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打工人」這個梗突然在網絡上流行起來。「有人夜夜笙歌,有人一大早為生活奔波,早安打工人!」「沒有困難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我要悄悄打工,然後驚豔所有人!」只要你一上網衝浪,就能看到這些關於「打工人」的段子或者表情包。
圖/ 網絡
首先,這裡的「打工人」的定義,是對所有從事體力勞動或者技術勞動的人的統稱。無論你是在工地搬磚的工人,還是世界五百強的白領,只要不是壓榨他人的資本家,那你就是一名「打工人」。
90年代時,我們將前往珠三角、長三角打工的農村人稱為「打工仔」,他們往往從事體力勞動,這個稱謂帶有一絲卑微和低人一等的意味。從日本傳來的「社畜」一詞,也有一定的貶義色彩,它指的是在公司很順從地工作、像牲畜一樣被壓榨的員工。
然而,「打工人」卻不同,他們一邊忍受著繁重勞苦的工作和來自老闆的壓榨,一邊還表現出不甘於現實和平凡的鬥志與堅強。「明明已經是深秋,我旁邊的路人卻一直在說好熱好熱,我說對不起,都怪我,我是一名打工人。她說難怪我感受到炙熱的情懷!早安,打工人!」這個段子反映的就是「打工人」對於生活的熱望。
圖/ 網絡
從「打工人」三個字第一次上登上微博熱搜至今,它的熱度還在持續。為什麼「打工人」之梗深得網民歡心?筆者在這裡將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打工人」火爆背後的積極力量。
群體歸屬感:打工人團結起來!群體歸屬感(sense of group belongingness)是指個人體驗到自己屬於或應屬於某一群體成員的意識。無論你是在辦公室裡敲鍵盤,還是在車間裡擰螺絲,從生產關係來看,你都是為了賺取自己的生活費用而付出勞動力的「被壓榨者」,也就是「打工人」。
不想上班,但是為了生活還是得忍氣吞聲996,一個打工人的心酸能引起千萬名打工人的共鳴。相同的打工身份和相似的情感拉近了勞動者們的距離,逐漸地,廣大「打工人」們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群體,體現了一定的團結力量。
圖/ 網絡
在群體裡的成員會傾向於響應其他成員的想法與行為,以達到一致性,增加群體凝結力。「老天爺不會辜負你的每一滴汗水,它們都會體現在你老闆的帳戶餘額裡。早安,打工人!」網絡上流傳的各種幽默風趣的打工人宣言和語錄,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勞動者們通過網絡平臺相互喊話,獲得情感共鳴的表現。
心理防禦機制:打工人苦中作樂!心理防禦機制是指人們為了緩解由心理衝突所導致的焦慮而使用的心理調整方法。心理防禦機制有利於維持心態上的穩定,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緊張、焦慮、尷尬與罪惡感。
「否認」「壓抑」「合理化」「轉移」和「幽默」都是常見的防禦機制。哈佛大學的精神病學家喬治·瓦蘭特認為,「幽默」是一種積極的、成熟的、具有建設性的防禦方法。「打工可能會少活十年,不打工你一天也活不下去。早上好,打工人!」「打工賺不了幾個錢,但是多打幾份工可以讓你沒時間花錢!」這種自嘲式的幽默,反映了「打工人」對現實清楚的認知與自身定位的了解。
圖/ 網絡
「即使生活欺騙了我,現實碾壓著我,明天還是得出門打工。」不能逃離痛苦,那就苦中作樂,在窘迫的狀況中以幽默的方式緩解焦慮與痛苦。打工人的搞笑段子和相關的表情包,無論是從製作上還是傳播上,都為艱辛的勞動者們提供了一種幽默有趣的方式,以及釋放壓力、宣洩情緒的渠道,這或許也是它得以流行的原因之一。
自我鼓勵:打工人追求美好!「打工人」們在用各種沙雕段子自嘲的同時,也折射出一種積極的自我鼓勵。心理學家認為,自我鼓勵增強了行動的內在動機,促使人們向著所期盼的目標前進。「世上有兩種最耀眼的光芒,一種是太陽,一種是打工人努力的模樣,加油!打工人!」
與一般的喪文化和佛系文化不同,「打工人」更多地表達了一種對命運不屈不撓的堅強,眾多打工人語錄都透露出「打工人」對自己勞動的肯定與尊重,以及對未來的美好希冀。「說『上班』,就感覺像是為生活所迫,不情不願。說『打工』,就像是帶著美好的憧憬,用努力和汗水去創造未來!」
圖/ 網絡
現實和目標的差距可能讓人望而生畏,如果沒有自我鼓勵的動力,人們難以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努力靠近目標。每日以打工人語錄來自我激勵,會心一笑,幽默之餘,也算是為自己加油打氣,給自己勇氣開展新的一天打工生活。
當下,「打工人」成為了奮鬥和努力的勞動者們的代名詞。殘酷的現實,艱辛的生活,從不缺少唉聲嘆氣的負能量,卻少有同一階層團結一致、在窘困中仍閃爍著希望的積極力量。「打工人,打工魂,打工人都是人上人!」加油,打工人!
參考文獻:中國新聞網. (2020).「打工人」刷爆網絡!是自我鼓勵,還是社畜自嘲?http://www.chinanews.com/sh/2020/10-22/9319618.shtml
青年思考公眾號. (2020).「打工人」梗突然火遍全網,我們這些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http://www.wyzxwk.com/e/mp/content.php?classid=28&id=425398
Valcke, B., Hiel, A. V., Onraet, E., & Dierckx, K. (2020). Procedural fairness enacted by societal actors increases social trust and social acceptance among ethnic minority members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sense of societal belonging.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50(10), 573-587.
Vaillant G. E. (1998). The Wisdom of the Ego: Sources of Resilience in Adult Lif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ombas, A. S., & Esteban, M. A. (2018). The confounding role of basic needs satisfaction between self-determined motivation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9(5), 1305-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