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有這樣一些依法劃定的特殊區域:或分布著珍稀動植物種群,是候鳥遷徙的停歇地;或擁有典型、特殊的生態系統,是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冰川遺蹟、化石產地……
這些特殊區域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自然保護區。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又是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60周年,「自然保護區是重要生物資源的戰略儲備庫,對國家和民族的永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智說。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單一到全面
1956年10月,當時的林業部草擬了《天然森林伐區(自然保護區)劃定草案》,在廣東肇慶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鼎湖山自然保護區。中國自然保護區建設由此開始,此後,自然保護區在各地迅速成長起來。
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三江源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區,素有「中華水塔」之稱。20世紀中期以來,受到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共同影響,該地區生態系統發生了大面積退化。2005年8月,我國啟動實施《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建設總體規劃》,開始應急式保護。
「近年來,青海省在三江源地區共安排了8個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和1個坡耕地治理工程,總投資達6932萬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6.64平方公裡。」青海省發改委副主任李曉南說。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建立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2740個,總面積147.03萬平方公裡。
「經過60年的發展,我國基本形成了類型比較齊全、布局基本合理、層次較為豐富、功能相對完善的自然保護體系,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王智評價道。
四位一體,綜合協調,示範建設
1994年,國務院頒布《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了我國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管理方式和制度,確立了環保部門綜合管理與林業、農業、國土、水利、海洋等行業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實踐證明,這既能發揮環保部門綜合協調的職能,又能調動相關部門積極性,對推動我國自然保護區的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王智認為。
2006年,5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國家林業局明確為全國示範區,形成了多種典型模式。例如,湖北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做好自然資源保護的同時,將科學研究、生態旅遊與社區發展有機結合;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自然保護緊密結合,探索出一條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路。
示範建設開展以來,各省級管理部門十分重視,紛紛在管理體制、保護政策、開發利用等方面進行規範和提升。雲南省從總體規劃、資源監測等方面入手,加強基礎建設,提高管理能力;浙江省配合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移民試點,探索出集體林區發展自然保護區的好路子……
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矛盾仍然是大問題
儘管我國的自然保護區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不能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有些地方盲目開發,不斷蠶食保護區土地,甚至對保護區『開膛破肚』,造成生境破碎;一些保護區管理機構『責權利』不對等,弱化了保護管理職能;部分保護區空間結構不盡合理,存在保護空缺。」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秦衛華舉例說。
在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司長張希武看來,我國的保護管理體系仍需不斷完善。「到目前為止,還有不少極小種群野生動植物分布區、自然保護區沒有專門的保護管理機構;很多地方成立了保護管理機構,但沒有編制、專職人員和經費保障,野外巡護、資源監測、市場巡查等工作開展不起來;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矛盾日益尖銳,也大大增加了保護工作的壓力。」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自然保護區工作,先後對青海祁連山、新疆卡拉麥裡等自然保護區作出一系列重要批示,指明了工作方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隨著公眾生態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未來我國自然保護區事業必將取得更加輝煌的成績。」秦衛華表示。
(本報記者 張蕾 葉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