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就是力量,擁有更多的知識就擁有更好的對外物進行改造的能力,能夠在人類改造過的世界中發揮更大作用,智慧生物的終極目標就是確立以自己的意志為秩序的世界,所以學習知識,發現知識,甚至發明知識一直是他們在進行的工作。
生存下去是一切知識的起源,智慧生物最初的知識和一般動物沒有多大的差別,對於生物的認知只有兩個,物體大還是小。智慧生物相比其他生物具有的就是聰明的頭腦,面對比自己小的生物可能有受傷的危險,但是面對比自己大的生物是絕對沒有勝利的可能的,所以智慧生物最初認知外界就是這種辨識對方大小的能力。搜尋食物的過程中發現大型動物儘可能的逃跑,不能逃跑就想辦法躲避。
在智慧生物生存下來的基礎上,那些樣子和智慧生物不同的生物中有些動物擁有的是逃跑的能力,有的是捕獵的能力,有的是改變顏色……通過顏色,形狀的辨別,智慧生物對於外界的環境有了更加形象的認識。原始的智慧生物之間雖然有語言,但是有些東西用不夠系統的語言是很難形容出來的,於是智慧生物為了將這些知識傳授給後代就開始將一些生物的形象和自身形象的對比刻畫了出來,而早期智慧生物能夠保證他們安全的就是那些天然的山洞,於是很多古人早期生存的洞穴之中就會有描述人類和那些野獸戰鬥的圖畫就被後世的人類發現了出來。這類圖畫記錄中的生物是他們生活時代周圍的生物,不過有件事情令智慧生物比較苦惱,那就是面對比他們強的生物戰勝很困難,但是不戰勝是不能在這裡生存的。面對比他們小的生物,戰勝不算太困難,但是全部殺死之後,獲得食物就變得困難了,那樣智慧生物就不得不遷移到下一個生存區域。
有了這種習慣之後智慧生物觀察生物大小,外形,顏色之外還多了觀察動物習性的內容,了解了動物的習慣之後他們就有機會將這些生物飼養起來,當食物來源出現問題的時候他們可以將這些動物作為食物。進行動物培養比進行植物培養要早,因為能活動的動物更便於觀察,而呆立不動的植物很難讓早期智慧生物了解它們是否適應智慧生物為他們安排的環境,動物表現出不喜歡,不適的反應能夠很快被智慧生物發現,但是植物產生的變化卻很難識別出來,而不能及時發現,這些植物就不可避免的枯死。
前文中提到過智慧生物會將自己生存的環境堅固化,這也是養育動物比培育植物要早的原因之一。在將動物馴化,植物栽種的技術起步之後,智慧生物的生存能力就逐漸提升,當智慧生物的數量擴展到一定程度之後,智慧生物的知識開始有了新的方向,那就是將觀察的重點放到了自身之上。生存下去是生物的本能,但是怎樣生活的更好卻是智慧生物這時候才開始思考的。
生物都想活下去,於是外部環境,自身素質,這些東西都開始納入了智慧生物觀察,思考的範圍之內。除此之外,利用自身的威脅力迫使比自己弱的成員聽從自己命令的模式開始有了更加具體化的表現。這時候智慧生物整體上暫時放棄了對動物,植物,天氣的進一步了解,而是將重點放到了管理同類的身上,擁有比一般人鋒利的武器,堅實的防護,強壯的身體,聰明的頭腦都能在族群中獲得較高地位,而武力此時起到的作用比智力要高,直到族群的數量再次擴大之後個人的武力值已經起不到太大的作用時候才發生改變。
利用個體之間的配合獲得更高的戰鬥力,利用自然環境的特殊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利用少數成員的犧牲使得敵人進入到己方成員設置的陷阱之中,利用……管理成員成為了智慧生物在組群發展的過程中進行的最多的課題,雖然只有少數人研究這些,但是研究這些東西的人卻實實在在的影響著社會的發展,直到大家維持住表面的和平之后這些依舊在進行著。
智慧生物是要主宰世界走向的,所以都有享受的思想,而身為社會高層人員,他們的享受思想普遍比一般人要求更高,這就使得一些並不在本地,但是卻能帶給人舒適感的東西開始在社會環境中進行調度,於是商業開始出現,通過這些物資的調動,為其他人帶來方便,也為自己帶來財富,怎樣能夠獲得更大的利潤,成為了他們用來思考的事情。
除此之外,因為商業流通的影響擴大,了解更多物質的性質也成為了非常重要的事情,什麼植物能治病,什麼氣候能致病,什麼材質更結實,什麼材料更舒適……進行材料的搭配是非常耗費腦力的事情,他們不能像原始社會時期智慧生物接觸的物質少,可以很簡單的將這些東西歸納起來,所以將這些東西的功能切實的記錄下來成為了非常重要的東西,智慧生物對於這些東西的功能進行一次次的嘗試,在得出結論之後就將這些東西的功能記錄下來。
但是因為古時候行動能力較差,所以很多記載事物的典籍都是記載周邊事物的,所以就有了那麼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古時行動能力差,從某種方面來說也是他們進行觀察研究的一項有利因素,因為行動能力差,所以到達一個地方他們會更加認真的進行研究,因為行動能力差,所以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觀察周圍物事的細節。對於剛剛認識周圍環境的人類來說,他們需要慢下來,但是在周圍環境都熟悉之後他們就要提速。
速度太快的生物智慧生物很難捉住,而能捉住的生物速度普遍要慢一些,於是智慧生物開始有了在現有事物上進行創造的想法,不過有些人創造的是高速度下的舒適感,而有些人則是單純的追求高速度,高速度不是容易達到的,於是智慧生物開始了追求高速度的第一步,那就是不會疲累,能夠持續運動。在持續運動的基礎上,智慧生物開始了高效率的研究。最早能夠持續運動的機械滿足不了高效率,於是追求新能源的研究再次開始,而當速度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舒適和安全成為了智慧生物最關心的事物。於是材料之間的搭配開始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伴隨著安全,舒適,高效,便捷這幾種功能逐一滿足智慧生物的要求之後智慧生物總會想將這幾個方面中滿足度最低的事物進行提升。上學時候老師說過一個木桶裡邊能裝多少水取決於這個木桶裡最低的那個竹片,但是在科技研究的基礎上卻是取決於最高的那個木片。
智慧生物不會滿足,在自己創造的事物中有一項遠超其他方面的東西存在之後就會想著讓其他事物趕上這件事物,因為很多事物智慧生物能夠研究出道理,但是自己卻難以適應其中的變化,只有將其他事物提高到同等高度之後才能真正享受這些事物給自己帶來的便利。而智慧生物不適應的原因就在於周圍事物發生了變化,在《生命起源》篇章中我提出過這樣一個常識,生物本身就是周圍物質聚集到一起的,所以他們自然的適應著這些環境。當環境發生變化之後他們也會身不由己的感覺到不適,其他生物的活動能力有限,所以不會出現水土不服這種現象,而智慧生物本身行動能力不高,卻擁有超過其他生物的運輸能力,所以才會有些人因為環境的改變而出現病症。
在有磁場影響的大地之上尚且如此,更不要說萬米高空,地球之外的星空了。進行探索有著不可知的危險性,所以智慧生物必須做好自身的防護,研究簡單的事物,通過一些手持的工具就能做到,研究複雜的事物,必須將全身包裹在結實的材料中,在極端的環境中,比如深海,智慧生物要擁有更加厚重的防護才行,而進入太空,智慧生物必須要讓周圍的環境變得和陸地一樣才行,因為在自己最適應的環境中,生物才能發揮自己最大的功能,而空中本身就不是智慧生物的活動範圍。
足夠高的動能,加上技術含量足夠高的人造磁場,這是人類探索太空必須要達到的條件,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進行科技研究的人很少有人的身體素質會超過運動員,而在太空之中隨時會發生的異常情況的環境下,一個具有辨識能力的人和一個具有承受能力的人發揮的作用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