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勞和節省:走近工作在青藏高原的內地農民工

2020-11-30 網易財經

    新華社拉薩11月20日電(記者 王淡宜)入冬以來,雪域高原氣溫越來越低。隨著西藏各地建築工地陸續停工,內地的農民工們紛紛踏上了回鄉的旅程。

    19日,46歲的向正國還在拉薩羅布林卡路一個工地忙碌著,做著工程的收尾工作。「我們也成了 候鳥 ,每年3月來,11月走。」這位來自四川遂寧的樸實農民工帶點自嘲地說。由於特殊的氣候原因,西藏建築業的季節性非常強,拉薩的工程施工期一般是每年的3月到11月。

    向正國原來在四川老家做家具,近年來,隨著農民工工資的不斷提高,向正國發現打工比在家做家具強多了,於是選擇了走南闖北的生活。

    今年已經是向正國在拉薩打工的第二個年頭了,憑著好手藝,在拉薩的眾多建築工地中找一份木工活並不困難。向正國說,今年在拉薩的8個月時間,收入有5萬元左右,比起在內地其他省市打工收入高,只是拉薩缺氧,幹起活來明顯感覺比內地累。

    在工地上,向正國把模具和木板等小心翼翼地槓上4樓,然後坐下來休息一陣,喘口氣再接著幹活。「在南方打工時,扛著工具一口氣可以爬上十幾層,但在拉薩可不行,上4樓就要坐下歇一會。」陳年義說,他是和向正國一起幹活的工友。

    從每天早上7點半上工地幹活,一直到晚上10點回到工棚休息,沒有節假日,每天的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只有在前後兩道工序銜接的間隙,向正國和陳年義才有時間走出工地,走馬觀花地看看拉薩市享譽世界的旅遊景點。

    向正國身上透著農民工的節省和質樸,他說:「平時很少出門,出門就要花錢嘛。」雖然兩個兒子在老家都找到了工作,但他想給兒子蓋房、買車。「現在自己還能賺錢,就給娃娃們多存點。他們的日子還長著呢!」

    「辛勞」和「節省」成為向正國和工友們在拉薩的生活寫照。今年的拉薩格外冷,天氣預報說,今年是拉薩近10年11月份降雪次數和日數最多的年份。但是向正國捨不得再去買一床棉被,只是將一些厚衣服搭在被子上。他說,還有幾天就回家了,不花這個冤枉錢。

    雖然施工很累很忙,但是向正國和幾個工友輪著做飯,他們捨不得在外面吃,也不捨得請個煮飯工。雖然在高海拔地區維生素流失嚴重,需要多吃蔬菜水果,但他們很少買水果。

    現在,向正國最大的願望是在工程驗收完後發下工資,他們就能早點回四川。向正國說,工作結束後,多在拉薩待一天就要多花一天的錢,早點回家還能再找份工呢。

    拉薩工作的結束並不意味著這些農民工一年打工生活的中止,向正國告訴記者,回家後還要在老家找份工作繼續打工。

    向正國說,在老家打工一天工資150元左右,雖比不上拉薩每天230元的工錢,但畢竟不能閒著。

    向正國的工友中已經有人決定離開拉薩後直接去雲南的建築工地再幹幾個月活,春節前回家過年,明年3月再回拉薩。

    在拉薩火車站,到處都能看到背著行囊的農民工兄弟們踏上回家的旅程。近段時間,到成都、重慶方向的車票已經相當緊張,大多數農民工都選擇硬座。2006年就到西藏打工的陳年義說,青藏鐵路通車前都是坐汽車進出西藏,現在坐火車既安全又舒適,兩天硬座不算什麼,省錢嘛。

    陳年義在外打工已經快20年時間,到過廣東、雲南、浙江、江蘇等地。他說,拉薩工地一般不拖欠工資,而且治安也很好,明年我們還要來這裡。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加強黨建工作 服務支撐第二次青藏科考
    與會同志們一起重溫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回顧了改革開放四十年曆程和取得的成就,深刻理解到中國科學院的初心和職責,明確了青藏高原研究所新時期的目標和任務 青藏高原所相關負責人對部站黨員和科考隊員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致第二次青藏科考隊的賀信精神提出了具體要求,希望拉薩部和野外臺站不斷加強組織協調、完善工作機制、創新工作模式,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在實施重大科研項目、促進重大成果產出的同時,凝練青藏科考精神,為把第二次青藏科考做成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標誌性科學工程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 「熱棒」技術,為青藏鐵路節省10億元
    南京日報報導憑著世界領先水平的低溫熱棒專利技術,中聖集團成功解決了困擾青藏鐵路建設的高原凍土路基融沉問題,一舉成名。即便如此,集團董事長郭宏新對創新的理解依然質樸:「創新不是一個複雜的概念,是實實在在解決問題的過程。」集團成立9年,擁有30多項國家專利,每一項專利都是解決問題的成果;每一項專利,都實現了產業化,鑄就了企業核心競爭力。
  • 咱是青藏高原上的「鐵軍」
    千年後,一批有志青年搭乘西行列車,主動奔赴雪域,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伴著連綿雪山,譜寫屬於他們的瑰麗詩篇。2019年9月,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中標青海國際會展中心項目(以下簡稱青海會展)。本工程是國內高原地區體量最大的國際會展中心,是公司在青藏高原地區中標的首個項目。面對陌生的環境及極端惡劣的天氣狀況,如何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 藏高原移動地球發信號:青藏高原在東流(組圖)
    青藏高原是大陸中頗為突出的構造體,因而也是研究板塊碰撞的最理想地域。  參與此次電磁探測的中方學者,中國地質大學地下信息探測技術與儀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魏文博教授表示,青藏高原有其獨特性,海拔高、範圍廣,因此,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和新構造發展是我國和亞洲,乃至全球新生代最重要的地質事件。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20年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大學生夏令營招募令 你是否對美麗的青藏高原神往已久?你是否期待一睹西藏冰川真容?你是否想了解科學家的真實工作與生活?這個夏天與我們一起來一場藏東南冰川森林生態科考之旅吧!
  • 探訪青藏高原農副產品集散中心:種類繁多 物流暢通
    中新網西寧2月23日電 題:探訪青藏高原農副產品集散中心:種類繁多 物流暢通中新網記者羅雲鵬朝陽初升,青藏高原農副產品集散中心3號門已有數10輛半掛貨車排隊,等待登記和一系列消毒。作為青藏高原最大的農副產品集散中心,此間設有交易區、冷鏈區、配貨區等五大貿易區,日均進場蔬菜近1487噸,除西寧外,這裡的貨物還供應青海藏區六州和西藏自治區。圖為青藏高原農副產品集散中心內正在轉運裝車的蔬菜。 羅雲鵬 攝   「以前是24小時不停業,當前早間6點開門,下午3點關門,實行開閉市管理。」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首條高速公路通車
    原標題:全長634.8公裡,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首條高速公路今通車新華網西寧8月1日消息,青海省共和至玉樹高速公路1日全線建成通車,這是我國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建成的首條高速公路。為防止行車產生的熱量引起路基熱脹、變形和位移,多年凍土區高速公路須運用一系列技術手段使土地保持「沉睡」。青海省交通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徐安花介紹,共玉高速多年凍土路段兩旁林立著許多被稱為「熱棒」的設施,可將空氣中的冷量傳入凍土層,同時將凍土層中的熱量散發到空氣。此外,施工人員還將大小不等的通風涵管埋入路基,在邊坡鋪設大量石板和碎石,有效保障了路基溫度的穩定。
  • 【中國科學報】摸清青藏高原凍土家底
    在長年累月的野外工作中,冰凍圈站站長趙林和同事們,對青藏高原整個多年凍土的變化狀態有了較全面的認識。  紮根青藏高原  冰凍圈站,原名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觀測研究站,於1987年破土動工,1990年完工,1997年以來,相繼開展了活動層水熱動態及變化過程觀測、典型地區陸面水熱動態過程監測、凍土區碳排放監測。
  • 走近青藏鐵路凍土守望者
    孫建民已經習慣了高原孤獨的生活,他經常一個人靜靜地坐著抽菸(6月28日攝)。孤獨--這是記者兩次前往風火山凍土觀測站採訪的最深刻感受。6月,青藏高原海拔4900多米的風火山上依舊白雪皚皚。從1961年至今,科研人員在這裡共記錄了1200萬個凍土觀測數據,為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的穩定和青藏鐵路的建設提供了關鍵的科研數據,其凝結成的29項重大科技成果,奠定了中國凍土觀測的世界領先地位。年過半百的孫建民已經在風火山上工作了30個年頭。1978年,觀測站首任站長周懷珍把他帶上了風火山。師徒倆每天除了記錄數據,就是互相說話,直到把話說盡,變得無話可說。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啟動
    日前,由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主持的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項目在蘭州正式啟動。這預示著我國將開展系統性的多年凍土本底調查。據悉,地球上多年凍土分布面積約佔陸地面積的24%。中國多年凍土面積約210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陸地面積的22%,其中90%分布在青藏高原。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地下冰總儲量達9528立方公裡
    青藏高原地下冰可分為內成冰(地殼內形成的冰)和外成冰(埋藏冰)兩大類。高原上內成冰分布廣、儲量大。高原多年凍土層中地下冰主要為膠結冰、分凝冰和脈狀裂隙冰。其中,膠結冰分布普遍;分凝冰的分布與巖性密切相關,主要發育在細顆粒土,如亞黏土、黏土、粉砂及淤泥質土等地層內,有些呈純冰層存在於土層中間;脈狀裂隙冰主要分布在基巖裂隙中,延續深度較大。
  • 我國探索多種科技手段為青藏高原凍土災害提供預警
    青藏工程走廊內分布著青藏鐵路、青藏公路、格拉輸油管道、青藏直流聯網工程等多條重大線性工程,是連接內地與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副研究員羅立輝介紹,青藏工程沿線生態環境脆弱,而且地基中分布著高溫、高含冰量凍土,多條重大線性工程的建設和運營受凍土地質環境制約嚴重,尤其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和人類活動頻繁背景下,青藏工程走廊內多年凍土退化顯著,凍融災害增多,高寒生態系統面臨新的挑戰。
  • 青藏高原所揭示青藏高原不同生態區表層土壤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
    特徵生物標誌物萜類化合物具有指示生態系統和植被多樣性的潛力。為理解和應用萜類生物標誌物,需通過普查、鑑定和分析工作,明確不同生態系統中現代植物和表土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及其對應關係。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白豔與陝西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天然產物穩定同位素組學團隊博士周友平合作,選取青藏高原周緣兩個具有明顯垂直地帶性的高度斷面,對其土壤和植被中的萜類化合物進行分析。
  • 青藏高原 人類基因「大熔爐」
    徐書華日前,《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徐書華研究組的研究成果,該項工作解析了青藏高原人群的遺傳背景,重構了高原人群的祖先起源、基因交流和演化歷史,揭開了遠古人類和現代人類徵服青藏高原神秘面紗的一角。
  • 全長634.8公裡,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首條高速公路今通車
    全長634.8公裡,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首條高速公路今通車 李亞光、周晗露/新華網 2017-08-01 17:33
  • 青藏高原科考中的陝西智慧
    8月8日開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陝西省動物研究所科考隊,從關中平原出發,挺進青藏高原腹地。在近1個月的時間裡,他們行程6000多公裡,踏上高原牧場,邁入河流溼地,用嚴謹紮實的工作態度圓滿完成了這次科考任務。此次科考的目的是什麼?
  • 青藏高原自然繁育非洲斑馬
    據新華社電6月6日凌晨,位於青海省西寧市的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內,3歲10個月的母斑馬順利產下一隻雄性小斑馬。這是青藏高原首次成功自然繁育非洲斑馬。   「原產於非洲草原的斑馬能夠適應青藏高原嚴酷的環境已經實屬不易,這次在沒有人工幹預的情況下,成功自然繁育後代更是一個奇蹟!」青藏高原野生動物園經營策劃部部長劉傳惠說。
  • 青藏高原魚類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通過野外調查,首次在青藏高原冰川湖泊中發現了一個同域物種形成的案例,為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新的證據。
  • 中國在青藏高原發現大量重要礦產資源
    中國從1999年啟動青藏高原區域地質調查,2005年完成野外勘查工作,目前已經編制了中國首個青藏高原1:25萬區域地質圖,並完成了青藏高原第一份1:150萬金屬礦產圖、非金屬礦產圖和成礦帶劃分圖。張洪濤說,此外還基本查明數十條規模巨大、具有重要工業前景的鐵、銅等多金屬礦找礦遠景區,包括尼雄富鐵礦、日阿銅多金屬礦、庫木庫裡盆地砂巖銅礦、倫坡拉盆地油頁巖礦以及阿牙克庫木湖石膏礦等。
  • 青藏高原位置有多重要?佔據全國25%土地,被譽為亞洲水塔
    你是否思考過我國靠什麼養活我們14億人口,答案其實並不是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這些掌控我國經濟命脈的大城市,而是這顆星球上最突出的一塊寒冷高地-青藏高原為亞洲內陸高原,是我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讚譽為"世界屋脊"、"第三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