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小米,你會想到什麼?老師首先想到的就是項目誕生之初的宣傳語:為發燒而生。也正是因為這句宣傳語,以及小米當時的打法,讓大家對其有了根深蒂固的定位:小米是中低端產品,與蘋果、華為並不屬於一個序列。
當然了,這個「誤解」一直延續到現在,說實話小米目前的手機產品線已經很完善了,原來的中低端市場一直都在做,高端市場也在進軍,可是小米高端機一上市,帶著小米的LOGO,很多消費者就認為這款手機並不值錢,並沒花瓣和缺口的蘋果拿著有面子,甚至都不如三星手機。
為什麼大家對小米的「誤解」這麼深呢?雷軍近期也談了兩次這個問題,關於大家對小米定位LOW這件事,雷軍也很是很苦惱。
雷軍:品牌價值與名字無關
對於國內消費者來說,外國產品永遠比國貨要吃香一些,俗話說「外來的和尚會念經」這件事,尤其是在智慧型手機上顯現的尤為明顯。對於這個問題雷軍在回答網友提問時也做了回應,在雷軍看來,品牌價值不是名字帶來的。
話又說回來,一個好的產品名字確實能夠讓產品的調性提高不少,也因為上世紀國內產品落後國外的原因,大家潛意識中就認為外國東西好,拿出去有面子。不過,一個高端的名字並不會讓一個公司崛起,沒有核心科技、沒有好產品,不注重用戶體驗,再高端的名字也不會有市場,反而是名字樸實無華,但通過技術立業,最終都會佔據不錯的市場份額。
產品定位先入為主
對於小米來說,公司誕生之初起名字這件事就耗時很久,公司內部也發生了激烈的探討。有人說叫:紅星、紅辣椒、黑米。不過這幾個名字並沒有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直到一位員工說叫「大米」時,給了公司命名一個全新的思路,一味投資人說網際網路天生迴避大而全,那麼就叫做「小米」吧!這個名字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小米就此誕生。
當初為了迅速打入市場,一句為發燒而生可以說顛覆了當時的智慧型手機市場,1999元的價格,刷新了智慧型手機的價格底線。雖然手機性能夠用,但價格低就意味著有些地方會縮水,比如說手機做工就比較粗糙,這就讓消費者對小米手機有了先入為主的看法:小米並不高端,只是一款性價比手機,用來滿足預算不足卻想要強悍內核的消費者需求。
改變思維並非一日之功
實話實說,小米最近幾年的表現大家有目共睹,原來的中低端智慧型手機市場交給了紅米來做,金立出身的盧偉冰也沒有辜負雷軍的期望,紅米出貨量節節攀升。而小米逐漸轉向高端市場,比如說今年的小米10系列手機,再到前一陣子發布的小米10至尊紀念版,無論是內核還是用料方便都變得考究了。雖然依舊走著飢餓營銷的路線,但大家的吐槽聲卻起來了,很多人開始討論小米變了,價格上漲不再良心了。
這就是思維的問題,小米10至尊紀念版挑不出什麼毛病,問題只在於大家對小米品牌的認知,就認為小米LOGO不高端,雷軍也沒有什麼辦法。在筆者看來,轉變思維需要時間,就像小米當時用1999元走進智慧型手機市場時,用不了多久,小米也會變得高端起來,不過什麼時候能把大家的思維轉變過來,這個還要看小米的產品究竟行不行。
第三季度小米手機出貨量重回全球前三,這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但高端機佔比有多少呢?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目前的小米還是在中低端市場有話語權,高端市場依舊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