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打工人」梗爆火,這反映了年輕人什麼樣的心態?有人說梗就是個梗,別指望它真能反映出什麼,給我們帶來什麼。什麼」覺醒」,認識到自己的階級屬性,你們不要太高看一個梗了,大家只不過是湊個熱鬧,開玩笑般地說上這麼一句。試問這句「早安,打工人」,有多少人是帶著真正的苦澀,或者真實的基於自身境遇的共情說出來的?不過是個「梗」嘛,就是個「玩笑」,沒人會認真的。「打工人」的梗和其它所有的梗一樣,過一段時間它也會正常地被人們遺忘,僅此而已,然後太陽照常升起,黑暗照常進行。
怎麼說呢,不過是太多人越發沒有安全感了,程式設計師害怕被年輕人取代,普通職員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些什麼不被取代,事業單位國企的害怕被末位淘汰,就連公務員也覺得壓力日漸增大。周圍都是壓力,滿目介是攀比,省吃儉用就希望在這個城市有個家。有了家父母又要你成家,他們希望世界上有個人在未來可以陪著你,掏空幾代人腰包終於在哪個城市有了家的又開始為房貸和後代努力。所以穩定的收入成了年輕人的首選,為什麼呢?
80年代擺攤的都是被社會拋棄的人,光腳的不怕穿鞋的,都活不下去了什麼不能幹?所以他們開始擺攤學會交際,在無數人被淘汰後出現了富一代,我有幸拜見過幾位,當年思路不通時也問過他們,要說和他們一起做生意的都成功,那肯定不科學。可這些人現在在哪兒呢?叔叔阿姨基本回答都一致,這行不行就去做那行嘛,有些風光了幾年虧了個底掉就老實做工去了。再跟進一問倒像是問到了一個參戰多年的老兵,一個個聽著就會成功的人,卻也失敗跌倒。
有的人折戟沉沙有的人力挽狂瀾,有的人從種地開始做到房地產。有的人靠著父母發了財卻也輸給了貪心最終斷送了幾輩子人的安逸,遂覺得這幾位長輩能堅持下來大概就是他們成功的原因。卻被打了臉,堅持的前提是有資本也敢一擲千金且能賭贏,可算想通了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了。現在的我們何嘗又不是那時的父母呢?為什麼不去擺攤?為什麼不敢孤注一擲?哪裡來的勇氣辭職?互相怎麼擠壓競爭到了一個職位?
看著高高在上的資本家恨得咬牙切齒,卻又不得不為了自己和家人的付出繼續打工。所以打工成了無可奈何,所以夢想變得遙不可及,說到底,這世界上真沒幾個人有改變世界的夢想,大多數人都只想改變自己。只是在大數據的催化作用下,成功太容易被人看見,而失敗也像那些長輩口中的戰友們一樣不值一提了。這是人的本性,利用事物的弱點也是人的本性,所以利用欲望的是資本家,被利用的是打工人。那麼,改變這一切靠的是摸魚還是人心呢?這才是我認為打工人這個梗該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