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北方人花三四年苦學地道潮汕話,他演繹的潮語話劇成為海內外...

2021-01-16 天下潮商傳媒

「前門夏雨來,後門夏秀才,石磨罰你擔去擔回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夏雨來》系列潮語電視劇幾乎成了每個潮汕人茶餘飯後的趣談,電視劇中「燈籠吊瓜」「夥計借帽」等橋段和大量的潮語段子至今在坊間為人津津樂道,趙曙光所飾演的「夏雨來」一角也成了海內外潮汕人無法抹去的共同記憶。

▲趙曙光扮演的「夏雨來」。受訪者供圖

近日,南都記者在廣東汕頭話劇團專訪了著名潮語話劇演員趙曙光。作為一個北方人,趙曙光「半路出家」,年輕時為演好潮語小品苦學潮汕話,後期在電視劇創作中加入大量潮語「諧音梗」深受人們喜愛,其中很多段子也成了現在潮汕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語言。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北方人跳舞8年轉行演話劇

曾花三四年苦學地道潮汕話

南都:作為一個河北人,你是如何進入潮語話劇圈子的?

趙曙光:上世紀70年代初,我就考入了汕頭歌舞團跳舞,一跳就是8年。這期間,我對小品、話劇很感興趣,就經常到歌舞團排演的話劇中跑龍套。1978年,汕頭重新組建話劇團時,因為缺青年演員,趁這個機會我就調去汕頭話劇團。

剛到話劇團我很苦惱。我是河北衡水人,從小跟著家人來到汕頭,在這裡生活久了也能說一些潮汕話,但說得很不地道,如月亮的「月」總會說成比劃的「劃」。這在日常交流不成問題,但如果放在舞臺,整個表演在臺詞方面就很不達標了。

南都:作為北方人要學好潮汕話應該不容易,你花了多長時間?

趙曙光:潮汕話跟普通話差別太大了,潮汕話有八個音調。但為了良好的舞臺效果必須學啊,一個演潮語話劇的連潮汕話都說不好怎麼說得過去?

潮汕話怎麼學?我就找汕頭本地朋友幫我正音,找來潮汕話的字典逐字矯正,平時沒事就練繞口令訓練口舌靈活度,排練時也要逐字逐詞校正發音。這樣一直堅持了三四年後,我才講得一口地道的潮汕話。三四年時間說短不短,說長也不長,你看我涉足藝術的年頭都近50年了,這三四年算個啥?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創作「夏雨來」

創作玩潮語「諧音梗」

南都:你塑造的「夏雨來」這一角色家喻戶曉,可以講講這個角色的創作背景嗎?

趙曙光:其實很早之前,在汕頭澄海,坊間就流傳著明朝秀才夏雨來的故事,人們對於這個人物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性格孤傲,愛耍小聰明,仗著官家權勢愛搞惡作劇,也有人誇讚他是個「鬼才」,腦子靈活得很,為人仗義,專為社會底層打抱不平。

為了全面了解這個人物,我當年就走到澄海鄉村去和村民聊天,聽他們講夏雨來。基於對這個人物有全方位的認識,才開始著手進行劇本創作。我記得是在1995年創作出《夏雨來》第一部,之後9年,每年一部,整個《夏雨來》系列一共十部。為了回饋觀眾,接下來還計劃推出潮語電影《夏雨來下山》。

南都:潮汕地區幾乎每戶人家都有《夏雨來》的影碟,當年創作的時候,想過《夏雨來》會火遍整個粵東嗎?

趙曙光:《夏雨來》可以說是潮汕地區的第一部電視情景劇,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我起初是抱著一種嘗試的心態在寫劇本,就想看看能不能適應市場。沒想到第一部剛推出就傳遍整個粵東地區、海外潮人圈,當時各地影像商店都會打電話求「加貨」,我想過《夏雨來》會受歡迎,但當時想不到會這麼火。

南都:你認為《夏雨來》能受到廣泛喜愛的原因是什麼?

趙曙光:首先這個人物是來自民間的,他很接地氣,作為影視角色,夏雨來足智多謀又愛懲惡揚善,他行俠仗義的一面是大家所稱道的。而這部電視劇全片使用潮汕話、潮汕民間場景,老少皆宜,哪怕是在農村地區,文化程度不高的老年人看起來也沒有任何障礙。雖說是古裝片,但片中紅桃粿攤子、上書齋、養豬、擔柴禾等場景都是潮汕人熟知的,這無形中就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最重要的是,這部電視劇幾乎每場戲都有朗朗上口的潮語打油詩,你可以理解為那些押韻的段子。在第一部中,夏雨來為了整蠱欺軟怕硬的燈籠商販,故意跟在燈籠攤販後面賣吊瓜,燈籠商販吆喝一聲燈籠,他就在後面跟一句吊瓜,合起來就是「燈籠吊瓜」,諧音也成了「燈籠吊衰」(潮汕話為「吊燈籠倒黴運」的意思)。

▲潮語電視劇《夏雨來》中「燈籠吊瓜」橋段。網絡資料圖

再比如「瘦脯瘦脯,像條蛇鼓」「你一開聲我就知八成」「活到這麼老,臉皮這麼厚」等,這些都是運用潮汕話諧音或押韻的字詞來體現臺詞的趣味性。這些段子你用普通話很難準確傳達其中的意思,所以說只有懂潮汕話的人看潮汕小品、話劇才「有味兒」,而其中很多段子也成了現在潮汕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語言。

 不喜歡被叫「笑星」

表演在逗笑的同時應帶來思考

南都:當年存在著嚴重的盜版碟問題,你為何堅持繼續創作?

趙曙光:其實從《夏雨來》第四部開始基本就是無收益甚至虧錢,原因有很多,包括被大範圍盜版,市面上盜版碟滿天飛。你問我為什麼堅持做?因為觀眾呼聲太大了,所以哪怕不賺錢甚至虧本,我也不在乎,因為對我來說,不管是創作《夏雨來》還是2000年前後改編推出的《72家房客》,最大的收穫是「夏雨來」和「警察369」這兩個IP,我所飾演的角色受到潮汕人認可,也因此賺到了名聲,這比賺錢重要得多。

南都:觀眾可能不知道你的大名,有人只喊你「夏雨來」「369」,還有直呼「笑星」的,你介不介意?

趙曙光:確實,現在走在路上有人就會直接喊我「夏雨來」或「369」,還有人叫我「夏先生」,在印尼、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的潮人圈裡更是這樣,人們可能不知道趙曙光是誰,但他們一定知道「夏雨來」。我完全不介意這樣稱呼,相反我認為這是大家對這些作品、角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榮幸,也覺得這些稱呼都挺親切的。但是,我非常不喜歡別人管我叫「笑星」,我認為「笑星」就是小品中放一些沒有營養的段子娛樂大眾,觀眾笑一下就過去了。一個演員不能止步於此,除了逗笑之外應該給觀眾帶來思考。

▲趙曙光在《72家房客》中飾演警察「369」。

南都:近些年來看到你更多潛心於潮語話劇創作,在你看來,潮語小品和話劇可以有共通的地方嗎?

趙曙光:小品可以作為話劇演員的一種訓練方式,小品的特點是短平快,它投入時間精力成本相對較低,可以通過大眾媒介廣泛傳播,更容易被大眾接受。但培養話劇的觀眾可就不容易了,我認為話劇是一種高雅的藝術,是陽春白雪,兩個小時的時間,一群演員從頭到尾一口氣演完呈現給觀眾。對臺詞的熟悉程度、對角色的把握方向等,這些對演員來說都是極大的考驗,需要長時間的排練沉澱。這種難度跟小品或者影視作品不能比,小品或影視劇可以NG,一場話劇大幕拉開後不可能重來。

你看很多著名演員已經很少出現在銀幕上,他們全身心投入北京人藝等大劇團,演話劇確實更具有挑戰性,演成了也很有成就感。你知道當演完一場話劇,觀眾起立鼓掌並投來欣賞的目光時,臺上的演員是能夠深切感受到的,有時甚至會流下眼淚。

年輕人要沉住氣別浮躁

老年人要給自己找樂子

南都:你多年來一直堅持做潮語話劇,為什麼?

趙曙光:地方話劇代表著一個城市的文化氣息,潮語話劇也一樣。我創作潮語話劇的目標是,融合更多潮汕特色,潮汕風俗,讓潮語話劇搭載著潮汕文化走出國門。

當然,潮語話劇的觀眾需要長時間培養,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們近些年來出品的一些話劇如《風雨僑批》《母親的夢》《大潮商魂》等,多為政府購買、惠民演出的形式演出,這也算是培養潮語話劇觀眾的方式吧,我就想只要讓觀眾走進劇場,我們的劇就不會讓你中途走掉。

而近些年多次線下演出確實也取得一些較好的反響,作為我們這樣的地方話劇演員來說,雖然都是送票形式請觀眾看話劇,但當我們的作品能夠贏來觀眾熱烈的回饋時,我覺得日日夜夜費心費力地排練都值了。

 南都:在潮汕,你的粉絲可以說是涵蓋男女老少,有什麼想對他們說的嗎?

趙曙光:年輕人應該沉住氣,不能浮躁,也不要害怕大器晚成,當然,有成績了不要膨脹。有機會還是要不斷充實自己,你有料走到哪兒都吃香。你沒料,靠嘴巴靠拍馬屁,永遠成不了事兒。包括我們團話劇演員,或者各行各業的年輕人都應該是這樣。對於中老年粉絲們,希望他們多給自己的生活找找樂子,該吃吃該喝喝,多出去旅遊,別老整天圍著下一輩轉。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福氣,好不容易熬到退休,應該多享受生活。

來源:南方都市報

-The End -

相關焦點

  • 廣東潮汕,這10大經典老字號美食,全吃過你是地道的潮汕本地老人
    時至今日,它仍是那樣深深地受到海內外潮人的熱愛和關注。潮州美食最為常見的原料主要有粳米、糯米、番薯、土豆、綠豆、紅豆、小麥等等這些產自山野田間的粗糧,但是它製作起來,卻是一點也不粗。潮汕菜是享譽中外的一大菜系,也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潮菜歷史悠久,起源於唐代,發展於宋代,明代又進一步推陳出新,進入鼎盛時期,到了近現代,潮菜享譽海內外。
  • 電影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以純對白形式演繹著話劇式的軟科幻電影
    (文章內容包括小編觀點旨在傳播娛樂正能量,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標題與內容相符且無虛假/誇大/誘導/不友好)電影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以純對白形式演繹著話劇式的軟科幻電影!《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是一部啟發你無限想像的談話類電影。
  • 地道的潮汕溼炒牛河,家鄉的味道,好吃到流口水
    眾所周知,潮汕人最常吃得粉就是河粉,她們非常擅長把簡單普通的河粉做成好吃到讓人流口水的美食特色菜,有普通的豬雜河粉,清炒河粉,幹炒牛河,溼炒牛河等等做法,其中,我感覺味道最香的就是溼炒牛河,不會太幹,又有鮮嫩的牛肉,濃鬱的醬汁調配,味道簡直香到流口水。
  • 曉食|愛的愛死,怕的怕死,杭州罕見的潮汕蛇味館悄悄開業
    「潮中人」是杭州很火的潮州菜餐廳,老闆阿彬一直堅持走平價美味路線,十幾年前開在偏僻的八丈井東路,只是一家幾十平方米的小破店,可生意火爆的時候,排隊的顧客會生生把半個巷子變成等位區。潮中人有三家分店,本以為今年阿彬會開出新的潮州菜餐廳,但是,他卻做了非常大膽的嘗試,開了一家非常小眾的餐廳,名叫「深三蛇味館」,店裡的菜以蛇為主打,能吃到各種潮汕做法的蛇。其他餐廳可能用蛇做出一兩道菜,可是,以蛇為主打的餐廳在杭州就非常罕見了。
  • 「這是劇種的光榮,也是潮汕族群文化的光榮。」
    「這是劇種的光榮,也是潮汕族群文化的光榮。」大灣區之聲  作者:  2020-10-15 廣大潮汕文化工作者倍受鼓舞,潮劇表演藝術家姚璇秋表示很光榮。
  • 北京人不講北京話,閩南語前身竟然是中原話,語言究竟是被誰改變
    唐潮將都城定在長安,但長安話和現在的西安話也有一定的差別,這也是歷史朝代變幻的一個表現。而等到北宋時期,說的南京話和現在地道的老南京人話也是有相似之處的,不過等到南京遷到北京之後,這地道的南京話和北方話才算是有了對比,有了區分。一直到清朝初期,原先的南京話和盛京話結合發展成了和今天老北京相似的話。但其實我們現在標準的普通話也不算是由地道的老北京話演變來的,是河北話慢慢演變來的。
  • 潮汕溼炒牛河,完美的潮汕味道
    潮汕溼炒牛河牛肉丸是從客家人做的牛肉丸轉化過來的。也即是說,牛肉丸起源於客家地區。客家人普遍養牛,並且以牛肉作為常用的肉食品,久而久之,那裡便創製出了客家式「牛肉丸」這款小吃來。在清末及民國初期,便有許多客家人挑著小擔,在潮汕走街串巷,叫賣牛肉丸湯。
  • 海內外同胞回故裡「搶神水」猜燈謎鬧元宵
    中新社北京3月2日電 綜合消息:3月2日,中國農曆正月十五,海內外同胞紛紛返回故裡參加特色活動鬧元宵。  記者宋秀傑從惠州發來報導,來自美國等國家的華僑和港澳臺地區的同胞1000多人齊聚廣東惠州市惠城區橫瀝鎮墨園村,參加一場別開生面的「搶神水」鬧元宵的「搶水大戰」。
  • 北京潮商會會長陳才雄專訪——搭潮商平臺推動汕頭全面融入大灣區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北京潮商會第二屆理事會的開局之年,這對於去年年底換屆擔任北京潮商會會長、陽柳集團董事局主席陳才雄來說,既是壓力、也是動力。在談到家鄉的發展變化時,他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他說,汕頭現在是「原始股」,發展空間潛力巨大,他對汕頭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 鄰近廣東的海南人,為什麼不說粵語卻說「福建話」?
    文/王凱迪日前,海南自貿港的建立讓這個曾經的天涯海角之島瞬間成為了國人關注的焦點。在我們的日常印象中,這個神奇的島嶼在地圖上與廣東無限接近,兩者隔瓊州海峽而相望。實際上,海南島在1988年被獨立設省與經濟特區之前,長時間都屬於廣東省的行政管理範圍。
  • 【浪浪浪】經常有外地人在問,你們潮汕人老說浪浪浪,啥意思?科普下潮汕浪文化
    點擊上面關注潮了個汕每天更新最勁爆的稀事!
  • 解密河洛語(閩南話)的你我他
    以此為原則,每個河洛語母語者按先形義後語音的步驟都可以成為找回河洛語本字的專家,千萬不要迷信一些語不驚人死不休、故意把簡單搞複雜、寫出一堆讓人看不懂的論文的所謂專家學者(英語來自中國就是典型的大笑料)。
  • 這個會說一口地道膠東話的美國人,為中國航空郵政編了一本寶典
    機上共載有15人,其中包括3名交通部代表和英國駐華公使,下午飛機返京。為紀念這次首航,有關郵政當局刻制了首航紀念郵戳,加蓋在首航飛機運送郵件上。此條航線雖然只飛行了一班,但卻成為中國航空郵政開辦之肇始。
  • 它何以成為中國最優秀的話劇?
    《雷雨》是中國著名話劇家曹禺的代表作,也是中國話劇史上最優秀的話劇之一。中國戲劇由來已久,其中元曲還成為一代文學的代表性體裁。但是,中國傳統戲劇基本上都是戲曲,類似於西方的戲曲。話劇基本上可以算是西方的舶來品。李叔同等「春柳社」同人的創作可為先驅,新文學運動興起後,胡適的《終身大事》、田漢的《獲虎之夜》等繼續為話劇發展添磚加瓦。
  • 這魚5塊錢一斤,潮汕人都愛吃,做法簡單,鹹香入味,錯過可惜了
    「食在廣州,味在潮州」,說起潮汕美食,許多人都很喜歡潮汕牛肉火鍋,就好比說到川菜,大家都會不約而同想到麻辣的味道,說到潮汕,大家想到的一定是牛肉。其實,潮汕除了全國各地的牛肉火鍋以外,當地小吃和家常菜也值得分享和推薦。
  • 話劇《薩勒姆的女巫》:拷問時代的理性
    劇院官方微博上寫道:「在激烈的審判、陰森的教堂布景和演員近乎瘋狂的演繹中,觀眾不由被捲入這個黑色漩渦;當絞索猛然墜下,信仰與生命赤裸相對,觀眾也不禁屏住呼吸,捫心思索……」    《薩勒姆的女巫》演出的氣氛嚴肅又安靜。兩個半小時的5幕話劇一氣呵成,幕間換景時,有觀眾試探性地鼓掌,卻沒得到響應。
  • 長安十二時辰演郭利仕的他,原來是話劇獎項大滿貫得主
    第一位是中央實驗話劇院的韓童生老師,他是國家一級演員,金獅獎和梅花獎得主,在戲中飾演李必的恩師、靖安司的幕後掌舵者何執正,他看似狂放不羈,實則老謀深算,城府極深。第二位便是有「話劇教父」之譽,同時也是「白領話劇」發起者之一的尹鑄勝老師,他在《長安十二時辰》飾演大反派右相林九郎,為了跟太子爭奪權利,處處阻礙靖安司辦案,由於他一直坐在榻上發號施令,很少邁出府邸,也被網友調侃是全劇最舒服的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