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長園背後:「母弱子強」 格力集團收入依賴格力電器

2021-01-21 中國財經信息網
收購長園背後:「母弱子強」 格力集團收入依賴格力電器

來源:新京報時間:2018-05-21 09:43:13

收購長園背後:格力系「母弱子強」

格力集團收入對格力電器依賴較大;格力集團欲再造新格力,發展董明珠此前未曾涉及的金融投資等業務

5月15日,長園集團發布公告,公司收到格力集團的要約收購報告書,格力集團擬斥資逾50億收購長園集團20%股份。

作為新能源汽車材料製造商,長園集團與格力電器近年來押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存在交集,這份公告使得圍繞著格力集團與格力電器之間的「母子之爭」再度引發熱議。很快,上交所發問詢函,針對格力集團收購長園集團股份的目的、同業競爭問題展開了問詢。

一年半之前,長期將格力集團董事長與格力電器董事長兩大職位「一肩挑」的董明珠卸任格力集團董事長。隨後以周樂偉為首的格力集團新領導層提出「二次創業」,試圖再造新格力。而董明珠此前所不認可的金融投資,成為格力集團「二次創業」的重點。

「母子之爭」?格力集團稱不存在同業競爭

5月15日晚,長園集團公告,公司收到格力集團出具的《長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要約收購報告書摘要》,此次要約收購數量約2.65億股,佔公司已發行股份的20%。要約收購價格19.8元/股,本次要約收購所需資金總額為52.46億元。

格力集團稱,本次要約收購系格力集團響應國家及珠海市政府發展實體經濟的號召,以進一步促進長園集團的穩定發展為前提,做大做強其製造業板塊的戰略投資行為。格力集團進行本次要約收購不以謀求長園集團控制權為目的。

據官網介紹,長園集團是1986年由中科院創立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專業從事電動汽車相關材料、智能工廠裝備、智能電網設備的研發、製造與服務。2017年,長園集團營收為74.33億元,同比增長27.08%,淨利潤達11.36億元,同比增長77.55%。

格力集團的收購決定引發外界熱議。有業內人士表示,「大家都在擔心這會不會引起新一輪的『母子之爭』」。其認為,格力電器和長園集團的業務布局有重合,「在格力電器已有相關領域布局的情況下,格力集團為什麼不通過格力電器對長園集團進行收購呢?」

格力電器和董明珠對新能源汽車的「偏愛」眾所周知。2016年,格力電器曾斥資百億高溢價收購新能源汽車企業珠海銀隆,不過最終失利。其後,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個人參股珠海銀隆,一些有格力電器履歷的人員也加入珠海銀隆。

格力電器在2017年年報中強調,「格力電器將在以空調產業為支柱的同時,大力拓展智能家居、智能裝備、精密模具、新能源技術等多項產業。」

5月15日,上交所發來問詢函,要求格力集團就可能存在的同業競爭問題進行說明:上交所要求結合公司、一致行動人及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所控制的公司從事的業務,說明上述主體與長園集團的業務是否存在同業競爭或者潛在的同業競爭。

格力電器董秘望靖東公開表示,這樁收購與上市公司無關。

5月19日,格力集團回復上交所表示,經與格力電器、長園集團進一步了解,雙方目前從事的主營業務中不存在實質的同業競爭。格力集團承諾,本公司及本公司控股/控制的上市公司以外的控股子公司不從事與長園集團主營業務構成實質性競爭的業務。

「母弱子強」,格力集團收入依賴格力電器

據官網介紹,格力集團1985年3月創立,已成長為珠海市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國有龍頭企業。2017年集團實現營收1517.89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6.10%,佔全市國企總量的83.02%。

新京報記者自中國貨幣網看到的一份格力集團2017年主體評級報告顯示,格力集團的收入結構主要包括家電製造和海島旅遊開發、建築施工等業務。其中,家電板塊的經營主體是格力電器,海島旅遊開發業務的經營主體是珠海格力海島投資有限公司,建築安裝業務的經營主體是珠海市建安集團有限公司。

格力集團2017年報顯示,格力集團當年營業收入1498.7億元,其中家用電器1321.9億元,建築安裝10.9億元,其他業務161億元。

據格力集團收購報告書披露,2015年-2017年間,格力集團營業總收入分別為1016億元、1115億元和1516億元。同期格力電器收入分別為977.5億元、1083億元和1483億元。

由此可見,格力電器的業務在格力集團體系內「一家獨大」,是最主要收入來源。

格力系的「母子之爭」討論由來已久。早在2003年,格力電器和格力集團就曾爆發商標之爭。2012年5月,格力集團向格力電器推舉的董事周少強落選格力電器新一屆董事會。

對于格力集團和格力電器的關係,北京工商大學學者王江濤曾在一篇《從格力「母子之爭」透視母子公司治理》分析稱,母子公司產生分歧的原因主要是董事會戰略功能的缺失和母子公司控制權配置失當。

不僅收入上格力集團對格力電器依賴較大,格力電器的盈利能力也遠超格力集團。

以淨利潤來看,2015年-2017年間,格力集團淨利潤分別為126.6億元、154.9億元和224.6億元。然而,格力電器並非格力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後者持股比例僅為18%,格力集團的歸母淨利潤金額遠沒有數百億元之巨,2015年-2017年分別為24億元、28億元和41億元。而同期,格力電器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是125億元、155億元和224億元。

新京報記者獲得的格力集團2017年財報顯示,少數股東在格力電器持股為81.777%,本期歸屬於少數股東的損益高達183億元。

所謂少數股東,並非一定在持股比例上是少數,而是非上市公司實際控制方之外的其他股東的代稱。比如,對于格力集團財報而言,雖然其僅持股約18%,但其他格力電器的股東都是少數股東。

相關焦點

  • 格力集團收購長園背後:格力系「母弱子強」
    5月15日,長園集團發布公告,公司收到格力集團的要約收購報告書,格力集團擬斥資逾50億收購長園集團20%股份。作為新能源汽車材料製造商,長園集團與格力電器近年來押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存在交集,這份公告使得圍繞著格力集團與格力電器之間的「母子之爭」再度引發熱議。
  • 子強母弱終被拋棄!69億美元接手15%股權,董小姐要換老闆了?
    格力電器目前是格力集團最好的資產,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為了能夠減少集團對于格力電器的依賴,出置股權,重新確立發展方向是格力集團現階段的工作重點,今年四月份的時候,格力電器就已經臨時停牌,並且宣稱將會通過公開徵集受讓的方式,轉讓其15%的股票,按照當時的股價計算的話,這筆交易涉及資金超過420億元
  • 「天花板」下美的格力爭霸戰
    在2013年,美的集團的空調及零部件業務收入佔公司營收的比例是51%左右,而格力電器同期的佔比約88%。2017年,美的集團暖通空調業務收入佔比降至39.61%,而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業務佔總營收比例達到了11.23%;同年,格力電器的空調業務收入佔比降至83.2%,生活電器業務佔比為1.55%,智能裝備佔比為1.43%。
  • 格力提高一線安裝工收入
    8月29日,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發出公告:自2016年8月1日起,格力家用空調安裝費在原有標準的基礎上每臺(套)增加100元,並將作為專項費用由公司直接發放給安裝工,杜絕任何中間剋扣、截留,讓格力安裝工實現「體面工作」、「勞動致富」。
  • 格力電器:以低頻搶佔技術高峰
    格力電器作為家電行業唯一代表,受邀參加會議發布專題報告,並在會議現場進行1赫茲變頻技術展示。  據悉,ICEMS是電機與電力電子方面一個有較大影響力的國際會議,由中國、日本、韓國三國電工技術學會輪流主辦,IEEE IAS協會協辦。
  • 格力舉報奧克斯背後:空調行業痼疾的蓋子被揭開了
    原標題:格力舉報背後:「價格殺手」奧克斯崛起...專家稱空調行業痼疾的蓋子被揭開了本報記者尹麗梅石英婧北京報導進入2019冷年,空調行業各品牌之間的戰火越燒越旺。對于格力電器的公開實名舉報,家電行業分析師劉步塵認為,格力電器的舉報有理有據,而奧克斯的反擊則顯得蒼白無力,只否認而給不出否認的依據,有轉移焦點之嫌。格力電器這個動作預計將對奧克斯空調銷售形成遏制。同時其表示,格力電器再次揭開虛標能效這一行業痼疾的蓋子,有利於行業健康發展。
  • 格力走向「十字路口」:渠道變革是靈丹妙藥嗎?
    近日,格力電器發布公告稱,預計今年上半年完成營業收入695-725億元,同比下滑26%-29%;歸母淨利潤63-72億元,同比下滑48%-54%。根據公告,格力電器上半年收入、利潤雙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疫情期間,空調行業終端市場銷售、安裝活動受限,終端消費需求減弱;另一方面是「格力董明珠店」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零售模式,公司穩步推進銷售渠道和內部管理變革,繼續實施積極的促銷政策。董明珠二季度開始的「直播帶貨」備受關注,其對渠道的改革也引發熱議。
  • 董明珠「自戀」阻礙了格力電器的多元化?這個鍋董明珠不背
    最後指出,董明珠傾向於採取冒險決策和固執己見的自戀人格表現,導致格力電器多元化失敗,使得格力電器至今仍然未能找到新的增長點。要是按照這個結論,格力電器現在已經是成熟期的企業,這是事實,而董明珠性格是比較強勢和外向的,是「獅子+孔雀」的結合體,是否是自戀這個我們不是心理學家無法評判。那麼董明珠是不適合擔任格力電器的掌舵人了,因為根據論文的邏輯,董明珠的性格對格力電器當前的階段是弊大於利的。不導致董明珠看了這篇文章會作何感想?
  • 美的與格力空調收入差距縮至79億 家電品類消費市場喜憂參半
    美的集團上半年通過空調降價策略,獲得收入的快速增長,上半年空調營收增長11.84%,超過格力的4.62%,成為格力在空調領域的最大強敵。財報數據顯示,格力、美的經營現金淨額均高於淨利潤,「真金白銀」收入囊中。 然而,黑電企業卻普遍未能逃脫淨利潤下滑的命運。
  • 格力集團股權投資風生水起 近40家參股企業衝刺上市
    這兩家過會企業的背後,都有著一個同樣的參股股東——格力集團。最近,格力集團在官網和官方公眾號以系列報導的形式分享了前述兩家參股企業過會的「喜訊」,同時也公布了格力集團在產業投資方面的最新動態。  官網還顯示,截至目前,格力集團被投企業中已有長園集團(600525)、歐比特(300053)、開拓藥業(09939.HK)等10家企業登陸資本市場,金三江等4家企業首發過會,超過34家企業正在申報、輔導或籌劃上市中。
  • 格力電器2017年發明專利授權量超1200件
    原標題:格力電器2017年發明專利授權量超1200件 摘要 【格力電器2017年發明專利授權量超1200件】1月18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了2017年中國發明專利授權量排行榜
  • 董明珠說:「另一個格力」出現了!
    這是格力電器全國巡迴直播的第八站,也是格力在主場完成的年度收官之戰。   直播,是2020年格力和董明珠的關鍵詞。今年以來,格力8個月時間裡完成了13場直播。統計數據顯示,加上珠海當晚的直播,13場直播累計銷售額476億元。   比起銷售額,董明珠說,自己最高興的事,是格力在內外的變化。
  • 格力1HZ變頻,用技術優勢說服一切
    推薦閱讀 業績集體滑坡 白電三巨頭各自尋出路 隨著格力電器和美的集團半年報的發布,8月30日,國內三大白電巨頭上半年的成績單已經披露完畢。
  • 格力電器加碼新能源 一個月內兩度「密會」銀隆
    近日,有消息稱,格力電器正在不斷加強新能源布局,並且與銀隆新能源走的很近。「密會」銀隆最近一個月,格力電器與銀隆新能源走得「有點近」。9月10日,啟信寶數據顯示,格力電器與銀隆新能源等5家公司共同投資設立了國創能源網際網路創新中心(廣東)有限公司。
  • 格力電器發布聲明回應採購項目被指「弄虛作假」事件:系材料整理失誤
    本報記者 高沛通 趙毅 廣州報導《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記者注意到,7月4日凌晨1時許,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格力電器」,000651.SZ)官方微信發布《嚴正聲明》,回應近期關於「中國移動2020-2021年高壓冷水機組集中採購項目」被公示「弄虛作假」一事。
  • 格力
    品牌介紹:成立於1991年的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於一體的國有控股專業化空調企業,2012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001.10億元,納稅超過74億元,連續12年上榜美國《財富》雜誌「中國上市公司100強」。
  • 從甲供科目看格力隱藏的材料奧秘
    紅刊財經 於日新其他業務收入,一個不起眼的會計科目,閱讀財報時沒人會在意,背後卻隱藏著至關重要的生意內容。2017年度-各家電企業其他業務收入情況(單位:億元)註:1.美的集團因合併非家電業務,其他業務收入實際佔比更高。2.志高控股其他業務收入中包含小電器,因此毛利率較高,其他業務收入實際佔比更低。 3.青島海爾因關聯交易影響,剔除比較。
  • 格力美的爭鬥 50 年:每次蔑視對方背後,都在努力成為對方的樣子
    而美的早早布局了各類大小家電和線上渠道,營收更加多元均衡,消費電器收入佔比(38%)接近暖通空調收入(46%)。美的的總體營收和淨利潤都已經達到格力的2倍,線上收入是格力的4倍。今年格力的一大亮點(或者說是槽點),就是董明珠的幾次直播帶貨。4月份時,她還說,"堅決不做直播帶貨""轉型去做線上的話,那線下門店的60多萬員工就要失業了"。
  • 外資最新「團寵」名單曝光格力電器位居榜首!其後還有誰?
    繼境外投資者持股比例披露指標被完善以來,外資的「團寵」名單更換頻繁,最新的數據顯示,共有格力電器、華測檢測、美的集團、廣聯達和啟明星辰五家公司上榜。不過,《紅周刊》記者注意到,外資的「團寵」名單比較固定,僅有八家上市公司相互替換,並無其他公司「插足」。
  • 與珠海銀隆關聯交易超29億 格力還要做電商、造手機、開發再生資源...
    同行業相比,儘管營收增速超過三成,其營收規模與美的還尚存差距,不過格力電器的淨利潤水平還是遠遠超過了後者,美的集團2018年實現營收為2596.65億元,同比增長7.87%,實現淨利潤為202.31億元,同比增長17.05%。   整體來看,相比與美的而言,格力的業務種類豐富度仍然稍弱,但2018年多元化程度已經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