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封塵舊事,解說民俗文化
作為和大陸一水之隔的臺灣島,同文同種的中國人,他們那邊過春節是怎麼樣的呢?
很多人會納悶臺灣上的人怎麼過春節,其實和內地也差不多,都是一家人一起包水餃、貼春聯、放鞭炮、看燈會、收紅包。臺灣有很多原住民,原住民們慶祝春節的方式和從49年去臺灣的人的慶祝方式不太一樣。
在國內我們一般是分陰曆和陽曆的,而臺灣那邊則是國曆和農曆,其實都是一樣的曆法,只是叫法不一樣。臺灣也是有二十四節氣的,但是地處亞熱帶地區的臺灣島有很多節氣是沒有什麼感覺的,僅僅是掛曆上的名字。
農曆十二月臺灣的家家戶戶都開始準備年貨了,不過臺灣的年貨大多是臺灣島的特產。比如甜粿、發糕、香腸、臘肉這些都是在臺灣人過年的餐桌上的必備食物,招待客人的小零食像是開心果、瓜子、牛軋糖、茶葉、還有各式象徵吉祥的水果都不可少。而春聯和拜年要用到的東西也會一起買好。
農曆十二月十六被稱為尾牙,農戶和商家會準備很隆重的祭品來祭祀土地公(福德正神),臺灣人非常敬重土地公,臺灣人認為臺灣的每個地方都有土地公來照顧老百姓,而且普通人碰到很多疑難雜症都會去土地廟拜拜。農曆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的誕辰,所以人們會在農曆初二、十六祭拜土地公,祈求新的一年能夠風調雨順生活富足。而祭拜完的貢品,會作為會餐的食物,所以才被叫"做牙"、"食牙",農曆二月初二的那次稱為"頭牙",十二月十六那次稱為"尾牙"。臺灣人非常看重吃尾牙,這也是公司重要的活動。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就是祭祀灶神,祭祀灶神的活動和內地都是差不多的。只是現在很多內地人都不再祭祀灶神了,之後就是農曆十二月二十四的送神。等到農曆十二月三十就是除夕夜了,他們就會開始貼春聯,等到晚上一起吃年夜飯。不過以前臺灣人圍爐的原型是在桌下放置一火爐,沿著火爐邊環繞放指銅錢。也就是桌上是火鍋,桌下是火爐,臺語的"一家火"、"一口灶"、"做火"等用來形容一家人或是家庭的詞語,便是源自於圍爐時家人圍著爐火,共同祈求前途光明的寓意。
小編總結,臺灣人過春節的大致過程都和國內一樣,只是有些慶祝祭祀的活動國內現在已經不流行了。所以從臺灣人過春節的歷程來看,內地人很久之前過春節也是這樣的。
文/封塵舊事原創,轉載請註明封塵舊事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