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將黑猩猩骨架與現代人骨架進行比較,一個差別將會立刻吸引你。黑猩猩的骨頭被一種被稱為松質骨的顯微結構緊緊地包裹著。而人類骨骼則不同。松質骨的相對缺乏讓人類骨骼更輕,並增加了骨折和骨質疏鬆的風險。如果你將黑猩猩骨架與現代人骨架進行比較,一個差別將會立刻吸引你。黑猩猩的骨頭被一種被稱為松質骨的顯微結構緊緊地包裹著。而人類骨骼則不同。松質骨的相對缺乏讓人類骨骼更輕,並增加了骨折和骨質疏鬆的風險。
但更薄弱的骨架和更多的骨折似乎不符合更好的進化策略。那麼,為何發生了這些變化?近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兩篇論文對此作出了解釋。
在第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比較了現代黑猩猩、早期人類祖先非洲南方古猿、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和現代人的骨骼。結果發現,黑猩猩、南方古猿、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現代人,松質骨的密度都比當今的人類高。(如圖,各個物種手骨的電腦斷層掃描揭示了這一變化軌跡;從左至右為黑猩猩、南方古猿、尼安德特人和現代人)。這些結論表明,該變化背後的驅動力可能是現代人的靜態生活方式,他們不再追逐獵物和花費數小時尋找食物,這些活動曾為他們提供了骨骼力量訓練。
第二篇論文通過比較非人類靈長動物、古狩獵—採集者和古農民的髖關節松質骨密度,進一步支持了這一假設。狩獵—採集者的髖關節大約與猿類動物同樣強健,而古農民的髖關節則出現了松質骨明顯流失。研究人員推斷,嚴格訓練的缺乏,而非進化壓力造就了現代人更輕的骨骼。
因此,如果你希望骨骼更強健,那就開始像狩獵—採集者那樣運動起來吧。
來源:生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