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義6名博士為祖國貢獻最好的材料,主持和參與重要項目10個

2020-09-15 鞏義觀察

從一身橄欖綠到一身科技藍,姚棟嘉和他的五名博士小夥伴,因為科技的夢想而走在了一起——在鞏義市泛銳熠輝複合材料有限公司,「八零後」董事長姚棟嘉帶領一群致力於科技創新和強國夢想的創業人,勠力同心、攻堅克難,已主持和參與國家重大專項、國家自然基金、國家重點實驗室項目科研任務10項,是航天科技、航天科工、航空工業、中海油等的合格供應商,他們的夢想,便是用科技的力量,為祖國貢獻最好的材料。

姚棟嘉,出生於1983年,西北工業大學博士。他從小就心懷擁軍愛國之志,毅然報名參加國防生,成為一名火箭軍幹部。

那時,他發現每年我國在科技研究方面的投入名列全球前列,但是最終的科研成果轉化率只有10%左右。對此,他深感憂慮,為了實現自己強軍愛國的夢想,2015年,退役後的姚棟嘉帶著「將最好的材料獻給祖國」的初心和美好願景,聯合5個博士同學,自籌資金3000萬,在鞏義創辦了一家專注於軍民兩用輕質、高強複合材料的研發、生產、銷售及技術服務的高科技企業。

幾年來,他們先後承擔了液體火箭發動機碳陶噴管、固體火箭發動機喉襯和擴散段、飛彈發射筒易碎蓋、飛行器艙段隔熱防護、「勇士號」用深海浮力材料以及單兵作戰用外骨骼機器人人工骨關節研製等十餘個軍工項目的產品供應及預研製,產品質量及服務水平均獲客戶一致認可,服務對象涵蓋航天科工、航天科技、中船重工、核工業X研究所等軍工單位。

國防建設需要什麼,他們就研製什麼。從2015年成立至今,泛銳熠輝堅持創新拓展和引領示範,始終走在新材料產業前列。

目前,泛銳熠輝建立了河南省輕質複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鄭州市陶瓷基複合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兩大研究機構,在專注企業科技創新的同時,也積極與周邊企業聯合進行技術交流,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發揮博士團隊更多的社會價值,共同為整個新材料行業的技術進步作出貢獻。

2018年,公司憑藉突出的技術創能實力,承擔了河南省第一批國防科技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攻關項目,目前項目已取得重大技術突破。

2019年公司主創科研團隊入選第四屆「智匯鄭州1125聚才計劃」創新創業領軍團隊。

自成立以來,已申請專利145項,授權50餘項,其中碳陶複合材料的核心技術之一於2019年榮獲河南省專利三等獎。

技術人才隊伍是科技企業持續發展的根本。姚棟嘉深諳此道,對於人才引進不遺餘力。

公司現擁有員工190人,其中博士13人,碩士70餘人,本科及以上學歷佔70%以上。

公司致力打造創新型技術人才隊伍,目前,從事技術工作的60人,均為985、211院校畢業碩士及以上學歷的高端人才。

吃水不忘打井人。泛銳熠輝除每年按時足額上繳國家稅收外,先後安排當地職工和社會青年100多人就業;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企業黨員、團員職工捐款捐物7萬多元,及時支援抗疫一線的社區和群眾。

此外,泛銳在立足自身發展的同時,致力於扶持當地創業團隊及初創科技型企業的共同成長,發揮科技創新在當地企業科技轉型中的引領作用。

因此,泛銳成立了全資子機構眾妙科技孵化器,並於2019年6月入駐鞏義市科技創新中心開展科技企業孵化工作。 目前,科創中心已引進入駐企業8家。

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未來,他們將圍繞技術人才打造國家級工程中心、院士工作站,為科技創新構建平臺,為科技轉化提供支撐,努力成為河南省軍民融合標杆新材料企業,努力成為國內一流軍民融合新材料企業,把最好的材料獻給祖國。

來源:中原網

相關焦點

  • 「船舶與海洋」碳纖維增強浮力材料和7個博士
    復材網 在河南鞏義,有家由7位名校博士創建的公司——鞏義市泛銳熠輝複合材料有限公司(簡稱「泛銳熠輝」)。他們研發的高性能碳纖維材料不僅為我國的航空、航天、潛水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還將一些高性能材料拓展應用到了民用領域。
  • 【企業動態】鞏義新格20萬噸再生鋁和10萬噸鋁加工再生循環利用...
    6月29日上午,隨著鞏義市委常委、市工業領導小組組長、市產業集聚區管委會主任梁險峰一聲令下,由豫聯集團引進的「鞏義新格有色金屬年產20萬噸再生鋁水項目暨鞏義新格新材料10萬噸鋁加工再生循環利用項目」在豫聯產業集聚區正式開工建設。
  • 學習黃大年愛國、敬業 為祖國做貢獻
    報告會上,吉林大學副校長孫友宏,黃大年同志科研團隊成員、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於平,吉林大學黨委統戰部副部長、吉林大學歐美同學會(留學人員聯誼會)常務副會長任波,黃大年同志學生、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博士研究生喬中坤,吉林日報社記者孫春豔相繼作了感人肺腑的報告,現場響起了一次次熱烈的掌聲,屏幕上一張張圖片和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撞擊著現場每個人的心靈,不少現場觀眾都多次感動落淚
  • 做有溫度的科研 ——講述材料學院教師祖國胤的故事
    成功的嘗試也促使祖國胤將這種面向協同創新的學科交叉模式不斷向外輻射。目前,針對材料使役性能及應用製品開發領域的研究工作,熱能、機械及力學等專業教師也陸續參與其中,一個以滿足重大戰略需求為牽引,以攻克關鍵共性技術為方向,以拓展新興學科領域為目標的交叉學科研究團隊正在逐步形成。「學科交叉是科研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力。
  • 紮根祖國大地 貢獻青春力量
    因為每天在田間地頭和老鄉們一起勞作,他們就『博士村長』『博士村長』地叫著。」  11月19日,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築夢之旅」賽道總決賽結果出爐,「博士村長」等24個項目獲得大賽金獎。
  • 噩耗,我國飛彈專家因病與世長辭,曾參與錢學森主持紅外雷射項目
    9月7日,我國中科院院士、飛彈專家陳定昌,在北京因病醫治無效離世,享年83歲,曾主持我國飛彈與雷射雷達研發,其猝然離世,無異於又一位共和國巨星隕落。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錢學森曾支持航天二院二部成立了紅外雷射工程組,在這個工程組中,陳定昌得以一展所長,先後提出五項創新項目,為我國雷射雷達的研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陳定昌也是執著的,為了完成雷射雷達項目,一天可以跑六家單位,可以放下個人,虛心求教他人,曾主動向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所長王大珩求教,之後被提出過4個基本原理的問題。
  • 當年一句「祖國需要我」,8名哈佛博士放棄美國優待,集體回國
    為了將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無數中華兒女投身於祖國的懷抱,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當年,只因為一句「祖國需要我」,8名哈佛博士放棄了美國優厚的待遇和綠卡,選擇集體回國,他們的故事令無數國人動容。回國的8名博士最開始回國的人是王俊峰,他是哈佛大學的博士,早在多年前就在美國立足,憑藉著超高的專業水平在代表著世界最高水平的美國強磁場實驗室工作。
  • 竺可楨:哈佛博士為回報祖國而學習農業、氣象學,回國後教書育人
    在留學史上,很多人都懷抱著學成報效祖國的心情前去的,竺可楨院士當初就是為了回報祖國,才努力考取了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費生,而他也沒有食言,他將先進的科學知識帶回祖國,成了中國歷史氣候學、中國現代氣象科學的奠基人。
  • 博士畢業四年就獲2020年優青項目資助
    郭兆將副研究員自2016年在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博士畢業後留所工作至今,主要從事蔬菜害蟲抗藥性研究。他勤奮刻苦,潛心研究,在重大蔬菜害蟲小菜蛾對蘇雲金芽胞桿菌(Bt)抗藥性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研究成果,為該重大害蟲的綠色防控奠定了重要基礎。
  • 這10名「工匠」當選「最美泰州人」……
    近年來,在他的帶領下,企業成功組建省級光源電器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發平臺,企業已授權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23項,江蘇省高新技術產品5項,近年來承擔並完成國家級和省級項目各2項。他參與制定了國家標準《道路與街路照明燈具性能要求》《LED燈具可靠性試驗方法》。華強照明在發展的同時主動擔負起了企業的社會責任,解決了當地200多人就業問題。
  • 百歲院士湯定元與世長辭,曾為我國「兩彈一星」作出重要貢獻
    劉思江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6月3日10時40分,我國著名物理學家、半導體學科創始人之一、紅外學科奠基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湯定元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上海華東醫院與世長辭,享年100歲。
  • 一句祖國需要我,哈佛8名博士集體回國,美國重金難阻
    文/背起行囊(原創文章,歡迎大家轉載分享)忙裡偷閒的日與月呀,眼裡是陽光,笑裡是坦蕩華夏有著輝煌的歷史,其中能人輩出,李清照一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便是對他們最好的詮釋。嶽飛也好,屈原也罷,五千年文明中,這樣的實例實在太多了,像這樣的氣魄,不僅僅是古人所有的,生活在近代的人也同樣不缺血性,今天就和大家說一說一句祖國需要我,哈佛8名博士集體回國,美國重金難阻。
  • 西工教師:主持10餘項重點項目,斬獲國防科技獎,近日又獲重要榮譽
    經專家和省級媒體推選,共評選出20位優秀科技工作者,西安工業大學唐霖博士位列其中。唐霖博士長期從事大長徑比異形深螺旋線電解加工技術及開發應用研究。2007年,唐霖碩士畢業後留校,成為範植堅教授特種加工團隊的一員,並於2018年接過範植堅教授的接力棒,成為特種加工團隊的負責人。
  • 博士畢業四年即獲2020年優青項目資助
    他勤奮刻苦,潛心研究,在重大蔬菜害蟲小菜蛾對蘇雲金芽胞桿菌(Bt)抗藥性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研究成果,為該重大害蟲的綠色防控奠定了重要基礎。目前,他主持或參與國家級課題項目4項,獲省部級獎勵2項,發表SCI論文25篇。
  • 第四屆野外青年地質貢獻獎揭曉 7名煤炭化工地質人捧得「金羅盤」
    他們長期紮根野外,不懼艱難,不畏險阻,用青春與熱血鐫刻擔當的詩行,在地質理論探索和地質找礦實踐中取得優異成績,為保障國家能源和化工礦產糧食安全貢獻了智慧和力量。讓我們共同感受鄭厚義、劉劍、楊濤、慄克坤、魯輝、孫寶德、張號奮鬥的姿態,看他們榮譽的背後……中化局地調院鄭厚義
  • 中國深度參與世界最大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項目:SKA天文臺公約正式...
    10餘個國家和組織的100多名代表出席。中國科技部副部長張建國代表中國出席了此次籤約儀式。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國際大科學工程——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是計劃建造並運行50年的世界最大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項目,擬通過成立政府間國際組織推動實施。SKA致力於回答關於宇宙的基本問題,為人類探索和認知宇宙提供了重大機遇。它並非單臺望遠鏡,而是一個望遠鏡網絡,由2500面直徑15米的碟形天線以及250組低頻和中頻孔徑陣列組成,因接收總面積約「1平方公裡」而得名。
  • 西工大6名青年教授獲得2019年陝西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西工大新聞網12月20日電(李崧維)近日,陝西省科學技術廳公布了2019年陝西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獲得者名單(陝科辦發〔2018〕270號),全省共有33名青年學者入選。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學院李慧平,材料學院李宏偉、範曉麗、謝科予,理學院顧軍渭,光學影像分析與學習中心黃慶華等6位青年教授獲得資助。
  • 為人工智慧裝上「眼睛」!浙工大這一團隊項目榮獲浙江省自然科學...
    學習式目標觀測跟蹤「我們的項目是以人工智慧為基礎的計算機分析技術,目的是為了讓系統可以隨時監測場景和物體的變化情況,是機器實現智能決策和自主行為必備的功能。」項目負責人陳勝勇說。這是一支由浙江工業大學、溫州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組成的精英團隊,他們在國家基金的傑青、優青、重點等10餘項國家級項目的支持下開展了近10年的研究。
  • 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人物,這8位最特殊
    他始終用「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從事科學研究,敢於挑戰油田開發極限;堅持「寧肯把心血熬幹,也要讓油田穩產再高產」的信念,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創造多項世界紀錄。主持研究並提出了「分階段多次布井開發調整」理論,其中表外儲層開發利用打破了國內外認為不能開採的禁區;主持的油田高含水後期「穩油控水」項目研究,為大慶油田實現27年5000萬噸以上高產高效持續開發作出重要貢獻。