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對人工智慧道德上的關注日益增加

2020-12-04 濟南立思辰留學

這是一個由四部分組成的系列文章的第二部分,該系列文章利用哈佛社區的專業知識,研究了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時代的發展所帶來的希望和潛在的陷阱,以及如何使其人性化

幾十年來,人工智慧一直是高級STEM研究的引擎。大多數消費者通過Google和Facebook等網際網路平臺以及零售商Amazon意識到了該技術的力量和潛力。如今,人工智慧在醫療保健,銀行,零售和製造業等眾多行業中至關重要。

但是,隨著人們擔心這些複雜,不透明的系統可能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大於對經濟的好處,它改變了遊戲規則的諾言,諸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加速研發等。在幾乎沒有美國政府監督的情況下,私人公司使用AI軟體來確定健康和醫療,就業,信譽度,甚至刑事司法,而不必回答他們如何確保程序不會被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編碼。結構性偏見。

不可否認的是它不斷增長的吸引力和實用性。根據技術研究公司IDC在8月發布的預測,即使在因COVID-19大流行引起的全球經濟衰退之後,今年全球人工智慧業務支出預計將達到500億美元,到2024年每年將達到1100億美元。零售和銀行業是今年支出最多的行業,每個行業的支出都超過50億美元。該公司預計,媒體行業以及聯邦和中央政府將在2018年至2023年之間投入最大的資金,並預測AI將是「在未來十年改變整個行業的顛覆性影響」。

「幾乎每一個大公司目前擁有多個AI系統和計數AI的部署組成自己的策略,說:」約瑟夫·富勒,在哈佛商學院管理實踐教授,誰共同領導管理工作的發展前景,一個研究項目在商業和工作世界中部分研究AI的開發和實施,包括機器學習,機器人技術,傳感器和工業自動化。

在早期,人們普遍認為AI的未來將涉及需要低級決策的簡單重複任務的自動化。但是,由於功能更強大的計算機和海量數據集的彙編,人工智慧的發展日趨成熟。機器學習是一個分支,以其排序和分析大量數據以及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學習的能力而著稱,它改變了包括教育在內的無數領域。

公司現在使用AI管理來自供應商的材料和產品的採購,併集成大量信息以幫助進行戰略決策,並且由於其能夠如此快速地處理數據的能力,AI工具正在幫助減少昂貴的試驗中的時間富勒說,產品開發會出錯,這對於像製藥這樣的行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進步,製藥行業需要花費10億美元才能將新藥推向市場。

衛生保健專家看到了AI的許多可能用途,包括計費和處理必要的文書工作。醫療專業人員期望最大,最直接的影響將是數據分析,成像和診斷。他們說,想像一下,有能力將對疾病可用的所有醫學知識帶入任何給定的治療決策。

在就業方面,人工智慧軟體會挑選和處理簡歷,並分析和分析求職者的聲音和面部表情,以僱用和推動所謂的「混合」工作的增長。AI不會替代員工,而是承擔其工作中的重要技術任務,例如包裹運送卡車的路線安排,這有可能使工人解放出來專注於其他職責,從而使他們更具生產力,從而對僱主更具價值。

富勒說:「這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做更多的事情,或減少錯誤,或獲取他們的專業知識,並在組織中更有效地傳播它。」研究了迷失或最可能失去工作的工人的影響和態度的富勒說。將工作丟給AI。

史蒂芬妮·米切爾(Stephanie Mitchell)/哈佛大學檔案照片

「智能機器能超越我們,還是人類的某些判斷因素在決定生活中某些最重要的事物時必不可少?」

—政治哲學家麥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以及安妮·T·貝斯(Robert M. Bass)政府教授

富勒認為,儘管自動化將繼續存在,但消除所有工作類別(如因AI的普及而被傳感器取代的高速公路收費站)的可能性不大。

他說:「我們將要看到的工作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同理心,並且需要對機器正在創造的東西進行判斷(將)具有魯棒性。」

卡倫米爾斯(Karen Mills'75)和MBA '77於2009年至2013年間擔任美國小企業管理局的負責人,他說,雖然大企業已經有了巨大的領先優勢,但小企業也有可能被AI改造。從長遠來看,在COVID-19大流行之前,這可能會對國民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該技術不會妨礙小型企業,而是可以為所有者提供實時的銷售趨勢,現金流,訂單和其他重要財務信息的詳細的新見解,從而使他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企業的運作方式以及問題區域可能隱隱而無須米爾斯說,每周要僱用任何人,成為金融專家或花費數小時在帳面上做工。

人工智慧可以「完全改變遊戲規則」的領域是放貸,在這一領域很難獲得資本,部分原因是銀行經常難以準確地了解小企業的生存能力和信譽。

她說:「比評估一個人要困難得多,要深入了解業務運作並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

信息不透明使得潛在的借款人和放款人的借貸過程既繁瑣又昂貴,而且應用程式旨在分析大型公司或已經借款的公司,這對於某些類型的企業和歷史上服務欠缺的借款人來說是固有的劣勢,哈佛商學院高級研究員米爾斯說,像婦女和少數族裔企業主一樣。

但是,藉助AI驅動的軟體從企業的銀行帳戶,稅收和在線簿記記錄中提取信息並將其與數千家類似企業的數據進行比較,即使小型社區銀行也將能夠在幾分鐘內做出明智的評估,而無需進行繁瑣的文書工作和延誤,就像音樂家的盲目試音一樣,不用擔心任何不公平現象會影響決策。

她說:「所有這些都消失了。」

客觀的單板

但是,並非所有人都能看到藍天。許多人擔心,即將到來的AI時代是否會帶來新的,更快的,無摩擦的方式來進行大規模區分和劃分。

政治哲學家Michael Sandel,Anne T.和Robert M. Bass政府教授說:「算法決策的部分吸引力在於,它似乎提供了一種克服人類主觀性,偏見和偏見的客觀方法。」 「但是我們發現,許多算法決定誰應該假釋,或者應該給誰提供就業機會或住房……複製並嵌入我們社會中已經存在的偏見。」

喬恩·蔡斯/哈佛大學檔案照片

「如果我們不考慮周全和謹慎,我們將再次以紅色重新編排。」

—卡倫·米爾斯(Karen Mills),商學院高級研究員,2009年至2013年擔任美國小企業管理局負責人

桑德爾說,人工智慧代表了社會對道德的三個主要關注領域:隱私和監視,偏見和歧視,也許是這個時代最深刻,最困難的哲學問題,人類判斷的作用。以及新技術的政治意義。

「關於隱私保護措施以及如何克服量刑,假釋和僱傭實踐中算法決策中的偏見的辯論,現在已經很熟悉了,」 Sandel說,指的是程序開發人員的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偏見以及內置於用於訓練的數據集中的偏見。該軟體。「但是,我們還沒有把最棘手的問題包裹在腦海中:智能機器能否超越我們,還是人類的某些判斷因素在決定生活中某些最重要的事情時必不可少?」

AI突然注入偏置恐慌到日常生活集體被誇大了富勒說。首先,充斥著人類決策的商業世界和工作場所始終充滿著「各種各樣」的偏見,這些偏見阻止人們進行交易或獲得合同和工作。

富勒說,經過仔細的校準和深思熟慮的部署,簡歷篩選軟體可以比以前的其他方式考慮更多的申請人,並且應最大程度地減少人為看門人帶來的偏愛。

桑德爾不同意。「人工智慧不僅複製了人類的偏見,而且賦予了這些偏見某種科學信譽。這些預測和判斷似乎具有客觀地位。」他說。

Mills說,在貸款領域,算法驅動的決策確實具有潛在的「陰暗面」。隨著機器從所獲取的數據集中學習,機會「非常高」,它們可能會複製銀行業過去的許多失敗經驗,從而導致對非洲裔美國人和其他邊緣化消費者的系統性區別對待。

她說:「如果我們不考慮周全和謹慎,我們將最終重新進行重新編排。」

如果銀行用來評估貸款申請的算法最終不恰當地歧視了消費者類別,則銀行在法律上將陷入困境,因此,該領域的「高層」現在就「非常關注」這一問題。密爾(Mills)表示,他密切研究了金融技術或「金融科技」的快速變化。

「他們真的不想歧視。他們希望獲得最信譽良好的借款人的資本,」她說。「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監督不堪重負

鑑於其強大的功能和預期的普遍性,有人認為應該嚴格監管AI的使用。但是,對於應該如何做以及誰應該制定規則尚無共識。

迄今為止,開發或使用AI系統的公司主要依靠現有法律和市場力量進行自我警戒,例如消費者和股東的負面反應或要求高素質AI技術人才保持一致的要求。

富勒說:「在這個規模的企業中,沒有任何一個商人關心這個問題,並試圖反思在政治,法律,法規,[或]道德上可以接受的事情。」

他說,公司已經考慮到產品推出前的濫用所造成的潛在責任,但是,期望公司預見並防止其產品可能產生的任何意外後果是不現實的。

幾乎沒有人認為聯邦政府能勝任或曾經做到。

富勒說:「監管機構不具備人工智慧的專業知識,就無法在沒有真正關注和投入的情況下進行[監督]。」他指出,技術變革的速度之快意味著即使是知情的立法者也無法跟上步伐。要求對使用AI的每個新產品進行預篩查以防止潛在的社會危害,這不僅是不切實際的,而且還會對創新造成巨大的拖累。

羅斯·林肯/哈佛大學攝影師

「我沒有一個擁有負責汽車製造的部門的中央AI小組,我會讓汽車行業的人擁有一個真正擅長AI的部門。」

—詹森·弗曼(Jason Furman),甘迺迪學校經濟政策實踐教授,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前高級經濟顧問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經濟政策實踐教授傑森·弗曼(Jason Furman)同意,政府監管機構需要「對人工智慧有更好的技術理解,才能很好地完成這項工作,」但他說他們可以做到。

他說,現有的機構,例如監督車輛安全的國家公路運輸安全協會,可以處理自動駕駛汽車的潛在AI問題,而不是一個監督機構。

前總統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前首席經濟顧問弗曼說:「我不會有一個中央人工智慧小組,該部門擁有負責汽車的部門,我會讓汽車部門的人員真正精通人工智慧。」

Furman表示,儘管將AI法規保持在行業內確實使通行執法成為可能,但特定行業的專家組將更加了解AI只是其中一項的總體技術,從而可以進行更徹底的監督。

雖然歐盟已經制定了嚴格的數據隱私法,並且歐盟委員會正在考慮建立正式的道德使用AI監管框架,但美國政府在技術監管方面歷來為時已晚。

弗曼說:「我認為我們應該在三十年前就開始,但總比沒有好。」他認為,要讓立法者採取行動,就必須有「更大的緊迫感」。

桑德爾認為,企業領導者「不能兩全其美」,拒絕承擔AI的有害後果的責任,同時還要打擊政府的監督。

「問題在於,這些大型科技公司既沒有自我監管,也沒有受到適當的政府監管。我認為兩者都需要更多,」他隨後補充說:「我們不能認為市場力量會自行解決。正如我們在Facebook和其他科技巨頭中看到的那樣,這是一個錯誤。」

去年秋天,桑德爾(Sandel)與哈佛大學幹細胞研究所聯合主任道格·梅爾頓(Doug Melton)一起教授了一門頗受歡迎的Gen Ed新課程「技術倫理學」。就像在他傳奇的「正義」課程中一樣,學生們思考並辯論有關新技術的大問題,從基因編輯,機器人到隱私和監視,應有盡有。

「公司必須認真考慮其所做行為的道德層面,而我們作為民主公民,必須對技術及其社會和道德含義進行自我教育—不僅要決定法規的內容,而且還要決定我們希望大型科技和社交媒體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桑德爾說。

他說,要做到這一點,將需要在哈佛和更廣泛的高等教育中進行重大的教育幹預。

「我們必須讓所有學生充分學習技術以及新技術的道德涵義,以便當他們經營公司或以民主公民的身份時,他們將能夠確保技術服務於人類目的而不是破壞體面的公民生活。」

下一步:醫學界的AI革命可能會提升個性化治療,填補獲得醫療服務的空白並削減繁文tape節。然而風險比比皆是。

相關焦點

  • 思想 讓人工智慧自由演化吧,它會比人類更道德
    在牛津大學哲學家 Nick Bostrom 2014 年所寫的《Super intelligence》一書中,他描述了幾個末日場景。其中一個場景是,人工智慧可能「在地球上鋪滿太陽能電池、核反應堆、帶有突出冷卻塔的超級計算設備、宇宙火箭發射器等其他裝備, 人工智慧打算將其經過長期積累實現的價值最大化。」這種「再裝修」項目沒有考慮過人類,或者為生物圈考慮。
  • 《道德經》:為什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曾經有粉絲朋友問我:「為什麼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其實,我們不能簡單從字面意思來理解,說什麼:學習要一天天增加,學道要一天天損失。我們只要去翻閱老子《道德經》第48章原文,就會真正明白這句話的意思。第48章說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 哈佛大學與當代高等教育——德裡克·博克訪談錄
    我把副校長的人數增加到5-6人, 我們還建立了一個學校的公司, 專門負責管理哈佛多達300億美元的捐贈基金。以前, 哈佛的捐贈基金是由一家不屬於哈佛大學的公司管理的。其實, 我的前任已認識到哈佛的管理比較薄弱, 但他並不打算在校長的位置上繼續幹下去, 所以, 在他任職的最後幾年中, 他也就聽任哈佛薄弱的管理現狀繼續下去了。第四, 全面改革哈佛學院、文理研究生院和各個專業學院的課程。
  • 海航集團再次入選哈佛大學商學院教學案例
    海航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峰在哈佛大學會見哈佛商學院院長尼汀·諾裡亞。  人民網紐約電(記者 殷淼)日前,海航集團再次入選哈佛商學院商業案例,這是海航集團自2005年首次入選以來第4次入選哈佛商業案例。  據了解,海航集團曾以《海航集團:民航業的改革者》、《海航集團:開啟中國航空運輸業的新方向》和《海航集團:具有中國特色的全球卓越企業》的案例分別於2005年、2008年和2016年入選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教學案例。
  • 【女神來了】哈佛大學劉小樂教授訪問天津大學
    7月30日上午,哈佛大學與 Dana-Farber 癌症研究所統計、生物統計與計算生物學終身教授,Dana-Farber 功能性癌症表觀遺傳學中心主任劉小樂訪問天津大學
  • 美科學家:當人工智慧遇上倫理道德
    原標題:當人工智慧遇上倫理道德   美國宇航局的機器太空人   在近日發表於《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評論文章中,4位相關領域的研究領軍者分享了他們對智能機器社會風險的擔憂和解決方案。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計算機科學教授Stuart Russell認為,這些武器所具備的敏捷性和致命性將讓人類陷入毫無招架之力的境地,「這不是我們所夢想的未來場景」。
  •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舉辦「人工智慧、倫理與文化...
    10月31日上午,由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主辦,上海交通大學文科建設處資助的「人工智慧、倫理與文化高端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圖書信息樓9層會議室召開。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李俠主持開幕式,上海交通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王震致歡迎詞。
  • 哈佛大學地理系的滅亡與地理學的重生
    1940年代滅亡前的哈佛大學地理系,存在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兩個迥異的學科派別。而以Bowman為首的自然地理學派以及以Whittlesey為首的人文派的不和也加速了哈佛大學地理系的滅亡。但是,地理學界有識之士倡導的地理學的計量革命在哈佛大學地理系的廢墟上誕生。
  • 自然指數AI增刊:中國在人工智慧(AI)應用研究上居於主導地位
    最新出版的自然指數AI增刊(Nature Index AI supplement)顯示,中國在人工智慧(AI)應用研究上居於主導地位。這是自然指數首次聚焦涉及人工智慧的研究。近年來,計算機能力不斷增強,數據集不斷擴展,算法也變得前所未有的複雜,這讓涉及人工智慧(AI)的期刊論文和會議論文大量增加。
  • ...教育AiS課程指南》線上發布會 ——開啟人工智慧啟蒙教育新紀元
    2020年6月8日上午,葡萄教育在葡萄科技總部舉辦了《人工智慧啟蒙教育AiS課程指南》線上發布會。本次發布會採用線上直播方式,首次公布了由葡萄AI&STEAM啟蒙教育研究院(以下簡稱「葡萄AiS啟蒙教育研究院」)在兒童人工智慧啟蒙教育研究方面的初步成果,並發布《人工智慧啟蒙教育AiS課程指南》,為未來中國少年兒童在人工智慧啟蒙教育方面的實踐提供理論基礎。
  • 可辨別性取向的人工智慧引發爭議,專家稱應用需符合倫理道德
    據美國NBC新聞9月13日報導,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經過開發人工智慧未來可通過分析人的臉部照片來判斷這個人的性取向。
  • 哈佛大學圖書館:所謂哈佛校訓是假的 系編造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朱馬烈】關於哈佛大學的校訓在中國網際網路上盛傳已久。近日,哈佛大學圖書館網站驚現留言:有人問,在哪裡可以看到傳說中的哈佛大學校訓?對此,哈佛大學圖書館一位管理員表示,這些校訓都是假的,在哈佛牆上看不到所謂的校訓,並稱所謂校訓都是編造的。
  • 人工智慧 國家戰略_人工智慧:國家人工智慧戰略行動抓pdf - CSDN
    這些戰略無一相似,關注的方面也有所不同,如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技能與教育、採用公共和私有部門、道德包容、標準與法規及數據與數字基礎設施。本文總結了各個國家的關鍵政策和目標,同時也著重介紹了戰略發布以來各國公布的相關政策及做出的舉措。
  • 【哈佛大學乾貨書】概率導論,589頁pdf,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ty
    這本書是哈佛大學Joseph K.Blitzstein 教授和史丹福大學Jessica Hwang博士合著的新書《Introduction
  • 學者長談中美兩國高等教育:哈佛大學被告上法庭;中國高考成績一定...
    不久前,北京宣布高考改革方案並在國內引起爭議,而哈佛大學因招生過程中歧視亞裔首次被告上法庭也在美國吸引了公眾的注意和媒體的討論。我們邀請到了關注此事的觀察者網專欄作者徐令予老師,在編輯部用1個小時的時間從哈佛招生官司談起,比較並評論中美兩國高等教育、人才選拔中的一些問題。
  • 在哈佛學什麼?
    如果他的選擇不僅僅限於那些當時流行的或者是職業發展所提供的內容,而是關注那些能夠使他自身全面發展的選擇,那麼大學生活是令人神往迷醉的,他可以成為自己所期望成為的一切,去關照和思索自己的種種選擇。對於一個美國人來說,大學歲月的重要性是怎麼估計也不會過分的。它們是使他文明開化的唯一途徑……面對這樣一個行將接受教育的人,我們必須思索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他能夠被稱為受過大學教育,他應當學習什麼?
  • 哈佛大學教授大衛戴明:在教育系統中,只有幼兒園適合未來的工作
    根據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目前在英國工作的35%有可能在未來內成為自動化。人工智慧時代在教育部公布的《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新增專業中,人工智慧、數據科學和大數據技術與智能製造工程名列前三。
  • 哈佛校長夫婦何以感染?美國各大學在疫情中掙扎
    3月24日美國確診病例比一天前增加近一萬例,是自疫情爆發以來增量最大的一天。當天午時剛過,哈佛大學校長勞倫斯·巴科(Lawrence S. Bacow )就在一份致哈佛社區聲明中宣布,自己和妻子均被確診感染新冠肺炎。同一天,被譽為「病毒獵手」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感染與免疫中心主任、傳染病學專家利普金教授(Walter Ian Lipkin)確診感染新冠病毒。
  • 美國哈佛大學一年學費需要多少
    哈佛大學是美國甚至世界上最好的學校,是所有學生夢寐以求的高等教育學府,但是對於想去哈佛大學留學的國內學生來說,除了申請比較困難之外,另一個問題就是學費的問題了。今天就和選校帝了解一下美國哈佛大學一年學費需要多少,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牛津大學比哈佛大學早建校500多年,為什麼現在卻不如哈佛?
    牛津大學具體建校時間已經因為過於久遠而無法考證,但最早記錄牛津大學有人授課的時間是1096年,這個時間與哈佛大學建校的時間相比,顯然哈佛大學是比較佔劣勢的,甚至哈佛大學的建校,還在很大一部分範圍內,參考了牛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