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為何如此不同?

2020-10-18 大科技

沒有生命的物質遵循著簡潔的物理化學規律,然而,一旦物質變成生命,卻表現出一些迥然不同的獨特性質。這是一個生物學的難解之謎。

生命的堅韌性質

1986年1月28日是寒冷的一天,這天早晨,在美國佛羅裡達州的卡那維拉爾角,成千上萬名參觀者聚集到甘迺迪航天中心,等待一睹挑戰者號太空梭騰飛的壯觀景象。上午11時38分,聳立在發射架上的挑戰者號點火升空,直飛天穹,看臺上一片歡騰。但太空梭飛到73秒時,空中突然傳來一聲悶響,只見挑戰者號頃刻之間爆裂成一團桔紅色火球,碎片拖著火焰和白煙四散飄飛,墜落到大西洋。7名太空人在這次事故中罹難,包括2名女太空人。全世界為之震驚。

「挑戰者號」太空梭的爆炸是人類航天史上的一大悲劇,根據後來的事故調查,導致這個複雜的龐然大物毀滅的主要原因只不過是幾個橡皮密封圈出了問題,在寒冷的低溫下失去了彈性,導致硬化失效。由此可以看到,無機世界的精密機器或裝置等各種複雜系統,在面臨突然的環境變化時,沒有辦法自我調適,一個零件出現問題,就可能導致整個系統癱瘓甚至報廢。

然而,同樣是被稱為複雜系統的生物體,卻不會如此脆弱,一個生命體受個小傷小痛根本就沒什麼大不了,缺個胳膊少個腿也照樣能活得很好,即使是患上癌症這樣的不治之症,也不會立刻崩潰,假以時日甚至還有治好的可能。這說明,生命系統雖然非常複雜和精細,但卻顯示出了頑強的堅韌性,不那麼容易被破壞。

我們的自然界是一個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的世界。從日月星辰、山川湖泊到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事物的形態雖然千差萬別,但基本上可以分為生命系統和非生命的物質系統。這兩個系統都是由原子和分子組成的,但奇異的是,這兩大系統表現出了迥然不同的特性。生命系統是彈性的,隨時可以應付外來的變化和壓力,重新調整自己。而非生命物質則是剛性的,不能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調整自己。

而從更深的層面來說,生命總是表現出來一種自我完善的趨勢,無論個體的發育或物種形成都是從簡單向複雜演化,似乎生物體內有一種追求完善的內在動力或者預定目標。生命現象的那種自主性、自組織性、自協調性以及進化本身的方向性,與無生命的物質世界有著迥然的不同,這是科學家無法迴避的難題。

趨向無序的非生命物質

生命現象帶來的上述難題並不是相互孤立的,它們都涉及生命與非生命物質之間的關係。對於如何解答這些難題,科學家們已經有了清晰的思路。

科學家們認為,自然界的演變存在一種普遍的驅動力——物質傾向於變得更加穩定。這裡有一個邏輯上的道理:穩定的狀態不會再改變,而不穩定的狀態則會不斷變化,直到變得穩定。

然而,非生命物質和生命物質的穩定性是完全不同的。非生命物質的穩定性來源於熱力學第二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是熱力學的基本定律之一,它說的是,熱量可以自發地從溫度高的物體傳遞到較冷的物體,但不可能自發地從溫度低的物體傳遞到溫度高的物體。這個轉變過程是不可逆的,要使熱傳遞方向倒轉過來,只有靠消耗功來實現。這很好理解,一杯熱水總是不斷冷下去,直到與周邊環境溫度一致,達到穩定狀態,不再改變。這個過程不可能逆轉過來,除非你對這杯水加熱。

熱力學第二定律還有另一種表述方式,那就是:在沒有外界的影響下,事物總是由有序向無序方向發展,而不可能從無序向有序發展。1865年,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在熱力學第二定律中引入了「熵」的概念。熵指的是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熵越大,系統就越混亂,一直到熵處於最高點,系統無法更混亂了,這時就穩定了。這就是熵增加原理。

熵增加原理廣泛存在於非生命的物質世界。在一個房間裡打開一瓶香水後,香氣分子會瀰漫到整個房間,不管過多長時間,散布開來的香氣分子也不可能自動地回到香水瓶,還原成香水液體。香氣分子的揮發、散布,是幾十億分子撞擊的結果,空氣分子與香氣分子互相不停地碰撞,最後香氣分子不可避免地與空氣分子混合到一起,這時香氣分子的無序程度達到最大,也就是熵最大的狀態。一幢整潔有序的建築物,如果無人管理修繕,其結構部件會慢慢變壞,屋頂上的瓦片一片一片地脫落,牆壁慢慢生出裂縫,隨著歲月的流逝,終將毀損倒塌,其磚塊瓦片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進入穩定狀態。

如果把熵增加原理擴展到整個宇宙,我們的宇宙也可以看成一個巨大的孤立系統,宇宙的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增加,由有序向無序,當宇宙的熵達到最大值時,宇宙中所有物質的溫度達到熱平衡,這種狀態稱為熱寂。這樣的宇宙中再也沒有任何可以維持運動或是生命的能量存在。

負熵與生命的演化

然而,一旦進入生命領域,熵增加的趨勢立刻被逆轉。生命是一個開放系統,我們每天吃進食物,拉出汙穢之物,這是與外界交換物質、能量和信息。通過這些交換,可使生命系統的熵減小,直至變成負數,從而有序度不斷提高,生命體系才得以動態地發展。大自然為生命系統提供了另外一種穩定性——動態動力穩定性。

也就是說,與非生命系統朝著熵增大的方向恰好相反,生物演化是熵由正變為負的過程,即負熵是在生命過程中產生的。1944年薛丁格出版了《生命是什麼》,在這本書中提出了負熵的概念,想通過用物理的語言來描述生物學中的課題。據他的理解,「生物賴負熵而生」。按熱力學第二定律,大自然會由有序變為無序,即熵會不斷增加。與之相反,生物會吸收環境中的能量,從而減少自身的熵,變得有序。

對於單個生命來說,隨著生命的成長,生命系統的熵變是一個由負逐漸變化趨於0的過程。以人類為例,從嬰兒出生到20歲左右,人體的熵變為負熵且較大,這個時期生命體快速正常發育,組織細胞大量增長,有序組織快速增加。20歲以後,生命體的負熵逐漸減少,正熵逐漸增加,這個時期負熵和正熵都處於比較平衡的狀態,生命的各項指標也都在最佳狀態,生命處於旺盛階段。50歲以後,生命開始進入衰老時期,生命過程中的負熵和熵增都在減少中,但熵已經開始緩慢增加了。這個時期由於人體各項功能的下降,組織再造能力下降,人體組織中自由基等垃圾成分增加,生命系統的混亂度增大,熵緩慢增加,直至負熵完全消失,死亡降臨。而生命轉化為無生氣的物質後,立刻轉化為熵增加過程,身體最終與泥土融為一體。這是一個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回望負熵開始的時刻

那麼,生命系統的這種負熵流最初是怎麼開始的呢?

科學家們假設,生命起源於40多億年前原始地球上的非生命物質,這一過程是遵循物理學、化學規律的過程。那麼在這個過程中,物質如何從熵增加轉變熵減的呢?科學家指出,複製因子的出現,使生命越過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限制,與非生命分道揚鑣,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進化道路。

複製因子是一些非常奇特的分子,DNA和RNA是其中的典型,它們並不見得非常大或非常的複雜,但是它們具有一種特殊的性質——能夠複製自己,這正是生命區別非生命的關鍵。

當第一個帶有複製功能的分子出現時,在適宜的環境中開始自我複製,它們會沿著爆炸性的道路演變,數量將以指數的速度增長。由於環境資源有限,這種增長不能無限制地維持下去,於是,在自然選擇下,一些複製因子被淘汰,另一些複製因子生存下來,還有一些產生變異。

複製因子的這種複製、變異、競爭、選擇,需要與環境不斷交換著物質和能量,使得生命系統從一開始就與外界處於交流的開放狀態,這構成了生命動態穩定結構的最初基礎。生命為了維持自身的動態穩定,就得提高複製效率,複製因子將不可避免地變得複雜,為什麼這麼說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對於一條單鏈的RNA分子,僅僅靠自身來複製,其效率是非常低的,相反,一個由雙分子RNA組成的複製網絡,兩條RNA分子會相互催化,複製效率會提升許多,這就好比兩根手指比一根手指更容易拿起物體一樣。所以,從單鏈RNA到雙鏈RNA的轉變向我們展示了由非生命通向複雜生命的漫長道路的第一步。

現代科學確認,生物學上的自我複製、新陳代謝、個體發育和群體發育等現象,就是源於多分子系統的自我複製和倍增。隨著這個系統網絡的不斷擴大化和複雜化,才產生了其他一系列生命現象。

被膜分隔的世界

需要強調的是,多分子體系的表面必須有膜。有了膜,多分子體系才有可能和外界介質分開,成為一個獨立的穩定的體系,也才有可能有選擇地從外界吸收所需分子,防止有害分子進入,而體系中各類分子才有更多機會互相碰撞,促進化學過程的進行。

舉例來說,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草履蟲,儘管其中的物質總量和成分都不多——充其量也就相當於溶解了一些化學物質的水溶液,但它的外表有一個薄膜,隔開了外部熵增的環境,自發形成一個封閉的、內有分工、負熵的體系——細胞,它擁有細胞核、細胞質、食物泡、伸縮泡的分區;而與此同時,在與外部環境的物質和能量交換上,它能夠通過擺動纖毛來運動,能夠吞吐食物。這種有序的、複雜的存在方式是遵循著熱力學定律的非生命物質體系所無法達到的。

由此看來,複製因子的出現,實現了從非生命過程向生命過程的轉化,實現了自然系統有序性的突變。突變之後,生命系統開始逆著熱力學第二定律,朝著一個熵減、有序的方向發展。這個方向還確定了一個進化的箭頭,生物進化是由單細胞向多細胞、從簡單到複雜進化,也就是說向著更為有序、更為精確的方向進化。

相關焦點

  • 為何胡夫可以建造如此巨大的金字塔?
    為何胡夫可以建造如此巨大的金字塔?是胡夫法老存世的唯一形象 但是 對於這件稀世文物 目前仍有爭議 有人認為它是胡夫時代的真跡 有的說它是後人所作 不似胡夫本人 那麼為何生前如此不愛顯露的胡夫
  • 宇宙為何如此
    宇宙真相著名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在他的小說《神們自己》(The Gods Themselves)中,描寫了一種來自平行宇宙的智慧生命,那個宇宙中的基本物理常數與我們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強相互作用力上。
  • 周一圍宋茜為何都如此鍾情於幹邑節?因為那裡盛行產生命之水
    周一圍宋茜為何都如此鍾情於幹邑節?因為那裡盛行產生命之水近日被宋茜和周一圍刷屏了,這兩位其實平日裡都非常專注於自己作品的演員,實際上是很少與大家互動的,但是這兩位為什麼卻走在了一起,他們又為什麼如此鍾情於一個叫幹邑的地方,還碰上了一年一度的幹邑節?
  • 蝙蝠身上為何如此多病毒?是與生俱來的?科學家如此解釋
    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人類充其量只能在大陸某些區域內「橫行」,很多禁區依舊是他們不敢觸碰的,所以說「地球之主」的名號是名不符實。另外,人類並不是無敵的存在,還有許多事物可以危害到他們的生命安全,比如病毒,便可以輕易地奪走人類的性命。
  • 小小胡蜂為何如此兇悍?
    原標題:小小胡蜂為何如此兇悍?  人類與自然相處,並非每時每刻都是氣定神閒的主人,在微小的野蜂面前,有時也顯得力不從心,遭遇生命威脅。  野蜂蜇人事件近日頻發,而在這些事件中,還有人被野蜂家族中的胡蜂奪命。面對一起起悲劇的發生,人們對小小胡蜂充滿疑問:胡蜂傷人為何近年屢現?秋季咋就成了胡蜂傷人高峰期?它和普通蜂有啥不一樣?小小胡蜂究竟兇悍在哪兒?
  • 燃燒生命本源,以為如此就能有用了嗎?
    「這是燃燒生命本源!」陳磐解釋道:「生命本源中有著極為強大的生命之力,一旦燃燒,可以讓修士實力突飛猛進提升幾倍,幾十倍,甚至幾百上千倍。只是一旦燒過,就不復存在,是永遠消失,唯有天地大道能利用生命烙印再次造出來。」 「這就是軒轅大帝的戰鬥風格,一旦感覺人力有時窮,便會如此。
  • 質子不衰,原子不滅,為何由原子組成的生命不能永生?
    然而,哪怕到了如今的現代社會,醫學科技、生物技術、基因技術等各方面科學領域的水平如此先進,有限的生命仍是困擾人類探索這個宇宙世界的最大難題。為什麼擯棄生老病死,尤其是規避死亡如此之難?既然組成宇宙萬物的最基本單位——原子不滅,那為什麼也是由原子組成的人類血肉之軀就不能永生?
  • 正態分布為何如此重要
    本文將闡述正態分布的概率,並解釋它的應用為何如此的廣泛,尤其是在數據科學和機器學習領域,它幾乎無處不在。我將會從基礎概念出發,解釋有關正態分布的一切,並揭示它為何如此重要。如果將所有概率值求和,那麼求和結果將會是100%世界上存在著很多不同的概率分布,而最廣泛使用的就是正態分布了。
  • 正態分布為何如此重要?
    本文將闡述正態分布的概率,並解釋它的應用為何如此的廣泛,尤其是在數據科學和機器學習領域,它幾乎無處不在。我將會從基礎概念出發,解釋有關正態分布的一切,並揭示它為何如此重要。我們可以將這些取值分為不同的集合類,在每一類中,我們記錄屬於該類結果的次數。例如,我們可以投 10000 次骰子,每次都有 6 種可能的取值,我們可以將類別數設為 6,然後我們就可以開始對每一類出現的次數進行計數了。我們可以畫出上述結果的曲線,該曲線就是概率分布曲線。目標變量每個取值的可能性就由其概率分布決定。
  • 達爾文雀為何如此特別?讓人驚嘆不已,這可能就是生命的強大
    在一種如此小而血緣聯繫緊密的鳥類身上,我們看到了鳥喙變化的梯度和多樣性。讓人著迷的是,在這個群島上原本數量很少的鳥類居然進化演變出如此多樣的結果。查爾斯·達爾文,1845年生殖隔離。阻止異種交配的屏障與物種共存同樣重要。有實驗顯示,物種形態和聲音直接的差異能夠形成雜交的屏障,而求愛行為和羽毛卻不能。鳥喙的特徵是基因遺傳的,而鳴叫卻是後天學習的。
  • 變形金剛中的擎天柱,實則是鐵基生命,不同的生命形態存在嗎?
    人類的文明已經存在了很多年,在進入科技時代之後,人們在生命的想像上都沒有停止過,我們從很多科幻電影上就能夠看出來了,特別是異形、變形金剛之類的電影中,完全可以看出人類對生命的不同形態有著很多想像。針對生命的形態上,人們討論過很多,就比如說變形金剛當中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可是自己擁有自己的意識,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也被稱作是鐵基生命,那麼這個世界真的會存在鐵基生命嗎?首先,我們人類的構造按照很通俗的話來說,我們是肉做的,但實際都是碳基生命,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碳基生命,那麼地球上為何不是其他形態的生命呢?
  • 人類為何無法製造生命?因為生命太過複雜,智慧生命就更是如此
    即使是在科學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想要製造出生命仍然是天方夜譚。那麼,人類為什麼無法製造出生命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生命太過於複雜了。我們大多知道,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式都是從最原始的單細胞生命開始的,而在我們的認知中,我們習慣於認為單細胞生命是一種結構簡單的生命體,但事實並非如此。
  • 《蒙娜麗莎》她的笑容為何如此美麗?放大30倍你就知道了
    今天為大家科普的內容是:《蒙娜麗莎》她的笑容為何如此美麗?大家一定都知道達文西的這部世界名畫《蒙娜麗莎》吧,她的微笑舉世聞名但是從很多角度來看,我們看到的不止有微笑同樣也有憤怒,厭惡和恐懼。為什麼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就會看到不同的蒙娜麗莎,相當於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今天,我們便來了解一下為什麼蒙娜麗莎的微笑這麼美麗?
  • 金星上存在生命?「維納斯」為何如此神秘……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指出,他們並沒有發現真正的生命形式,磷化氫的發現也並不能直接證明金星上空存在生命。這些磷化氫從何而來,也尚未可知。站在浩瀚宇宙的高度來說,理論上,不可能只有地球這一顆生命星球。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金星都像是一個煉獄,而非生命的家園。
  • 矽基、氨基、還是不同的手性,外星生命會是怎樣的?
    另外,生命也都依賴於水和DNA或者RNA。然而,這些生命特徵只是出現在地球上,如果宇宙中的其他星球上存在外星生命,並不意味著它們也會像地球生命那樣依賴於碳和水。事實上,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想像不同的星球環境,在那裡可以存在其他形式的生命。那麼,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外星生命會是怎樣的呢?它們與地球生命會有什麼不同呢?
  • Rh陰性為何如此「稀有」?
    Rh陰性為何如此「稀有」?Rh陰性血也就是俗稱的「熊貓血」。Rh血型大家應該比較熟悉了,如果您還不清楚,請移步Rh血型科普三部曲:Rh血型分為Rh陽性和Rh陰性。在中國漢族人群中,Rh陰性僅佔3-4‰。
  • 生命進化為何長久停滯?
    在地球上,生命的進化並非按部就班地進行的。我們知道,最早的細胞生命大約是在35億年前誕生的。可是在大約17~7億年前這差不多10億年的時間裡,生命一直停留在藍藻和微生物的水平。這段單調而漫長的歲月,被稱為「進化的停滯期」。進化的進程直到大約7.5億年前才開始重啟,到了距今約5.2億年前的寒武紀,終於迎來了一場大爆發——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湧現了大量複雜的生命。
  • 探索生命的奧秘:繁殖究竟有幾種不同方式?
    生命的奧秘已經無法用一個規律來統籌,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的原則。個體為了更好地應對環境變化,需要進化出多種功能的細胞。而對於繁殖方式來講則要越簡單越好,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生命的快速延續。以上介紹的都是無性生殖,在自然界中還存在另一種主要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
  • 生命的奧秘:男性脫髮為何比女性多?
    但是,在2003年完成人類基因組全圖後,科學家們發現,他們依然無法清晰和完全地解釋生命的奧秘。原因何在?9月11日,《科學》《細胞》等頂刊集中發表了15篇有關基因調控與表達的論文。這些文章初步回答了,人的壽命為何不同、男女為何有別,有些人會患病,但另一些人為什麼在同樣條件下不會患病等一系列有關生命的各種疑問。
  • 為何證明金星上可能存在生命,引起如此大的波瀾
    繁盛的的生物群』」這是一則「中國日報網」近日發布的新聞,原因是2020年9月14日23時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直播宣布:在金星大氣層中探測到了磷化氫分子(PH3),這一發現表明金星可能存在生命磷化氫為何可以證明存在生命跡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