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真姐。
在一個孤獨寂寞的深夜,某同事給我發來這樣一個簡訊。
【靠閱讀輸入,靠寫作輸出】,這個回答貌似有應付同事問題的嫌疑,但在那一瞬間,真就非條件反射式地蹦出了這句話。這種不假思索恰恰是自然而然,是真情流露。
靠閱讀輸入,這是在「學」,靠寫作輸出,這是在「用」,「學」以致「用」,再從「用」中不斷地「學」,這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正所謂【讀而不寫則罔,寫而不讀則殆】。
接下來,進入真姐的生物課堂,藉助於一個案例,為大家【復盤】當我遇到不懂問題時我的處理習慣,在這個程序化的過程中就能體現閱讀與寫作的關係。
這兩天在做骨頭老師的教材知識彙編手冊時,碰到下面這個問題,這是論證DNA分子是半保留複製的另一實驗證據。
原理及實驗過程如下:
猛一看,這裡面的每一字我都認識耶,好棒好棒!
↓
仔細一看,出現了幾個有點陌生的詞語,心裡一沉,這是什麼鬼?冷靜下來想一想,大致能猜出是什麼意思。
↓
沒關係,先到百度百科查一下:
↓
↓
信息顯然不夠,瀏覽網頁,總結如下:
↓
【5-溴尿嘧啶脫氧核苷】:是由鹼基5-溴尿嘧啶與脫氧核糖以糖苷鍵的形式連接起來的分子,它是胸腺嘧啶核苷的類似物。5-溴尿嘧啶與胸腺嘧啶T的結構類似,可作為胸腺嘧啶T的鹼基類似物與腺嘌呤A配對,即A-T → A-BU。
↓
按照同樣的程序來弄清楚使用吉姆薩染料的染色原理:
↓
接下來,我們來梳理一下實驗原理:
↓
用圖解的形式來簡化實驗原理:
↓
【假說】:DNA是半保留複製。
↓
【演繹】:假如DNA分子真如我們假設的那樣是半保留複製,那在經吉姆薩染料染色以後,染色體應該呈現出如上圖所示的染色情況。
↓
【實驗驗證】:
↓
【總結】:關於DNA複製有三種假說:半保留複製、全保留複製和彌散複製三種模型。
必修二教材中介紹了用「同位素示蹤技術」和「密度梯度離心」的方法來證實DNA分子是半保留的複製方式,先用15N標記大腸桿菌的DNA,然後將標記後的大腸桿菌轉入普通培養基中培養,20min、40min以後分別提取大腸桿菌的DNA進行密度梯度離心,結果如下:
↓
如上兩種不同的方法都論證來DNA分子是半保留的複製方式。
↓
好,這就是當我遇到不懂的問題時整個的思維流程。
以前遇到不懂問題時總是第一時間想到去問別的老師,但通常這樣得到的答案總是容易遺忘,這是一種思維惰性,它會讓大腦一直處於「舒適區」,無法把一個問題真正想透。
後來,我嘗試著遇到問題時先自己搜集資料,瀏覽網頁、查找專業書或去知網下載相關文獻,這是通過閱讀在「輸入」,再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總結,以簡圖或者文字的形式呈現,這是在「輸出」,輸入→輸出的過程很漫長,但此時大腦是在主動獲取知識,邊看邊總結時已經將新知識與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行了同化、順應,這符合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能讓大腦活躍起來,保持思維上的勤奮。
鼓掌!!!
佩服,說出這麼專業的教育心理學術語,我都忍不住想給自己磕個頭拜一拜了!
好,今天就忽悠到這裡,
再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