類型的結構是通過非常精確地放置幾何切割來實現的,這些切割賦予了非常薄的材料薄膜獨特的屬性集,但到目前為止,只是在宏觀尺度上,或者說人眼能看到的。目前,西北大學的科學家已經成功地將這一技術應用於納米級的結構測量。作為參考,一根人類頭髮的直徑約為10萬納米。
  • 揭秘珍珠母貝殼結構,有望創造新型納米複合結構材料
    揭秘珍珠母貝殼結構,有望創造新型納米複合結構材料珍珠母納米複合結構使珍珠母特別耐久珍珠母一些貝殼的內部是用珍珠母製成的-為什麼這種材料這麼硬?從貽貝殼中獲知的材料由於其特殊的性能而歸因於納米級的特殊複合結構。它允許珍珠母在載荷作用下使複合體變形。在此過程中,最小的石灰薄片會纏繞在一起,從而使壓力均勻分布。如果載荷減小,結構將恢復其原始形式-不會失去其強度或彈性。一些蝸牛的殼和貝殼因其珍珠貝母閃閃發光而突出。這種材料不僅看起來漂亮:研究人員一直對珍珠母著迷,因為它是世界上最硬,最穩定的天然材料之一。
  • 早期人類也會冬眠?化石研究:骨骼生長中斷數月
    資料圖(Getty) 海外網12月21日電 近日,西班牙的一項人類化石研究顯示,尼安德特人和他們祖先的骨骼化石有季節性損壞,這表明早期的人類可能是通過冬眠來度過寒冬的據《衛報》20日報導,發表在《人類學》(L'Anthropologie)雜誌的一篇論文中指出,從西班牙北部一個古老的萬人坑裡挖出的化石顯示,人類骨骼生長中斷了數月。科學家們認為,早期人類骨骼化石中的損傷和其他損傷跡象與其他冬眠動物骨骼中的損傷和其他損傷跡象相同。這表明,人類的祖先們通過減緩新陳代謝和數月的睡眠來「應對寒冷的環境和食物的匱乏」。
  • 人類骨骼越變越輕
    黑猩猩的骨頭被一種被稱為松質骨的顯微結構緊緊地包裹著。而人類骨骼則不同。松質骨的相對缺乏讓人類骨骼更輕,並增加了骨折和骨質疏鬆的風險。  如果你將黑猩猩骨架與現代人骨架進行比較,一個差別將會立刻吸引你。黑猩猩的骨頭被一種被稱為松質骨的顯微結構緊緊地包裹著。而人類骨骼則不同。松質骨的相對缺乏讓人類骨骼更輕,並增加了骨折和骨質疏鬆的風險。
  • 人類或會以冬眠度過嚴寒天氣 科學研究早期人類骨骼化石有新發現
    英國《衛報》報導,有科學家在西班牙北部一個古老的洞穴內,挖掘到有四十萬年歷史的人類骨骼化石,這些骨骼曾停止生長數個月,並有季節性損傷跡象,相信早期人類可能通過冬眠數個月減慢新陳代謝,應對寒冷天氣和食物不足的問題。
  • 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
    隨著體質人類學(Physical Anthropology)的發展和演進,及其與考古學的關係不斷加深,學界最近針對考古遺址出土的人類遺骸的研究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名稱,即「人類骨骼考古學」(Human Osteoarchaeology)。那麼,體質人類學和人類骨骼考古學的定義及研究內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呢?
  • 谷歌科學家預言,依靠納米機器人和數字人類技術
    庫茲韋爾做出的預言有兩個前提,一是納米機器人成功研製並擁有高度智能,二是數字人類技術。早在1959年的時候,就有科學家說納米機器人未來可以應用於醫療領域,它們的體型可以進入人體,它能在非常狹小的空間裡構建物質,擁有將分子重新組合的能力。換而言之,它們對物體的構造有著強大的控制力。
  • 腳部骨骼(2021-01-21)
    前引:在人體的骨骼上。同樣有著分形結構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