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科學家將不存在的恐怖回憶植入小鼠大腦—新聞—科學網

2020-11-24 科學網

 

一開始,研究人員把老鼠放在一個盒子裡,讓它們感到安全。然後,他們對準儲存位置記憶的大腦細胞,用光刺激這些細胞,使它們打開記憶。第二天,他們把這隻老鼠放在第二個盒子中,用光脈衝恢復第一天的記憶。記憶重放時,他們適度電擊老鼠,希望改變它們的記憶。結果,他們做到了。把老鼠放回第一個盒子時,它們嚇得不敢動彈,因為它們的記憶被改變。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研團隊成功嘗試了將一段根本不存在的「恐怖」回憶植入小鼠的大腦。這不禁讓人頭皮發麻,人腦的記憶可能被如此植入或篡改嗎?

 

■本報記者 童岱

 

在《全面回憶》這部科幻大片中,主人公通過一系列的細節發現自己的真實身份並非一名普通工人,自己的妻子只是反派安插在身邊的監視者,身邊的朋友沒有一個是可信的……這一切都是因為其被植入了虛假記憶。

 

記憶有可能被改變嗎?前不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生物學教授利根川進團隊所作的一項研究,似乎在說明植入虛假記憶的橋段不僅僅出現在科幻片裡。他們利用光遺傳學技術向小鼠的大腦裡植入了虛假的情景記憶,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上。

 

給小鼠植入「恐怖」回憶

 

早在一年前,利根川進團隊就曾在《自然》上發表文章,介紹了他們如何利用小鼠,通過光遺傳學技術標記,並激活其與特定記憶相關的腦細胞,從而人為激活某個記憶片段。如今,類似的方法讓他們給小鼠的大腦添加了未曾發生過的情景記憶。

 

實現這一目標,要克服兩個難點。一是準確找到只和某一特定記憶相關的腦細胞;二是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在時間和空間上精準地激活這些細胞,從而重現那段記憶。

 

在這次試驗中,利根川進團隊將小鼠放入一個特定的場景A中,小鼠在熟悉這個環境的同時,科研人員也標記了小鼠大腦中與環境A記憶相關的腦細胞,這個特定的手段使得腦細胞對光很敏感。

 

第二步,科研人員將小鼠放置到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的場景B中,並將雷射通過光導纖維傳入大腦,從而激活被標記的細胞,小鼠腦中對於場景A的記憶被喚起。

 

正當悠然自得的小鼠在場景B中回憶場景A時,突然遭受到了科研人員給予的輕微電擊,這樣它就錯誤地認為自己是在場景A中遭受了電擊,僵在那裡不敢動。而當科研人員把它放回場景A時,小鼠便會因為這個虛假的記憶對場景A產生恐懼。

 

這一過程,簡單地說,就是科研人員通過人為手段激活了小鼠大腦中的特定記憶,同時給予電擊刺激,使得兩者產生聯繫轉化成一個新記憶,而記憶內容並未在現實中發生,只是一個虛假的記憶。

 

這一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劉旭認為,他們的研究從實驗上證明了人為改造記憶的可能性,對於記憶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方面都有潛在影響。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卓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種研究方法確實證明了人為手段可能影響小鼠記憶,但不能簡單地認為這就可以立刻應用到人類身上。

 

為研究人類疾病提供啟示

 

「這種植入記憶和常人所理解的記憶還有差距。」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沈政表示,利根川進團隊所使用的小鼠是低等哺乳動物,利用的也是動物的本能反應機制。在分子生物學水平上,小鼠和人類的記憶是一樣的,但要針對人類大腦植入或改造記憶,難度就大得多。

 

大腦是人類身體上最神秘的器官,也是人類想真正認識自身就無法迴避的領域。長期以來,採用何種方式更適宜研究人腦,一直困擾著科研人員。

 

在記憶研究方面,美國神經生物學家埃裡克·坎德爾曾利用海兔作為模式動物,成功地將各種行為包括學習行為與可塑性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確定了短時和長時記憶是如何儲存在神經系統中的。

 

「無論是小鼠、海兔,還是人類,在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上都是相似的。」沈政談到,科研人員利用光導纖維,將雷射作為條件刺激,和以人類為測試對象,利用暴雨、山洪等預報信息一樣所表現出來的條件刺激是相似的。

 

而給小鼠植入記憶相關的研究成果,對於人類的疾病研究是有一定啟示的。比如創傷後應激障礙患者,他們因為遇到地震、火災、親人遇難等事件而造成焦慮不安。大腦對於這些記憶是如何儲存、如何產生作用的機理,或許能找到類似的方法進行研究。

 

植入記憶 對人沒戲

 

在劉旭看來,給小鼠偽造記憶的試驗還表明,記憶力或許是不可靠的,這對闡明人類錯誤和虛假記憶的機理是有幫助的。這一事實可以用世界各地法庭中目擊證人的證詞具有有限的重要性的例子加以佐證。

 

「人類的記憶不會定格,會隨著時間推移出現弱化的現象,從而引起記憶的改變。」卓彥談到,生活中人們常常會遇到在同樣的場景中,原本的記憶可能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這便是記憶發生改變的表現之一。

 

「在迎合社會需求時,或是人云亦云的個性,會使得記憶發生改變,產生和原有記憶完全不一樣的回憶。甚至不去仔細思考記憶的準確性,堅持一些錯誤的記憶。」沈政指出,但對於影響其生存或是有重大關係的記憶,則很難發生改變。

 

無論怎樣,植入記憶的手法不禁讓人思考,能否對人腦植入某些特殊的記憶或技能?例如,在一個完全不會使用電腦的人的大腦中植入電腦操作方法,使其免除學習電腦的過程。

 

「至少目前來看,這種捷徑很難實現。」沈政認為,人類的記憶像是一張非常大的網,對於所見所聞,依據自身感受,會產生不同的情緒變化,可能還因為語言、外部環境差異等因素的介入,形成獨有的個人記憶。因此,要想對人類的大腦植入記憶或是改變記憶,至少以目前的技術手段是不可能實現的。

 

利根川進團隊接下來的計劃更讓人側目,他們期望通過選擇性地標記並關閉某些記憶相關的細胞,研究是否可以弱化甚至抹除記憶。

 

延伸閱讀

 

記憶的機理

 

遠古時代的人類,為了生存,就要熟悉周圍的環境,分辨有害的動植物,尋找能食用的水果和動物,學習應付各種自然災害。而完成這一切,都需要藉助記憶。

 

記憶也是人類心智活動的一種,是過去的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是非常複雜的心理活動。形成記憶的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再現和回憶四個基本過程。

 

記憶形成也分好幾個步驟,通過大腦進行複雜的信息處理而實現。首先是解碼,就是將所見所聞獲得的信息進行處理和組合;然後是儲存,將組合整理過的信息作記錄,「印刻」在大腦裡。這些信息可供人本身隨時檢索,也就是隨時可以將儲存的信息「取出」,還原當時的場景,回應一些暗示和事件。

 

在這方面,早期的人類有著非凡的成就。並非那時的人們有多聰明,而是為了生存。那時,沒有文字,一旦遇到災害,人類自身所擁有的記憶記錄可能面臨毀滅性打擊時,氏族首領就必須傳承一切與生存相關的知識,記憶便成為了生存必備的本能。

 

據記載,紐西蘭毛利族的首領卡瑪塔納能背誦該族長達1000年的歷史,跨越幾十代人的歷史都憑藉大腦記憶,而非文字或筆記。

 

如果說記憶和膚色也有關聯,你是否會好奇?因為遺傳是一種記憶行為的釋放,在染色體上形成特定標記,這一標記的形成非常漫長且複雜。比如白種人的白皮膚,因為長期的陽光照射稀少產生了皮膚標記,這種膚色易於吸收微弱的紫外線,利於身體發育。長時間的同種刺激下,就使得歐洲人產生了這一遺傳標記。

 

記憶在個體心理發展中,也有著重要作用。人類的動作技能,比如行走、奔跑和行為舉止,是必須保存動作的經驗;說話需要具備的語言、思維,也要求保存詞彙和概念。可以說,記憶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心理的發展。至今,記憶仍然發揮著強大的作用,連接著人自身的心理活動,是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技能。

 

《中國科學報》 (2013-08-09 第9版 探索周刊)

相關焦點

  • MIT華人教授發明神奇墨水,在小鼠大腦中植入3D列印柔軟電極
    研究小組將這種類似於液體的導電聚合物溶液轉化成一種更像粘性牙膏的物質,然後放入3D印表機中,列印出穩定的導電圖案。研究小組列印了幾種軟電子設備,包括一個小的柔軟電極,並將它們植入小鼠的大腦中。當小鼠在一個可控的環境中自由移動時,神經探針能夠捕捉到單個神經元的活動。
  • 科學家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和功能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結合在體基因操縱(轉基因小鼠、病毒注射和胚胎電轉等)、藥理學、螢光染料微注射、RNA測序、腦片電生理及行為學等實驗,發現了大腦內游離DHA通過RXRA依賴的信號通路調節樹突棘及功能性突觸的發育,解析了DHA促進大腦發育和功能的新機制,給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神經環路的形成高度依賴於功能性突觸的形成,且該過程受細胞內外信號的協同調控。
  • 心臟跳大腦抖 神經元分類更精確—新聞—科學網
    這項研究有助更好地理解大腦中不同類型的細胞如何相互作用,從而產生認識和行為。相關論文日前刊登於《細胞報告》。 按照慣例,科學家基於神經元的波形對其進行分類,波形即每一個神經元在處於激活狀態時所發射的特徵電活動模式,也就是「尖峰」。每一個神經元的波形各不相同,通過測量波形的寬度,科學家可以將神經元分為兩類:窄波形神經元、寬波形神經元。
  • MIT科學家揭示神秘過程
    為追蹤印跡細胞,科學家藉助了一種特殊的基因工程小鼠。 研究人員用輕微的足部電擊讓小鼠對特定地方產生恐懼記憶,在它們的大腦海馬區(對學習和長期記憶至關重要的腦區),就可以看到編碼這段記憶的印跡細胞發出了黃色的螢光。隨後,研究人員在記憶形成的幾小時、幾天後,以及記憶被再次激活時,對這些發亮的細胞展開詳細分析。
  • 微晶片植入大腦可保存5到10年的記憶—新聞—科學網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一支美國研究小組認為,一種微晶片能夠有助於建立受損大腦組織的記憶,預計未來兩年內將植入志願者大腦。
  • 科學家發現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新機制 —新聞—科學網
    學習記憶是大腦最迷人的智能活動之一,在清醒時,大腦進行學習記憶活動,在休息時(主要是在夜晚的睡眠階段),大腦對所學的內容加以記憶的鞏固。根據睡眠時腦電的活動狀況,可將睡眠分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也稱快速眼動睡眠)兩個階段。有趣的是,快波睡眠時的腦電活動和清醒時的非常相似,在大腦的海馬腦區均以4~12赫茲的theta節律為主,此時如被喚醒,人們往往會報告正在做夢。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老鼠在追逐、打鬥等社交行為中發出的這些超聲波。相關成果2月17日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   老鼠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與同伴交流。科學家很長時間裡都在嘗試解釋這些人耳無法察覺的超聲波「吱吱」聲,但卻一直未果。部分原因在於,將一隻老鼠發出的聲音與另一隻老鼠的行為聯繫起來存在技術挑戰。
  • 螞蟻大腦也分區—新聞—科學網
    DAVID FERNANDES 人腦存儲記憶時有不同的區域分工,比如左側大腦存儲言語信息,而右側大腦專攻視覺信息,這被稱為大腦發育過程中的偏側化。本周,英國蘇賽克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即便是小小的螞蟻,其大腦也出現了偏側化。
  • 科學網—當大腦植入晶片,奇蹟發生
    不過其在兩年前接受了大腦晶片植入手術,現今24歲的他終於又能自由控制右手臂和右手腕了,為全球首例通過大腦晶片植入「復活」癱瘓肢體的人。 在人類大腦中植入晶片,是不少科幻電影中為觀眾所熟悉的橋段。而這一「黑科技」,目前正在從大熒幕上來到真實的人類生活中。
  • 科學家擬將微晶片植入大腦 可保存十年記憶信息
    >科學家正在研究大腦海馬體組織美國史丹福大學另一項研究展示了老鼠海馬體的工作方式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科學家認為一種晶片能夠在受損大腦組織保存記憶信息長達10年,未來兩年有望植入中風和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恢復他們的記憶
  • 人類胚胎幹細胞移植恢復小鼠記憶能力 —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 通訊員孫國根)近日,復旦大學張素春團隊首次將人類胚胎幹細胞成功轉化成特定的神經細胞,並將轉化後的中間細胞注入到小鼠大腦中
  • 將人類基因植入後,科學家發現猴子的大腦更像人類了
    近日,在一項實驗室實驗中,科學家將一種人類基因植入了猴子的大腦。專家們發現,這種被稱為ARHGAP11B的基因的插入,導致了普通絨猴胎兒的新大腦皮層變大。新大腦皮層是大腦深處的溝槽外層,參與推理、語言、意識思維和其他重要功能。ARHGAP11B在人類中發現,但在非人類靈長類或其他哺乳動物中沒有發現,它觸發了猴子的腦幹細胞形成更多的幹細胞,擴大了大腦體積。
  • 植入大腦晶片可望使人類擁有超強記憶
    向人腦中植入大腦晶片、讓人類擁有超人的記憶力,這聽上去好似科幻片中的情節。
  • Science:科學家給衰老小鼠換血,大腦變年輕了
    本周,Science 雜誌發表了一項重磅發現,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Edythe Broad 再生醫學和幹細胞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在小鼠身上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那些久臥不動的年老小鼠,在接受經常運動的年輕小鼠的血漿注射後,無需自己蹬跑步輪,就能獲得大腦恢復再生的神奇效果。
  • 天冷了,腸道菌群幫你禦寒—新聞—科學網
    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王德華告訴《中國科學報》,「很多科學家已經證實,低溫環境會改變小鼠的腸道菌群,同時這種改變與小鼠的能量代謝表型,如體重、攝食量、褐色脂肪組織線粒體解偶聯蛋白1的表達等,密切相關。」 研究人員顯然不滿足於此,接著,他們給一些田鼠飼餵抗生素,部分消除它們自身攜帶的腸道微生物。
  • 幹細胞再生讓大腦「年輕」—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BMRI 科學家曾認為哺乳動物在進入成年期時所有神經元都已形成,直到上世紀60年代才發現,成年人大腦的某些部位依舊會產生新的神經元,而上世紀90年代的研究則進一步證實了這些神經元的來源和功能。
  • 人腦植入晶片的危害有多大?大腦晶片植入技術路線的探討
    該科研項目最大亮點,是在小鼠的顱內植入「神經元幾乎感受不到的」、超薄、超柔的高通量神經信號採集晶片,通過神經信號處理接口電路直接相連的電腦,來實時反映小鼠活動時的腦電信號變化。小鼠腦中所植入的電極,創造性的使用了絲蛋白這一中國古老材料,據陶虎介紹,「其在植入創傷、長期在體安全性等關鍵技術上已經達到甚至部分超越了Neuralink。」
  • 科學家剖開大腦深入研究記憶過程:操控人的記憶可行
    1904年,德國生物學家理察·西蒙提出了一個觀點,指出記憶的痕跡是由一組不連續的大腦細胞連接之後拼湊起來的。他將這種想像中的生理迴路稱為「engram」,即「記憶痕跡」。在之後的時間裡,記憶痕跡在科幻小說和「山達基」體系中一直有著頑強的生命力。然而,證實記憶痕跡的存在還需要等到後來光遺傳學技術的發展。
  • 人類文明進入一個新的紀元,大腦將不被需要
    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個電極,插入了小白鼠的,下丘腦的快樂中樞當中,然後,給小白鼠一個可以控制電極的開關,小白鼠就會一直摁開關,不吃、不喝也不睡覺,恩了七八千次以後,快樂到死,剩下的大腦地圖還有很多很多,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為大腦繪製高清「地圖」 「要理解大腦的運轉機制,首先就需要將腦內千億個神經細胞以及它們之間的連接呈現出來,就像給大腦繪製一張高清地圖。」中心副研究員徐放介紹道。 腦圖譜解析是神經科學研究十分重要的領域,是世界各國「腦計劃」的重點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