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19年亞洲建築師協會建築獎(ARCASIA awards for Architecture)頒獎典禮在孟加拉國達卡(DHAKA)舉行。亞洲各國的建築師匯聚一堂,展示亞洲建築蓬勃發展的輝煌成就。
亞洲建築師協會(Architects Regional CouncilAsia,簡稱亞洲建協或ARCASIA),是由亞洲最具代表性和最有權威的國家或地區的建築師學會組成的亞洲建築師組織,年度大獎旨在展示亞洲地區優秀建築作品,鼓勵傳承亞洲精神,推動亞洲建築環境提升。獎項設置了金獎和提名獎;2019年度該獎項共設六大類(住宅項目、公共設施建設、工業建築、保護項目、建築的社會責任和可持續性)十個獎項,中國建築學會會員共摘取17項大獎。其中,李興鋼、章明、魏春雨、宋曄皓、陸軼辰、劉宇揚、崔光海、孟凡浩8人獲得金獎。
傳統·現代
杭州富陽東梓關回遷農居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逐漸覆蓋了傳統的痕跡。如何解決傳統與現代的關係則成為建築設計方面的永恆話題。此次頒獎論壇上,由孟凡浩設計的「杭州富陽東梓關回遷農居」一舉拿下2019年建築師協會建築獎多戶型住宅綜合體類別金獎,也成為了回答該問題的強有力的答案。
杭州富陽東梓關回遷農居
該項目以傳統聚落豐富的組織形式為背景,試圖站在類型學的視角將原本相近似的空間原型,抽象化重組再表達。設計從基本單元入手,將宅基地輪廓邊界與院落邊界同步考慮,在建築基底佔地面積不超過 120 平方米的前提下,確定了小開間大進深和大開間小進深兩種不同方向性的基本單元。同時,設計以江南民居的曲線屋頂為切入點,將傳統的對坡或單坡頂重構成連續的不對稱坡屋頂,並根據不同單元的形體關係,塑造出相匹配的屋面線條輪廓。獨立的單元體量與連續的群體屋面形成微妙的對比,多樣性與統一性並存,構建出和而不同的整體關係。
興坪雲廬度假酒店
同樣,闡釋傳統與現代巧妙結合的獲獎作品還有劉宇揚建築事務所設計的興坪雲廬度假酒店。該項目坐落於風景秀麗的廣西興坪,灕江從中穿過,四周竹林環抱。設計人員對其進行了場地規劃、新建餐廳分析、民居改造以及景觀設計。通過對村落現狀的梳理,保留了當地5棟民居建築,改建成了27間客房。新建餐廳位於該酒店入口處,面向中心庭園;主體採用了鋼架結構,通過瓦屋頂、毛石牆等元素融入當地風貌,呈現出傳統與現代的巧妙結合。客房立面保留了原有的獨具特色的黃泥磚,使得室內設計適度介入原有建築,暴露出傳統結構及建築材料,彰顯了其空間之魅力。
興坪雲廬度假酒店
自然·城市
南山外國語學校科華學校
如今,城市的發展開始逐漸吞噬了自然景觀,脫離自然的人類開始意識並迫切關注到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因此,我們的設計師開始利用建築打造出自然與城市相結合的空間形式。陸軼辰所設計的南山外國語學校科華學校便構建了一幅流線型、水平向城市花園的景象。
南山外國語學校科華學校
整個校園項目的設計意圖旨在打破建築與公共空間以及周邊環境之間的區別,以此創造了一個由封閉、半圍合和綠色開放多種空間交錯而成的低層線性混合體;達到城市、自然整體性融合的目的。為了實現這種低層的效果,Studio Link-Arc建築事務所利用場地現有的自然坡度將一系列階梯狀的教學平臺架構於體育館、遊泳館、演藝報告廳、餐廳這些大空間功能之上,使得這些大空間同時成為了承載師生教學、活動空間的「地面」。
上海白蓮涇M2遊船碼頭
建築師章明設計的上海白蓮涇M2遊船碼頭也同樣起到了連接城市與自然的紐帶作用。碼頭東西方向銜接兩側城市公園,與城市濱江景觀體系編織在一起;南北方面打開江面的景觀視野,使人們能從城市腹地快速走向江邊碼頭,共享良好的親水氛圍。
上海白蓮涇M2遊船碼頭
M2遊船碼頭候船大廳以「砼殼屋蓋+鋼索框架-屈曲約束」為結構體系。200毫米厚的混凝土薄殼與上翻反梁結合在屋面上形成井格狀,作為二層的種植池、鋪地層和排水溝。連拱體系結構設計降低拱板厚度,並採用了與之相匹配的拉杆、梭柱和支撐,形成輕盈的系統,完成了薄殼拱結構體系的當代進化。巧妙的結構、靈活的布局使得城市與自然順應銜接,打造出了自然而然的「城市觀景帶」。
保護·發展
北京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猿人洞)保護建築
「保護·發展」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建築的發展同樣離不開「保護」的因素所在。北京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猿人洞)保護建築在這次金獎中脫穎而出。此保護建築工程覆蓋面積3700餘平方米,採用空間單層網殼鋼結構,通過內外兩層屋面的疊合設計隔絕雨、雪、冰雹、陽光等自然因素對遺址本體的直接作用。雖看似簡單,卻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元上都遺址博物館
建築師李興鋼在設計元上都遺址博物館的時候也充分利用了現有礦場來布置博物館的建築主體,以修整被採礦破壞的山體。遵循對文化遺產環境完整性的最小幹預原則,將大部分建築體量掩藏在山體之內,僅半露一小段長條形體,隱喻遺址的城垣。這種做法也是建築保護的一方面體現。
整體來看,亞洲建築師協會建築金獎並不僅僅是獎項的榮譽,它背後更是一種人類意識進步的象徵。它預示著亞洲建築發展的不斷強大,從基礎功能的探討延伸到了環境意識的關注,從風格傾向的多樣到人文藝術的關懷;亞洲建築在解決傳統與現代、自然與城市、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同時,探尋著人工與自然的平衡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